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对策研究

2021-01-20 09:55胡皓月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文明

胡皓月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乎小康社会的建设,关乎美丽中国的建成,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而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大思政”是针对新时期高校育人要求、目标及方法提出的新思路。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言,“大思政”着眼于“立德树人”这个中心任务,强调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有机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打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大思政”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全面整体协调和创新拓展,为立足于人与自然整体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带来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探索有效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路径,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贵州省五所高校向大学生随机发放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5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其中:男生115 人,女生437 人; 大一85人,大二 120人,大三 220 人, 大四 127人。

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调查数据的处理与统计分析;所使用问卷是在方必基等人设计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问卷》[1]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包括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素养、生态文明情感素养、生态文明意识素养和生态文明行为素养四个维度[2]。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9,信度值在0.7以上,具有较高的信效度。问卷采用五点正向计分法,得分越高代表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越高。

2 研究结果

2.1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总体状况

利用SPSS22.0软件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1)。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总分为16.48,其中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素养、生态文明情感素养、生态文明意识素养、生态文明行为素养平均得分依次为3.52、4.34、4.60、4.01。由此可知,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总体水平较高,尤其是生态文明情感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素养相对较高,而生态文明知识素养则相对欠缺,生态文明行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表1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描述性统计分析

2.2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差异分析

2.2.1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性别之间的差异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2),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总分、生态文明知识素养、生态文明情感素养、生态文明意识素养和生态文明行为素养在性别之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表2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性别之间的差异分析

2.2.2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年级之间的差异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素养在年级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素养、生态文明意识素养、生态文明行为素养在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总分在年级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为了进一步探究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各维度究竟是在哪些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还进行了多重比较。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就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素养而言,大三显著高于大一;就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素养而言,大二、大三显著高于大四;就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素养而言,大二显著高于大一、大四,大三显著高于大四;就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素养而言,大二、大三显著高于大四;就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总分而言,大二、大三显著高于大一、大四。

表3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年级之间的差异分析

2.2.3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专业之间的差异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4):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素养在专业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素养、生态文明行为素养在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素养、生态文明素养总分在专业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就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总分而言,均表现为理工科环境类相关专业极显著高于理工科非环境类相关专业;就生态文明意识素养和生态文明行为素养而言,均表现为理工科环境类相关专业显著高于理工科非环境类相关专业。

表4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专业之间的差异分析

2.2.4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父母双方最高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差异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5):父母双方最高受教育程度的悬殊未能使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素养产生显著差异,而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素养、生态文明意识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总分均产生了极显著的差异(P<0.01)。

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就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素养而言,父母双方最高受教育程度在研究生及以上显著高于高中,本科显著高于高中;就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素养而言,父母双方最高受教育程度在研究生及以上显著高于初中,本科显著高于高中和初中,专科显著高于高中和初中,高中显著高于初中;就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素养而言,父母双方最高受教育程度研究生显著高于高中生和专科生,本科显著高于初中,专科显著高于高中和初中,高中显著高于初中;就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素养而言,父母双方最高受教育程度本科显著高于专科;就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总分而言,父母双方最高受教育程度在研究生及以上显著高于高中和专科,本科显著高于高中和初中,专科显著高于初中。

表5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父母双方最高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差异分析

2.2.5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家庭居住所在地之间的差异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6):家庭居住所在地的差异未能造成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素养的显著性差异,但能使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素养产生显著差异(P<0.05),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素养、生态文明意识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总分产生极显著的差异(P<0.01)。

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就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素养而言,直辖市、省会城市和中等城市显著高于偏远山区和小城镇;就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素养而言,直辖市、省会城市和中等城市、小城镇、普通农村显著高于偏远山区;就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素养而言,直辖市、省会城市和中等城市、小城镇、普通农村显著高于偏远山区,中等城市显著高于小城镇;就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总分而言,直辖市、省会城市和中等城市、小城镇、普通农村显著高于偏远山区,中等城市显著高于小城镇。

表6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家庭居住所在地之间的差异分析

3 讨论与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总体水平较高,尤其是生态文明情感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素养相对较高,而生态文明知识素养则相对欠缺,生态文明行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不同年级间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存在着大二显著高于大三、大三显著高于大四的特点,这很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在各年级间的衔接不够科学、紧密,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教育未能实现四学年分阶段、全覆盖的设置所造成的;不同专业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存在着显著差异,尤其以理工科环境类相关专业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较为突出。可见,系统、规范、专业的生态文明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各专业均有必要开设生态环境类相关公共必修课程。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也相应较高,这恰好体现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先导作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城乡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城市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要优于农村学生。 可见,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4 “大思政”视域下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对策

根据本研究中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的基本特点可知,要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可以借鉴“大思政”的思维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时,可以运用“大思政”的视角,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从教育主体多元化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全员育人”;从教育过程全覆盖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全过程育人”;从教育空间全覆盖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全方位育人”。

4.1 从教育主体多元化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全员育人”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教育,其本质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育人工程。要想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就需要借鉴“大思政”教育观的系统性、整体性思维。首先,应从教育的供给侧端——教育主体入手,不能像从前一样将生态文明教育仅视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生态相关专业教师等少数人的事情,而应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创新推动生态文明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实现由学校各级领导、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工勤人员等各部门、各单位成员齐抓共管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全员育人”新格局。

4.2 从教育过程全覆盖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全过程育人”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质是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专注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宏伟社会工程。“大思政”的“全过程育人”理念同样是以受教育者的实际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强调围绕“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学习生活,其科学性在于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专业特点等,开展连续性、完整性、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基于此,完全可以将“全过程育人”的理念运用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之中,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专注于“理性生态人”的培养和发展,注重挖掘整合各学科、各专业、各项活动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元素,力争让每个日常教育教学环节、管理服务环节均担负着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任务,形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全过程育人”的新局面。

4.3 从教育空间全覆盖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全方位育人”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的,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推进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只有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主体、对象、载体和资源的有机整合运作,才可能实现其教育的实效性,而绝非是靠一门课、一次活动、学校一方的力量或是一位专业课教师、一位辅导员的努力所能实现的,这也就决定了我们需要一种立足全局、系统全面的方法论才能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大思政”的“全方位育人”理念恰巧就是这样一种重点关注不同育人载体、育人资源的系统整合,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在立体空间上的全覆盖的科学方法。在“大思政”视域下,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家庭、社会以及校内、校外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和载体,搭建合力育人、整体育人的多方联动协同机制,全面落实育人责任,以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全方位育人”。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文明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对不文明说“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