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莹
关键词:课程思政;舞蹈课程;实践研究
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从青春期向着成熟期过渡的特使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全新事物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其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高职院校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需要适应这种人才培养的全新趋势。
一、“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现实困境
自从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一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开始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之中。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首先,舞蹈课程的思政理念实行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舞蹈课程建设缺乏实施纲要,也缺乏相应的教材、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
其次,目前舞蹈课程的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舞蹈能力,但是一旦涉及思政教育,就暴露出较为明显的短板。在教学理念上,很多教师在思想上的准备还不充足。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关注仍然是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就业率,对于其政治素养、思想、心理等内容涉及的并不多。在舞蹈课程教学中,教师难以深入的挖掘思政元素,也没有办法将思政元素融入舞蹈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
最后,需要从学生的方面入手。当学生们进入到高等教育学校以后,摆脱了教师以及父母的束缚。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他们很容易就放弃了对自身思政素质的要求。同时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他们对于思政教育的感兴趣程度并不高,并愿意积极主动的接受思政教育。
二、“思政” 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策略
(一)立足舞蹈专业课程, 挖掘“思政” 元素
想要将舞蹈专业课程之中将思政元素深入的融入其中,那么教师就要善于在舞蹈专业课程之中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舞蹈课程将“美”贯穿于整个阶段。在舞蹈技能上,从基础的训练到完整的舞蹈作品演绎都有着一定的规范标准,无论是动作还是情感都可以凸显出“美”。例如,在敦煌舞蹈之中,手形变化丰富,姿势多彩;手臂柔曼,以独具特色的“S形三道弯”被人称道,从而将其称之为“流动的雕塑”。幼儿舞蹈可以表现幼儿的童真童趣,用多种幼儿舞蹈的特点来激发幼儿的舞蹈学习,舞蹈教育能够引导幼儿用更为丰富的方式表现自己内心感受到美与情感的体验。教师带领学生们表演民族舞的时候,学生们需要表现的昂首挺胸,姿态落落大方,轻快利索。将女性的婀娜多姿以及男性的矫健雄壮体现出来。在这些民间舞蹈的训练中,无论是他们的形体还是气质都会用“美”来要求他们。将民族舞蹈文化与舞蹈技能进行结合,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以及藝术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当学生们热爱艺术,将这种美好的事物传播给身边的人时,对于推动民族文化来讲有着促进作用。
(二)立足区域历史,“红色舞蹈” 走进课堂
红色文化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是对于理想和信念的一种追求,也是民族复兴以及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渠道。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红色舞蹈融入其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革命人员的光荣事迹;另一方面则是可以弘扬红色精神。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们学习《红西路军》的舞蹈。在排练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工农红军浴血奋战、服从安排的精神,用生命和鲜血树立革命丰碑。在学习舞蹈《映山红》的时候,教师则是让学生们了解苏区人民对于红军的热爱以及不舍,表达对英雄的崇拜和支持,也表达对于全新社会的期盼。在带领学生们排练这些红色舞蹈作品的时候,教师首先带领他们的背景、人物、精神等等,激发出他们的爱国主义,从而感受到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同课异构”, 开展特色教研活动
舞蹈专业教师还可以将美术教师、思政教师、音乐教师进行合作、研讨等等,从而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教师首先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然后挖掘其中的教学素材。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们学习民间的藏族舞蹈。舞蹈教师将传统文化与红色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结合在一起。美术教师对藏族舞蹈的服饰进行修订。思政教师则是可以为学生们讲述历史文化,歌曲之中的传统文化以及价值观渗透其中,从而加强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思考。音乐教师则是对《翻身农奴把歌唱》这首歌曲进行改编,让其与藏族文化结合在一起,从而对《翻身农奴把歌唱》这首歌曲进行创新,激发他们对于舞蹈艺术的热爱。在帮助他们打好舞蹈专业技能的同时,让其承担起传承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三、结语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总结以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舞蹈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不过在舞蹈课程思政教育之中存在着一定的阻碍。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承担起弘扬历史文化的责任,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 张睿智,葛月华.大思政格局下舞蹈课程育人模式研究 ——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为例[J].大众文艺,2021(09):202-203.
[2] 李贝贝.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探讨[J].科学咨询,2021(01):45-46.
[3] 刘颖.“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具体对策研究[J].中外交流,2021,2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