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经济的现状与热点
——基于Citespace的政策文本分析

2021-01-19 07:48崔晓雨付晓东
开发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业态消费政策

崔晓雨,付晓东

(中国人民大学 应用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一、引言

在“十四五”开局的关键节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尤其是在进一步促进民生、提振消费的后疫情时代,如何构建好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双循环”体系成为重中之重。夜间经济由于其所蕴含的巨大消费潜能和市场空间引起了广泛关注。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不仅能够拓展经济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还有助于提高城市设施利用率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同时拉动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增加,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总量,构建起“内循环”的重要环节。从中央到地方、相关行业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方案,鼓励夜间经济建设发展的实践探索。

2019年8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促进文旅消费,在《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中指出,丰富夜间文化演出市场,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鼓励建设24小时书店。到2022年,建设200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夜间文旅消费规模持续扩大。为了进一步拉动内需促进消费,8月27日,《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出台,提出要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等20条促进消费的具体举措,进一步稳定消费预期。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推动消费回升,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顶层设计出台是对中国夜间经济发展历史与现实的考量,也将成为进一步激发夜间经济的有利要素和巨大潜力。

多地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繁荣夜间经济发展,自2004年以来,我国已有10个省份91个城市出台了繁荣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建议举措共114个,“夜间经济点亮行动”“打造不夜城”“月光经济”等字眼开始出现在政府文件中,夜间经济在激发消费潜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落脚点和抓手。夜间经济已经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扩大了内需,释放了人们的消费需求。而夜间经济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上尚且匮乏,尤其是在政策层面上,尚未有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解读,在实际操作上的探讨也不足。因此,本文以各地出台的政策文件为样本,通过揭示我国各地夜间经济的推进逻辑、布局核心和热点领域,并总结经验与不足,为未来夜间经济的升级优化指明方向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夜间经济政策的时间分布、空间布局和阶段定位

从政策维度上来讲,夜间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出现始于20世纪70年代,来自于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名词(night-time economy)。1991年,Comedia发表了一份关于英国城市中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研究报告《时间之外》;1994年Montgomery介绍了“24小时城市”(The 24-Hour City)的概念,提出在城市中心鼓励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1995年弗朗哥·比安奇(Franco Bianchini)对夜晚文化和夜晚经济进行了研究,提倡城市夜晚活动的多元化;2001年英国学者Paul Chatterton和Robert Hollands系统研究了年轻人与城市空间,特别是夜间休闲空间的关系,提出了生产、规范与消费城市夜生活空间的系统理论,并以“城市夜间休闲规划”(urban play scape of city night life)的概念首次提出夜间经济。夜间经济因可以延长经济活动时间、提高设施使用率、激发文化创造、增加社会就业、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提高消费水平、带动区域发展,成为城市经济的新蓝海。

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夜间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农村到城市、从萧条到繁荣的发展过程[1]。总体来说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夜间经济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1956年至20世纪90年代末的夜市野蛮成长阶段、1990年至21世纪初的多业态粗放经营阶段、2004年至今的集聚区规范发展阶段[2]。自集聚区规范化布局开始,我国的夜间经济正式迈入了全面铺开和蓬勃发展的阶段,政策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

(一)时间分布

21世纪最初10年是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夜间经济发展最迅速的阶段。也正是在这段时期,青岛、杭州、重庆、北京等许多城市,河北、辽宁等在省一级的统筹规划上,均开始研究并陆续出台规范发展夜间经济的相关政策。2004年5月,青岛出台《关于加快我市市区夜间经济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夜间经济的发展开始正式走向地方规划引导的层面;2006年6月,杭州发布《杭州市夜间娱乐休闲生活发展报告》,对现代夜间经济涉及的诸领域和发展状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随后,郑州、沧州、宁波等城市,河北和辽宁两省也陆续出台了发展夜间经济的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2017年以后,各地对夜间经济发展的推动进入高潮,石家庄、张家口、南京、西安、北京、福州、天津、长春、上海、南昌和济南11个城市均给出了关于夜间经济集聚区布局和业态培育等方面的建设方案。张家口借由冬奥会的契机确立了发展冰雪夜经济的目标;北京从“深夜食堂”特色餐饮的发展入手,进行发展项目申报;南昌市则直接将夜间经济的建设布局周期延伸到了3年时间。

