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影响力研究

2021-01-17 19:49王晓冉
关键词:淮安大运河运河

王晓冉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公共基础部 ,江苏 淮安 223005)

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合称为中国大运河。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自此,中国大运河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与世界运河文化联通。京杭大运河又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淮安就是闪耀在这条古老运河上的一颗星星。京杭大运河淮安段,即淮安大运河又称淮扬运河,是京杭大运河重要的一部分,古称邗沟,又称里运河、渠水、韩江、中渎水、山阳渎等,开凿于公元前486年。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杭对话会上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淮安作为依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名城,有能力也有必要提升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的影响力。为此,淮安应在新的历史时期,打造好城市名片,增强城市影响力,树立起全国知名运河文化名城的招牌。

1 研究现状

大运河文化带对城市影响力的研究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相关人士都对提升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发展予以了较多的关注,都对淮安城市发展倾注了心血。目前,针对淮安大运河文化带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类。

1.1 关于淮安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梳理

此类侧重从历史角度分析淮安大运河文化带的内涵和价值,梳理大运河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作用、承担的功能以及文化内蕴,凸显历史文化符号。如罗志在《淮安“五脉”:大运河文化带的内涵梳理》中从淮安大运河的政治命脉、历史文脉、经济动脉、社会血脉、生态水脉五个方面着手,梳理大运河在这五个方面的历史发展脉络。他提出:“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历史背景和规划进展来看,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全面梳理文化带的内涵和价值等多元文化形态以及典型的历史文化符号,从而凸显淮安运河历史文脉的整体价值。”[1]王一汀在《京杭大运河与淮安的历史互动》中也是从历史角度着眼,从运河与淮安的历史渊源和运河淮安段历史现状两个方面阐述淮安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其中在运河与淮安的历史渊源部分,她从政治地位、经济发展、文化价值、城市景观建设、水利工程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京杭大运河对淮安的提升作用。认为研究运河与淮安的历史渊源和互动情况,有助于对淮安城市影响力的历史变迁、建筑风格和特色风貌人文进行了解,可为城市建设和人文遗产保存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为重塑运河沿线城市的繁荣提供新的现实因素和理论支撑。[2]胡兵、王元林在《从考古资料看淮安在大运河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中指出:“淮安在大运河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将不断被深入挖掘, 必将积极带动淮安城市经济、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 进一步提升淮安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 实现运河遗产保护与城乡经济文化发展的共赢。”[3]此外相关研究还有尹钧科的《从大运河漕运与北京的关系看淮安城的历史地位》(载于《学海》2007年第2期)、李倩的《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地位解读》(载于《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王苏淮的《基于考古资料分析大运河在淮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载于《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第7期)以及沈晓娟、陈梅的《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与传承》(载于《江苏水利》2018年第2期)等。

1.2 关于大运河淮安段的遗存保护问题研究

张强在《京杭大运河淮安段的历史与现状》中虽也论及大运河淮安段的历史问题,但是更侧重于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的保存现状,指出要从航道及水利工程遗存与运河沿岸城镇及相关的文化遗存两个方面着手,研究当前大运河淮安段的保护问题。[4]黄克清、王学梅、卫爱玲的《谈申遗背景下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水利遗产的保护》(载于《江苏水利》2014年第4期),潘光杰、刘连建、卫爱玲、胡修林、仇振峰的《淮安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载于《江苏水利》2019年S1期)也对大运河淮安段的遗产保护问题进行了论述。

1.3 关于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发展的研究

此部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打响淮安的运河文化品牌,借此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影响力。此类研究集中于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现状、不足的分析以及提出决策。李想在《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优势、不足及对策研究》中提出:“淮安在建设中也存在着研究力量薄弱、保护和开发力度不够和知名度小等不足。淮安在今后的建设中应该化优势为动力,正视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加强对运河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以及营销推广,全面提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档次和口碑,打造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样板段和示范段。”[5]王莉莉、顾尔笑的《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绽放异彩——关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建设的建议》提出“五个突出”——突出现代理念、突出传承创新、突出融合发展、突出保护优先、突出交流合作,[6]进一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 (淮安段) 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塑造当代运河之都文化经济的特色风彩。吴延生的《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认为:“从目标角度看,大运河‘申遗’成功只是大运河‘宏观工程’一个新的起点,后续保护工作充满了严峻挑战,其中最棘手的就是大运河‘活态’存在……”[7]另有卫爱玲的《大运河后申遗时代 淮安运河文化“再发力”》(载于《中国水利报》2015年第3期)、董萍的《大运河淮安段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载于《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年第11期)、王红红《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探索》(载于《城乡建设》2017年第23期)、周毅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力淮安高质量发展》(载于《唯实》2018年第9期)、《用系统思维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建设》(载于《群众》2018年第19期)等也论及淮安大运河文化带的现状问题。在提升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影响力这一问题上,需要强化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以顺应新时代的要求。

