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培育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的路径探析

2021-01-17 01:48庞小波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节约浪费意识

庞小波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元 62801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1]当前,针对部分高校学生存在食物浪费和节俭意识淡薄的问题,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要求大中小学校大力培育“厉行节约”的校园文化,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节约观教育。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帮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2]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一、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的思想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勤俭节约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节俭”思想,内涵丰富,从个人、家庭与国家三个层面展开论述,节俭关乎个人事业成败、家庭和睦兴旺、国家繁荣昌盛,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第一,体现在个人层面上,古人讲,俭以养德,即勤劳节俭有益于个人人格品德的完善提高。比如,孔子说:“俭,吾从众。”,“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他认为,勤俭应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反对铺张浪费;孟子说“俭者不夺人”,“不以天下俭其亲”,他认为,要做到节约消费,避免不必要的浪费;[3]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认为,君子应该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这才是行为修养的正确之道。第二,体现在家庭层面上,古人提倡,家庭生活用度要俭朴。比如,曹操在《内诫令》中告诫家人,务必勤俭朴素,并对家庭平时吃、穿、用各个方面做了严格规定,要求家庭的生活日用要俭朴;曾国藩提出,“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俭能持家”、“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第三,体现在国家层面上,古人讲,节俭关乎国家的繁荣盛衰。比如,墨子提出“节葬”、“节用”等观点,他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主张吃、穿、用有度的俭朴生活;桓范在《政要论》中提出:“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节俭”思想,在今天仍然是我们汲取、弘扬、传承的思想精华。

(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勤俭节约思想

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发展历史中,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历代领导人始终坚持和提倡艰苦奋斗、勤俭为民、勤俭建国。毛泽东同志提倡勤俭节约思想。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就提出,“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建国初期,他在《共同纲领》中提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勤俭建国方针,把“勤俭节约”作为新中国长远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思想观念。邓小平同志提倡勤俭节约思想。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提倡经济节约,艰苦奋斗”、“我们的生活消费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加强艰苦朴素的教育,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江泽民同志提倡勤俭节约思想。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胡锦涛同志提倡勤俭节约思想。胡锦涛同志指出,“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牢记‘两个务必’,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他强调,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坚持勤俭节约的重要意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所提倡的勤俭节约思想是当代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养成的核心引领,需要我们一代代发扬传承下去。

二、新时代高校培育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继承和弘扬传统节约文化的应有之义

文化具有恒久性、深沉性,它是一个民族存续的根和魂。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节约文化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更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约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它具有使人淡化物质欲望、修身养性、净化心灵的价值。节俭节约自古作为我国人民倡导的一种传统美德和价值追求,还能够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消费时代,勤俭节约精神正在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古人告诫:“成由勤俭败由奢”、“俭以养德”在当下并没有过时。今天,加强大学生节约观教育,培育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重树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理念,与传承、弘扬传统节约文化相得益彰,利于矫正被扭曲的社会价值观,重树大学生的精神信仰。

(二)树立节约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需要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已到来,受西方享乐主义、消费主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攀比奢华之风在高校校园内蔓延,部分大学生在日常买卖用度、请客聚会、休闲娱乐时大手大脚、毫无节制,甚至铺张浪费、入不敷出,直接影响着其身心、生活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祖国未来伟大事业建设所需的各类优秀人才,大多将从当代青年大学生中产生,他们这一代人的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前途与命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新形势下,有必要加强青年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教育,让节约意识深入到每位学生的思想深处,促使他们增强危机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三)促使大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生活习惯的内在要求

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同程度存在着浪费食物、浪费水电资源等现象。比如,有媒体报道,曾经在某所高校食堂的垃圾桶里,看到倒满了白花花的馒头和米饭,清洁工不忍心扔掉,捡起来再吃。这只是冰山一角,不可否认,目前确实有一些大学食堂浪费食物令人触目惊心,这些看似小事,但对于有着3005所(数据截至2020年6月30日)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高达3000万,占总人口的2.15%)的中国来说,任何微小的浪费乘以基数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大学生作为大学的主人,是校园生活的主体,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着自己所在学校的形象。高校作为育人的沃土,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理应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重视对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引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大学生在生活中的各种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文明生活习惯的内在要求。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凸显的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存在“节约过时论”的思想认识

当前高校大学生以“00后”为主,他们是成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下的一代,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发展初期物质条件极度贫乏的年代,感受不到吃不饱、穿不暖、忍饥挨饿的艰苦生活,更体会不到一粥一米的来之不易。从客观上讲,他们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解会相对浅薄。在他们心中节约过时、节约是小事的思想还普遍存在,甚至有部分高校大学生认为,节约已不合时宜。节约观教育在当代于他们而言是毫无意义的,不如知识或技能教育有用,不如学好专业课来的更实在。而恰恰这些想法,使他们自己忽视了节约观教育对他们自己的道德人格完善和生活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

