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化落实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村庄规划由发展建设向实用管控转变,“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成为新时期村庄规划的主要目标。本文探讨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和实现路径,为促进村庄发展、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关键词:村庄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狮子梁村
1、规划背景
一直以来,涉农政策始终占据着我国国家政策的首要地位,继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十八大提出美丽乡村政策之后,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兴战略。从国家到省市县各级政府,从宏观引导到建设支撑,政府始终尝试从各层面、多视角来关注和解决“三农问题”,村庄规划作为引导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更应结合各层面的关注重点和时代发展趋势,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路径。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村庄规划照搬城市规划模式、脱离农村实际、指导性和实施性较差等问题普遍存在。而在剧烈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推进城镇化的脚步常常会忽略农民的意愿和农村真正的需求及发展方向。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下的村庄规划编制,旨在从农村的实际发展现状入手,以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需求为前提,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村庄规划理念,创新和改进村庄规划方法,提高村庄规划编制水平,构建一套具有实用性的村庄规划模式。
2、国土空间规划下的村庄规划编制初探
2.1编制思路
村庄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实施国土空间用地管制、核发建设规划许可的法定规划。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已成为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及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下的新任务。
2.2编制重点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明确生态、农业农村住房、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用地布局;落实六大基础版块和三大新增板块,详细获取村庄基础数据,提出各类开发建设、修复整治等的管控和引导要求。
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村庄规划编制实例
3.1狮子梁村概况及现状分析
3.1.1区位及自然条件
狮子梁行政村隶属于内蒙古呼和浩特清水河县老牛湾镇,地处县城西南部、老牛湾中部,距呼和浩特16公里。老牛湾旅游区是黄河中游段最为典型和突出的代表,成为黄河旅游带上极具竞争力的旅游经济示范区。
狮子梁村地处高原,气候差异很大,具有高原寒暑剧变的特点,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狮子梁村处于半山沟梁地带,气候较冷,昼夜温差大,土地贫瘠,产量较低,同时离县城较远,信息闭塞落后。
3.1.2人口及产业现状
本行政村共有自然村22个,总户籍户数755户,户籍人口数1817人,年龄结构18周岁以下269人,18周岁至59周岁1246人,60岁以上302人。
主导产业类型单一,以农业为主,兼有种植业、畜牧业。当地农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黍、谷、糜等小杂粮为主,养殖业以牛羊养殖为主,牲畜4482头。农民主要的收入靠外出打工,由于每户耕地较少,基本是自给自足。年收入在8000元之间。
3.1.3土地利用现状
全村有集体土地面积40543.9亩,农用地23327.9亩,林地6474亩,草地6521.7亩,建设用地876亩,荒山荒沟未利用地16340亩。
狮子梁村地势坡度明显,用地较为分散,建设用地并不规整,宅基地浪费严重,农耕用地分散在村庄周围。
3.1.4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现状
自然村照明用电全覆盖,村道路现状除上石槽梁、下石槽梁、弓家背3个自然村硬化道路,其余自然村内全部为土路。全村有机电井2座,便民超市1个,村卫生室1个,文化室1个,戏台1个,村委会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
3.1.5现状问题分析
从产业发展问题、村庄环境问题、村庄用地问题、设施问题等方面总结如下表:
3.2规划目标和定位
3.2.1规划目标
本次规划将在遵循村庄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狮子梁村现状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实际发展状况,本着尊重村民意愿、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采取精明收缩的规划策略,将22个自然村中的19个人口少、居住环境较差、交通不便的自然村进行搬迁整合,从而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不断提高人居环境品质,积极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激发村庄活力,营造“阡陌纵横、屋舍俨然、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田园气息。
3.2.2规划定位
不同于城市的精明增长,精明收缩的导向恰恰适合于我国当前山区乡村经济收缩、乡村人口转移的现状;工农商兼业和人口流动已成为乡村人居格局变化发展的主旋律。在这样的背景趋势下,在保证城镇化发展进程不变的情况下,在乡村的土地和人口相匹配、乡村用地的集约化利用、乡村居住空间格局的合理重组、乡村产业的活力发展、乡村文化的渊源流传、乡村田园风光的特色经营、乡村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等问题上表达出清晰的态度和解决方式,是我们此次规划探索的路径。
3.3国土空间规划下的村庄布局
3.3.1规划用地布局
狮子梁村根据现状条件此次规划分为北区和南区,均为新增建设用地。北区79户,用地规模4.25公顷。南区102户,用地规模6.68公顷,总计10.93公顷。
按照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要求进行用地布局,乡镇建设用地与国土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绿地控制范围进行充分协调、衔接、并合理安排各类用地。此次规划主要安置除上石槽梁、下石槽梁、弓家背已实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外的其他19个自然村。规划可安置181户,按每户4人计算,约730人。规划范围为10.93公顷,其中村民住宅用地7.56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49m2,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0.51公顷,村庄基础设施用地1.88公顷。
3.3.2住房布局规划
村庄居民建筑风格,依然突出窑洞文化特色,延续传统窑洞的形式和建筑肌理,注重村庄大环境和居住小环境相协调规划院落采用联排大院式布置式,
3-5户为一排,院落内种植乡土树种海红果树及藤本植物绿化。
3.3.3道路交通规划
考虑到村庄内部交通以人行为主的交通特点,主要依托村庄内部道路系统,步行游憩线路串联主要绿化开敞空间。步行系统通过不同形式的铺装,比如鹅卵石、面砖、砾石、石板等材料以及景观小品,步行节点等的打造,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步行景观体系。
