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学院研究的特征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1-11-01 02:43高婷婷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产教学院高职

高婷婷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一、引言

产业学院是为实现校企双方利益共建共享的合作平台,“双方资源互补、利益共创、风险共担、联合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创新”。[1]在“双高计划”、新工科建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政策背景下,产业学院成为产教融合的新话题,它在发挥学校既有功能优势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企业重要主体和运行实体的作用,从而推动产教供需双向对接,人才、教育、产业、创新四链有机衔接,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优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企业人才培养的质量。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2]《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强调,布局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加快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3]产业学院是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旨在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4]资源整合能力强,具有功能目的服务性、办学模式合作性和教学内容职业性的特点。[5]基于此,把握我国产业学院研究的特征和趋势至关重要,研究者们开始逐渐关注产业学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是对于产业学院研究热点与总体趋势的系统归纳较少,因此本文梳理了2007-2021年15年间关于产业学院的“中国知网”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计量分析软件对这15年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而较全面地展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作者合作情况以及研究热点等,准确把握研究特征和趋势,以期为未来我国产业学院研究工作的推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的功能。首先,以“TS(主题)=‘产业学院’”为检索条件;其次,期刊来源类别设定为全部期刊。基于以上设定,得到共计702篇文献(截止到文献下载时间:2021年06月23日)。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剔除会议综述、声明启示、资讯等非学术类文献,最终得到567篇可供分析的有效文献,再以Refworks纯文本的文件格式进行下载并保存,建立本研究的样本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文献计量分析法,选用现阶段世界上受到普遍认可的由美国费城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发设计的可视化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使用CiteSpace V.5.7.R5(64-bit)版本进行图谱绘制,将筛选出的有效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是共词网络分析和文献共被引分析的可视化软件,运用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分析可视化技术,CiteSpace能够将一个知识领域的演进历程集中展现在引文网络图谱上,并把图谱上作为知识基础的引文节点文献和共引聚类所表征的研究前沿热点标识出来。[6]在时区分割(Time Slicing)中,时间设定为2007年(本研究样本数据库中首篇文献发表时间)至2021年,选择时间分区长度(Years Per Slice)为1,即将每一年划分为一个时间段。研究对567篇有效文献的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等进行量化分析,试图对我国产业学院研究的热点、动态趋势等进行分析总结。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年载文量及演进趋势

年载文量是相关领域文献研究总体数量变化趋势的体现。利用Excel表格将文献资料依照发表年份统计梳理,绘制为柱状图,如图1所示。通过运用CiteSpace建立文献数量、关键词以及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来反映我国产业学院研究的基本态势。结合图1年载文量统计,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期(2007-2014年),8年载文量仅30篇左右,主要涉及产业学院研究的模式及体制等,包括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实践教学、专业建设、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等;第二阶段是稳步增加期(2015-2017年),共计60篇左右,涉及产业学院的类型及培养模式的发展,如产教融合的提倡,专业群建设,产业学院转型发展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等;第三阶段是快速增长期(2018年至今),其中,2018年54篇,2019年109篇,2020年216篇,2021年截止到6月18日97篇,预计2021年全年本领域的研究文献将达到300篇左右,4年载文量共计400多篇,此阶段产业学院研究产生了新的背景以及研究热点,如现代学徒制、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新工科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等。这表明,学界对我国产业学院研究的关注度在逐年增加。

图1 年载文量统计

综合以上演进趋势以及图2中连线的密度、长度可以看出,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一直都是研究的焦点,产业学院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新的研究话题也在不断涌现。如,“校企命运共同体”“211产教一体”人才培养模式、“3+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三全育人”等,关于我国产业学院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更具前沿性、具体化、系统化。

图2 关键词时区图谱

(二)主要期刊来源

分析我国产业学院研究的文献期刊来源及各期刊总载文量发现,相关发文期刊共有30种,刊发数量在10篇以上的如表1所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共刊发18篇,其次是《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各刊发16篇,《教育与职业》《教育现代化》各刊发15篇,《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刊发14篇,《职业教育研究》刊发12篇。在这七个期刊中,CSSCI来源期刊1个,北大核心期刊4个,这说明我国产业学院的研究获得了国内学术界一定程度的关注,产业学院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紧密相连,产业学院同时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一项标志,其研究成果与进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表1 文献期刊主要来源

