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国凤,王 明,田二配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教育部2018年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促进‘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成”。[1]从现实情况看,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我国城乡师资建设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就乡村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素养而言,尽管近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推进乡村教师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但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素养整体水平仍有待提升。为此,笔者基于对河北省11市乡村留守儿童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透视与分析乡村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素养及其网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素养提升给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对促进我国乡村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素养整体水平提升有所启发。
笔者于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间,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与线上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北省11市715名乡村留守儿童和72名乡村教师进行了有效调查,了解到乡村留守儿童网络使用基本情况,并以此为镜对乡村教师的整体网络信息技术素养情况进行透视。
首先,留守儿童的网络专业技能整体掌握度不高。网络专业技能掌握度是网络信息技术能力的显性测量标准之一,儿童网络技能掌握程度对其他网络要素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在调查“留守儿童掌握哪些网络技能”时,乡村教师和留守儿童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发现前两项技能看法一致,“使用QQ、微信、电子邮箱”是绝大多数儿童都能掌握的技能,排在第二位的是“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学习资料”的技能;“玩网络游戏”和“使用抖音、开直播、看网络小说和电影等”各居教师和儿童调查结果的第三位和第四位,也就是说师生对社交性与娱乐性技能的看法差异不大。一些专业学习类的网络技能如使用Word、制作PPT等,相对来说留守儿童接触少,掌握也比较弱。另外,在留守儿童网络技能掌握熟练度调查中,有22.8%的儿童认为自己处于“熟练”水平,19.7%的儿童认为自己掌握得“比较不熟练”,5.6%的儿童认为自己掌握得“完全不熟练”。总体上看,留守儿童对网络专业学习类技能的整体掌握度偏低,网络技能的深层应用还未充分挖掘,熟练度也有待提高。
其次,留守儿童对新兴网络技术课程的接触较少。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与更迭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受众群体的扩大,新兴技术走进校园并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新方式。从所调查的留守儿童接触到的专题教学主题和内容来看,较为常见的、开展难度也较小的基础性课程,比如“安全教育、心理健康”专题均超过80%,“生活技能”专题超过50%,这是针对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特殊情况所设计的课程,“学科知识”作为学校知识的课外补充也多有涉及,但“少儿编程”这类新兴技术课程只在亲情小屋偶有涉及,仅占6.38%,如图1所示,在实地走访过程中也未了解到其他新兴网络技术课程的开设。
图1 乡村留守儿童接触到的专题教学内容
再次,留守儿童网络使用意义感普遍不强。网络使用的意义感是指个体在上网时通过感知网络环境、操作网络技术以及汲取网络知识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或精神感受。青少年心智尚未发展成熟且随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变化,网络使用的意义感对其成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调查留守儿童“觉得上网是否有意思”时,发现有较大比例的孩子并不能在上网时寻找到更大的意义感。选择“经常”的比例只有12.03%,半数多儿童只是偶尔觉得有意思,还有将近20%的留守儿童从未觉得上网有意思(见图2)。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找不到个人意义感,甚至是漫无目的地机械上网,网络使用并未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发展意义或更加深远的思维影响。
图2 留守儿童网络使用中体验到的意义感情况
乡村留守儿童网络使用中所存问题其实反映的是教师队伍的网络信息技术素养及其教育观念问题。留守儿童身边乡村教师的网络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思维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乡村留守儿童对待网络的态度以及是否能够通过网络获得有价值的生活或寻找到发展的意义。具体来看,乡村教师在网络使用和整体信息技术素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乡村教师并未把网络使用与育人目标充分结合起来。“留守儿童”作为指称一个群体的名词,本身具有特殊性,但这并不代表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在发展权利上有本质性差别,他们仅仅是儿童群体中生活环境和生长环境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其发展目标与其他儿童是一样的,为此教师在对待留守儿童发展上也应保持开放和先进的理念。在调查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期待”时,结果显示“品德发展”是教师首先关注的目标,其次是“知识学习”,之后是“学会打理个人生活并体会意义”,占比均超过一半。这既符合留守儿童特殊性的需要,也暗含着我国传统教育目标与理念。值得注意的是排在后三位的目标期待,“增加人文底蕴”“获得科学精神”以及“发展创造能力”占比都比较低,留守儿童这些方面的教育和发展尚未引起乡村教师的更多关注(见图3)。
图3 乡村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期待
第二,乡村教师对留守儿童缺乏科学的网络教育指导方法。教师的网络信息技术及其教育素养,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对网络的认识以及如何借助网络发展自身。作为教师也应掌握科学的网络教育指导方法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更好更快地带领留守儿童融入教育信息化新时代。当调查乡村教师“在指导留守儿童使用网络时主要遇到的问题”时,除认为留守儿童在参与度、专注性、接受性等方面存在较低或较差的问题外,占比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均在自身原因上选择了“自己缺少网络使用的教育指导方法与经验”,另有四分之一的教师认为“自己遇到网络使用技能上的操作困难”。同时,在“最希望得到的支持”调查中,“网络教学指导等知识方法”所占比例高达29.17%(见图4)。可以看出,教师对于自身网络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能力未达到满意状态,对网络技能提升也有较高的获得期待。