2019年8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质量水平,不断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其中,“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被重点提出。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各地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倡导建立“夜间经济集聚区”“夜间经济示范区”。在国务院的统一规划部署下,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均对夜间经济的发展给予了热烈的响应。在各级省市政府、商务局(厅)、发改委、财政厅(办)、旅游局等部门的牵头领导下,紧锣密鼓地出台了114个有关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行动方案,包括官方文件、政府工作报告、非正式行动提案等。截至2020年10月,国内明确发布夜间经济政策、夜间旅游相关政策或措施的城市已达到91个,在省一级层面上进行夜间经济布局的省份有10个①。

从时间分布上来看,2019年8月以后夜间经济的政策出台出现了显著提升,陆续有30个左右的城市迅速展开了夜间经济的规划布局;在2020年初的疫情期间,夜间经济面临着整体的收缩,但是在4月随着疫情的基本结束,夜间经济强势回归并全面展开,目前近三成的地级市都已经正式进入了夜间经济规范化布局的新阶段(见图1)。

图1 各地区政策数量的时间分布②

(二)空间布局

夜间经济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区域差异大且在各区域表现为各自的特色。这是由于夜间经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条件[3]、气候条件、海陆条件;经济因素主要有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配套、产业配套、城市化程度;社会因素主要有政策支撑条件、生活习惯、民族构成、人口条件等;管理因素主要有市容市政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治安管理、消防管理、外来人口管理、工商税务管理等。我国地域空间辽阔,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巨大,夜间经济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从四大板块的空间尺度来看,夜间经济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有超过半数的东部城市已经颁布了明确的夜间经济政策。东部沿海城市普遍气候适宜,经济实力强,夜生活习惯较普遍,因而在夜间经济的发展上同样走在前列。中部内陆城市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夜生活远不如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城市丰富,夜间消费的意识还须引导和逐步培育。并且由于大多数的中西部城市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这些省份和城市主要在省一级进行夜间经济的集中引导、规划和布局。从南北方的划分来看,由于受气候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南方的夜间经济发展繁荣,北方则相对萧条。在不同的空间视角下对夜间经济进行认识,有助于针对性地加强夜间消费的宣传和引导,满足差异性的夜生活诉求(见图2)。

图2 四大板块夜间经济政策力度

(三)阶段定位

根据夜间经济91个城市的发展程度和政策导向,将这91个城市分为发展程度低、中、高3个层次。

发展程度较低的城市(共21个,总体占比23%)如沧州、邯郸、枣庄、蚌埠等,属于政策扶持型城市。这些地方的夜间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业态相对单一,政府在规划夜间经济的发展时,往往是挖掘和塑造当地的特色资源和业态优势,给予更多的规范引领政策和专项扶持资金。

发展程度中等的城市(共48个,总体占比53%)如石家庄、嘉兴、龙岩、赣州等,属于夜景升级[4]、夜间旅游等业态加强型城市。这些地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夜间经济基础,在街区发展和饮食、娱乐等业态上形成了相对良好的支撑。但往往存在着同质化较强、特色不突出、优势不明显等问题,政府在制定夜间经济规划时,以鼓励和壮大商业化和品牌化为主要方向,给予补贴性资金和奖励。

发展程度高的城市(共22个,总体占比24%)如北京、上海、重庆、成都、杭州等,属于基础好、实力强的夜间经济综合提升型城市。这些城市以一、二线城市为主,经济规模大、服务业比重高、商业化程度高,“夜文化”盛行。政府在制定规划方案时,更多地通过市场化的手段,通过引入完整的市场化团队进行项目开发。同时,针对夜经济高度发达背后的安全、食品卫生、交通、行政管理等突出问题,通过设置区域标准或行业标准予以规范化完善和提升。

三、基于Citespace的政策内容分析

运用Citespace5.7软件绘制相应的知识图谱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包括空间分布、热点领域、价值取向3个方面。由于Citespace5.7是针对学术文献开发的软件,学术文献具有规范的元数据标注。政策文本的默认格式不同于学术文献,因此在将此软件应用于政策文本分析之前,应首先做好元数据标注,包括政策名称、关键词、来源机构、机构类型等字段[5]。参照Citespace可识别的数据格式,将除关键词之外的字段通过人工方式逐一标注。

