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润华 朱亚青 吴健 陈彬
病人,女性,46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不适8个月余于2020年1月2日入院。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感染八项、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等肿瘤指标正常,否认肝炎等传染病史。腹部平扫+增强CT检查提示:肝右叶巨大稍低密度肿块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大小约16.7 cm×11.2 cm×17.6 cm,增强期可见肿瘤边缘强化,静脉期消退不明显,诊断为肝右叶巨大血管瘤(图1)。术前三维重建可见肿瘤与肝中静脉、门静脉分支紧密粘连,明确肿瘤体积及术后残留体积(图2)。术前行肝储备功能检查,注射吲哚箐绿0.5 mg/kg,15分钟滞留率2.6%,术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A级(图3)。排除手术禁忌证后行手术治疗。术中使用超声联合、超声吸引装置CUSA精准完整切除肿瘤,完整保留周围重要大血管(图4)。切除肿瘤标本肝包膜完整,切缘未见肿瘤残余。术后病理检查显提示肝海绵状血管瘤(图5)。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10分钟,术中出血量约150 ml。术后未见并发症,术后5天出院。
A:2020年1月腹部CT平扫可见肝右叶巨大低密度肿块影,边界清,密度均匀;B:动脉期可见肿瘤边缘不均匀强化;C:静脉期可见肿瘤边缘强化不消退,且向中心强化趋势
A:2020年1月三维重建可见肿瘤与肝内静脉血管紧密粘连,其中与肝中静脉粘连明显,术中分离、完整保留血管难度极大;B:三维重建可见肿瘤与肝内动脉血管紧密粘连,其中与门静脉右支粘连明显,术中分离、完整保留血管难度较大;C:根据病人的身高体重计算病人的肝脏体积、肿瘤体积及剩余肝体积,评估手术风险
讨论成人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1-2]。绝大部分肝血管瘤因无恶变倾向,可终身与瘤共存,但仍有部分病人因血管瘤进展,出现腹痛等症状并自发性破裂出血[3]。三维成像技术(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3DVT)有助于手术的术前规划,术前可通过三维重建和影像资料精准定位肿瘤位置,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空间关系,计算肿瘤体积及剩余肝体积等[4-5]。吲哚箐绿清除试验可以敏感的测定肝储备功能,超声吸引装置CUSA可以在手术切除肝组织的过程中保护血管。
图3 2020年1月,吲哚箐绿清除试验肝脏代谢清除率检查提示15 分钟内吲哚箐绿滞留率<10%
A:2020年1月 ,术中使用CUSA仔细分离,争取最大保留血管,争取保留最大的剩余肝体积;B:经过术前的三维重建精准定位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合术中B超的动态监测,使用CUSA精细分离的过程中保护血管,摘除肿瘤后成功的完整保留了周围紧密粘连的重要大血管
A:精准完整切除标本,肿瘤表面肝包膜完整;B:可见弥漫扩张的血窦(HE,×200)
基于67万健康体检人群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肝血管瘤的发病率约为1.5%,早期通常无症状,以单发病灶最为常见(61%),生长缓慢,病程较长,肝功能无明显异常[6-7]。若肿瘤直径>5 cm,可因对临近组织和脏器压迫产生临床症状。肝血管瘤的诊断目前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联合使用多种检查手段,可提高肝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超声、CT和MRI检查肝血管瘤的准确率分别为61%、77%和92%[8-9]。以肿瘤直径5 cm作为分型分界点,肿瘤直径≥10.0 cm为巨大血管瘤[10]。巨大血管瘤有破裂出血的风险,是外科手术的绝对适应征[11]。根据2019版由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肝血管专业委员会拟定的《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12],本例病人有手术治疗指征。肿瘤的直径和位置、肝组织切除量、术中出血量等是影响肝血管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与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对病人术前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在术前可以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空间结构关系,精准定位肿瘤的位置及肝脏体积,同时进行吲哚箐绿试验准确了解肝储备功能结果,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我们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术中联合超声乳化吸引技术,精准、完整地手术切除巨大肝血管瘤。通过术前精准评估、术中准确定位肿瘤,增加手术中对肿瘤的触感和整体感知。本例病人为巨大肝血管瘤,腹腔镜牵引暴露较为困难,且视野角度受限。通过开腹的手术方式,采取了术中CUSA切除,完整保留了与肿瘤紧密粘连的重要大血管,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正常剩余肝组织,术中出血少、肿瘤表面包膜完整,术后病人肝功能基本正常,手术安全、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