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梅
摘要:我国的教育教学模式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被取代,对学生的评价也从个人知识量的储备逐渐转移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近年来,新课改逐渐推行,双减政策也正式得到落实,转变个人的教学观念、丰富个人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如今对教师的普遍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构建的方式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地理知识,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引起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行为逐渐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研所。本文主要论述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如何将情境构建与实际教学结合,带领学生解决地理问题。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地理;课堂探究
地理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概念,它看似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无让学生对其形成具体清晰的认知。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理风貌,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具体印象,加深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在情境体验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某个问题,让学生在利用情景进行知识学习时进行相关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在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并得出最终答案时,学生往往也能够就该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主动针对问题进行相关探索。通过构建“情景—问题解决—情景”的课堂模式,学生能够养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学习的良好习惯,将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索。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信息时代为教学带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多媒体的诞生。借助多媒体手段,教师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沟通共享,为丰富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擴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的表现形式,使自己的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板书的语言文字讲授,而是可以在课堂中插入视频、音频和图片,让知识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是多彩,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如今多媒体已经成为各个学校所普遍采取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进行地理知识的授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地理途径展现在学生眼前,并通过这种直观可感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沉浸在情境创设的氛围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情境教学手段相互结合的方法,学生不仅能通过听觉来倾听教师对知识的具体内容讲授,还可以通过视觉对相关地理内容进行观看,在双重感官刺激的情况下,学生能够实现对所学内容的高效吸收和理解。比如在讲授“认识大洲”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于大洲的位置分部产生一个明确的认识。如果教师只用语言来描述不同大洲之间的位置关系,那么学生将很难确切理解教师语言的内容,其地理形象思维更无法形成;教师不妨构建出一个“环球旅游”的情境,学生现在所处的地点是亚洲,进而让学生思考自己绕着地球走一圈都会经过哪些大洲,接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大洲分布的平面图展示给学生,然后在图中标示出学生所在的问题,据此让学生回答刚才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对平面图的观察,就可以很容易地回答出教师进行的提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要去其他大洲自己应该要如何选择路线,或者从A大洲到B大洲要经过哪些地点。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现真实的大洲分布位置,学生能在教师的情境中轻松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
2.运用活动创设参与情境
在地理的教学中,教师绝不能让自己的教学仅止于知识的教授,而是还要带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检验自己学过的知识,做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而最好的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方法就是活动化的情境教学。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其自身的知识储备情况,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等特殊心理特点进行情境的构建,实现对学生地理成绩的稳步提升。在课程中进行具体的活动实践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本地的地理博物馆进行参观,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方式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也可以采用在班级进行比赛或绘制主题板报等方式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索。比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在班级内举办知识竞赛,将学生分成几个实力相等的小组,然后为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提问,答对数量最多的椅子同学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在对问题进行具体设计时,教师可以不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在其中添加一些向下延伸的扩展内容,这可以为竞赛增添更多趣味性,并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热情。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通过为学生搭建生动的地理情景来实现高效的课堂教育。在这其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对情境的内容进行细化,加深学生的沉浸感;并在知识教学之外还要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创建真实情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进行有效融合。此外,教师要注意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情景—问题解决—情景”的良性循环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韦光明. 由数学问题情景的创立和解决谈提高数学课堂质量[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9):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