(二)部分高校大学生节约意识淡薄

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淡薄,日常校园生活中浪费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比如,在高校食堂,经常会看到剩菜、剩饭被随意倒掉,白花花的馒头、包子、米饭等随意被丢弃在食堂垃圾桶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学生宿舍,宿舍内通宵亮灯、电脑长期空运转,开着日光灯又照着台灯的宿舍明亮如昼;在大学的教学楼里,经常会看到下课人走不关灯,教室内无人学习却灯火通明,空调运转却无人自觉去关掉,未用过的纸张会毫不犹豫地被当作废纸扔掉,微机室里的电脑经常处于睡眠待机状态。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大学生不顾自身家庭经济条件,一味追求潮流时尚,盲目攀比,将未穿几次的衣服随意当做垃圾丢掉,出门不乘公交车、环保单车,动辄打滴滴、出租车等等。然而,许多大学生对于这些状况,似乎感到习以为常,这些现象从侧面折射出了部分大学生节约意识淡薄,节约观严重缺失。

(三)部分高校大学生理性消费意识缺乏

受西方消费主义思潮观念的影响,部分高校大学生在日常消费上,表现出了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消费观念,奢侈消费、炫耀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屡见不鲜。比如,盲目攀比、斗富摆阔、奢靡消费、贪图没有节制地吃喝玩乐享受消费等等。调查显示,超过45%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季开支达到6000元以上,26.71%的人花销超过10000元,而毕业开支能控制在3000元以下的,仅为17.77%,[4]其中超六成受访者表示,毕业消费主要来源于父母赞助,甚至有大学生表示,对拿父母的辛苦钱进行过度消费并不介意。如此的奢华消费有失理性,如果这类大学生对高消费习以为常,养成不良的高消费习惯,那么一旦断了家庭经济来源,这类学生将来很有可能就会误入歧途,葬送人生。这些不理性的消费行为,不仅会导致资源浪费,而且会扭曲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新时代高校培育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的路径思考

(一)将节约观教育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思想认同

一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课堂教学,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节约观教育,加强思想认识,强化思想认同。在思政课中加强对“四史”知识的学习,让当代大学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只有学习,了解历史,才能从历史中获知创业建国之不易,才能更好地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二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领导人提倡的节约思想为引领,特别是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的“八荣八耻”荣辱观、习近平新时代节约观教育重要论述为核心,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要大力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帮助大学生树立节约光荣的正确观念。[5]三是将以“勤俭自强”为核心的基本道德规范准则,引入思政课当中,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增强学生勤俭自强的节约意识。通过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珍惜资源、反对浪费,强化浪费可耻的意识,让学生明白具有节约意识和节约习惯的人是高素养的人。四是将人生态度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勤劳致富教育和生存教育等节约观教育内容,融入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让大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节约可贵,认可并愿意践行节约,让节约切实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和节约行为。

(二)创新资源节约教育内容,增强责任意识

一是在高等教育中可以面对全体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资源节约观教育课程,将资源节约教育纳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去。将资源节约教育的基础性知识,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增加资源节约观教育选修课。二是进行资源国情教育。通过系统而深入的资源国情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正确认识节约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比低、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让学生意识到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短板,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加强节约资源法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资源节约法规教育,让大学生明白浪费行为的严重危害,使自身行为得到法规的约束。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资源节约政策和法规,均体现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相关精神。比如,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农业法规定,国家提倡珍惜和节约粮食;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对学生进行资源节约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资源环境形势,增强资源节约意识。

(三)创建节约型校园,营造校园节约文化环境,深化文化认同

一是学校应当把“节约”设定为校园文化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组织“节约一月行”、“节约光荣”的主题演讲,“节约从身边做起”的主题班会、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做节能报告、教育讲座,举办倡俭抑奢的主题晚会等,为学生营造一片节约光荣的氛围,在这种浓厚的节约氛围中,使那些不怎么节约的学生产生巨大的耻辱落差感,以此激励他们走上节约的道路,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节约习惯。二是开展推选节约先进个人、先进班集体评选评比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学生认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节约荣誉感和认同感,并主动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为创建节约型校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6]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宣传活动。例如,高校可以利用“节能日”、“节能周”、“节能月”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张贴节约倡议书,举办节约签字活动,向学生发放《节能宣传册》、《低碳生活读本》学习材料,播放宣传片,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宣传节约文化和节约理念,促使大学生心中树立强烈的节约意识。四是制定相关的守则和规定,规约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比如:建立餐饮节约行为考评制度,制定校园节约限电、限水规范制度。再比如,将学生在个人学习、生活中的节约表现量化,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以激励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节约行为习惯。

(四)开展节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实践认同

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理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使学生直面资源节约问题,体悟到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将课堂所学的基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深化思想认知,体悟节约教育的意义。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资源节约实践活动。例如,在每年的环境日、土地日等各种重要节点,开展节约教育实践活动;在相关学科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大学生自发地组建资源节约教育协会或社团,以社团为载体,在高校内外辐射展开,资源节约教育实践活动。二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加强国情、民情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比如,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激励大学生发奋学习,积极进取。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生产劳动,如勤工助学、家务劳动、工厂劳动等活动使大学生体验到生活的艰辛,把这些真实的亲历情境作为触发器,激发大学生的节约意识,调动他们积极宣传并自觉践行节约理念,从而增强他们的节约意识。[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节约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提高节约认知和意识,更重要的在于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和节约生活方式。作为时代新人,当代大学生要担负起富国兴民的重大使命,时刻承继习近平勤俭节约观,增强勤俭节俭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将节约当作最基本的行为习惯去践行,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猜你喜欢
节约浪费意识
不浪费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节约
节约
节约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