近些年,淮安在各方协作与支持下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纵观整个江苏省,淮安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对于提升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影响力这一话题,还有许多要填补的空白。

2 研究意义

大运河是新时期淮安依托历史、打造新淮安的一张历史名片。要想在新时期寻突破、力创新,提升城市影响力,就要探索大运河文化带塑造城市影响力的意义。

2.1 提升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影响力是全面落实国家决策部署的关键保证

形成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进而提升淮安城市影响力,是落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的要求,也是落实《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细要》”)提出的依托大运河等重大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的要求。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对于提炼升华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升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影响力,也是落实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走在全国前列”、打造“先导段、示范段、样本段”的工作要求。淮安的城市发展具有良好的历史人文基础与明显的地理优势,近些年在各方协作与支持下得到了有力发展。但是,纵观整个江苏省,苏南、苏北城市发展差距大,城市影响力更是差别悬殊,淮安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发展任重而道远。

2.2 提升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影响力是提升淮安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自古以来,淮安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这里诞生了许许多多历史名人,也孕育滋生了一大批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及优美动人的历史传说与故事,淮安的城市文化充满了文化魅力。因此,不论是从地缘还是文化上,淮安都有能力、有条件通过提升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影响力来提升淮安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

提升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影响力,是提升淮安文化自信的重要推力,也是新时代对淮安发展的考验。要在这一主题之下,推动旅游、文化、媒体、工业、商业等各行各业齐头并进。

2.3 提升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影响力是挖掘大运河时代精神的现实要求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从空间上看,大运河联通着地域,促进了交通,沟通流域城市的经济与人文。从时间这一维度来看,大运河有着2 500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流域的历史发展,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站在历史文化的高点上,更有利于挖掘大运河新的时代精神。

因此,针对提升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发展影响力这一命题,必须响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多角度探索提升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发展影响力的途径,用新思维、新方式来应对新的发展难题,以运河带文化,以文化促发展,建设更美、更富、更具人文气息的新淮安。

3 应对措施

国务院印发的《纲要》,为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了良好契机,也为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影响力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依托淮安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以及自古以来素有的人文气息,找准大运河文化带城市发展的定位与契机。

3.1 深入挖掘淮安大运河文化内涵,讲好淮安故事

缺少文化内涵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每一个具有城市影响力的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标签。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挖掘,找准文化切入点,丰富淮安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内涵,使漕运文化向外延伸。挖掘历史资料,并不意味着大运河文化带城市发展走向“复古”,更不是“吃老本”,而是为新时代城市发展注入灵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曾经出现并至今流传着许多历史名人的故事与传说,如韩信、吴承恩、周恩来等,也存留着许多历史遗迹。人们可透过传说、故事,透过名人故居、故里、纪念馆等了解历史名人,进一步了解淮安的历史文化以及大运河文化内涵。同时,淮安也孕育了许多红色故事,如全国著名的新四军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事迹等。将红色旅游融入大运河文化旅游,也是讲好新时代淮安大运河文化故事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这一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红色故事宣讲,举办运河知识问答比赛、淮安名人展等,将文化战略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3.2 树立互联网新思维,打造现代化城市

利用新时代下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与新兴的互联网思维,确立新的城市文化发展方向,构建新的城市文化发展模式。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万物可联。2021年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约为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的99.7%。互联网思维体现着平等、开放的特征,这就意味着城市的发展必然要依靠更具有人性化的思维方式去进行。例如城市发展离不开老城改造这个话题,在这一层面上,如何兼顾发展与生态,如何兼顾改造与人的生存,就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兼顾传承、发展、利用才是提升淮安运河文化带城市影响力的关键。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极具复杂性,需要借助互联网来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方式建设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政府领导干部也要树立互联网思维,熟练掌握互联网知识与技能,以便更高效地为人民服务。

