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浩
(江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2020年9月15日,经合组织《回到教育的未来:经合组织关于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报告正式发布,在规划、预测未来教育图景时重点提到无边界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式,并认为无边界学习会对“组织机构”“公共当局”乃至“教学工作”产生巨大影响。[1]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终身学习的时代,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无边界学习是教师未来学习的重要方式,其自由灵活的特点可以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的学习效率,最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终身学习应是持续贯穿学习者一生的,并能够满足学习者教育需求,帮助学习者提高自身能力,适应个体、社会发展的过程。[2]从终身学习的视角出发,无边界学习的内涵在终身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除了强调学习的“终身性”外,更突出了学习的“广泛性”。无边界学习最早的提出者是杰克·韦尔奇,他在研究组织、公司的内部培训时,发现无边界学习可以超越组织架构之间的隔阂,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互通。在此之后,许多学者发现了无边界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式,并对其展开探索。从学习者自主性角度出发,有学者认为无边界学习是个人自愿的、独立的探究、体验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寻找发现,开阔思路、拓宽视野,从而在新思路的不断碰撞中形成主体认知与独特见解。[3]从无边界学习的过程出发,郑湛发现无边界学习是从学习到创新的行为过程。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行为,即信息加工过程;第二阶段是创新行为,即外在信息内化过程。[4]结合上述学者的定义,笔者认为,由于无边界学习重在打破传统学习的各种边界,实现个体学习的自由,因此无边界学习是一种打破学习界限、突破学科障碍的,学习者自身主导的创新性学习活动。
无边界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模式,它突破了以往的常规学习模式,在学习的内容、方式、时间、空间上都有着巨大的改变,超越了以往学习较为局限的范畴,将学习过程置于一个近乎无限的场域内,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习者的潜能。
1.学习内容无边界。与有边界学习不同,无边界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模式,在无边界学习的世界里,任何内容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因而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学习内容的局限。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书本作为学习对象,无边界学习鼓励人们向身边可接触的一切事物学习,探寻其中的奥秘。无论是在生活中、工作中还是在其他的场合内,学习的行为都可以自然的产生,学习者可习得的内容是多样化的。
2.学习方式无边界。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海量的知识,而学习这些知识离不开无边界学习。无边界学习打破以往学习的单一性,使多种学习方式并存。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有限,人们只需要通过阅读课本的方式学习知识与技能,然而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单一的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学习需要,无边界学习应运而生,可通过线上学习、小组学习、远程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知识的转化效率,帮助人们在短时间内占领最前沿的知识高地。
3.学习时间无边界。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时间因素时常被学习者所忽视,而该因素是提升学习者学习效率的关键。个体的学习时间在总量上是相等的,贯穿于学习者出生至死亡的一生之中,存在于学习者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由于人的一生所接触的事物是复杂的,用于学习的时间必然被分割开来,导致学习者学习效率不高。无边界学习突破了学习时间的边界,将以往人们碎片化的时间整合起来,鼓励学习者抓紧现有的时间获得学习成果,提升学习效率。
4.学习空间无边界。无边界学习的出现重新定义了学习空间,将学习空间由学校扩展到除学校以外的各个区域,体现出不同学习空间带来的学习效果差异。传统的学习特指学校等正规场所的学习,无边界学习突破了传统学习的局限,将学习延伸到学校内外的各个角落。依靠无边界学习,学习者不再面临“离校即停学”的窘境,而能够在社区、工作场所、教育机构甚至个人家庭内展开学习,真正实现了学习的场地自由。
近年来,随着教师的年龄、在岗时间不断增加,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屡见不鲜,该现象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无力感与情绪耗竭。这是教师无法排解工作压力时的极端反应,是在长期高压下教师产生的态度、情绪和行为的衰竭状态。[5]因此,很多教师学习自主性大大降低,开始找不到学习的动力与目标,不愿意主动自我提升而依赖于被动的接受培训,这不利于教师的长期专业发展。无边界学习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以内容的丰富性、方式的多样性,引导教师自发展开学习,激发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无边界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弥补自身专业知识的短板,还可以在学习提升中建立起自我效能感与自信心,形成对自我学习能力的正确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发挥个人特长与潜力。教师在教育中应该具备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来源则是批判性思维,因此培养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优秀的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能用批判性的眼光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而使其发扬光大。无边界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接触到海量的知识、信息,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在其中进行筛选,在对信息进行多次比较、重组、判断后,教师就会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逐渐养成批判性思维。在这种无边界的学习情境中,教师会慢慢地发展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评价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中小学教师成长为一个创造者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灌输者。而且,无边界学习可以培养教师开阔的视野,在无边界学习的环境中,教师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独立自主的做出评价与判断。[6]在这种开放的空间,教师之间可以充分地交流讨论,听取年长教师的建议,与专家互动合作,平等的交流环境更容易造就有创造力的思维。
