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朱经君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41)
1978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一批旅游专科学校成立,而后国家旅游局分别与南开大学、西北大学、中山大学等8所高等院校联合开办了旅游系或旅游专业[1-2]。这些学校、院系、专业的成立(设立),使得我国旅游教育向规范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2017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达到1086余所,招生人数超过17万人(包括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随着中国旅游教育的蓬勃发展,旅游教育研究也为学者所关注,成为旅游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旅游教育领域的研究进展,学者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邱云美[3]从旅游教育发展、学科建设、教育结构等方面梳理了国内研究,赵鹏与俞继凤[4]分析了1979至2006年的中国旅游教育研究文献,田娜等[5]分析了国内四种期刊2008年以来的教育研究论文。但是,这些研究以描述型统计分析和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对该领域知识演化的系统研究,缺乏对于研究之间的关联分析。因此,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旅游教育研究的发展状况,我们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出发,采用引文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尝试探索旅游教育领域的学者与合作团队的网络结构、知识基础与理论结构、研究热点与研究主题,为准确把握旅游教育领域的学术生态与研究进展,深入了解其知识进化的属性与特征提供参考。
为了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我们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同行评议期刊数据库CSSCI作为文献来源。数据搜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收集文献。由于采用单一搜索条件获得的文献数量较低,我们选择采用多种筛选条件,共获得297篇文献。其中,分别以“旅游教育”为篇名、关键词,以“旅游”为篇名、“教育”为关键词,共获得197篇文献;以“旅游专业”为篇名、关键词,以“旅游”为篇名、“专业”为关键词,共获得77篇文献;以“旅游课程”为篇名、关键词,以“旅游”为篇名、“课程”为关键词,共获得23篇文献。由于CSSCI数据库对于文献的收录从1998年开始,所以我们选择搜索的时间范围为1998—2014年。第二阶段,初步筛选文献。由于搜索条件的多样化必然会导致重复收录文献,因此将重复论文剔除,共剩下154篇文献。第三阶段,再次筛选文献。我们仔细甄别每篇文献内容,剔除内容不符的文献(包括会议综述论文),最终选择文献104篇。
文献计量学分析是采用共被引分析、关键词词频共现分析、词频突变测评等方法,有效地展示研究作者、关键词、参考文献等文献特征[6-7]。文献计量学方法能够避免文献回顾中主观认知所带来的偏差,使得文献分析更加客观公正[8]。本文在充分利用上述手段的基础上,还结合了内容分析方法,以便更加全面精准地分析文献。
CiteSpaceⅢ应用软件是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分析工具。该软件采用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分析可视化技术,融合了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多尺度分析等方法,显示了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多种复杂关系和属性,因而成为文献计量分析中采用最多的可视化软件之一[9-10]。
旅游教育文献的发表时间分布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波浪走势(见图1)。在具体时间上,1998—2003年每年的发文数量较少,2004年和2008分别形成了一个文献发表的高峰。2008年之后呈下降趋势,2013年、2014年下降速度较快。
图1 文献出版时间分布
从发表期刊分布上看,共有34本期刊发表了旅游教育研究的文献,这些期刊的学科门类涉及旅游研究、教育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经济管理研究四个领域(见图2)。其中,旅游研究期刊和教育研究期刊发文最多,前者发文数达到41篇,后者达到27篇。《旅游学刊》《旅游科学》等中国旅游研究的重要刊物发表数量最多。同时,一些长期关注旅游研究的期刊也发文较多,如《社会科学家》。
图2 文献来源期刊统计
文献作者共现网络可以反映作者对研究领域的贡献,了解现有研究的合作情况。在操作的参数设置上,时间切割设置为1,主题词类型选择名词短语,节点类型选择作者,阈值选择了Top50。数据运行所得到的文献作者共现图谱,包括131个节点和65条连线(见图3)。
图3 文献作者共现图谱
对于图谱的分析可以发现:网络结构呈现分散状态,存在大量的独著作者;节点形状偏小(图谱中网络节点的大小反映了作者发文数量的多少),作者发文数量都不多;研究团队之间缺乏合作,大部分处于独立状态。在对作者及其研究机构信息的分析后发现:现有的研究团队以所在高校为单位,跨高校的研究团队并未形成;作者的研究背景以旅游领域为主,其他研究背景的作者较少。