每一个政策文件关键词标准综合运用自动化和人工两种方法提取完成。对于以夜间经济为对象的政策文本,使用图悦词频分析软件进行初步的词频分析,然后基于词频和权重两项指标的综合测评得到关键词列表。例如对于《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先使用词频分析软件进行初步词频分析,得到京城、夜京城、消费、商圈、地标等150个关键词的词频和权重列表;根据词语的实际含义和相关程度,排除国际、繁荣、发展等宏观概括性词语,以及三里屯、簋街等具体地点的词语,最终得到夜京城、消费、商圈、地标、设施、文化、体育、旅游等15个关键词。对于夜间经济只作为政策文件中的一部分出现的政策文本,例如《银川市优化消费供给推动消费增长的实施方案》,首先将政策文本中对应夜间经济部分的内容提取出来,然后再采用如上的办法进行关键词提取,最终得到消费、文化、商业街、步行街、特色、旅游等10个关键词。同时,在关键词提取时,遵循概念内涵尽可能具体的原则,例如将夜间消费、夜间旅游、夜生活等作为单独的关键词,而不是笼统地标注为夜间经济。114个政策文本共提取1 520个关键词列表,包含75个不同关键词,对于其中内涵接近的关键词不做任何合并和删除处理,而是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中聚合相应的概念内涵。

运用Citespace5.7生成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如图3所示),由75个结点、138条连线构成。通过子网络分布,并结合政策文本中的高频关键词,可以发现地方夜间经济发展的热点领域和价值取向。全部政策文本中频率最高的34个关键词及其对应结点的点中心度如表3所示:频数反映相应关键词出现在多少条政策文本中,反映该关键词的热门程度;点中心度是指关键词对应的结点在关键词共现网络中与多少个其他关键词的结点相联结,反映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的关联程度。由此分析得出地方夜间经济发展的热点及取向主要包括1个核心网络和3个子网络。

图3 夜间经济政策文本的关键词共现网络

表1 夜间经济政策文本的高频关键词及其对应结点的点中心度

(一)核心网络:消费是导向,特色是核心

夜间经济与消费和特色形成一个非常明显的闭合网络,这三者在政策文本中的出现频次最高,并且点中心度高。其中,消费是频度最高的关键词,是夜间经济发展的导向。夜间消费市场的规模本身就非常可观,并且在消费领域属于尚未被深度挖掘的新蓝海,各地布局夜间经济的目的也是为了提振消费,繁荣消费市场。 特色是点中心度最高的关键词,是夜间经济政策的核心,同时与集聚区、街区、业态、旅游、城市、品牌等子网络形成紧密联结。一个城市的夜间经济特色指的是该城市夜间经济的存在、规模、类型,以及业态发展、空间布局和运行模式等与当地的先天或后天特质密切相关的惯性,并显著区别于其他的城市的特征[6]。牢牢把握住一个城市的特色才能认识到一个城市的夜间经济的内在气质和品位,激发当地夜生活的活力,并找到产业发展的依托和城市功能的出发点,塑造其夜间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动力和旺盛生命力,避免一哄而上和千城一面。

(二)子网络1:集聚区布局是载体

与集聚区建设相关的关键词子网络主要分布在图3 的左上角,包括集聚区、街区、夜市、商圈、景区等。街区与核心关键词特色的关联程度又最高,以城市特色引导街区发展,并尊重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特点,在不同的发展基础和街区特征上对应地发展各具特色主题的集聚区,引入多元业态,形成功能完善的消费发展格局。

