张林怡
音乐新课程的贯彻实施对小学音乐活动开展提出了更多要求,学生不能仅是音乐课堂的“独行侠”,而是应该自主融入到合唱等各类合作型学习活动中。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中正确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至关重要。本文从用心选材,激发学生兴趣;音乐为引,提高合唱音准;灵活指挥,陪伴学生合唱;用爱编排,赛出合唱魅力四方面入手,探讨了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策略。
目前小学音乐在合唱上多是以二声部合唱的方式开展。二声部合唱是一种强调和谐的合唱方式,這种合唱中的两个声部(高声部、低声部)分别按照本声部的曲调来对同一首歌曲进行演绎,每一个声部在演唱上要求统一。为应对目前小学音乐教师在合唱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以及二声部合唱教学的需求,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与学习,深刻认识到合唱教学的魅力与关键性,并结合合唱教学的实例对其高效开展进行了研究。
用心选材,激发学生兴趣
在合唱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合唱技巧的传授,更应该在把握小学生学唱兴趣的基础上,选择相对应的合唱歌曲与教学素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合唱的动机。尤其是在二声部合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从低年级教学到高年级教学有效过渡,从简单到困难逐步升级,发挥“热身运动”的重要作用,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与动用鲜活幽默的肢体动作,让学生快速感知和领悟合唱要点。
例如:在之前的教学引导下,学生已经在二声部合唱上有了一定基础,教师可以增加歌曲旋律编排的复杂性,增加简单的三度和声。可以选择三年级书本中,乐曲旋律上较为欢快的《杜鹃》,在课件插入时选择杜鹃的图片,还让学生扮演三只音部不同的小鸟,自己找一找与其相对应的旋律。
这时老师再让学生在听赏的基础上将三条不同的旋律合到一起,组成一首完整的歌曲。在此过程中,为了让小学生感受到合唱的艺术与精彩,教师可以用手臂来充当杜鹃的“翅膀”,从童真的视角入手,用更为生动的肢体语言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音部在旋律等方面的变化。
为了扩充合唱教学在选材上的丰富性,教师不应该拘泥于音乐教材,而是应该在互联网、学生生活中搜集整合具有感染力的素材资料,用更具有价值的资源来点亮整个音乐课堂。
音乐为引,提高合唱音准
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听赏是活动开展的前提准备,通过听赏能够帮助学生更为精准地了解音乐的音准与音程,实现“用音乐的手段解决音乐的问题”。对此,教师应该注重音乐在呈现方式上的优化,不能只运用多媒体去播放音乐,还应该利用竖笛、钢琴等乐器让学生能够将旋律的演奏分为不同的声部,通过相互听赏、辨析来开展合奏与合唱等一系列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将合奏过程中所获得的对音准、音程的感觉转移到合唱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合唱上的总体水平。
例如:四年级的歌曲《小事情》中,教师可以先用钢琴去弹奏《小事情》和《嘀哩嘀哩》的旋律,通过对比听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到这首歌曲在旋律上的不同,从而对三拍子的旋律形成一个大概的认知。随后,教师再将学生分为了高低声部的两组,让学生先用手表示出旋律线,通过肢体语言引导他们发现《小事情》再高低声部的旋律走向上是相反的;再让学生用竖琴来对不同的声部进行演绎,高声部与低声部的小组学生开展相互聆听与辨别活动。最后再让学生一边用手表示旋律线条,一边跟着低声部的曲谱进行演唱,把握声音走向上的平稳与自然。这种音乐呈现手段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对音准的把握水平。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小学生对音准的把握能力有限,在需要格外注重的音准处、旋律处,教师应该通过反复播放、反复演绎来进行强调,用音乐来达到合唱教学中音准指导的效果。
灵活指挥,陪伴学生合唱
指挥是从全局上对合唱进行指导,需要教师运用有形的事物将无形的旋律艺术生动灵活地表现出来。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与想象力,同时还应该把握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思维认知与理解能力上的发展特点。对于思维以形象直观为主的小学生,在合唱指挥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使用过于复杂的肢体语言与描述性的语言,而是基于学生乐于接受、容易领悟的角度,选择一些生活化、趣味化的动作,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合唱音乐的魅力,易于融入到合唱活动中。
例如:在开展二声部合唱歌曲《七子之歌——澳门》的过程中,教师以音乐感受的领悟为指挥基点,先介绍作品背景,创设情感,打开学生听觉的大门,不仅使得学生的情绪得到激发,也能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实现对学生在情绪与感知上的指挥,带动学生走入良好的合唱氛围之中。而在合唱指挥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分声部演唱,对于高声部的学生,教师可以配上高举的双手与灵活舞动的动作来提高指挥的效果,让学生的情感始终处于一种饱和的状态;对于低声部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调整动作的幅度,在发挥指挥效果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低声部音乐演绎的理解。除了开展旋律与情感上的指挥以外,教师还应该关注每个学生演唱的情况,注重指正他们在演唱过程中存在的错误,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学生滥竽充数的情况,提高指挥合唱的整体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自己指挥,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指挥活动,让学生走上台前,或者是跟随着音乐在原位上挥动自己的手臂,搭配上相应的肢体动作,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用爱编排,赛出合唱魅力
小学生音乐合唱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在“合”与“唱”上的主动性、能动性,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演绎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合唱编排、组织练习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之中提高凝聚力与合作力,从而发挥班级这个大家庭的力量。另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多开展一些合唱比赛等各种类型的活动,通过竞争意识全面调动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编、自己去唱。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及时跟踪、提醒学生的歌唱状态,让学生学会把握自己唱歌的“火候”,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掌握合唱的技巧。
例如:在学习完《采莲谣》之后,有教师就在班级内部开展了生动激烈的比赛活动,让学生组成六人以上的小组,采用二声部合唱演绎的方式自己编排一个节目。小学生纷纷参与,有的小组不仅对合唱歌曲进行了编排,还相应搭配上了优美的舞蹈;有的小组则选出了一个“小小指挥家”来引导合唱演绎活动的开展;有的小组还对二声部合唱进行了创新,将二声部与单声部这两种合唱方式进行紧密融合,通过前后变换带给人视听享受。在开展这一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小组合唱的人数相对较少,教师也能够较为容易地辨别部分学生在合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在开展这种活动时应该认识到,小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主观意识,教师不仅要学会放手,还应该肯定孩子们在合唱、编排上取得的进步,这样才能让小学生感受到合唱活动的多元魅力,提高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水准。
总之,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该“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受到美的熏陶”。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合唱教学的重要性与开展的问题所在,在把握小学生合唱现状与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资源的丰富、手段的引导、灵活的指挥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合唱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