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莹,高丹丹,李媚羽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 , 河北 保定 071002)
2018年,河北省发布《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将大数据与物联网、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健康、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先进环保、未来产业等10个领域确立为今后一个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高水平大学提供高层次人才和科研成果的智力支撑。河北省2016年启动“双一流”建设项目,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研究水平和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者的协同发展关系日益明显,尤其是高校“双一流”建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服务和支撑作用得到强化。因此,分析影响二者协作的制约因素、梳理现阶段二者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索推动二者融合发展的措施和优化策略,成为二者实现融合发展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河北省自2016年启动“双一流”建设项目至今,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研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同时,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获得较大提升,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为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较大支撑,二者融合发展格局初步显现。
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自2016年开始推进“双一流”建设。[2]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其中A类36所,B类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就河北省来看,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队伍的高校数量为零,仅有河北工业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队伍。[3]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河北省现有高校125所。[4]相比之下,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省份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占比远超河北省。例如,北京市“双一流”建设高校约占区域高校比例的33%,上海市比例约为20%,江苏省比例约为9%。[5]可见,目前河北省高校的规模和综合实力都有待提升。
为提高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实现我省从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的跨越,提升高等教育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服务的水平,2016年5月,河北省正式发布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6]提出河北省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到本世纪中叶,有高等学校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显著增加,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省。
在高校建设方面,将一流大学建设分为两个层次,一流学科建设分为世界一流学科、国家一流学科、省内一流学科三个层次。全省将分类支持、重点建设12所一流大学和54个一流学科。其中4所高校成为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包括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8所高校进入河北省“双一流”建设第二层次高校,包括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和河北中医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共有17个学科获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37个学科获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其中,“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包括河北大学的化学、光学工程、中国语言文学,河北工业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燕山大学的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河北师范大学的生物学、考古学、数学,河北农业大学的作物学,河北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华北理工大学的冶金工程,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土木工程和河北科技大学的生物工程,如表1所示。
表1 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
在资金保障方面,财政支持力度加大,提供多元投入支持。省教育厅制定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资金分配方案》,2017年9月,省财政厅出台《河北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7]将高等学校开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纳入省高等学校预算拨款制度中统筹考虑,从2016年起,“十三五”期间每年将按计划安排增设支持世界首批一流大学和一流高校重点学科能力建设项目专项资金5亿元,连续五年总计25亿元,并继续给予其他政策资金支持。
河北省“双一流”建设以服务国家实施创新转型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导向,从区域经济社会的特点出发,融合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色,将高校内涵式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高校一流优势学科建设与产业结构紧密结合相连,打造高等教育与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系统。
1.政府出台政策措施,校企合作机会、途径和保障大大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双一流”高校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科学技术的研发。为保障校企科研及其成果转化的顺利开展,2015年12月,河北省科技厅出台《河北省促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提出十项具体措施:支持校企、院企联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校、院所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优先支持高校、院所在河北省转化科技成果;改革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处置方式。鼓励高校、院所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创新,解决企业发展技术难题,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为校企合作科研及其成果转化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8]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企业的多方融合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引导。2016年1月,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其宗旨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探索政府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的新方式,增加创业投资资本供给,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9]2016年1月,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河北省新材料产业发展2016年推进计划》,加强对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促其尽快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10]2016年11月发布的《河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我省工业转型发展的重点目标。[11]2018年6月召开的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现场会,聚焦打造现代化工业产业链体系,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12]具体信息参考表2。
