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
陶艺起源我国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先祖们初步掌握了陶土制作、烧制的原始技术,制作了实用的器具和观赏价值的陶瓷产品。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文化与精神生活要求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掌握一定的陶艺理论知识与制作技术还是必不可少的。泥巴的可塑性很强,大部分儿童喜欢玩泥,既能借助双手的捏塑把玩,也可以根据构思创作出千奇百态的立体化作品,从而实现展现自我与表达自我的目标。海门区地处长江口的出口处与黄海、东海的交界处,汇聚的江海文化妙不可言,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美术教师,充分挖掘江海文化资源利用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使其发扬光大,以陶冶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操与审美情趣。
基于江海文化的美术陶艺教学研究的内涵
江海文化是一种精神积淀,承载着江海的精华与智慧,不仅融合着长江和大海特质,而且蕴含着上海大都市以及苏州、无锡等地区的文化精髓,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海门精神”。底蕴深厚的江海文化,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与艺术文化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中小学审美素养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陶艺属于一门生活化、个性化比较突出的艺术,陶艺作品既有奇特的外观造型和无穷的魅力,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朴实无华的内在风味,让少年儿童为之倾倒。美术领域的陶艺教学活动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帮助学生轻松地回归自然、学会亲近生活。当他们用自己的小手揉一下泥,体验到陶土的湿润与韧性,心中会荡起创新思维的情感涟漪,探究神秘、追求原始、触摸土气和回归自然的潜意识油然而生,渴望获得释放与满足,切身体验制陶的复杂过程,感悟海门泥土中隐含的江海文化气息,激励学生靠自己的双手和心灵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用陶艺的特殊音符奏响最美的江海文化交响乐。
基于江海文化的中小学陶艺教学研究的意义
1.与时俱进,构建陶艺教学新模式
传统陶艺教学基本上是学生通过模仿的方式复制缺乏创意的作品,甚至会出现陶制品作品千篇一律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在陶艺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不能实现新的超越。
基于江海文化的美术陶艺教学,其本身就是一种运用多种感官协调配合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而言,通过陶艺的学习能够挖掘自身的智力潜能提升求异思维的创新能力。陶艺创作除了让学生主动构建良好的创新思维模式之外,还有利于学生张开高阶思维的翅膀在美术创作的星空中自由翱翔。同时,可以激励教师与时俱进,充分发挥陶艺教学的实践性优势,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开拓进取,优化陶艺课程资源
将丰富多彩的江海文化与陶艺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把江海文化巧妙渗透于陶艺教学内容和过程中去,进一步完善美术课堂教学结構,发挥个性化、地域特色化的优势,能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逐步丰富本土的美术课程资源。同时,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使用陶泥、水、釉料和其他工具,能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3.历久弥新,弘扬江海文化精神
在陶艺教学创新活动中,只有把江海文化艺术中的美渗透到学生的创作设计与制作过程,才能有效传承与发扬本土文化,为继承江海文化、重振中国陶艺雄风夯实基础。每一个教师必须紧紧围绕陶艺教学目标,通过江海文化文献研究、中小学生陶艺教学现状调查以及创建江海文化陶艺展览馆等项目,深入体验传统江海文化,不断拓宽学生陶艺创作的视野,营造妙趣横生的美术教学与展示氛围,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愿景。
基于江海文化的初中美术陶艺教学研究策略
1.因材施教,合理设置陶艺课程
陶艺课堂教学时间一般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少,开设陶艺课时学生才能接触到陶艺,这样不能让学生正确理解陶泥的干湿性,不能真正掌握陶艺创作的技巧。因此,在进行陶艺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注重构建合理的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感悟陶艺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概念,而且懂得陶艺制作的基本流程与方法。其次,在引导学生掌握陶艺作品制作巧妙的时候,务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求知素质上的差异,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参与理论学习和实践性创作活动,使他们逐步感悟基于江海文化的陶艺作品的审美和创新意识,进而塑造不拘一格的陶艺作品。
2.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在陶艺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营造轻松活泼的师生互动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引导学生热衷于陶艺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天下没有两只一模一样的桃子,也没有完全一致的人类,即使孪生姐妹也不例外。因此,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智力潜能与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制作陶艺作品的技能。同时,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勇于向学术权威挑战,善于发现新问题,勇于大胆质疑。发挥学习小组的优势,针对具体问题畅所欲言,共同构建民主、和谐、团结、协作的氛围。再次,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遇到一些“笨手笨脚”的学生,一定要耐心细致地引导与鼓励,促使他们放开思想包袱,乐于听取别人的经验介绍,并借助平等的师生关系开创陶艺制作的新局面。
3.以生为本,凸显作品的原创性
在陶艺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发挥示范作用,针对难点知识予以详细阐述,力争有更多的学生掌握陶艺制作的基本要领与步骤。其次,鼓励学生通过发散思维构思、制作出得心应手的原创作品。其实,陶艺课堂教学除了关注陶艺制作技术与原理之外,还要瞄准陶艺造型的规律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活动,逐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陶土艺术的底蕴。同时,学生通过“造型”设计与制作,可以全方位了解古今中外的美术史、设计史、陶瓷产品史等知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同舟共济,师生共同加工特色陶土
实践证明,精心选择与加工出特色陶土是完成作品制作的关键环节。对海门一些黏土经过精心加工完全可以成为陶泥,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泥。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黏土时,可以采取就地取材的原则,凡是杂质少、黏性大的易熔黏土都可以选择,诸如三星叠石桥一带黄色泥土、三阳镇北首几乎枯竭鱼塘了的烂泥、许多村镇老房子的墙砖泥等都是不错的泥塑黏土。只要利用相应的工具取回一定数量的黏土就可以,并且要注意防雨存放。
第二步,制泥。
刚刚取回的黏土杂质比较多,颗粒也不会处于均匀状态,绝对不能直接使用,务必采取如下加工程序:一是把刚取回的泥土放到干净的水泥地上暴晒,直至水分完全消失;二是把块、球状的黏土敲碎后立即研成粉末,并用小孔眼的筛子反复筛选。当然在筛选时,除了直接用干土进行筛选之外,还可以把黏土溶解于水中后予以过滤性筛选处理,从而使黏土中的杂质和大颗粒完全被清除掉。
第三步,炼泥。
为了提高黏土的可塑性,还需要进行加工流程。先把黏土溶解于水,用泥箱和塑料桶盛放起来(免盖),并在通风阴凉的地方存放,等到水分完全蒸发后黏土就成为胶状。然后,取出胶状的黏土,并以人工揉泥的方式搅拌均衡。为了预防陶艺品制作时出现开裂的现象,在炼泥的过程中可以适度掺入植物叶茎纤维,从而增强黏土的牢固性与可塑性。最后,把炼过的黏土放回泥箱,加盖后密封保湿储藏,让黏土在发酵过程中演变为胶性选择的泥土。如果条件许可,可以适当延长黏土的存放时间,这是让黏土可塑性更强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述三个流程的处理和加工,黏土实际上已经成为比较好的陶泥,可以直接用于陶艺创作。总之,我们只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黏土的加工技巧,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最终成为“特色”陶泥,为开展陶艺作品的制作铺平道路。
基于江海文化的美术陶艺教学研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项目,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经验教训,想学生陶艺学习所思,给学生陶艺选泥所需,解学生陶艺制作所惑,为陶冶学生的热爱江海文化的道德情操和美术审美情趣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