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2021-01-17 01:48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历史

谭 萍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万州 404120)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勉励中指出,希望全体党员尤其是广大青年党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鼓励青年师生将理想信念和“四史”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处在新时代历史方位,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更高要求,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调整与创新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要求全国高校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宪法、法律法规等方面创新设置课程教学模块,开设一批选择性必修课程”。教育部等八部门于4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文件中提出“四史”教育是“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手段,更加明确了其全局性地位。随后,教育部进一步印发了《关于在全国高校师生中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竞答讲述活动的通知》,打造学习教育的“云课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要双向融入,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9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暨推动“四史”学习教育的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将“四史”学习教育充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突出全面和整体设计,讲活“四史”要义,发挥“四史”的育人功能,创新思政课形式,切实提高思想领航,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一、“四史”教育的科学内涵

学习历史是为了回望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和坚定前行的路。“四史”实质上是多角度多层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发展进程,为进一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深耕国家发展路径,提供思想动力。中国是一个既有巨量规模又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必须深入探寻中国故事的世界意义,“四史”教育则为讲好中国故事理顺了思路。中国共产党史是党领导我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过程中,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夺取革命斗争胜利和经济建设发展的历史。新中国史是一部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险阻,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史。改革开放史是一部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从温饱不足到奔向小康富裕的伟大实践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创立、发展到不断完善,体现制度优越性的伟大飞跃史。在一定的意义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都是纯粹的中国人谱写自己的故事,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总量最大,又有悠久文化传统历史的国家,必须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探寻中国故事的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互间存在严密的内在逻辑,并非四段历史的简单衔接,而是大时间段与小时间段包含交错、相互交织、各有侧重的连贯整体。从宏观上看,“四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全世界谋大同的奋斗实践史。围绕党史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线,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慢慢铺开。可见,“四史”的核心逻辑,就是追求大多数人的自由和幸福,是以广大人民为中心的历史逻辑,其内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

(一)必要性

1.“四史”教育是提升职业教育育人成效的新举措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相较普通高校,高职高专教育更加突出职业化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教体系目标已初步实现,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职业教育发展相关文件,极大促进了职业教育迅猛发展。近两年,教育部作出“高职扩招100万”战略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习近平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职业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担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扩宽就业渠道的重任,既要注重提高人才技能,也不能忽视职业道德培养。思政课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公共课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主渠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国情怀、正确历史观的传播者和宣传者。“四史”教育要切实融入高职高专思政课,善用历史“教科书”,深挖“鲜活教材”,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精进技艺、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出一批批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艺双馨的高素质人才,彰显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凸显“半壁江山”的贡献与作为。

2.“四史”教育是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锐利武器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抢占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隐蔽和复杂。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反思历史、重新评价”的旗号,通过裁剪史料、伪造历史,对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进行恶意歪曲,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而高职高专青年学生正处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往往由于缺乏对历史和国情的深入了解,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会使其思想、观念、心理及行为受到影响,易迷失方向,削弱辨别是非的能力。且当代青年普遍学历高、文化素质好,大多没有经历过战争和贫苦,没有亲身体验过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巨大变化,缺乏全局和大局观念,容易受到西方历史虚无主义侵蚀,产生跳脱历史之外的倾向。学习“四史”是批判虚无、澄清谬误的利器,能让我们把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清醒认识、深刻揭露、彻底批判建立在详实准确的历史事实支撑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切实增强历史感、说理性和感染力。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加强“四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基本国情,使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考察历史、评判历史,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抓住历史发展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大势,自觉抵制拿中国历史做文章来丑化、污蔑和攻击中国共产党的图谋。

3.“四史”教育是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新载体

目前,由于高职院校学制短,时间紧,教学任务重,或多或少将精力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教育,对思政课理论和实践关注均不够。部分教师自身理论素养不高,在思政课教学中只注重内容灌输,授课形式传统古板,内涵挖掘不透彻,讲解不深入,且实践教学呈现“走过场”,教学方法单调枯燥。再加上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自主性和理解能力有限等情况,使其学习热情大打折扣。部分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随大流,未能立足自身优势凸显职业教育特殊地位。同时,我国思政课教学从小学到大学贯穿始终,内容重复,侧重不明晰,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抵触情绪。基于此,“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高专思政课有其现实意义。“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不断丰富内容体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史育人。“四史”教育在为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充沛历史资源的基础之上,也能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新的视野,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及感染力。同时,引导学生切实体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艰辛历程,获得情感体验,汲取面对人生挑战的智慧和勇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思政教学的温度,落实育人目标,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正是“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价值所在。

(二)可行性

1.重视历史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

古往今来,中国人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在其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陕北公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正规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源头,在创办初期就开设“中国革命运动史”“中国问题”“世界革命史”“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由此开始,其党史教育贯穿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党领导下的中国大学教育也形成了重视党的历史经验学习的优良传统,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从中获取智慧、认识规律、把握方向。毛泽东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从历史经验来看,几次党史研究的繁荣兴旺,都较为有力地推动了党内思想的解放和意志的统一,较好地促进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习近平同志更是非常重视学习历史,提出要“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他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要求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历史真相、探究历史发展规律,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育,增加前行的智慧和动力。