2.高校紧密结合产业新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共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基地。一方面,调整、更新学科专业,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自2005年以来,河北省步入“双一流”建设行列的高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的趋势及其要求,主动调整学科、专业门类。
以河北省目前唯一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河北工业大学为例。河北工业大学把按社会需求办专业作为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前提条件,2015-2020年新增环保设备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建造、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医学工程、艺术与科技8个本科专业。同时,根据2020年4月-6月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全国612所开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15所开办“人工智能”专业的普通高校中,河北工业大学这两个专业都被评为综合实力A类专业。[13]
河北中医学院具有独特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从社会经济需求出发,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需要,2015-2020年新增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制药工程等14个本科专业,停招针灸推拿、护理2个专科专业,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14]
河北大学作为一所综合类高校,自从成为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以来,多个学科专业门类进行了系统性调整。坚持需求导向、标准导向、特色导向,把按社会需求办专业作为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前提条件,坚持培优、育特、减弱、帮新,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15]如表3所示。
表2 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及一流高校与学科分布
续表2
表3 2015-2021年河北大学新增普通本科专业
另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基地。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紧抓战略机遇,积极与企业合作申报项目、搭建创新平台、建设科研基地等。
2019年6月,河北工业大学与中国移动天津公司、华为公司签署“5G创新应用合作协议”。11月建立河北工业大学—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创新人才合作培养基地,举办华为人工智能训练营。[16]
燕山大学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利用“燕山大学创客学院”和“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迁安分园”等载体,打造创新创业实践服务平台,孵化出了小马物联网、视翼科技、江明科技、燕纾热能等一大批优秀初创企业,为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河北师范大学牵头申报的“供应链大数据分析与数据安全工程研究中心”于 2019年获立项建设。该中心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两个学科为依托,联合河北斯博思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启明星辰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建设。中心将围绕河北省供应链领域开展大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及数据安全等方向的工程技术研究。
河北大学与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京东等企业联合成立“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同创新平台”。该平台定位于促进京津冀大数据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资源共享、监测评价和试点示范等议事协调组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17]
河北工程大学于2020年10月与大佑吉华北平台进行校企合作对接,双方初步达成合作框架协议。[18]
河北中医学院于2020年11月成立首个“扁鹊计划”师承教育基地,为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推进中医药强省、健康河北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19]
3.产业界积极深化与高校的协作,转型升级速度加快。从全省来看,借力高等教育资源,河北省工业产业转型速度加快,结构更加优化。[20]2015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6年11月《河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河北省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规划(2016-2020年)》[21]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发布,河北省各地市大力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加速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四年来,河北省累计引进京津项目15,560个、资金1.5万亿元。河北省与京津共建各类科技园区55个、创新基地62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76个、创新平台160个,引进转化科技项目570项,吸引落户京津高科技企业1,400家。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下,河北省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河北工业产业结构出现新局面,保定市从钢铁业退场,向高新技术产业成功转型;沧州汽车产业得到发展;在张家口,北汽福田建成投产;在承德,大数据产业园区投入运营;在唐山,首钢京唐二期开工建设,曹妃甸千万吨级炼油项目已获核准等等,这些都成为河北省加快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缩影。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打造都离不开河北省各地市高校提供的人才、科研、平台等作为基础和支撑。沧州市、承德市、唐山市、石家庄市、保定市、秦皇岛市、张家口市等地的高等教育资源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产学研协同提供坚实的保障。[22]
从个体来看,企业积极探索与高校合作新模式,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根据“5G创新应用合作协议”,中国移动天津公司根据河北工业大学的实际需求,搭建5G创新应用环境,提供现有经验支持及项目相关的系统集成服务。华为公司将为河北工业大学与中国移动天津公司5G应用研究提供相应的设备支持和技术支持,助力项目研究的完成。同时,华为公司将与河北工业大学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新工科建设为基础,在教学改革、技术研发、学生就业、校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例如,华为公司将积极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在新工科联盟的指导下,开展本科生、研究生联合培养,设立“河北工业大学华为学生俱乐部”,赞助校园各类文体娱乐活动,提供合作项目贫困学生的勤工俭学岗位。另外,在智慧校园建设领域,华为有着丰富的技术积累,将助力河北工业大学建设成为“全国信息化建设示范高校”。[23]
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晨光生物”)在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新厂区,与河北工程大学新校区一路之隔,且公司研发楼、公寓楼、餐厅均已具备使用条件,双方在此前合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度。2020年7月,晨光生物与河北工程大学合作共建“晨光生物—河北工程大学产教融合基地”,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深度融合。[24]