共被引分析是对文献的引证与被引证关系进行分析,被引文献构成了该领域的研究基础[6]。本文的文献共被引分析包括两个方面:基于共被引网络的聚类分析,反映研究的知识群组分类;针对高被引频率文献的内容分析,反映文献节点在网络中的作用。
1.知识群组分析
在文献共被引操作的参数设置上,时间切割设置为1,主题词来源选择了标题、摘要、作者关键词和增加关键词,主题词类型选择了名词短语,节点类型选择被引文献,阈值选择了Top10,其余时段切割值由线性插值赋值。数据运行所得到的共被引文献知识图谱,包括107个节点和151条连线(见图4)。该图谱的Density值为0.026 6,该数值偏小,反映了图谱网络的中心性不高。Modularity Q值为0.901 2,Mean Silhouette值为0.634 1,反映了图谱的模块性和主题性都较好。
采用聚类运算,以索引关键词为聚类标签,形成41个聚类。其中,节点数大于5的聚类有4个,节点数为4的聚类7个,节点数为3的聚类4个,节点数为2的聚类11个,节点数为1的聚类15个(见图4)。前四位的聚类分别是:#0聚类包含10个节点,该聚类文献聚焦于旅游课程教学方法;#1聚类包括8个节点,该聚类文献探讨了旅游专业选择;#2包括7个节点,该聚类文献关注了旅游教育功能;#3聚类包括5个节点,该聚类文献探索了旅游人才培养。从上述前四位的聚类来看,课程教学、专业建设、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规模较小的知识群组。
图4 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
2. 被引文献分析
从被引频数来看,频数最高的文献达到5次,被引频数4次的文献共2篇,被引频数3次的文献为2篇,被引频数2次的文献数量达到88篇,被引频数1次的文献数量达到72篇。在运算的中心度指标(Centrality)和新颖度指标(Sigma)中,所有文献都为0和1,而反映一段时间内频数突然变化的突现程度指标(Burst)则全部缺失。上述指标说明文献的中心性不高,研究的新颖性较低,被引用数的短期波动不明显。
根据引用频数,选取前五篇文献进行分析:
被引频数最高的文献是张广瑞翻译的威廉·瑟厄波德[11]编著的《全球旅游新论》。该书是集合了多名作者探讨了旅游研究的各个方面,书中关于旅游研究、旅游教育、旅游学科等内容成为学者们引用的主要内容。
被引频数4次的文献共2篇,分别是保继刚和朱峰[1]的《中国旅游本科教学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和陈志学[12]的《我国旅游院校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两篇论文主题相近,但是,前者关注于本科层次的旅游高等教育,后者关注于旅游教育。两篇文章的结构相似,都是回顾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结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解决措施和发展思路。
被引频数3次的文献为2篇,分别是陈肖静[13]的《关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的思考》和刘伏英[14]的《中外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差异探讨》。前者对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进行了研究,后者针对于办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3. 小结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发现,旅游教育研究的知识群组尚未形成,具体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现有研究相对较为分散。知识图谱的聚类数量较多,而缺乏节点数较多、网络中心度高的聚类。同时,图中存在大量的离散文献(单个节点)和较少节点文献(两个或三个节点),说明很多文献的引用率极低;第二,旅游教育研究缺乏代表性文献。被引文献的频数、中心度和鲜明度指标都较低,反映现有研究并未形成坚实的研究基础。
文献的关键词是对研究内容的提炼和归纳,两篇及多篇论文使用同一关键词则称为关键词共现[15]。高频关键词代表了在某一时段内存在的一组数量相对较多、有内在联系的论文主题,也就是研究热点[8]。本部分将分析关键词的总体分布与演化路径,并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文献内容,归纳研究主题。
1.总体分布
在关键词共现操作的参数设置上,时间切割设置为1,主题词来源选择了标题、摘要、作者关键词和增加关键词,主题词类型选择了名词短语,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数值选择了Top10,其余时段切割值由线性插值赋值。数据运行后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包含94个节点、118条连线,节点大小反映了该关键词的重要性,具体见图5。
在出现频数方面,共有九个关键词出现频数(frequency)大于10次,它们分别是旅游高等教育(42)、旅游教育(25)、旅游管理专业(25)、课程体系(14)、人才培养模式(12)、旅游学科(11)、实践教学(11)、旅游专业(11)、培养模式(10)。同时,突现指标(Burst)大于1的词汇也有6个,它们分别是旅游高等教育(8.81)、旅游管理专业(3.02)、旅游教育(4.87)、人才培养模式(2.89)、旅游人才培养(2.88)、旅游业(3.46)。
整个关键词共现图谱网络呈现了由相对较为集中转向分散的特点。“旅游高等教育”“旅游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占据了网络的核心位置,在它们周边存在较为密集的连线指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旅游学科”等高频词。同时,在整个网络的外围,也存在一些零散关键词形成的相互连线。该网络形态表明旅游教育领域的研究拥有较为核心的热点问题,而涉及研究领域也较为宽广。