集聚区规划布局是城市夜间经济的集约化经营的首要环节和制约因素,载体建设也是各地发展夜间经济的切入点和主要抓手。与集聚区联结的关键词中,点中心度最高的街区、夜市、商圈和景区,概括了各地集聚区的主要表现形式。由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禀赋基础的不同,各地的集聚区又有不同的适应性特征,91个城市的政策文件均涉及街区(夜市),超过70%的城市提出要整合现有的街区,使其专门化、主题化、特色化;近30%的城市提出要打造1~2个具有代表性的街区示范点(示范街、示范街区)。主题街区和特色街区的规划打造成为夜间经济集聚区的主要形式,如购物一条街、娱乐一条街、餐饮一条街、休闲一条街、文创一条街等主题消费街区。高频消费区和新晋网红地的打造成为突出的重点,如北京簋街、成都宽窄巷子美食街、重庆南滨路的火锅一条街、武汉吉庆街饮食文化街、长沙坡子街、南京 1912 街区等等。以商圈为夜间经济规划发展核心的城市经济基础好、服务业占比高、商贸流通业发达,有较强的商业环境条件。以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4个直辖市为典型代表,充分发挥商圈的规模效应、辐射力和带动力,在中央商务区或总部经济区(包括CBD)、区域商业中心以及商业综合体中,如金融总部、物流总部、商务总部等商圈中,对各类服务功能和业态进行整合。集中打造规模化、业态丰富、体验感强的夜间商业中心,能够形成区域影响力。典型的旅游城市和旅游业发达的城市,如承德市、泰安市、黄山市,这些城市依托于自然风景区或历史文化景区,具备了发展夜间经济的坚实基础。以景区为依托的夜间经济主要目标是拓展景区夜间消费,通过亮化工程、灯光秀、延长景区运营时间、开发观赏演艺项目、拓展夜游或探险路线、整合相关业态产业链等提高景区夜间服务能力。

(三)子网络2:业态培育是主要内容

与业态培育相关的关键词分布在图3 的右侧,文化、旅游、和餐饮等业态是消费和夜间消费的主要构成。这个共现子网络揭示了业态培育的重点和方向,只有把握住文化核心,在集聚区空间载体的基础上引入和培育相应的业态,才能带来实际的消费需求,才能打造出特色夜间经济的主要内容。

各地进行夜间经济业态培育主要有一般化和特殊化两条路径。一般化路径是指对夜间经济覆盖业态进行全面引入和布局,进一步可细分为全消费链、夜景升级和文化赋能3种方式,全消费链是指对夜间经济的食、住、行、游、购、娱这六大消费服务领域的复杂消费链进行全面布局和打造,以南京、黄山、三亚、西安等为代表的夜间经济发达城市均明确指出了这种业态培育方式,打造全域旅游或全域夜生活。夜景升级城市以典型的旅游城市为代表,成都、威海、泰安、九江、佛山等城市通过城市照明景观、夜景游览项目(夜游线路)、灯光艺术节等多种途径进行景观升级。文化赋能是通过文化产品、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的建设,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偏好。以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为代表,这些城市将文化性的设施如图书馆、科技馆、艺术馆、博物馆等各类文化场馆的夜间消费项目,文化性的产品如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娱乐产品、文化休闲产品等基本产品,文化项目如演出、培训、展览、讲座、沙龙、艺术学习活动之类,均作为文化赋能的重要手段。

业态培育的特殊化路径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特色产业特色业态和新兴产业新兴业态两种方式。特色的业态培育思路是一个地方通过深挖当地的特色要素、特色空间和特色文化,找到对应于相应禀赋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的城市夜间业态类型、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如张家口以冬奥会为契机,打造冰雪夜生活;常州围绕恐龙园和恐龙文化,打造探险和冒险的夜景经济形态;菏泽以牡丹之都为标识,打造夜赏牡丹、夜品牡丹的夜间经济体系。新兴的业态培育思路是指夜间经济城市聚焦包括夜品、夜赏、夜跑、夜健、夜养、夜读、夜学、夜演、夜唱等新兴消费需求的各个方面,适应消费市场的新需求,尤其是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包括放松类的医美、健身、康养,浪漫类的歌舞、表演、艺术;体验类的手作、体感游戏,创意类的研讨、交流、分享、读书会等。如承德市将吃、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6要素和商、养、学、闲、情、奇新旅游六要素紧密结合,培育夜间消费新风尚;马鞍山大力宣传和推介洗浴休闲文化,完善放松、享受、娱乐类的配套服务设施;温州市在发展好羽毛球、游泳、乒乓球、健身操、跑步等传统夜间体育项目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发展冰雪运动、攀岩、电子竞技、跆拳道、击剑、瑜伽等新兴体育项目。但根据目前提出发展夜间经济的城市经验看,大部分夜间经济城市夜间消费的主要业态仍然局限于购物、餐饮、观光旅游等传统业态,消费需求端对新业态、新模式、新热点有迫切要求,这些城市要借鉴特色或新兴的业态培育思路,进一步释放消费潜能。

(四)子网络3:城市品牌建设是核心竞争力

由特色引申出来的一个子网络是城市、品牌、建设,集中在图3的左下角。城市夜间经济的出现和繁荣,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产物。既是现代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7]。品牌消费时代,当前市场需求呈现明显的个性化发展趋势,消费者对个性化的追求需要依靠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来满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品牌就是产品特色和差异性的集中体现。