(三)主要研究机构

研究机构方面,共180多所院校开展了有关我国产业学院的研究,特别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产业学院的研究中尤为积极,见表2。发文频次排在前三位的有中山职业技术学院(27篇)、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6篇)、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5篇)。

表2 核心机构发文频次

在机构聚类图谱中,节点为机构名称,节点大小代表发文量,标签字号大小代表中心性,节点之间的连线描述的是机构合作情况。[7]图3数据显示,在机构合作网络中,共有189个节点,0条连线,网络整体密度为Destiny=0,说明有关研究的团体之间没有合作。

从核心研究机构时区图谱(图4)来看,早在2007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就开始了产业学院的研究,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开始关注产业学院的研究,且持续产出了27项研究成果。2018年开始,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纷纷加入对产业学院的研究,成果在不断地涌现。这说明,我国产业学院的研究在不断地发展。

图3 核心机构聚类图谱

图4 核心机构时区图谱

(四)核心作者

核心作者是指对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具有较大贡献的主要研究者,分析这一群体能够较好地把握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者。[8]根据文献计量学著名学者普赖斯所提出的定律,M=0.749(Nmax)1/2,此计算公式可以衡量某个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核心作者即在某一研究领域能够持续研究,且对该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学术贡献或影响的学者。在普赖斯定律中,Nmax即为所统计的作者发文量的最大值,M即所求发文量的最小值,本研究中共249位作者(包括第一、二、三作者),万伟平发文最多,为6篇(见表3),将Nmax=6代入公式,得到M值≈2。根据此定律计算结果得出,单个作者发文数量需达到2篇或2篇以上,才能选定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符合此项结果的有74位作者,占总数量的29.72%,远低于50%,说明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表3 核心作者统计(发文量3篇及以上)

在CiteSpace中,选择网络节点“Author”,共有249个节点,165条连线,字体大小代表发文数量的多少,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网络,作者合作网络密度得出值为Density=0.0053,合作密度较低,如图5所示。通过图5可视化结果显示,目前研究我国产业学院的作者之间合作较为松散,单独发文的作者较多,合作的群体较少。其中较大的合作群有:张蓉、高莹莹、肖天华等人组成的多人合作群体;陈忻、陈海军、石君君、宋宪强四人合作群体;刘海生、黄剑锋、罗中良三人合作群体等。较小的合作群有李宝银、陈美荣等两两合作群。此外,还有一些发文量较多,但属于独立作者,如万伟平、林仕彬、孙柏璋等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国内该领域的合作群体已经初步形成,但尚未形成核心合作群体,与表3结论相吻合。为了促进我国产业学院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需要增强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图5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此外,最早开始关注我国产业学院研究的是俞步松,2007年发表了《关于营造大型企业集团产业学院的思考》,而影响最大的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万伟平,其次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林仕彬等。作者时区图谱(见图6)所反映的信息与前述核心机构图谱信息相吻合。

图6 作者时区图谱

(五)研究热点

1.词频分析。论文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及中心度可以反映研究热点的整体分布情况。中心度和频次高的关键词代表着一段时间内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即研究热点。[9]在CiteSpace界面中,将Node types设置为“keyword”,Selection criteria中的参数为系统默认值,运行后得到关键词共现频次、中心性及年代的前22名排序(关键词共现频次大于7),如表4所示。国内关于我国产业学院研究的文献中,高频关键词有“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新工科”“协同育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有“产教融合”“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等,说明这几方面较为重要,特别印证了产教融合与产业学院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产教融合、新工科的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我国产业学院发展的必要途径,高职院校是重要载体。

2.聚类分析。CiteSpace依据网络结构和聚类的清晰度,提供了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2个指标,可以作为评判图谱绘制效果的一个依据。一般而言,Q值一般在[0,1]区间内,Q>0.3时,说明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当S=0.7时,聚类是高度集中的且有实际的研究意义,若S>0.5时,认为该聚类是合理的。[10]如下图7中,Q值为0.8775>0.3,S值为0.9626>0.5,这个数据充分说明了结构显著、聚类合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通过对关于我国产业学院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筛选得到前15个大聚类,节点结构清晰。15个聚类分别为#0产教融合、#1职业教育、#2人才培养、#3产业学院、#4高职教育、#5校企合作、#6高职院校、#7新工科、#8人才培养模式、#9乡村振兴、#10电子商务专业、#11专业群、#12内涵、#13混合所有制、#14地方高校。图7展示了我国产业学院研究的全景图谱,图中共生成384个节点和500条连线,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的共现情况,不同颜色的片区显示了我国产业学院研究的主要聚类分布,颜色随着时间由远及近而呈现出由浅到深的变化,节点连接颜色与板块颜色显示的是研究的流向,颜色越暗则表明研究的年份越近。[11]网络整体密度为0.0068,相对于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网络的结构形态和性能略好,但总体上关键词共现网络结构较为松散、密度不高,未来研究者应该选择更合适的主题开展深入的研究,避免浅尝辄止。[12]

