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秀利,卓东贤,谢晓兰
(泉州师范学院 化工与材料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全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转型的实质是通过利用现代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建,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然而,目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比较匮乏,国家急需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做贡献.2017年,国家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了深化产教融合对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意义.产教融合是本科教育与产业共同开展的深度合作,是本科院校为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而协同行业企业进行的深度合作.作为人才培养供给方,高等院校应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动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新形势下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1-2].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最早起源于1906 年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3].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企事业单位根据人才需求,在与学校协商好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学校依照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与用人单位协同培育所需人才的模式.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坚持本科性质,瞄准地方区域产业发展,结合本校工科专业实际情况特点,选择合适的订单式合作方式[4].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面临着产出人才千篇一律,人才培养严重趋同化等严峻问题.2016年,政府开始不断地引导有条件的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与资深普通本科院校或重点本科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生源等方面都均存在差距.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并在社会立足,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提出了应用型转型发展规划.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产教融合侧重点正是通过本科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使得学生实践操作和应用技能实现提升.因此探索“3+1”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形成自身特色提供条件.
2017年2月,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强调了工科专业人才在工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具有重要的主体作用,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5].工科专业性质也要求高校所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技能.由于“双师双能型”教师和工程化实训基地不足等原因,传统的工科专业理科化培养现象严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力度不够,这使得探索“3+1”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图1 “3+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的“3+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校学习3年理论知识,期间企业参与相关课程的共同制定与授课,第4年校企结合合作企业职业方向岗位能力标准,安排“订单班”学生以生产实习顶岗的方式在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综合技能、岗位生产技能的跟岗实习,并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见图1).实施过程如图1.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主动出击,结合专业设置,着眼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寻求适合的合作企业,共同开展“3+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充分考虑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比如与专业相关性,企业的容纳度、企业区域引导性和发展前景等等.在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时,双方应明确责任和义务、并沟通清楚合作期间存在的问题,比如订单人数及岗位、双方遴选条件、实习时间、实习补贴、住宿等等,以保证合作过程的可持续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订单企业共同建立由校企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起探讨与交流现有培养方案的不足,并依据本科教学国家质量标准,结合合作企业职业方向岗位能力标准,改革课程体系,重新构建课程内容,构建产教融合、内外双循环的课程开发机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应用型本科院校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宣讲企业文化,在低年级时引进意向订单合作企业为学生做宣讲,让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在第3年订单选择期间,再开展针对性更强的宣讲,不断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度.订单培养采用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订单培养学生.
学生在校完成通识课程、学科基础、专业方向及企业指定修读课程学习后,按照订单要求以生产实习顶岗的方式在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综合技能、岗位生产技能的跟岗实习,并在企业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课程.最后在企业和学生双方确定意愿下签订就业协议.
泉州师范学院是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地方性本科院校,2017年学校入选为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绿色石油化工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专业群”是支撑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专业群,其涵盖了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和制药工程等3个工科专业[6].化工与材料学院针对泉州石油化工产业链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率先以“绿色石油化工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专业群”中的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等两个专业为试点,探索和实践工科专业“3+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改革内容如下.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需要和优秀的企业合作促进教育转型,而企业需要优化内部结构,拓展市场影响力,产业学院学院便应运而生.化工与材料学院以“绿色石油化工”专业群为依托,联合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百宏控股有限公司等10余家石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了“石油化工产业学院”,通过整合和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充实“双师型”队伍,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相应不断变化.为了避免培养过程与市场需求脱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重视企业的与时俱进,根据合作的企业岗位需求,适时地在选修模块上开设一些相匹配的选修课程,保证课程设置的时效性.对于同一个相关领域的不同专业之间可以打通选修平台,采用跨专业开展专业选修课方式为对接不同的合作企业不同的岗位需求提供更宽的合作度.
本科院校除了毕业实习外,毕业论文也是占据实践学时比重大且提升实践能力较快的一门重要实践类课程,采用“3+1”的订单培养模式,重点要从改革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教学模式下手.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和企业导师联合对毕业论文进行选题,并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实验与撰写.在实习方面可以结合企业人资的评价,改革实习过程评价体系.学生以生产实习顶岗的方式在合作企业各个生产部门轮转,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地避免了毕业生“上手慢”“脱节”和“掉链”等现象.
为保证校企合作的有序有效运行,高校和企业需联合建立在校及在企期间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体系(见图2),从多方位、多层次进行全过程的监控管理,保障工科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
图2 “3+1”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
设立订单工作管理小组,由学院领导、系或专业、教务科、学工办负责人及企业管理研发负责人组成订单工作小组,从多层面上对订单实行过程进行管理,并对企业、指导老师、辅导员、学生进行全方位监控.学院指定1名专任教师与企业订单管理人员对接沟通,保持双方信息交流及时.建立双导师制度,校内外指导老师共同对订单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在岗表现、作业报告等情况进行监督.学工办定期对订单班学生的安全、心理方面进行跟踪.学院和各系不定期地对订单在岗实践情况进行抽查,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做好统筹工作.
建立由学生、督导、教学系及企业组成的“四位一体”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加强校内课程教学全过程的考核与评价,保障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成立校企专家督导组,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定期开展师生座谈会,及时发现师生教与学的不足之处并解决问题.教学系负责定期对课程组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作业报告、出卷改卷、课程质量分析等教学材料进行检查,及时检查和纠正校企教师出错的教学环节.采用课程组组长负责制,组长定期组织课程组校企教师开展教研活动.设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定期反馈班级存在的普遍性教学问题.
目前,订单式培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推广应用的较少,订单式培养模式也还不够完善,但是它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及产业变构升级走向,瞄准社会市场人才需求,通过建设产业学院,加强双师型队伍,重构应用型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体制,设立校企合作期间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充分调动学生、教师、企业的积极性,构建“3+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