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泛娱乐化思潮从20世纪后半叶逐渐进入到人们理论视野,它所强调的社会方方面面的“泛娱乐化”倾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我国得到不断得到巩固与加强,给我们对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包括话语体系被“解构”、知识体系受冲击、话语主导权被弱化、思想政治课课堂泛娱乐化等等,本文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借助“适度娱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应策略以及对于“泛娱乐化”现象进行校正的回归策略。
关键词:泛娱乐化思潮;思想政治教育;挑战与对策
娱乐是现代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休闲时间中通过各种娱乐活动来放松、愉悦自己无可厚非,但娱乐一旦超出自身应有的界限,出现了“娱乐泛滥”、“过度娱乐”、“以娱乐为终极目标”的“泛娱乐化”现象,此时的“娱乐”不仅会消解掉自身具有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异化为一种有害的力量。1985年,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最早提出了“泛娱乐化“说法。他在出版的著作《娱乐至死》一书中这样描绘泛娱乐化现象:“娱乐已成为城市文化的精髓,人们的所有情感都以娱乐方式表达。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也都成了娱乐文化的附庸。每个人都沦落为娱乐至死的个体。”“泛娱乐化”思潮从20世纪后半叶逐渐进入到人们理论视野,它所强调的社会方方面面的“泛娱乐化”倾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我国得到不断得到巩固与加强,给我们对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
一、泛娱乐化思潮对我国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泛娱乐化思潮”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被“解构”。娱乐话语更为随意,具有极强的的传播性,因而更容易受到学生群体的欢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本身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思想性因此容易受到威胁。第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被冲击。在形式上,泛娱乐化思潮下的内容呈现出典型的“碎片化”特点,学生越来越习惯于“碎片化阅读”,使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知识体系完整性上的接受度受到影响;在内容上,有一些多样化的、与主流意识形态不一致的价值观念,也以“泛娱乐化”的形式隐蔽而广泛的传播,比如“历史虚无主义”打着“重评历史”的幌子改头换面。第三,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导权被弱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改革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无论是马克思或是列宁,也都提出过“灌输论”的观点,这首先强调学校及思政教师在话语权上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泛娱乐化思潮的发展,大量渗透着多元价值观点的信息借助“娱乐化”的形式广泛传播,学校及思政教师从以往的“主导者”的角色逐渐被边缘化为“参与者”,话语主导权不断被弱化。
当我们聚焦于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时,也会发现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泛娱乐化现象也并不罕见。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为了方便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很多教师会将理论内容用娱乐化语言的方式进行处理,使其更具吸引性、感染性,但如果过度的使用表象的、碎片化的感性信息,又很容易导致学生不能从本质去掌握知识内在的连续性与逻辑性。再者,教师在授课中对于各种各样的娱乐化教学手段存在过度依赖的情况。除了在常规的课件中加入越来越多冲击性强的娱乐化图片之外,电影、短视频、在线问卷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也被带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上。虽然课堂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有所增加,但也要警防陷入无益于教学目标实现的盲目性形式主义。
二、我国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泛娱乐化思潮的应对策略
(一)顺应策略:借助“适度娱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要想应对“泛娱乐化思潮”对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我们同时必须承认,身处于当下的时代要想彻底抛开“娱乐”,用严肃的主流意识形态去对抗“泛娱乐”几乎很难有胜算。承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因其严肃性、理论性不容易被传播,恰恰是传播好它的前提条件。
要搞好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讲好榜样故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宣扬主流价值观时往往习惯于“标语式”、“口号式”、讲道理的方式,很难得到学生的关注,就算通过“强势”的手段获得了关注,也未必能让学生真心认同。与其“讲道理”,不如“讲故事”,故事传播是最厉害的传播方式,而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各种时代楷模、科学家等榜样事例,要充分的利用好这些资源。近日来对于袁隆平、吴孟超这些伟大科学家的故事的传播就是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关注与思考的典范。其次,用“解构”去“建构”,重掌话语权,还原真伪善恶。“泛娱乐化”思潮下的人们擅长于“解构”,我们需要懂得借用这种利于传播的“解构”方式去达到对历史和时事真伪善恶的“还原”,让学生明辨是非。一些无伤大雅的“解构”,如用容易吸引学生注意的细节来夺取学生的关注,从而更好地传播我们想要传播的主流价值。再次,要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兴趣。以往的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已经远远无法适应现实的需要,对此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发多种课程资源,比如各种图片素材、视频素材等;采用多种课堂组织形式,比如:辩论赛、学术沙龙等,这些都是完全可以灵活运用的教学手段,只是同时要重视坚持适度原则,避免过犹不及。
(二)回归策略:对于“泛娱乐化”现象进行矫正
在采用顺应策略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确目标,以目标为出发点、为归宿,防止“过犹不及”,这是我们时刻需要铭记的要点。倘若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充斥着各种不必要的视频、活动,陷入一种虚假的“热闹”、“活跃”气氛中,那么“娱乐化”这一手段便异化为目的本身,脱离我们原本所要达到的目的,沦为“泛娱乐化”的产物。政治教师在借助“娱乐”去传播主流价值的同时,务必要处理好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娱乐化”的方式只是我们达到目的的手段,而绝非目的。
“泛娱乐化”思潮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如此广泛、深刻,我们也必须承认很难做到完全杜绝它对青少年学生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发布的德洛尔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强调了中在这个信息社会我们教会学生获取信息和批判性处理信息的重要性。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的最后也提出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怎样疏远某些信息形式”。他认为,学校应该把这样的任务纳入课程之中,甚至应当成为课程的中心。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在“泛娱乐化”思潮下,培养学生“媒介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来得迫切。
参考文献:
[1](美)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邹振东.弱传播[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
[3]曹鸿飞.“泛娱乐化”思想政治课堂何时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5):42.
[4]杨雪,冯晶,张立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泛娱乐化”现象分析[J].教育评论,2014(01):84-86.
作者简介:方莉(1994-),女,苗族,出生于贵州省凯里市,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管理、中学思政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