3.3 搭建数字媒体平台,全方位推广宣传

目前,淮安面临着城市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城市文化标签的问题。此外,还存在着文旅融合不到位、尚未形成特色旅游产业等发展滞后的问题。

新媒体是当前对外宣传的最好窗口之一。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更快捷,传播方式也更便利,传播时间更具有传统媒体没有的自由性。反观现今大多数突发事件,打响“第一炮”的通常不再是传统媒体,而是置身于现场的个人或自媒体,他们打破传统媒体在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实时、快速发布消息,实现了所谓的“人人都是通讯员”。[8]因此,可以搭建数字媒体平台,在进行大运河文化的宣传推广上实现多平台、全媒体发布信息。利用好大众喜闻乐见的媒体平台,微博、小红书等社交软件以及各大短视频APP,为用户进行实时推送淮安相关吃、喝、玩、乐的信息等。同时,也要利用好主流媒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宣传推广。

3.4 加大旅游资源开发,行业协同发展

做好旅游产业开发是提升城市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淮安景点众多,不乏历史遗存,但是各景点散落,且重点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没有形成很好的经济效益,如河下古镇等。因此,要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好运河沿线的文化遗迹与古镇,将散落的旅游点连成线、织成网,让旅游业彻底活起来,并且形成网状格局。这一方面是互联网思维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盘活旅游产业的一招妙棋。

首先,加大旅游开发力度。淮安境内可供开发的景点资源众多,如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含河下古镇)内的国家5A级景区有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驸马巷历史街区和河下古镇等景点。但游客接待量并不大,更遑论其他景点。因此,还是要打造一批与当地文化紧密结合且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同时,提升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度,加强文旅融合。

其次,完善景点周围配套措施。越来越多的人在出行时,不仅关注旅游目的地,更注重旅游体验。体验感又涵盖了景点体验、住宿体验、饮食体验、文化体验等内容。因此,旅游业的繁荣离不开各行各业的支持,其中,交通、餐饮、酒店等都是对旅游业起着较大支撑作用的行业。首先,交通是影响旅游业的决定性因素。对外要促进高速铁路建设,对内要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如公共汽车、电车、出租汽车、地铁、轻轨等。其次,加速整改景区酒店,在酒店内设置旅游线路图、导览图、电子触摸屏等。第三,对餐饮业进行整改,取缔非法占道经营,鼓励一批有特色有能力的餐饮企业进驻景区,打造一批具有淮安特色的网红餐饮。笔者在进行实地调研周恩来纪念馆、吴承恩纪念馆以及河下古镇等周边的旅游设施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街道缺少旅游导览图,以及可以进行景区介绍查询的触摸屏和宣传架等。因此,要尽快增设宣传点位,扩大宣传覆盖面。同时,要加强旅游、交通、酒店等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第三,创建“沉浸式”旅游氛围。在河下古镇等地设立沉浸式民俗体验馆,如制盐、剪纸、草编等,使游客在游戏中体验地方民俗文化。

此外,应大力开发文创产品。作为旅游业的衍生品,文创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发展开发旅游业同时,结合旅游项目以及风土人情,鼓励更多的单位、企业等加入到开发高质量旅游文创产品的行列。

3.5 开发与保护并举,全力保护历史遗存

目前,淮安拥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等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馆藏文物8万多件。淮安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方面摸索出一套成功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开发与保护是并重的,既要开发资源,也要对文化遗存进行挖掘保护,此点不能局限于有形的保护挖掘,还有无形的保护挖掘。针对历史遗存的抢修固然重要,但是也要关注极易消亡的戏曲、手工艺、饮食文化以及其他文化遗存的附属遗存等。淮安这座古老的城市具有独特的民俗、饮食、戏剧、手工艺等文化形态,如淮剧、渔鼓舞、茶馓等。要培养一批志在当地戏剧、民俗等文化的人才,不能割断文化的绵续。[9]可以建立民俗博物馆,定期在各大高校、中小学举办“民俗入校园”的活动;举办淮安民俗博览会,在全国举行淮安民俗展演;与其他城市进行民俗文化联动活动,促进城市文化交流与宣传;开发民俗工艺文创产品,鼓励民俗工艺文创产品与各大旅游景点进行联动开发,将“工艺”变为“效益”;提高淮剧的知名度,鼓励各大高校以及中小学开设淮剧体验课;鼓励剧院在各县区、村镇进行展演,增强民众的认同感,加入保护淮剧的行列;举办“大运河戏曲节”,吸引全国各地剧种来淮演出交流,也使淮剧“走出去”;鼓励各大高校开设赛龙舟等运河文化体育项目,举办全国性龙舟大赛,建立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赛事人才队伍。

