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生态体系构建

2021-01-17 19:49杨建春
关键词:亲和力理论课教学内容

杨建春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2019年3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330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增强受教育者的认同感、理解力,促进师生良性合作、共同成长,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热情,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的功能和作用,发挥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的各自作用,促进教学内容亲和力、思政教师亲和力、教学方法亲和力、教学考评亲和力、教育环境亲和力等方面的协调推进,构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生态体系,营造师生心心相印、同心协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状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提高学生的认可度、满意度和获得感。

1 增强教学内容亲和力以吸引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在形成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加以改进,需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以及亲近学生、触动学生、获得学生认同方面还需要大力改进。增强教学内容亲和力,使教学内容符合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偏好、特点和规律,优化设计,把教材中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实践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促进情感认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不断丰富和优化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关系、相关关系、实践关系中真正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进而增进理解、促进共识、增强价值认同,发挥良好的领航作用”。[2]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亲和力、针对性和说服力,把政治性和学理性有机融合在教学内容之中,才能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思维能力。

增强教学内容亲和力,要使教学内容在坚持科学性、政治性、理论性等原则的基础上,与时代、生活和社会接轨,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思想现状,增强其活力、张力,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可敬,使教学内容更能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召力。

第一,理论知识要体现真情实感。增强教学内容亲和力,就要使理论知识既要有深度、高度,又要有温度、热度,要努力缩短理论知识同大学生的距离感,增进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感。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性、人民性,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前景。党史学习教育要认真讲好党史故事,突出生动性、感染性,提升党史故事的亲和力与感召力,教育引导大学生从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改革、建设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教学内容要反映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331,教学内容要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有机融合,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具有社会生活的现实厚度,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让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与鲜活的社会实践结合中变成生动的道理,在分析、认识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把握基本理论和知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正视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对各种相关问题作出明晰、合理的理论分析,使学生在对生动案例、事实的学习及理性判断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教学内容要更多结合最新发生的社会热点和社会现象,联系大学生关注的事、身边的事,帮助大学生解释现实问题。设计教学内容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大学生学习思考、就业创业、社交情感等问题,联系真实的生活,主动回应他们所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疑难。针对社会贫富差距、改革开放前途、社会道德问题等议题,要通过设计合理、充足的教学内容加强正面引导,在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增强他们的政治鉴别力和思考力,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良好社会心态,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引道路。

2 增强思政课教师亲和力以感染学生

思政课教师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中的关键因素,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重要前提。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感情投入程度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精心施教,言传身教,做好榜样,才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教育学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对学生的专业背景、性格特点、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的分析,处理好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根据学生特点探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思政课教学吸引人、亲近人、教育人的作用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话语单一,在以教师亲和力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方面还有待改进。要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就需要全面增强思政课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以精辟、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精彩、生动的授课内容吸引人,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活泼新颖的形式、丰富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知识接受和价值获得中受到启发和激励,使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和价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

增强思政课教师亲和力,就需要教师加强理论素养、师德修养,提高人格魅力,提高理论阐释力,增强话语吸引力,彰显情怀感染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讲透彻,以思政课教师的执行力、影响力来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吸引力。

首先,要提高理论阐释力。思政课教师要用透彻理论赢得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维方法。教师要自觉拓宽理论视野,强化理论功底,夯实理论基础,不断加强对党的政策方针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思想和头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渗透于教学案例的运用、教学知识点的讲解和理论观点的阐述之中,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内涵。结合时事热点和社会现象,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在科学、生动的理论阐释中使学生真正懂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

其次,要增强话语吸引力。“以话语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关键要增强、提高、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思想穿透力、文化吸引力和沟通感染力。”[3]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更新和丰富教学语言,提升话语魅力,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获得兴趣和经验的实际成效。重点要加强教学语言的通俗化、生动性,同时用好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文本话语与生活话语,生动、透彻地讲清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生动、富有时代感的表达方式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思政教师要提高讲好故事的本领,融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联系国内和国外,特别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用学生乐于接纳的话语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通过各种不同内容的故事转化为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使学生喜闻乐见,易于理解。

再次,要彰显情怀感染力。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深厚的家国情怀、仁爱情怀、传道情怀感染、转化学生,把爱国主义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情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情怀等融入教学过程,以深厚情怀感染、以高尚人格引领、以精神力量驱动,在友好的教学互动中引导学生明确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展现小我,尽力实现大我,使之成为推动学生立志爱国、强国、报国的推动力量。

3 增强教学方法亲和力以拉近学生

时代的深刻变化、教育环境和学习模式的深刻变化以及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的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提出新要求。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在增强教学的生机和活力,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实践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有机结合,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具体化、感染力等方面的要求大为提高,如果还是按照老办法、老套路进行教学,学生就会产生疏离感。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日益发达,新技术、新媒体广泛运用,新型、高效的学习方式不断普及,开创富有时代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新载体、新平台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学理性,必须将其转化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方法亲和力,就是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统一要求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运用学生更能接受的先进方法,以更有感召力的方式开展师生互动,增强教学方法的吸引力、向心力,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以及学生的思维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强教学方法亲和力,要遵循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采取启发诱导式、互动交流式、研讨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既传授知识又渗透价值,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注重新媒体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取得理想成效。