3.3.4公共和基礎设施规划
(1)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行政管理服务设施、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商业金融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等。
公共服务设施宜集中布置在位置适中、内外联系方便、服务半径合理的地段,并逐步形成一套适应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要求、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标准体系。
(2)基础设施规划
大致可分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类,其中,“生产”类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代表,根据农业发展需求,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标准;“生活”类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电力、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设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建设等生活配套设施为主,既要考虑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还要根据产业融合发展等要素规模配置基础设施资源;“生态”类基础设施建设,要全面推进乡村清洁工程、污水治理工程,建立健全乡村居民自我管理机制、清扫清运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等长效机制,切实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3.3.5绿化景观规划
狮子梁村的绿化景观结构以门户空间、开敞广场、街巷干道、楔形绿地为主要承载,构成村庄绿地景观系统,可概括为“一轴、一带、两区、多点”的绿化景观结构。
3.4村庄产业规划
3.4.1产业现状问题
(1)狮子梁村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由于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立地条件差,土地贫瘠且支离破碎,95%以上耕地是坡梁旱地,设施农业发展明显处于劣势,加之水资源不足,机械化程度不高,仍未摆脱旱作雨养农业的基本状态,严重制约着农业化发展进程,这也是清水河县普遍存在的问题。
(2)农业发展方式粗放,资金、技术投入不足,质量效益偏低,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骨干性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和带动,农企联接方式匮乏,农民受益环节单一。
3.4.2产业发展思路
考虑产业发展要求,在南区安排一块产业用地,以乡村主题性旅游为切入点,深度融合一二产和三产,与其他村庄形成差异化发展,成为老牛湾镇乃至清水河县全域旅游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带领农民创收致富。因此,在安排产业用地的同时,规划用地仍可安置154户村民住宅。
规划在现有优势农业种植品种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他经济作物、观赏作物种植,并延伸产业链条,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创建专属品牌进行营销,同时大力开拓农村旅游市场,特色主题旅游活动,实现与其他村庄的差异化、协同化发展。
3.4.3产业发展规划
本次规划提出在狮子梁村的未来产业发展中,应以品牌农业为主导产业,以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体验为特色产业,进行融合发展。按照面上收缩、点状开发的原则,加快生态脆弱、偏远落后地区收缩转移。在全面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适度发展小杂粮种植、经济林种植、生态养殖等其他特色产业,将狮子梁村建成为全县生态旅游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收缩转移示范区。与老牛湾镇南部临黄河村庄相比,狮子梁村在黄河特色景观旅游资源上不具优势,故本规划重点以清水河本土经济作物种植为基础主导产业,结合当地环境和自然优势,以农业发展为平台,提供富有乡村特色的品质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旅游停车场、旅游餐厅,注册狮子梁旅游微信公众号及旅游信息网络平台,定期推送最新旅游咨询,开展特色主题旅游活动,以“研学旅游+乡土文创”构建狮子梁特色旅游产业链。
同时,依托村域及周边坡地窑洞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探索开发周边产业,结合本村自然地形,打造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果采摘、农产品推介及餐饮住宿、青少年素质体验活动等,以生态旅游带动农业生产,夯实产业基础从而提升旅游价值,带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3.4.4特色产业:乡村文化体验区
在规划用地南区,预留产业发展用地,用以拓展乡村旅游,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划分不同文化体验区,全方位打造村庄精品旅游区。
(1)农村生活展示区,包括展示中心、慢农集市,作为集中参观人流的接待及农产品推介会,农产品种植及特色养殖的培训课堂。
(2)民俗文化体验区,包括民俗文化展示及烧陶、剪纸手工作坊,摄影科普花田,种养殖体验区;打造青少年第三空间,将农业教育、慈孝教育、自然教育、素质教育融合在期间,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和亲近自然,了解农作物品类和生长过程,增加对传统文化的感知,提升地区文化自豪感。
(3)民宿、农家乐体验区,沿袭村落肌理及风格,打造特色传统窑洞民宿,感受窑洞文化,品尝无污染农家特色美食。
4、规划实施措施
4.1政策建议
(1)开发市场化搬迁补偿。
(2)建立市场化土地补偿制度。
(3)新型安置区土地流转制度。
(4)完善后期扶植政策促进搬迁后经济发展。
4.2实施建议
(1)村庄建设应集中力量、优先进行基础设施及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尽快创造良好的村庄面貌。
(2)做到远、近期相结合,急缓协调,处理好综合开发与局部建设相衔接的关系,严格按规划程序进行。
(3)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技术指导。成立村庄规划建设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具体的工作安排计划和实施细则。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村庄规划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庄实地进行技术指导,建立科技、规划、设计单位“一对一”技术帮扶机制。
(4)尊重村民意愿,强化公众参与。始终坚持村民主体地位,维护村民对规划编制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村民真正参与到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R].2018
[2]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R].2019
[3]黄开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编制探索.南方国土资源.2020
[4]罗燕飞、唐蔼茵.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广东乡村规划实践.南粤规划
作者简介:刘琛(1984.10.14),女,满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研究生,中级,研究方向: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