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哲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专业实习成为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大学生能力提升、职业探索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高质量的实习评价不仅能够切实体现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变化,也会反映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助于实习活动的改进与提升。已有研究证明,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缺少一套符合实践教学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1]。因此,为有效提升实习质量,本文基于CIPP评价模式构建符合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特色、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实习评价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领域较为广泛,涉及旅游酒店、旅行社、景区及相关旅游服务行业,实习岗位复杂多样,实习学生数量众多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实习地点分散加剧实习管理难度等问题使得实习考核评价环节出现很多问题[2]。具体如下:
评价具有诊断、反馈、改进等功能,实习评价目的不再仅仅局限于考核学生实习表现、评定其实习成效,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评价获取实习参与者的信息反馈,即院校、教师、企业、学生对于整个实习环节的满意程度,诊断并改进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高实习质量,实现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化、高效化。
旅游管理专业现有实习评价体系虽然已将院校、教师、企业及学生自身纳入评价主体之中,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但评价对象较为单一,过于注重对实习学生的评价而忽视了院校及企业作为评价对象的重要性。因此,应对评价体系进行多元化拓展,在评价主体之间构建交互评价模式,加强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实习信息,以便有效提高实习质量。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评价方式主要为学校指导教师根据企业提供的实习鉴定表、学生上交的实习周志、实习报告以及实习成果展示,结合个人在实习指导过程中对学生形成的主观印象,综合给出学生实习的成绩评定,而非根据专业及岗位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实习态度、业务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全方位、系统性评价。现有评价方法易受评价主体主观情感的影响,难以实现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客观性,这也就导致评价结果对于实践教学改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企业实习管理优化等方面缺乏指导意义。
完整的实习评价流程应贯穿实习的整个过程,对实习的准备环节、实施环节、验收环节进行全方位评价,即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及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过程的系统性、完整性。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地点分散、实习岗位复杂,实习指导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监督与指导,缺少学生实习过程的详细记录,通常以终结性评价作为主要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难以展现实习过程中学生的潜在变化,无法及时发现、处理实习中面临的问题,影响实习进展。因此,应改进传统的评价方式,构建系统的评价流程,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参与度,实现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客观性。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针对泰勒“行为目标模式”过于注重目标而忽视过程的问题,提出了CIPP评价模式,也称“决策导向评价模式”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该模式认为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而非“证明”,即通过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四个方面,为教育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发现问题与不足以促进主体持续改进,而不是证明教育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3]。其中背景评价指的是在特定条件下评定教育对象的需要、厘清满足需要所存在的障碍以及所拥有的资源与时机,属于诊断性评价;输入评价是基于背景评价对达成目标所需要的资源、条件和备选方案进行评价;过程评价则是持续不断地对所选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与反馈;结果评价是对教育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属于终结性评价[4]。这四种评价与教育决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政府、学校实施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
将CIPP评价模式应用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首先,CIPP评价模式整合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能够在明确实习参与者的需求之后对实习目标的合理性、实习方案的可行性作出价值判断,并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实习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全面衡量实践效果,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其次,CIPP评价模式以改进为目的,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可通过将评价结果与实践教学、实习管理、实习制度等方面相关联,分析、评判其改进需要,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及实习成效的提高,符合实习评价的发展取向。最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实习领域广泛、实习岗位与实习任务复杂、实习成果不易量化的特点,不同的实习岗位、实习环节所适用的评价方法不同;CIPP评价模式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较为灵活,条件限制较少,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皆可适用。因此,CIPP评价模式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评价相结合既能发挥评价模式的优势,也能较好地推进实习评价的开展。
本研究在选取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评价指标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结合CIPP评价模式对指标进行系统划分,共构建4个一级评价指标(即实习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10个二级评价指标、20个三级指标。
首先,梳理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评价体系建设的相关文献。车慧(2009)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及专业素质、身心素质设为一级评价指标[5];张懿玮、夏林根(2014)将学生专业认知、行业认知、服务能力和服务素质设为一级指标[6]。尹立军、亚吉(2014)评价旅游教育校外实习效果时,将实习目标、实习辅助机制、实习合作单位、学生实习态度、实习协议规范性作为评价内容,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7]。龙其林(2015)则建立了双重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对实习学生的素质、职业能力和绩效进行了全面考核,也对实习企业、指导教师、学校在实习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表现进行了考核,两套评价指标互为补充[8]。通过梳理文献,从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备选。
其次,依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实习组织管理标准,将实习方案制订、实习指导教师选配、实习学生管理、实习基地建设、实习经费投入、实习工作监管等要求纳入实习评价指标之中,以评促提高。
最后,将选取的指标通过德尔菲法进行筛选,并结合CIPP评价模式,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指标的修改与完善。
实习背景评价的核心指向于实习目标的合理性,根据实习参与方需求,分析和判断实习活动开展的必要性,诊断实习目的与目标。主要内容包括界定实习环境、确认实习需求、诊断实习问题与障碍、判断实习目标的充分程度。在背景评价中,重点围绕实习定位和实习目标展开评价,具体包括2个二级指标和3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背景评价
专业实习的输入评价是指基于背景评价对院校及企业提供的实习资源及实习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展开的评价。其中,实习资源评价从师资力量、实践教学资源投入、经费投入三方面入手,实习方案评价则包括合理性评价和可执行性评价两方面。输入评价的目的是为实习的顺利实施做好准备,包括2个二级指标和5个三级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输入评价
实习评价是动态的评价过程。在背景评价和输入评价的基础上开展指向过程改进的过程性评价,通过加强对实习过程的记录、监督和检查,及时有效地反馈实习进展,为实习组织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鉴于学生、实习指导教师以及企业是实习活动最直接的参与者,因此围绕实习学生表现、教师实习指导、企业实习管理设置实习过程评价指标,具体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5个三级指标,如表3所示。
表3 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过程评价
结果评价是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终结性评价,包括学生实习成效评价、实习指导教师专业发展评价、院校及企业实习目标达成度评价,明确专业实习成效与实习目标之间的差距,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进提供依据。具体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7个三级指标,如表4所示。
表4 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结果评价
综上,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背景评价是指向于实习目标本身的评价,目的是确认实习目标与实习需求之间的差距,诊断目标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进行目标修正;输入评价的目的在于满足各方需求且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实习方案的可行性,选择最佳实习方案,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与资源进行高质量的专业实习[9];实习过程评价的目的则是通过追踪实习学生表现、实习指导教师参与度以及实习方案的实施情况,及时准确地诊断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实习指导,这是专业实习评价的重要环节;实习结果评价则是基于前期的背景、输入、过程评价对学生、教师、院校、企业的实习成效及实习目标的达成度作出总结性评价。
本文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理论基础,将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评价过程相结合,即实习前评价实习目标的合理性,实习资源与实习方案、实习需求的适切性;实习过程中评价学生实习表现、指导教师参与度以及实习方案的实施效果;实习结束后评价学生职业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度、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改进度以及院校及企业实习任务的完成度。初步构建了一套以多元主体交互评价为主导,以提高实习质量及实践教学水平为目的,实现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相整合的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