按照《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部署,2018年以来,河北省连续三年发布了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百强、创新百强(以下简称“双百强”)企业榜单。2020年,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百强”企业前三强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承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百强”前三强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同时入围两个榜单的还有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入选“双百强”的企业都是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创新优势企业。从领域分布情况看,榜单覆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装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25]
以“双百强”企业为示范和引领,通过与“双一流”高校的紧密合作、借助“双一流”高校和学科专业的大力支撑,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结构、创新发展的内部活力和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选择,河北省“双一流”建设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共同的愿景、责任和使命,即实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化,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河北省高校“双一流”建设要积极融入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需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引领、支撑的关键作用。但是,目前我省“双一流”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一些薄弱之处。
相关政府部门重视高等教育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来促进二者的协同与融合,但是成效并不十分显著。一方面,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发挥不到位,各部门之间缺乏深层次合作与有效沟通,协调困难,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例如,“双一流”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保障机制不健全,公共信息平台、技术服务平台等不够健全。另一方面,除了政策措施外,资源分配也是政府发挥指导作用的“指挥棒”。在高校与产业互动、谋求协同融合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资源配置的方向、比例、时机,帮助解决协同发展中的各种障碍和阻力,加速深化二者的多方联结。
当前,我省大批高层次技术人才项目引进与使用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省高端技术人才的直接吸引力明显不足。目前,河北地区项目引进的大批高端技术人才中绝大部分主要集中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而急需科技人才的新兴产业却很难吸引和长期汇集高层次人才。
第二,现有新兴产业对优秀人才的市场吸附力依然不强。由于这些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技术水平不高,各类的新兴产业融合创新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力依然不强,难以有效吸附和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第三,不同高校、不同地区政府以及产业的人才政策兑现率各不相同。河北省政府部门、各高校、各民营企业针对不同专业类型和各个层级的专业人才,分别研究制定了一套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引进扶持政策,但是受资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很多市级部门或高校难以落实政策,导致吸引力低和人才流失的情况。政府、高校、新兴产业共享人才的策略可将三方的优势集中,形成相对稳定又有活力的人才流通渠道,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但是目前河北省缺少相关的高层次人才动态流动机制。
第一,高校创新与产业创新脱节。创新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使命,同时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但两者的创新机制缺少有效的衔接。当前,河北省在高校创新与新兴产业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高校科技创新不能满足产业现实需求或者不适合产业长远发展;创新平台资源缺少共享机制,造成资源浪费等。
第二,政府和产学研各方对彼此的工作角色定位与工作分工关系认识不清。在政策理论上,根据产学研社会主体组织结构的不同及其性质,各个社会主体之间有着明确的社会角色定位与职责分工,采取的是政府多方保障、企业单方主导、院校三方协作、多元产业投资、成果资源分享的综合新模式,支持发展新兴产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一批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前沿科研学科和重点专业,可实现科研资源的有效充分利用,实现产业创新性成果产出,但是其在实践中却常常存在交叉错位的管理现象。例如,高校研究成果转化很难在产业中转化;政府把“引导和保障高校与产业协同”的职责转换为管理,造成“管”得多、“服务”少的情况。
在高校与科技新兴产业开展合作创新过程中,当双方利益冲突纠纷频繁出现时,没有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降低了双方进一步开展合作的主动积极性。例如,企业使用技术成果后不能按照合同或协议支付报酬以及合作过程中的技术流失等。另外,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薄弱严重制约着高校科研人员参与河北省相关产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例如,高校专职教师集体可持续参与的与国家新兴产业战略相关的科研课题绝大多数由省级政府部门组织发布。在高校职称评定、年度绩效考核中,高校不认可河北省企业与高校教师的横向科研项目,这导致高校教师在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更多重视政府部门项目。
另外,高校国际科研项目学术价值与转化质量的衡量标准主要是高校科研经费的总量、国际论文的发表数量、参与人的国际学术研究地位等,科研成果价值转化也以学术论文发表数量或学术专利授权数量进行评定,这导致高校科研项目的转化成果往往缺乏国际市场的领先性以及工业化大量投入生产的实际可行性。
高校与重点产业合作的项目较小,合作组织形式松散,合作发展路径单一,很难完全满足重点产业项目技术创新的实际需求。原因主要在于产业战略技术创新研究往往工作周期长、风险大、投入高,系统性和工作复杂性高,协同性和创新能力要求高,需要与产业合作方共同建立长期、持续、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现实中不太稳定的短期产业战略投资合作关系形式不适合。
调查结果发现,企业为高等学校师生做技术专题讲座、为高校学生提供企业实习实践机会、参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项目方案设计与项目实施工作是三种最常见的院校合作项目组织管理模式。而校企双方的企业科研攻关技术项目合作、企业与普通学校师生联合实施科技攻关项目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技术咨询的多种合作组织方式以及高校企业为普通学校师生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的合作占比较低。
“双一流”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互动共生需要政府、高校、产业界的多方协同,需要三者各自发挥不同的职能,统筹规划与协调,多方面、多举措实现“双一流”建设与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政府作为联结高等教育与产业两大系统的“桥梁”和“纽带”,不仅是传递信息的简单角色,“作为两系统调试的中间传导机制”,[26]其更重要的价值是借助政策、资金等工具,发挥自身具有的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更好地调动、调整、深化高校和企业的互动协作。
1.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增强对“双一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视。河北省“双一流”建设事关今后一段时间河北省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方向和建设水平,对此,河北省各级政府都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围绕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的布局与建设,出台便利、宽松、支持性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伴随着河北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设置与布局,各级政府更要积极谋划、统筹协调教育和产业二者的空间布局、资源分配、政策配套、资金投入等重要问题。