图4 乡村教师最希望得到的网络方面的支持
第三,乡村教师网络信息技术整体素养普遍偏低。由于地区资源获取差异、培训水平差异以及个人主观原因,乡村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素养整体较低,特别是教师自身网络技能掌握欠缺。在“职业工作中使用比较多的网络技能”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见图5),办公类、社交类、搜索引擎类软件技能是绝大部分教师可以掌握的,但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一部分教师,尤其是非学校教师身份的留守儿童陪护教师对网络的使用主要就是发送美篇,推送一些活动,甚至有一些陪护教师表示自己在入职初期甚至连美篇也不会制作。“学术类”软件的技能掌握和使用频率都很低,仅为13.89%。
此外,当前网络信息与资源不断更迭创新,但乡村教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敏感度较低,对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动态也并不关注。
图5 乡村教师对网络技能的掌握情况分布图
乡村留守儿童网络使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教育,教师自身网络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是促进农村网络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在关于留守儿童学习上网途径的调查中,67%的儿童选择了“跟着老师学”,充分体现出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素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客观上看,乡村学校网络设施配置及运行保障与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素养和使用有很大的关联性,但教师自身的主观原因也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素养问题的解决起着关键性影响。
网络信息技术能力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技能产物,是当代乡村教师应具备的重要实践能力,为此在教师选拔中注重这一能力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但在笔者调查走访中发现,在教师选拔阶段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并不十分重视,甚至大部分学校仅要求应聘教师会操作手机即可。此外,即便在选拔阶段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能力有一定的关注和考核,也多局限于对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这类的简单技能。缺乏对教师选拔中网络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视将直接对教师今后的网络使用以及网络素养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
在职教师网络信息技术培训是在职乡村教师网络素养提升的主要渠道之一。在调查走访中,部分在职乡村教师表示自己没有机会接触更复杂一些的网络技术操作,比如在与外界合作开展相关网络服务活动时,进行网络操作的主要是志愿者或专业工作人员而非教师本人。事实上,我国乡村教师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普遍存在短板,比如培训途径单一,大多数培训在采用传统集中面授形式基础上,多注重理论性知识讲解,在实践操练和问题解决方面重视不够,使得乡村教师在实践中仍不能很好很快地应用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再比如培训周期短,绝大部分乡村教师的网络技能培训不能够形成完整周期,不能持续获得助力,甚至“通过较短时间的培训,向教师灌输大量繁杂的内容,致使教师在短时期内很难消化所学内容”。[2]职后培训是保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培训体系中诸多问题的存在恰恰成为乡村教师网络信息技术能力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自身主观认知是影响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国部分中小学教师对提升网络信息技术素养的认知比较薄弱, “教师角色向知识的终身学习者、大数据思维集成者进行转换的效果并不好”。[3]尤其是部分乡村教师的网络使用自我效能感偏低,内心容易产生“教育理念很好,但我用不了”“我想要提升,但能力达不到”这样的消极认知,可以说教师有学习网络信息新技术的主观意愿,但对自身能够掌握好却没有足够的信心。在笔者的调查中还发现,即便乡村教师对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兴趣, 但兴趣点多集中在保证留守儿童的亲情沟通以及宣传方面,比如制作美篇、推文等来宣传活动,并认为其他更先进一些的网络信息技术使用不是自己能掌握的,因此日常职业生活中也很少去思考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度使用问题。
教师网络信息技术学习意志是指教师学习与接纳新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坚持力,也就是说拥有较强网络信息技术学习意志的教师才能够做到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常学、常新、常用。在调查中发现,乡村教师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意志有待增强。一方面由于乡村教师面临着较为繁复的教学任务,在网络信息技术接触中不能做到连续性学习,零散的“片段式”学习不仅使乡村教师降低甚至丧失继续学习的期望,也逐渐导致教师无法建立网络信息技术学习意志;另一方面,乡村教师群体中有为数不少年龄较大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对学习新的网络技术和技能普遍缺乏内部动机。总的来看,面对信息化大潮对教育方式乃至教学思维的冲击,部分乡村教师或由于年龄或由于整体乡村环境的原因,不仅缺乏认知更新,在主动寻求紧跟时代发展的心智和意志力方面也是欠缺的。
乡村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素养是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内在反映,是留守儿童接受新内容、新技术、新观念的关键源头。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对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教育”等新兴信息技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4]所以,结合笔者所作的调查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可以重点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我国乡村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理念是开展实践的方向性前提。乡村教师的网络信息技术理念直接影响着网络使用的质量与效果。透过笔者所调查的乡村教师所持有的网络信息技术理念,可以发现多数乡村教师持有的是传统网络信息技术观念,把网络信息技术简化为简单的“点击”与“搜索”,甚至“对新的教育观念产生排斥、抗拒心理”。[5]在部分甚至多数乡村教师的认知中,仅仅把网络看作是一种机械性、暂时性的使用工具,而不是对留守儿童本身能产生发展性影响的教育手段。因此,乡村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要能保持终身学习意识,主动打破过去陈旧、被动的网络信息技术理念,聚焦开放与发展的思维,关注技术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提升留守儿童发展和能力构建的重要教育手段,转变过度注重工具性网络使用的认知,积极树立发展性网络信息技术新理念,聚焦网络使用中“人”的发展问题。