表4 关键词共现频次、中心性和年代(部分)(跨度:1年)

图7 关键词共现频次聚类图谱(跨度:1年)

3.突现词分析。使用CiteSpaceV软件的“Detect Bursts”功能,可将论文中某些年份突然激增的专业术语检测出来,分析这些突现的专业术语,有助于获取有关产业学院研究的热点及其发展趋势。本研究甄别出3个突现词“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混合所有制”(见图8)。2010-2017年突现的“高职教育”这一关键词,持续的时间长达8年之久;2013-2016年突现的“体制机制”关键词持续时间为4年;2017-2019年突现的“混合所有制”持续时间为3年。2007年至今,“高职教育”研究持续时间最长,从而反映出产业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职院校,而从2017年开始,产业学院研究的焦点集中于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研究上。

图8 关键词突现图

4.结论。综合词频分析、聚类分析和突现词分析,产业学院是研究主题,高职教育是产业学院的属性,产教融合是产业学院的目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产业学院发展的途径,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是产业学院的办学主体,新工科是产业学院的实践领域。除以上概念、属性类关键词外,将其余高频关键词归结为以下五个研究热点,即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体制机制研究、专业群建设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服务乡村振兴研究。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0年出台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3]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具有系统性、目的性、开放性等特征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运作模型与组织样式。[14]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满足产业学院的人才需求、创新和发展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途径。高莹莹探讨了基于强化实践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结合地方产业发展,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力争通过完善的专业实践以及社会实践体系来强化人才培养。[15]梁妍等以黑龙江财经学院商务信息人才培养为例,提出基于产业学院的“211产教一体”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为提升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可行的实施途径。[16]王东波等从产业学院和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视角出发,基于目标导向,即切实提高学生工作能力,满足跨境电商企业人才需求这一目标,探索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17]此外,学者们还提出了“四主体三领域三育人”“四双融合”“双区协同、三全育人”“纵向漏斗式”等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体制机制研究。《指南》强调,完善产业学院管理体制机制,强化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区,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协同”“融合”“合作”“混合”是产业学院体制机制研究的重点,也体现在关键词“协同育人”“校企合作”中。一方面,“混合所有制”关键词突现于2017-2019年,如张艳芳指出,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国有产权资本与不同所有制属性资本混合注入, 具有服务明确产业的综合性功能, 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实行市场化治理模式的高职二级学院或以二级学院机制运作的办学机构,[18]凸显体制机制的综合性、协同性。另一方面,“#5校企合作”是较大的聚类,如易雪玲提出高职院校与镇政府合作创建产业学院,设计多元投资体制、理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的决策管理体制和校企协同的运行机制等是高职教育“镇校合作”办学的具体实践,能为高职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提供较好的借鉴,[19]王忠诚等从解决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问题等方面探究了理事会管理模式下二级学院办学体制与培养模式创新问题。[20]

第三,专业群建设研究。从关键词频次可以看出,“跨境电商”“电子商务专业”等关键词是专业群建设研究的重点。从短期效益看,专业群建设能够直接促进资源整合集聚,使办学资源效益更大化;但从长远来看,它将成为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1]一是依据产业群办专业群。如马华林等选择和应用合适的产业群发展相关理论,设计产业学院专业群的构建方式,并基于产业集群理论,提出了专业和专业群发展的具体对策。[22]崔志钰等指出,专业群建设是职业院校内涵提质的重要载体,“围绕产业群办专业群”是时代要求,他还对专业群建设进行了问题剖析和策略探析。[23]二是通过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群。如苏越从组织架构和课程体系方面对相关专业进行整合,构建产业学院框架下的专业群,通过深度校企融合更新课程体系、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24]