城市品牌日益成为城市最宝贵、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随着城市品牌在推动城市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不仅城市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者的重视,而且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水平也随之成为判断魅力城市品牌建设的主要依据和标尺,使城市品牌更具魅力与活力[8]。

各大城市竞相出台的夜间经济政策文件中,明确、清晰提出品牌战略的城市共29个,它们的品牌建设思路主要有以下4种:其一,提出系统的品牌体系和品牌战略的城市有黄山、江门、金华、九江、临沂、南京、苏州、天津、青岛、宜宾10个城市,黄山市和苏州市还颁布了官方正式的品牌实施方案。这些城市本身具备良好的品牌基础和市场容量,以“一盘棋”的思想,统一“六夜(食、宿、行、游、购、娱)”产品宣传主题、统一包装;通过项目和活动的引入,助推品牌向体验型、内涵型、文化型转型升级。其二,直接以消费为导向进行品牌建设,如北京夜京城消费品牌、上海购物消费品牌、呼和浩特市的夜青城消费品牌、潍坊市的高新·夜未央夜间消费品牌。这些城市具有明确的刺激消费的目标,通过发放消费券、展开消费月系列活动等手段打开夜经济消费市场。其三,以某一种业态(旅游、餐饮)为重点,提出明确的品牌,如承德的避暑山庄之夜、广州的广州之夜、济南市泉城之夜、武汉夜江城旅游品牌、马鞍山的夜游马鞍山、南昌市夜游洪城旅游品牌、佛山的夜佛山、吉安市庐陵原味、萍乡市赣菜餐饮系列品牌。其四,打造品牌项目或品牌产品,如抚州的不夜梦都演艺品牌、杭州市下城区武林K歌、武林跨年秀系列活动品牌、上饶市打造夜上饶特色体验活动品牌、济宁市运河之夜特色主题活动品牌、三明市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夜生活品牌、张家口冰雪+夜经济冬季夜间体育活动品牌。更多的城市存在发展定位不清晰、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没有认真梳理本地资源特色,贪大求全;或者提出了品牌定位,但没有给出品牌方案,缺少配套的宣传手段和市场品牌营销计划。目前,城市夜间经济品牌建设仍存在水平落差大、阶段层次不齐、普遍滞后的问题,这也是夜间经济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后最大的考验。

四、夜间经济的政策工具类型

夜间经济的政策工具体现的是政府在夜间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用工具化的视角展现出政府实现夜间经济预期目标的手段[9]。在图3 的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右下角表现的是政府作用,包括引导、协调、统筹、规划等表述职能性的关键词,以及环境、交通、运营、安全等夜间经济管理端的关键词。各地在打造夜间经济时均强调政府的作用。夜间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启动夜间消费,发展城市夜间经济,需要发动政府的力量,联合各部门和社会各方的合作与支持,共同营造城市夜间经济运行的良好空间[10]。现阶段,政府作为一只“有形之手”,重在提供服务、营造环境,其扶持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鼓励夜间经济的相关政策,做好总体规划,加强秩序维护和管理,完善公共设施、服务以及消除夜间经济的消极影响,改善夜间照明、提高晚间公共交通便利性、财政补贴朝阳产业、加强业务许可,同时加强监管力度、治安管理等,并完善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为发展夜间经济助力。

政策工具分析法要求从供给、环境和需求3个维度来划分政策工具类型:供给型政策工具是所有的政策工具中顶层性、保障性和组织性的部分,起到维持夜间经济正常运行的作用;需求型政策工具在所有的政策工具中是最灵活的,起到引导市场需求和刺激消费的作用;环境型政策工具关系着夜间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条件能否满足要求,作为一种外部因素对夜间经济施以持续性渗透和影响。从整体来看,各地夜间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兼顾了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工具的运用,为夜间经济的推进提供了组织管理保障、空间环境改造、宣传营销等多方面的促进与激励。通过对政策文本的进一步挖掘可以发现,不同省、市对于同一发展目标会分别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并且对同一种类型的政策工具,在实施时的具体内容也是不同的。对10个省份和91个城市的114个政策文本中政策工具类型细分的分析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政策工具及类型细分