选拔是教师准入的重要手段,重视乡村教师选拔阶段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能力承载着网络信息技术理论赋予的实践意义。我国乡村教师在选拔阶段一般是以考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网络信息技术知识与运用能力作为教师入职的条件性知识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不仅如此,入职后的乡村教师的网络信息技术培训大多采用讲座方式,获得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远远达不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要求”。[6]对此,相关教育部门和乡村学校不仅需要加大教师选拔时的网络信息技术素养考察,还要主动加强乡村教师职后网络信息技术的跟进式培训。一是在教师选拔中重视以儿童为主体的课内课外活动的“云”使用,以增加留守儿童网络信息技术接触机会与网络使用兴趣。二是入职后能以“工作坊”形式定期开展网络使用实操培训,由一线乡村教师与专家组成研修共同体,培训课程增加先进的技术内容,如AR技术、“AI+”教育等前瞻性理念和内容,构建参与式培训模式,重视教师的理念超前发展和实操能力的增强。
近年来,“教育领域与互联网的结合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7]教师自身网络信息技术素养影响着互联网与教育教学实现有机融合的程度。目前,我国乡村教师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载体内容不足,缺少与教学应用的有效结合”,[8]乡村教师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力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实践的需求。此外,“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仍然停留在简单的多媒体或交互式多媒体环境下”,[9]所掌握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力多以Word、Excel、PPT等基本办公软件使用为主抑或是美篇这样的宣传软件使用,而熟练利用Flash、Authorware等来制作相对较为复杂的课件或制作应用于教学的网页、网站链接等能力较弱或完全欠缺。因此,在提升乡村教师网络信息技术能力过程中,就不能止于浅层次的基本操作技能,更应着重针对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进行培训与指导,注重引导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迁移并确保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有效应用,真正实现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进而促进留守儿童对网络信息技术运用的体验及相应能力发展。
网络硬件配置与顺畅运行环境是乡村教师提升网络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发展的外在保障,学校网络文化环境则是影响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内部因素。总体看,我国乡村网络资源建设起步比较晚,“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支持系统建设十分薄弱”,[10]因此优化乡村学校网络文化环境不仅是提高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素养的必要前提,也是建设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基于调查数据,笔者认为国家应加大乡村学校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及其教育经费的专项投入,确保每一所学校都能依据师生比配备足够数量的计算机、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网络电视等基础设备,均衡配套落实好基础设施才能保障教师有基本条件发起和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另外,省市县区各级党政部门要加强日常督导和管理,关注和关心乡村教师和学生日常教育学习所需以及面临的待解决的问题,广泛吸收来自社会团体与企业的捐赠,拓展网络建设。学校网络文化环境的建设是依托网络物质载体的建设,也是教育理念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载体得以彰显的过程,因此学校主动保持教育理念的先进和更新,学会融合网络信息技术于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中也是提升乡村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素养的“隐性”途径。
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教师真正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重要标志。如何有效利用好网络资源,借助何种方式利用好网络资源是信息化时代向教师提出的挑战,也是乡村学生拥有良好网络信息技术体验的要素之一。我国目前正在实现传统信息交流向“云端”交流的转变,比如“全国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平台”旨在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培训,定期发布教师网络信息技术国培计划、教师网络素养提升建议、网络空间学习等相关资料;“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也是一个向中小学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开放的集资源、讨论、课题申请为一体的多功能网站,教师可通过其中的“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看教研、晒优课、找资源。这些都是教师网络信息技术云平台的良好示范,相关部门可以借鉴此类平台构建模式,搭建以乡村教师为主体的专门云平台,在特别关注到乡村教师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多资源一体化支撑体系,保证资源的问题解决有效性,引导乡村教师“摆脱必须自我搜索教学资源的困扰,不再将时间浪费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进修平台和信息孤岛上”。[11]
整体来看,当前世界正在迈入大数据普及化与网络文化多元化时代,互联网作为时代变革的重要推手,网络信息技术正在与各个领域实现深度融合,“互联网+”和“教育信息化2.0”不仅为我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深刻的挑战。因而,培养乡村教师终身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快乡村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素养提升,以构建与智慧时代相匹配的教师网络信息技术教育能力,这不仅是加强乡村留守儿童和乡村学生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力的现实需求,也是加速实现我国乡村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