3.6 创建人才智库,推进新淮安建设

人才的力量在当下的作用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必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城市的建设以及淮安现在的经济发展亟须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要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新淮安的建设中,如对高素质人才在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交通补贴、住房保障等方面政策进行细化优化。同时,积极与各高校对接,利用“线上”会谈等方式,加大沟通交流的时效性。保持政策的稳定与力度,持之以恒,使引进人才与城市发展形成“互哺”的关系。建立专注于淮安大运河文化城市发展以及能与全国、全世界接轨的人才智库,将淮安发展为运河文化重镇。

同时,要鼓励多种形式的学术研究,联合高校、研究所定期举办“大运河学术研究论坛”,建立专门的会务组织,开办大运河学刊等。

3.7 美化城市面貌,提升城市人文素养

具备显著现代美感的城市不仅拥有如画般的自然景观,而且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人文魅力。[10]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城市风格,利用好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民俗、风景地貌,开发设计出更符合城市气质以及当地居民普遍具有认同感的城市建筑是展现城市风貌的最好手段。

3.7.1 美化城市

在城市规划上尽可能地贴合当地的地理风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发展特色等。目前,淮安整体城市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新旧城区在城市风貌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可以适当在老城区原有的风貌上增加人文感以及历史感。另外,城市绿化带、道路、公园、广场等都是凸显城市魅力的标志。首先,突出市花月季的地位,在公园、街道绿化中多种植月季,增设市花宣传牌,鼓励各小区在庭院绿化中使用月季,开办月季种植园、苗圃等。其次,提高城市街心公园景观设计,改建城市主题公园,突出地方特色,建设大运河主题文化广场等。第三,关注境内河道。淮安是一个“水”的城市,除里运河外,其他地段的河道、水域开发利用不高,要深挖偏僻地段河道、水域的景观开发价值,让淮安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美水”城市。第四,绿化带的布置不能千篇一律,新旧城区的道路建设要有所区别。在此基础上,改善道路状况,进行道路重建和修补工作,设计别具特色的绿化带,突出地方特色。

3.7.2 关注人文

提升城市整体人文素养是提高城市吸引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民众关注“中国最宜居城市”的因素中有很大一点是城市的人文,这其中就包括当地的人文风情以及人文素养。《正德淮安府志·卷之四》记载:“按:旧志,楚俗轻剽劲悍,挟节负气,重然诺,履信义。”[11]在城市人文素养的塑造上可以凸显“信”“义”二字,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塑造城市形象的不二法宝。自古以来,大运河作为商业沟通的桥梁,这里不乏“重然诺,履信义”的商贾形象,应将这一古风与现代商业伦理相融合,加强宣传,弘扬古风,倡导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推动本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吸引更多的外地企业进驻淮安。大众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政府、教育等行业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市民言行;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增设公共厕所,安置分类垃圾箱,增加城市文明客厅;在街道增设文化标语;严格管控电动车,举办文明小知识问答活动,鼓励更多市民参与;在服务行业开展“十佳文明服务”评比活动,对“十佳”企业或个人进行不同程度的表彰、奖励,并在城市宣传栏中进行宣传报道;鼓励各高校、研究所深入街道、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宣讲;对旅游服务、交通、酒店等行业从业人员进行“线上+线下”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培养一批具有人文素养的服务业从业人员;建设城市书屋、社区图书室等,丰富市民阅读生活,提高市民文化素养。

新形势下提升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影响力的研究十分重要。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影响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当下大运河流域沿岸的文物遗存、人文精神遗留、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要加强城市建设,注重人才积累,关注城市人文素质的提升。总之,通过各种途径,打造“运河之都”,亮好淮安城市文化名片,把淮安建设成更美、更富、更具人文气息的新淮安。

猜你喜欢
淮安大运河运河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