五、主要结论和建议

随着夜间经济逐步走向地方规范化发展阶段,政策本身作为一种强大动能的特征日益凸显,在夜间经济建设的3个关键环节——集聚区布局、业态培育和城市品牌建设上都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各地建设和发展夜间经济的重要推动力。结合夜间经济政策文本的具体分析结果,对未来地方政府在夜间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提出3点建议。

其一,空间布局和载体建设要做好纲领性规划,兼顾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改善。硬环境体现在基础设施的科学设置上,一是要积极完善交通配套,如在商圈密集区域推出夜间旅游巴士专线,将区域内商业综合体、景点和文旅场馆等串联起来,进一步扩大夜间地铁、公交线路覆盖范围。二是要做好安全配套,如考虑在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增加夜间安全巡逻站点,加强安全保障。三是要做好景观配套,积极推动城市亮化工程,放宽特定时间、商铺沿街外景照明[11]。软环境的提升体现在组织、监管和保障上,一是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协调各部门工作,建立多部门多主体协调的工作网络,以成立行业自治协会、出台行业自律公约等形式提高行业自协调和自监管能力;二是制定规范的规章制度和行业行为规范,设置24小时投诉专线,对于假冒伪劣等乱象进行严厉打击;三是理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提高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完善水电气及停车设施供给、污水收集排放、生活垃圾收集运输、道路保洁、公共厕所完善升级等市政管理设施。

其二,业态培育要遵循多元化发展和重点突破。夜间经济需要多元化发展,以“点—线—面”的思路培育夜间全消费链,鼓励重点商圈、街区及商场、超市、便利店等延长营业时间,积极促进夜间产品经营主体多元化。在特色街区、历史街区或者商业文化集聚区,引入酒吧、餐馆、电影院、剧院、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业态,形成较为独立的商业生态。在河流、湖滨、海滨、运河开发水秀、主题光影秀、声光电大型演出等夜游项目,丰富文化、体育、竞技、表演、康养之类的产品,形成夜间经济集群。夜间经济的重点突破需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对夜游产品开发、文化设施建设等夜间经济重点项目给予大力支持。例如对夜间经营的商户可以给予一定的水电燃气、人工等财政补贴;以各级政府名义主办的夜间主题活动,由同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同时,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商务、文化、体育产业等专项资金,以补贴的形式向商、旅、文、体等夜间消费市场活动倾斜,促进夜间消费市场进一步繁荣与发展[12]。

其三,打造城市IP要从培育壮大夜间经济发展的根植性入手。一个城市的夜间经济根植性指的是该城市夜间经济的业态发展、空间布局和运行模式等扎根于当地的先天或后天特质,并显著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不同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历史渊源、文化特质、社会结构等等都是一个城市夜间经济根植性的构成。立足于根植性来打造夜间经济的城市IP首先要做好对于根植性的挖掘:政府部门在政策出台之前应针对目标消费群体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了解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偏好;依托高校、地方智库等科研机构力量做好先期研究工作;专门负责夜间经济发展的部门要与文化局、旅游局联合起来深挖当地文化特色,串联历史文化资源,将本土资源、历史文化、地方生活文化、城市精神等与夜间经济深度融合。其次,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扎根于当地的夜生活文化:为了让目标群体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积极开展各项夜间经济活动和消费月、消费季等系列活动,加大对夜间经济活动的宣传力度,用舆论来引领消费、活跃市场。再者,做好宣传配套让城市夜经济IP走出去:通过与赛事活动和节庆活动进行互动宣传,将夜间经济发展集聚区打造成为网红打卡景点;采用“线上+线下”“参与+体验”等多种宣传方式,积极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博、公众号、短视频、抖音等各类媒体和平台,广泛宣传夜间经济品牌,利用消费者的口碑进行线上宣传,扩大夜间经济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注 释:

①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在本文的统计中被汇总到“地级市”一级来处理。

②作者根据公开资料搜集整理。由于各地颁布夜间经济发展规划的相关政策时,部门有所不同,因此对除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省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地级市的地方政府、政协、发改委、商务局、财政局等官方网站中涉及“夜间经济”的政策文本为数据源,以2004年5月为起点,检索和收集时间截止到2020年10月31日,最终得到的有效政策文本114条。

猜你喜欢
业态消费政策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政策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政策
“共享员工”更需共同呵护——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助企政策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