第四,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在产业学院中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产业学院团队的创造能力。一方面,学者们注重探讨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对策及实践路径等。例如,曾广志等指出,如何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规划好、发展好我国产业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并探讨了产业学院发展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产生的作用,分析了困难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对策。[25]夏月梅提出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立足产业、服务产业办学的新模式,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创业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现状,基于产业学院提出了实践路径。[26]另一方面,学者总结了双创教育的逻辑。例如,李俊琦认为,根据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目标,高职双创教育升级深化的逻辑在于专创融合、技术赋能、文化赋能,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双创教育与市场融合,坚持优势互补、多方共赢的原则,校企共建产业学院。[27]

第五,服务乡村振兴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结合研究。如林树生等提出,共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将农村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乡村振兴紧密结合。[28]二是以具体学院为例,探讨共建产业学院、推动乡村振兴。胡昌龙等项目调研组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学院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共建产业学院,有针对性地为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培养实用人才,努力解决各县农村人才严重缺乏的困境。[29]梁妍等人以黑龙江财经学院商务信息人才培养为例,指出建立阿里京东电商产业学院,对接产业和教学,支持农村电商发展和数字乡村建设。

四、研究展望

通过对我国产业学院研究内容的分析,大体明确了其学术前沿和发展脉络,针对目前已有研究的不足,可从以下这五个维度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加强多元合作,凝聚多方力量

《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促进转型改革,建设一批行业企业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广泛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逐步扩大参与企业范围和领域。[30]《指南》中特别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规划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布局,指导和组织开展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和评估。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产业学院的建设已经受到国家教育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重视,但从主要研究机构和核心作者图谱来看,没有合作发文的机构,作者之间合作密度也不高。虽然有关产业学院研究的发文量逐年上升,但论文产出力差异较大、持续性研究者较少、地域局限性较大,极度缺乏较成熟的研究团队。关于产业学院的研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加强多元合作,凝聚多方力量,构建稳定的专业研究团队,协同创新。

(二)兼顾理论与实践,兼用量化与质性

产业学院以应用型高校为重点,与具有明显产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共建共管,因此在研究中更关注实践性,而关于产业学院的思辨性理论研究深度还不够,因此未来研究产业学院应实践性和思辨性相统一,在实践中发展出属于产业学院自身的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科学研究要讲求研究范式,科学范式既包括质性研究又包括量化研究。产业学院研究需要具备质性研究能力的研究者,要对产业学院进行近距离、深入地了解,亲身参与到产业学院的运行中,通过对产业学院进行田野调查、案例研究等,解决现实运行困难。对产业学院的量化研究则包括测量、统计、分析等,以达到揭示产业学院体制机制运行规律的目的。

(三)跟随时代步伐,扩充研究范围

产业学院起源于英国的“产业大学”,作为舶来品的产业学院,融合高职院校的特色产业,在职业教育领域扎根,这也决定了它在职业教育系统中的特性。但在产教融合、“双高”计划、校企合作背景下,随着新工科建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产业学院需要跟随新时代的步伐,扩充其研究的范围,结合并充分利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优势,提升产业学院的整体研究水平,构建特色专业群,发展特色产业群。此外,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产业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产业学院如何为国家的乡村振兴建设添砖加瓦也成为了近两年研究的焦点。

(四)多学科交叉研究,探索多种培养模式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坚持需求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培养产业和行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精准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与一流企业和行业共建产业学院,并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推动产教深度融合。[31]产业学院与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紧密结合,因此研究的基础多为教育类知识,研究内容多为教育学科的背景和领域,那么研究成果不言而喻,研究的视野和广度较为狭窄单一。而产业学院多在各种综合背景下诞生,它的研究依托于教育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支撑,因此要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探索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从而扩大产业学院的影响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统筹归纳与演绎,推动良性发展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最普遍的两种思维方法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也是逻辑学这一学科所研究的两种最基本的推理方式。[32]在关于我国产业学院的研究逻辑中,演绎逻辑可以理解为借鉴国外“产业大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比、借鉴、转化等方式,使国外的研究成果成为国内产业学院发展的参考依据,助力国内产业学院发展;归纳逻辑可以理解研究者要注重产业学院研究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持续地进行实地考察论证,结合当地产业特色研究当地产业学院建设的特点和需求,兼顾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征,全面总结、科学取证。将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相融合,推动产业学院的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学院高职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