(1)2017年河北省持证大中型规模矿山企业比例增加,大型企业225个,占矿山企业总量的7.33%,中型企业385个,占矿山企业总量的12.56%,大中型规模矿山企业比例达19.89%,较2016年提升1.7%。
图5 关键词共现图谱
2.研究前沿演进
关键词中心度代表了一定时期内的核心研究主题[16],本文按照中心度(Centrality>0)对关键词的时间演化进行筛选。1998—1999年尚处于研究初期,旅游专业(0.11)、体育旅游(0.07)成为中心度较高的词汇。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的主题开始扩散。2000-2002年,人才培养模式(0.15)、旅游管理专业(0.08)、课程体系(0.10)、人才培养(0.07)先后开始成为频率较高的词汇。
2003年出现了旅游教育(0.33)一词,该主题成为研究主题演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该年度的重要词汇还包括培养模式(0.05)、培养目标(0.09)等。2004—2007年,旅游教育研究开始沿着上述主题进行扩展,先后出现了旅游学科(0.02)、旅游业(0.02)、旅游高等教育(0.14)、多学科综合研究(0.02)。2008年,本科教育(0.11)、实践教学(0.19)等中心度最高的词汇。该年度也是旅游教育研究衰落的转折点,之后都缺乏中心度大于0的词汇。
3.研究主题
本文以CitESpace分析结果为基础,结合内容分析法,归纳出旅游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具体来说分为两步:第一,从出现频率、中心度、突变程度三个方面选择关键词汇;第二,找出上述词汇所出现的文献,分析文献内容,全面了解词汇所代表的含义。遵循逻辑一致性原则,将类似或相关主题进行归类,最终得到四个研究主题。
第一,旅游教育发展研究。该主题的关键词包括“旅游高等教育”“旅游教育”“本科教育”等,是旅游教育研究中发文数量最多的。学者们从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办学模式与师资队伍等方面找出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在研究层次上,该领域研究涉及国家层次和区域层次。前者研究中,学者们从宏观层面探讨中国旅游教育,如保继刚和朱峰[1]对中国旅游高等教育萎缩的研究、陈志学[12]对中国旅游教育的发展战略。后者研究中,学者们探讨了地区旅游教育的发展,如罗晓彬[17]对四川的研究,张青[18]对山东的研究。
从研究思路上看,学者们常采用经验分析和对比分析。经验分析中,学者们通过对于旅游教育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的剖析来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如张海鸥[2]在回顾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历程基础上展望了未来发展。对比分析中,学者通过解剖国外旅游教育,进而对比我国旅游教育现状,然后提出发展启示。如王敏[19]对于爱尔兰旅游硕士教育,何建民[20]解剖了两所美国大学的教育与学科建设。
第二,旅游专业建设研究。该主题的关键词包括“旅游学科”“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专业”“体育旅游”等。通过对于文献内容的分析,发现前三个方面涉及旅游业专业改革。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学者们发现既有的专业设置已经无法适应,专业改革已势在必行。虽然很多研究都以旅游专业教学改革为题名,实际的内容则是探讨专业改革。研究集中于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等方面综合提出改革思路[21],也有研究涉及学科地位、招生制度[22]等制度内容。
体育与旅游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学者们首先就体育旅游专业设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其中韩鲁安[23]提出了应在社会体育专业增设体育旅游方向。随后,学者们就如何设置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韩丁[24]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两个方面对体育旅游专业设置进行了探索,彭文革[25]研究了体育旅游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的匹配。值得注意的是,该领域研究机构多是体育院校,研究者也多具有体育研究背景。
第三,旅游人才培养研究。该主题的关键词包括“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研究关注于两个问题:培养目标与如何培养。对于前者,学者从职业发展、学校定位、学科定位、行业需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应用性、实践性是出现最多的方向,如陆林等[26]提出旅游高等教育应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目标,郑向敏和范向丽[27]提出了以扎根行业发展为方向的“四高”目标。