文化是一种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也是一群人的集体意识,[7]学习文化则是将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到人的生活中,形成一种价值与精神。当前,教师十分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乐衷于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但忽视了学习作为一种文化的价值。学习不仅仅是接受培训、读书识字,更是一种持续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通过无边界学习,教师可以在学习中体会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逐渐对学习产生内在的兴趣,进而形成一种学习的习惯。当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投入到无边界学习的活动中时,便能创造出新型的教师学习文化,“学习”将成为全体教师共同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追求,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将学习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其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无边界学习使教师广泛地吸收身边的优秀资源,与其他教师形成学习互助小组,营造一种教师学习氛围,从生活中汲取教育灵感,从工作中发掘学习智慧,进而丰富自身的学习精神,实现学习文化的再创造。
中小学教师工作于一线教学岗位,除日常教学工作以外,还承担着许多班级管理任务,其在进行无边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阻力重重,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总而言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在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每名教师承担着各自学科的教学任务,教师们使用频率最多的是本学科的教学知识,因此,许多中小学教师注重对本学科教学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其他相关学科内容的学习,其学习内容较为片面。事实上,学科知识是相互连接的,学科之间是相互沟通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使用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储备。[8]其次,中小学教师缺乏系统化的学习内容。许多中小学教师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往往在课余时间学习与最近教学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以此满足课堂教学需要,却不注重知识的连贯性与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学习到的知识点在其脑海中无法形成系统有效的知识网络。因此,学习内容的稀缺是阻碍中小学教师无边界学习的一大问题。
社会技术的进步给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由于对电子产品使用不是很熟练,其学习方式还是以书本等纸质化材料的阅读为主,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课余之时前往图书馆或阅览室进行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方式的单一是阻碍中小学教师无边界学习的又一问题,它制约了教师无边界学习方式的选择。由于学习方式的单一,教师只能通过单一的渠道了解教育信息,可能因为信息不全、渠道不畅产生误判,导致教师们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教育领域的动态,很容易与教育热点失之交臂。无边界学习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摄取学习内容,单一的学习方式会固化教师的思维方式,使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单一化,依赖一种固定的方法解决问题,产生思维定式,不利于教师教学素养的培养。
目前,学习时间不足成为中小学教师无边界学习的一大问题。许多中小学教师用于教学、管理、培训的时间较多,用于学习的时间较少,其根源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中小学教师存在“主观上”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这些教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时间不足,而是由于自己认识上的缺失导致投入学习的时间少。有些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认为步入岗位的教师无需继续学习,认为学习对他们岗位晋升帮助不大,这导致他们不愿意将自身休闲的时间挤出来用于学习活动之中;第二,中小学教师存在“客观上”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有些中小学教师确实学习时间有限,由于身处重点中学或班级,肩负繁重的教学任务,承担着年级学科组长等行政工作,再加上劳心劳力的班级管理,教师们在岗位工作中消耗了大部分时间、精力,因此在工作之余难以集中注意力与时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只能每日疲于应对日常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无边界学习要求中小学教师的学习空间是无限延伸的,以保证教师学习活动的展开。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习空间局限于办公室之内,学习空间过于狭窄,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导致教师的学习视野不开阔。许多中小学都在本校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只能在狭窄的学习空间内与其他本校教师进行内部交流,可借鉴学习的内容很有限,无法向其他学校优秀教师学习。此外,长期处在狭窄的学习空间内,教师容易产生抑郁、倦怠等负面情绪,降低自我效能感,进而逐渐丧失学习热情,迷失发展的方向。由于缺乏与外部空间的交流,教师的学习思维会固化甚至僵化,逐渐失去丰富的思维力、想象力,最终降低思考与学习能力。[9]因此,学习空间狭窄是中小学教师无边界学习的主要问题之一。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以智能科技为支撑的大数据网络为创设无边界学习环境奠定了基础。为突破教师的学习障碍,需建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在线学习平台,创设教师无边界学习环境。在线学习打破了不同模式及其各自机构之间的界限,主要包括个人学习环境、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开放教育资源、电子档案、社交媒体和教育2.0设备等,对打造无边界学习环境具有重要作用。[10]通过创设无边界学习环境,教师能够实现实体学习场所与虚拟学习空间以及线上与线下的同步学习。在学校,教师以电脑、多媒体教室为技术媒介,在线登录无边界学习平台,随时随地加入无边界学习的大讨论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图片、剪辑视频的方式上传教学过程,分享教学体验与感悟,与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专家共同研讨教学问题,提升教学能力。