首先,河北省各级政府将产教融合、“双一流”建设与产业的协同融合纳入 “十四五”规划,在顶层设计层面增强对“双一流”、产业转型升级及二者进一步协同融合发展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鼓励各级政府出台相应激励、惩罚措施,督促各级政府积极落实规划纲要内容。其次,各地方政府要充分挖掘、开发区域的特色、优势产业、文化、资源等,在打造区域鲜明特色的同时,积极与区域高等教育进行关联,利用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区域优势产业资源与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规划,形成紧密联结、联动。
2.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牵头搭建数据信息服务平台。河北省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发挥、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和属性,利用政府所掌握的省域高校专业、产业行业、人才、就业等数据信息,搭建高校和产业联结互动的“桥梁”。
第一,围绕人才的供需,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与供给信息平台,建立企业人才需求报告制度。由市级政府每年统计、更新当地企业的用工需求,并向上级主管政府报告。在此基础上,省政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预测,测算区域范围内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所需人才的数量和结构,如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将这些数据反馈给高校,高校以此作为制定、调整招生数量、学科专业设置的依据。实现人才培养“入口端”和“出口端”的精准对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
第二,围绕人才的流动,一方面,建立人才储备库。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按照专业门类、技术分工等标准,统计高校内专家学者名单、企业界高级工程师名单,将其整合为相关专业、行业的人才储备库,便于开展对口交流学习、行业技术指导等。另一方面,建立毕业生就业监测反馈系统。政府部门统计每年毕业生数量、就业去向、就业率、工作满意度、企业的用工满意度等就业信息,搭建就业信息共享、反馈平台,便于高校根据就业质量信息及时调整招生人数、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方式,便于企业及时发布用工需求、满足人才需求。
第三,围绕科研平台和技术成果共享,搭建成果交流和转化平台。各级政府可利用掌握的省域高校、优势学科、科研平台、实验室、操作车间等的数量和分布信息,通过发布课题、技术攻关项目等方式,增强高校和企业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交流合作。
3.为产学研协作融合提供相对宽松、灵活的管理举措。产学研的互动离不开政府的监督和管理。由于教育活动中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特殊性,需要政府提供相对多样、灵活、宽松的管理举措,促进高校与产业界在互动过程中的各要素,如人才、平台、资源、信息等多方面的顺畅、高效流动。
第一,在高校建设方面,政府一方面对高校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评价。通过评估、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河北省域范围内高校合理定位,分层次、分类型发展。在鼓励省属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急需技能人才的同时,也注意从长远考虑,设置综合性大学,发展基础性学科专业,避免省域范围内高校类型的同质化以及学科专业的单一、不均衡现象。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注意调动、激发民间办学力量,利用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的办学优势,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
第二,在产业方面,政府一方面要注意加强监管,避免企业界在引进人才时出现无序竞争。例如,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的招生人数和专业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与该阶段企业界对人才的需求相匹配。因此,企业界无论是在反馈人才需求数量、专业分布等重要信息数据时,还是在招聘毕业生时,政府都要注意加强监督,防止企业界对人才的不合理使用。另一方面,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表现优异的企业进行表彰。例如,对在该企业实习的学生进行进一步培养,向学校反馈培养质量信息,在“用”的同时注重“养”,从而双向提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空间。对于这些“标杆”企业,在后续的发展中进行一定的政策、资金倾斜。
4.为高校深化与新兴产业的互动提供政策、体制机制和经费保障。在实现“双一流”高校专业与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政府要主动发挥协调和辅助作用,在政策、经费、体制机制等方面提供外部支持。
以毕业生就业为例,政府可以通过多种举措为毕业生择业、企业招聘搭建外部支持条件。首先,政府通过政策、财政等工具,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并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补贴,并对落户、工作5年以上的毕业生提供其他形式的补助。通过这些形式增强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双向满足。其次,政府牵头举办各种专业门类集中、有针对性的招聘会,以政府的信用作为担保和支撑,搭建校企、产学人才供需精准对接平台。最后,政府还可以考虑简化管理程序,为“双一流”高校与战略新兴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大的自主权和便利,鼓励二者在科研成果转化、人才流动、数据共享等多方面创新合作形式、拓展合作空间和渠道。
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力量的汇集地,应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充分发挥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的价值,助力省域、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1.强化需求导向,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在“双一流”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入围”与“突围”的内驱力在于“学科定位立足地方, 学科建设发展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27]“双一流”建设作为提高国家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综合水平的重要战略举措,对河北省而言,也是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对此,河北省域各高校应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在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同时,通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调与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科专业的优势、科学研究的应用性价值,从而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高校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高等院校办学及其发展与城市、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省域内各高校应逐步调整、明确自身办学方向,将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水平纳入考量范围;学科应从行业、区域经济结构的特征出发,分析人才需求结构,以培养适应和服务行业、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型人才为目标,[28]努力形成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通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注与主动适应打造办学特色,主流学科、专业的地方特色更加鲜明,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力争率先发展,在全省高等教育大格局中探索差异化发展。以服务地方的方式打造办学优势、夯实专业实力。
2.构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的协调匹配度。在产教融合大趋势背景下,各高校应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加快建立健全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共同推出一批优势特色专业,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各类专业,将培养质量不高、脱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进行撤销和淘汰,推进应用型专业的转型发展。