2.“四史”教育与思政理论课在内容上具有相容性

当前,高校思政课科目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和《形势与政策》5门课程,而高职高专院校整体学制较短,专业学习任务重,学校往往只开设了其中2-3门基础课程。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更加注重实践与应用,对基础理论探索较为弱化,但也能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入。其中,“概论”课侧重于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重大理论成果,虽然不以历史教育为主,但却时刻紧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等,离开了这些历史背景,其教学将很难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看似与“四史”教育关联度不高,主要讲授青年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教育,但如不联系“四史”,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教育就成了无根之木,容易陷入“假大空”。“形势与政策”则更需要从历史渊源中分析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因此,“四史”不仅为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增添新元素新内容,而且能够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定力”,发挥领航学生思想的“定向”作用。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高专思政课的实践策略

(一)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1.精准把握“四史”内容,明确“讲什么”

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方式仍是课堂教学。“四史”教育要想进书,进教材,进头脑,就必须依靠这一主要形式,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四史”教育不是“满堂灌”,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行为和性格特点,他们普遍对理想信念、“四个自信”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度不高。因此,要突出重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重点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能带领我们中国人民取得一个个成功绝非偶然,中国共产党有远大理想追求,有科学理论思想引领,有选人用人机制,有严明纪律要求,有伟大的自我批评、自我革命精神,有强大领导工作能力,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熠熠生辉,硕果累累,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民族复兴正确道路,焕发科学社会主义生机活力,造福最广大人民群众,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通过深入分析这三者内涵和关系,不断加强青少年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使青年学生学深悟透,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精准把握“四史”精髓,明确“如何讲”

“四史”教育要探索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新方式,增添新时代元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切实做到“三结合”:一是坚持历史与理论相结合,“四史”教育必须以历史为基础,注重从历史经典著作中悟原理,探源流,体现“四个自信”,切实增强政治认同;二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讲好历史文化故事与中国传统故事,“四史”离不开讲故事,但不能简单等同于讲故事,要将中国故事背后的历史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阐释清楚;三是史与人相结合,充分用好历史人物、历史实践,用活当地红色资源,因校制宜打造政治课品牌。

在教学方式手段方面,“四史”教育可结合地理、历史、社会学等学科,通过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任务型教学法,以“理论+实践”方式带领青年学生研判世情、认识国情和党情等。例如,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可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等模块与“三观”、历史观、法律法规改革发展进程等教育衔接与贯通。

3.精准把握“四史”主题,明确“谁来讲”

国家对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充分发挥关键主体作用,支持和鼓励思政教师成为传播“四史”的带头人。一是提高自身“四史”育人的意识,瞄准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在学术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讲好中国历史文化故事,以透彻的学理性来感染学生,做有深厚学养和教学理论功底的思政课教师;二是主动研修,为提升“四史”研究水平培育学术生力军。思政课教师要将“四史”研究纳入“学术必修课”,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面,提升围绕“四史”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学术造诣,“四史”教育视野才会更广;三是建立师资保障机制。建立“四史”教育的长效机制,要让“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堂,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守土有责,更需学校主管部门牵好头,建立起学校高度重视、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着力培养一大批既有理论知识功底又有精湛教学设计艺术的“四史”授课教师。

(二)丰富校园教育活动实践

校园实践活动是思政课实践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更是高职高专院校强化“四史”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高专院校要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行为规律,积极应对师生互动乏力、思政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以教育为导向,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校园活动实践,将“四史”教育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之中。借助橱窗、海报、标语等传统新闻媒体,发挥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平台优势,大力加强宣传“四史”发展进程中的典型代表人物和事迹,弘扬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主旋律,以构建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深入挖掘校史、校训和校歌中红色教育元素,编制“四史”教育校本教材,有效补充课堂教育教学;依托第二课堂和社团,设立“四史”研究学习兴趣小组,结合“五四”青年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抗美援朝纪念日等重大时间节点,开展多形式四史专题教育活动,把“四史”内容纳入团课、党课、团日活动、党日活动和“青马工程”等日常校内实践课程,开展心得交流、分享学习体会;发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线上教学知识竞答,通过“书上学、线上赛”等形式,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环境氛围,推动“四史”教育走深走实,引导学生把爱党兴国荣校与个人理想相统一,形成正确历史观和全局观,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人生前进方向。

(三)拓展校外活动实践

校外活动实践是引导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每一处革命圣地遗迹、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位历史人物、每一段历史故事都鲜活记录着某个历史时期文化传统、人文主义精神。深挖地方红色教育教学资源,通过组织青年大学生前往革命圣地,走进革命老区,参观革命遗迹,瞻仰革命文物,感受红色文化,通过沉浸式体验提高“四史”学习效果,使广大青年学生更为深刻地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脉络,掌握史实,坚定“四个自信”,例如带领学生参观“三峡移民纪念馆”,让学生了解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的写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另外,借助经济区域化党建、社校共建等平台,聘请党史党建专家学者、专业法官、民警、老红军、老党员等担任校外教育辅导员。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进贫困地区、城乡社区,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在属地进行红色资源的“采集”,在“采集”过程中不断寻找自己的兴趣和关注点,切实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将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学习,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谓,真正建立起课内外育人互动平台,强化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历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