以深圳市赤湾学校为例,教师无边界学习的平台建设应基于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两个方面。该校的无边界学习平台借助于中考考场监控系统,全面介入课堂教学的全员录播系统。该校教师将该系统作为课堂教学深度变革的支撑平台,建设无边界学习平台和资源库,用于课堂教学、课程录制以及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在录播系统的支持下,教师可以随时选出优秀课堂,留存教学视频资料,建立自己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同时,可以开展“一师多班”的教学,让优质资源共享,建立教学协作共同体,进行教师成长跟踪研究以及教学反思研究等。在无边界学习理念引导下,“教师个人成长比较”“家校社无边界教育”也将成为可操作、可量化的研究课题,探索教和学变革的实践经验。[11]
无边界学习认为学习不只是在传统的课堂环境中发生的活动,更是多元环境中发生的活动。教师的无边界学习秉承了终身学习的理念,认为要突破学校的壁垒,将学习场所扩展到学校以外的各个社会场所中去。比如,教师可以定期参加一些大型教育公司的企业培训,了解新的教育模式,与培训机构的教师交流心得体会,借鉴他们的教学经验,感受企业教育的文化与价值观。除此之外,政府机构也可以作为教师学习的场所之一,以学校为媒介,利用假期时间派遣优秀教师前往政府机关单位调研,学习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文案写作、通知发布的知识,进一步促进政府与学校教师的联系。另一方面,除打破教室这一学习空间外,可以进一步延伸学习空间,利用互联网进行泛在学习,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相连接。马克·维瑟通过提出“泛在计算”概念,延伸出“泛在学习”理论。泛在学习是指一种无处不在的学习,借助学习者的学习意愿,其学习行为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即每个个体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渠道获取学习内容与资源。[12]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发展需求,在物理教育空间、虚拟教育空间、数字孪生空间中找到发展的契合点,促成多维教育空间在教育活动中的同时在场,实现空间优势互补与功能覆盖,并开放空间出入口,教师可以灵活自由地出入其中。[13]在线上,以往由于空间距离造成的障碍将不复存在,教师可以自由地获取海量的信息与资源,跨市、跨省甚至跨国学习都不是问题,如在慕课平台上,中国教师就可以足不出户在线学习到国外知名大学的公开课。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群体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代表理应积极响应。终身学习理念作为被社会各界所广泛认可的概念,对教师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行为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个学习者在智能互联网时代都享有平等终身学习的机会,终身学习是人们“在变化中识别和解决自身教育需求的能力”。[14]随着全民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学习即将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地学校应积极倡导全民终身学习理念,鼓励教师挣脱学习时间的束缚,利用空闲时间主动参与到全民终身学习的浪潮中来,实现学习时间的无边界。学习时间是教师学习的前提与基本保障,许多教师抱怨自己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够,主要是由于缺乏合理的时间规划,目前,教师的学习主要依靠外驱式专业培训,此类培训时间固定,占用了教师不少时间。无边界学习形式灵活且多样,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与目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以往教师学习主要通过看书,从客观资料中获取他人的经验。书本阅读可以使教师在短时间内了解某领域的理论,有一定的优势。但阅读书本的学习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很难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无边界学习帮助教师引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形式,与其他优秀教师、专家交流学习心得与教学体会,吸取他人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学习时,可以暂时抛弃以往“单打独斗”的学习方式,代之以“头脑风暴”的学习方法,集思广益,在短时间内形成对问题较为深入的理解。此外,非正式学习也可以作为学习方式的补充,教师在闲暇之余可以阅读书籍,在上下班途中与同事交流,在用餐时观看教学视频,这些非正式的学习方式也会使教师产生无意识的学习行为,促进其专业技能的提升。[15]
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其学习效果好坏直接影响教师学习动力的可持续性。终身学习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多方面、多层次对教师综合素质、教学水平、道德情操、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为教师无边界学习效果提供了重要保障,助力于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评价体系根据学习者在无边界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水平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地为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16]终身学习评价体系具有评价对象的广泛性、评价目的的发展性、评价标准的一致性等特征,有利于实现学习评价从一维到多维的变革,评价主体从教师主导的一元化到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从单一的纸笔测验到多种方式有机结合的综合测试,评价标准从僵硬的统一标准到灵活的多层次标准。因此,要构建一个科学、公正、合理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的终身学习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其对教师无边界学习的导向、调节和引导作用,在帮助教师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发展的同时,保证教师学习的效果,为教师无边界学习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