一是要完善学科专业评估和退出机制。高校应构建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专业的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等方面对专业的价值贡献进行评估,以此来确定需调整的学科专业名单,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程度实行一定的调整措施,例如调整招生计划、暂停招生、专业合并或是撤销专业等。
二是鼓励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既要满足当前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又要考虑学科专业自身的合理性、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从而为专业的调整和升级提供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人才。
3.增强科学研究的应用性,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关注产业需求。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就是高校,也是创新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肩负知识传递和人才培养的重任,又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有重要的作用。高校要重点着眼于应用型科学研究。将应用型科学研究和应用型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二者相互依存并且相互促进的关系。地方高校科学研究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科前沿问题,更要与地方行业产业相结合。[29]学术水平和应用水平的提升双管齐下,把学科研究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放到重要位置,既可以从行业企业获取研究课题, 更要注重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的合作,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
首先,在政府教育与科技部门的领导下,河北各高校应提升学术科研实力,在学科交叉融合方向上加强资源配置,促进高校科技组织模式的创新。其次,河北高校应深入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掌握区域科技发展的现实需要,发挥科研服务和智力支持两大主要力量,只有立足于地方经济的需要,科学技术才能有持续不断增长的活力,才能使高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已成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河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有效供给低,企业有效需求不足,存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河北大学应发展校企联合研发平台,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引领科技发展,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区域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建立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引导市场和产业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发展,形成产学教相互支撑的良好局面。这样的长期合作机制,使高校不断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企业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主体,理应加强责任意识,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通过丰富校企合作形式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30]通过加强校企科研联盟等方式,增强校企合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通过企业自身的积极活动提高校企合作的预期收益。
1.校企合作,搭建稳定持久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为了满足学生的专业实践、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的需求,需要一定数量的不同校外实训基地来培养新型工科专业人才。解决高校劳动实践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在大学和企业的人才培养中应发挥企业的作用构建工科实习实训中心和大学外部据点。多年来,各级政府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实施,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学校企业合作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基于“互利共赢”的原则和“聚焦实际成果”的原则,这样才能够确保由学校企业合作构筑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有效性和长久性。
“互利共赢”原则强调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应满足各自的需求和需要。高校可以将新型工科专业建设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高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努力,围绕主体技术、中心流程和行业的实际需求开展多元化创新。高校对企业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在主要技术人员技能提高和转岗人员再就业培训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等。
“聚焦实际成果”原则要求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要立足于学校或企业双方的实际情况和资源,不追求表面浮华,而是追求高效益。第一,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厂房、场地和设备;第二,可以把公司的研发中心和职工培训基地与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相联系;第三,充分展示整个企业环境,这对学生培养工程意识和企业思维有重要影响。第四,在生产现场一线进行练习,让具备执行能力和一定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在一线岗位得到锻炼。
2.研用结合,共建技术攻关实验室和研发车间。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的科研院所有完备的研究人员、技术设施和环境条件,有利于研究新技术、人工智能和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对产业变革、先进性和技术变革的深入研究,积累了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和发展所需的丰富信息,这是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的目的。
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是两个层面的。第一,高校教师与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开展新型工科领域的合作研究。这基于科研机构能够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资料和合作伙伴。第二,新工科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充分利用科学研究机构的实验条件和信息材料,参加产业转型升级研究项目,培养创新和创业能力,开拓毕业设计选题。
3.产学研一体,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和机制。联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必须努力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设立研发中心,开展定制化科研,合作攻克重大共性问题。但这种基于项目的传统联盟发展模式很容易因项目的结束而导致合作停止,与高校的科研合作不容易长期深入下去。即便有联盟章程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作为基础,但没有真正的合作理念,合同也会被搁置。因此,基于区域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应在问题导向下,在“协同发展”的理念下,充分发挥资本、人力资源、技术、信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共建研发中心、科研院所、智库、技术转移中心等实体研究平台和服务机构,使创新链和产业链进行无缝对接,捆紧抱实,打破联盟体成员各自的功能边界,在这些平台上形成重叠区域,[31]使得知识、技术、人力资源、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双向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