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修军
【摘 要】教学情境具有任务性、实践性、评价性,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密切相关,与文本特点及编者意图也相关。在创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教学情境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主角;教学情境的转换性——为学习提供策略;教学情境的一致性——让课堂形成整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情境 创设 注意点
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之中生成的,这个背景就是教学情境,它具有任务性、实践性、评价性,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密切相关,构成了属于学习者个性化的知识、能力框架的底色。语文具有言语性,是动态的存在,所以语文学习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的。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情境”,田慧生教授有着精准的界定:“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语言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语言学习与语言生活环境”[1]。这里面的“情感”“生活”和“主动”充分说明了教学情境的一般特点。
教学情境与情境教学有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教学情境重在打造一个生活化的交际环境,促进学生参与,以获得生活智慧和经验。而情境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方式、教学主张,类似的还有情智教育、诗意语文等。小学语文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提出的“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境教学操作模式,也给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策略支持。
当下的语文教学情境大多以任务驱动型为主,以教学问题为切入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情境却有着被窄化、异化的问题。所谓窄化,就是把教学问题理解为练习题目,把练习题目做完了、做对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练习题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和反馈途径,但这只是教学情境的一个元素,决不是全部。所谓异化,就是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割裂,没有建立起言语知识向言语实践转化的生活通道,这样的教学情境是“薄情寡味”的,是机械操练的。
面对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下面笔者结合近期观摩的《小英雄雨来》一课来谈一谈。
《小英雄雨来》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归于长课文教学单元,其语文要素是“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本课之中落实的主要措施是“照样子给其他四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后习题中呈现)。作为小说,人物、环境作为一般性的教学目标,语文要素作为特殊性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促使學生在言语实践中实现目标的落地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教学情境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主角
人是教学情境的主体,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的言语需要、言语实践及言语品质为出发点。练习式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参与是被动的,意志的努力大于情感的投入,是一种异化的主体学习行为。要使学生获得主体性,需要把教学问题或者练习题进行行为角色的转换和定位,把解题者变为实践亲历者。正如叶小耀老师所说,在主体性课堂的实施中,教师与教材只是变化的外因,学生主体从内心中产生的对知识的追求才是其能发生变化的内因[2]。
执教者在落实“照样子给其他四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练习时,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主角:如果你是一名导演,准备把这篇课文拍成六集的电视连续剧,每一集起个什么名字呢?
接下来,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小标题的特点,谁怎么样或谁做什么,然后仿照样子列出其他四个部分的小标题,最后连起来向剧组其他工作人员介绍一下剧本的主要内容。
这个教学情境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导演”角色给了学生新鲜感、主体感,向剧组人员介绍,有介绍自然有反馈,形成富有张力的言语交流活动,学生在解读、概括、表达、评价的过程中始终站在“主角”的位置上,形成了真实的言语实践场域。从中我们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启示,要善于把练习题转化为真实的交际情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是一切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在听、说、读、写言语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是学习者,只有与他们的世界融通、情感共鸣、节奏同步、思维适合的教学行为才能诱发真实的学习。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儿童视角、儿童立场、儿童思维,让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
二、教学情境的转换性——为学习提供策略
转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上文谈到了把练习题转化为真实的交际任务,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之中,转换还表现为言说方式、言说对象等多个方面的变化。言说方式上,通常有文体的变化、人称的变化等;言说对象上,改变言说的对象,以实现言语交际形式的变化。转换为言语训练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路径,每一次转换都带动着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和言语对象的变化,使得言语实践得以从多层面展开,更贴近生活化的需求。于永正老师说过,教的本质在于“示范”,学的本质在于“模仿”,学生在情境转换的过程中学会了转换的策略,将能够更好地在学习和生活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并且直接提升他们的言语品质。
执教者在教学中还有一处情境创设也颇有意思:放学回家后,怎样向爸爸妈妈介绍今天学习的课文内容呢?创设这个教学情境的意图在于促使学生对使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巩固,把课堂上的言说向家庭中的言说转换,达成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课堂上的言说对象是同学和老师,家庭中的言说对象是爸爸妈妈,这些言说对象是不一样的,所以为了达到言说的效果,必须对言语内容、言语方式进行一定的改变,言语智慧就表现在这里。我们言语习得就是为了适应实际的生活需要。
三、教学情境的一致性——让课堂形成整体
教学情境的一致性是指一堂课之中教学情境应该相对单一,不能过多、过杂,导致教学情境不断切换、“晃动”,学生疲于应对。笔者之前写过一篇题为《教学应像故事一样美妙》的文章,大意是说一堂课就像在讲一个故事,前后都是连贯的、一致的,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确立自己的角色。一致性与转换性并不矛盾,一致性是从内容的角度说,而转换性是从形式的角度说。尹观海、方燕红、张积家三位老师在《情境可获得性与情境一致性对言语产生中语义效应的影响》一文中也指出,情境的一致性能够产生“语义促进效应”。
前文中所列举的两个教学情境创设,从单个来看是符合主体性和转换性的要求的,但当我们从一堂课整体的角度来看,就出现了不一致的问题。第一处情境创设是围绕“导演”“拍摄”展开的,而第二处是围绕“家庭”“介绍”展开的,学生从“导演”的身份又回到了“孩子”的身份,这两个教学情境显然是不一致的。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与生活密切相连,对于学生来说是“真实”的存在,哪怕是模拟的。而这种不相关的角色切换,使得教学情境失去了真实的力量。为实现一致性,我们可以对第二处教学情境进行相应的调整:
作为导演,自己先熟悉剧本是非常重要的,然后还要让演员们熟悉剧本。扮演雨来的小演员来了,你怎么向他介绍剧本,让他尽快熟悉呢?
同样是介绍课文内容,但是把“拍电影”这一情境进行到底,给学生完整地展现了这一任务情境的创设过程,学生亲历了拍摄过程,这对于他们来说是真实的,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智慧。
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有儿童立场、儿童视角,而且还要有文本視角、编者视角。统编教材的编排体例、主题设计和练习系统都为言语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策略支持,同时也给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重要的提示。比如,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题目、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等都具有情境元素,需要我们在教学时充分关注、研究和实施。如略读课文《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六年级下册)的学习提示:“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有什么不同。再大胆想象一下,未来的学习生活还有可能是什么样的?”我们就可以据此设计一个“未来畅想”主题沙龙的教学情境,采用交流式阅读、对比式阅读的策略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的主体性、转换性和一致性分别指向对象、策略与整体,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是一种言语实践活动生活化的重要表现。它消解了语文教学的单纯知识化、训练化和教条化,是落实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不可或缺的举措,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深入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1999(7):18-21.
[2] 叶小耀.主体性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分学科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4(12):29-32.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天山路小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