第一,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内容与现代教学技术的结合,拓展教和学的时间和空间,搭建多维教育教学平台,融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方法。将新的教学方式和新技术手段引入思政课堂。引入新媒体互动平台、虚拟现实技术以丰富教学内容,充分运用微课程、微电影等丰富数字化教学手段,利用在线课程、智慧课堂、情景剧体验、微电影导学等,实施学生易于接受的翻转课堂、微课堂、网络课堂等教学新形式。充分利用慕课新形式,发挥其诸多优势,突出其趣味性、自主性、互动性等特点,探索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第二,课堂教学注重交流讨论。课堂教学除了教师的讲授,要重视学生参与下的交流讨论,将理论知识通过交流、研讨有效地进行消化和理解,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进行,各组之间进行辩论、提问,以提高课堂的气氛活跃度。在交流讨论中,允许学生自由选择,通过演讲展示、分组汇报、微调查等方式,设计多元化的子任务,使每个成员完成适合自己特点和特长的任务。师生互动、双向和多向交流有助于鼓励学生质疑批判和形成独立见解,激发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第三,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思政课教学要加强与学生专业学习的融合,在教学内容上融合学生专业,与学生的专业课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思政课与专业学习的融合中把思政课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和愉悦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鼓励学生将专业所学所得以主题讨论、平时作业、原创实践作品等形式呈现。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可鼓励他们通过手绘图画、手工制作、视频作品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政治理论和思想观点的理解和把握。学生通过专业实践创作获得成就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4 增强考评方式亲和力以调动学生

考评方式是否合理有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增强考评方式亲和力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重要保障。目前,思政课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大多还是以分数为主,注重知识性评价的较多,而对学生价值观、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显得不足,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养成方面的评价较为缺乏,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和学生成长所需“营养”的丰富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要积极创新和改进,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考核评价导向,避免单一的考核评价。增强考评方式亲和力,就要改进传统的考评方式,建立积极的考评办法,将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量化考评与非量化考评相结合,从考评重点、考评方式等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全身心地全程参与学习,这样有利于给予学生持续推动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增强考评方式亲和力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组织,形成有效的考评体系,发挥考评体系的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一是要确立全面考评方式。要创新考试考核模式,利用师生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过程的互动,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干、以实践考察和网络学习为两翼的综合考试考核模式,从而提升考试考核的实效性。课堂教学注重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出勤、回答提问、课堂互动等。网络学习包括学生自主学习、解析问题、完成网络学习任务的表现等。对于学生网络学习,教师首先要设计科学合理、形式多样的网络学习内容和考查考试题库。实践教学主要考察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注重考察学生所学政治理论、知识的转化、应用能力以及与专业结合的能力。实践教学重在以兴趣驱动为着力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热点问题等开展自主创作,成果既包括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心得体会,也包括艺术作品、诗歌小品、制作作品等,提倡形式的多样性、多元化。

二是要突出日常行为考评。要深化行为评价方式改革,将思政课行为考评与学生日常活动联系起来,建立学生思想政治行为综合考评体系,合理设计考评方式,强化过程考评与反馈,引导学生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成绩考评不仅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要看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看学生学习思政课程后的践行成效。要构建以大学生成长成才内在需要为着力点的考评机制,更多关注大学生的情绪、感受、兴趣与学习体验,以促进大学生知、情、信、意、行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是要确立多元化的考评主体,将指导教师的评价、大学生自我评价与大学生之间互评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参与考评过程可以提高其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能力,实行师生互动性考评,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学生在互评中也能更清楚地了解自身及他人的长处和不足。

5 增强教育环境亲和力以浸润学生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需要有良好的环境作为必要的支撑。要增强教育环境亲和力,形成一种师生相互吸引、双方共建共进的文化环境。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着学生被动接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部分学生排斥政治理论学习等现象,特别是部分教师还存在着把教育对象视为被动接受的教育客体的消极观念。增强教育环境亲和力,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师生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和谐文化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构建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相互协作的良好关系,才能有效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主体地位和作用,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方积极性,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精神需求。

增强教育环境亲和力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着重从构建民主平等、共建共享关系等方面进行加强。

其一,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学生始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主体的理念,一切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要求、学习体验和感受,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论是教师能力发挥、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进、考评机制完善,还是教学环境营造,都要紧紧围绕学生的需要和诉求展开。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参与,为学生参与提供一切必要条件。在工作态度上要亲近学生,在与学生的和谐共处中达成共识。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通过与学生交流谈心、学习互动、社会实践等,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动向。

其二,构建民主平等关系。要营造民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需求,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接纳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体验、探究发现、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作用,提高自我判断、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在使学生成为教学参与者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提高学生的民主参与能力。

其三,促进教育共建共享。要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是成长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增强师生良性互动,共同为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师生共同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力以赴做好教学设计和教育引导工作,学生一心一意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共建共享关系体现在课内和课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过程之中。在社会实践环节,教师指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多方面参与社会体验,让大学生亲自参与、用心感受。教师从师生互动中获得经验和启发,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及时加以调整、改进、完善,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要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新要求,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认识,不断改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生态体系,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主观能动性,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断提高学生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广度和深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让学生得益的课程。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和任务,全面建设增强思政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整合机制,科学、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生态体系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感召力和实效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以培养更多德才兼备、能够担当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亲和力理论课教学内容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