在如何培养方面存在三种观点:第一,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方式。黄建伟[28]指出该方式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既适合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也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第二,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刘伏英[14]认为该方式是以实际、适用、实践为基本原则, 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第三,从能力培养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方式。王天佑等[29]提出了创意能力培养方式,周丽洁[30]提出了创新性能力培养方式。
第四,旅游课程与教学研究。该主题的关键词包括“课程体系”“旅游业”“多学科综合研究”“实践教学”等。该主题研究可以分为两类: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在课程设置方面,学者们从旅游专业实践、旅游行业发展、国内外旅游专业比较等角度进行了设计。其中。郭巍[31]从课程结构体系、内容、内涵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设计;黄郁成[32]通过归纳旅游业发展过程,提出了以服务为基础,涵盖旅游保障和旅行目的两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冯颖等[33]比较了中日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总结了二者之间的差异,提出了中国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改变方向。在教学组织方面,学者们针对课程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手段)展开研究。在教学方式上,王静[34]提出了专业科研型教学模式,刘鸣和赵玉宗[35]提出了模块化实验课程。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学者们既关注了具体课程的教学,如梁文慧和李玺[36]对旅游英语教学的探讨;也关注了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如赵丽[37]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探讨。旅游专业的应用性特征,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教学组织中的重要地位,实践教学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机制、设施设备等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38-39]。
本文深入分析了以旅游教育为议题的CSSCI文献,全面梳理了旅游教育研究。分析发现,该领域研究尚处于发展初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发文数量较少,发文时间分布呈现波浪特征;第二,研究力量较为分散,存在大量的独著研究,研究团队之间缺乏合作;第三,缺乏代表性的文献,未能形成中心度高、节点多的文献共被引网络,研究基础尚未形成。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结合对文献内容的剖析,鉴别了现有研究的四个主题:旅游教育发展、旅游专业建设、旅游人才培养、旅游课程与教学研究。四个主题之间联系紧密,旅游高等教育发展是基于宏观层面的总体分析,专业建设是旅游教育实施的总体设计,人才培养、课程与教学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旅游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我们认为未来研究应加强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进一步增强研究深度。由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拓展至探求问题背后的原理机制,努力从现象中归纳和构建理论,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第二,紧扣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相关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以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研究为基础,加强课程体系、教与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微观层次的研究。综合使用教育研究中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经验主义、结构主义等研究范式[40],注重研究问题与研究范式之间的匹配。
第三,引入具有教育学科、行政管理学科等背景的研究人员,大力开展跨学科整合研究,拓展研究视野。开展跨单位的研究合作,实现知识分享,充分发挥研究团队的协同效应,共同推进该领域的学术进步。
本文局限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由于CSSCI数据库收录文献的有限性,以及主题词选择方面存在的有限性,可能导致一些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的重要文献未能包括在内。第二,尽管本文对文献的分析尽量忠于原意,但是在分析中可能存在主观认识与作者研究思路、表达内容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