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惠 赵国梁 蒋洋举 王润中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山东省莒南县委党校,山东 临沂 276000)
从国内外抗日形势来看,抗日战争从1937年全面爆发到1941年,日本在中国并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2月8日美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意味着世界战争范围持续扩大,中国加入太平洋战争,但世界战争局势未见明朗;国内方面,1941年日军占领并封锁了主要城镇和交通要道,肆意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反复的拉网式的“扫荡”和“清剿”,国民党也乘机夹击八路军、新四军。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共中央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仍不断取得阶段性进展,收复全国县城150余座,毙伤敌伪军40余万人,各抗日根据地已日趋形成规模并且不断巩固和扩大,至此条件下,通信畅通成为第一要务,这就为战时邮局和战邮干训班的成立提供了前提条件。[1]
从山东抗日形势来看,到1942年,敌伪在沂蒙山根据地周围建有2400余个据点,修建公路7000公里,占据着所有公路、铁路要道、水上通道和沿线大小城镇。平均每2平方公里就有1个据点,5个村就有2—3个据点,山东抗日根据地遭到严重分割和封锁,八路军活动极度困难。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能够突破封锁,打通壁垒,实现通信畅通。当时,仅在山东地区就有70多个县建立了抗日政权,由分散逐渐走向联合,这些根据地必须依靠邮政系统来进行连结,当时缺乏战邮干部,更缺乏战邮知识。与此同时,山东根据地的广大人民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为此,山东党报《大众日报》等报纸杂志发挥作用,推动宣传工作,满足了民众需求。在当时,做好《大众日报》等报刊的发行工作也是当时战邮干部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也是战邮干训班的重要课程之一。
从战略地位来看,战邮总局、战邮干训班成立于抗日战争爆发时期的山东绝非偶然。山东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的整体战略布局中作用重大,地位突出。中共中央提出“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山东抗日根据地作为联结华北、华中与南方的战略枢纽和中转站,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在战略反攻阶段,唯独山东抗日根据地相对完整独立,能够形成一个较大的战略单位,它圆满地完成了中共中央提出的“控制山东全局”的战略任务,并使山东的抗日武装力量得以迅速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夺取最后的胜利,以及后我军控制东北,进而取得在全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山东承担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起到了上传下达、沟通连接的作用,确保消息的畅通,下活了全国“一盘棋”。
1942年初,山东“敌后之旧邮局已完全为敌劫持,实际已经伪化,不复为我服务,且成为敌人借为封锁和破坏根据地的工具之一”,因此山东抗日根据地需要一个与“敌后战时环境”相适应的“临时组织”。鉴于山东在地域上是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省份,保持在原山东省的基本区域内,而且作为联结华北与华中的战略枢纽和中转站这一显著特点和优势,中共中央决定在山东省成立“半营业性质”[2]的战时邮局为我所用。1942年2月7日,山东省战邮总局正式成立,总局设在滨海区,主要活动在莲子坡、桓河崖、南、北甘霖村一带,因为是游击战时期,无固定地点,采取供给制,赵志刚任局长。当时,战邮干部的主要任务有“传送机要文件、传送党报、护送干部、并且经常活动在敌人占领的铁路沿线,配合地方武装,打击敌人,保护群众生产”。[3]
战邮总局刚成立,急需大量的邮务人才,而在当时情况下,邮务工作是一个新工作,邮务干部缺乏,同时邮务干部自身及其他人都对邮务工作缺乏认识和了解,“交通、发行、邮务,都同样遭受了被人轻视的命运,许多人不愿干也不安心干这个工作。过去有的领导机关也把它看成单纯的事务工作,未能从政治作用上去考虑它,因此在配备干部上就采用了马马虎虎的填空的观点,把一些难以分配工作的同志才肯送到邮局来”,[4]万事开头难,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办战邮干部训练班。我党历来重视对干部的培养教育,开办战邮干训班不仅可以做好干部的思想工作,提高干部素质,另一方面还可以组建自己的人才队伍,加强组织建设。于是同年4月,战邮干训班就随山东战邮总局的成立而成立。战邮干训班是培训班性质,目标是经培训提高现职战邮干部素质能力和培养新的战邮干部。
战邮干训班的成立服务于当时的时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它并不固守在一个地点,学员们做好了随时转移的准备。因此,战邮干训班的开班没有特别具体的时间,大致有几种观点,有人认为,战邮总局成立后,同年5月第一期战邮干训班[5]开班;另一种说法是1942年7月第一期战邮干训班在滨海区姚家胡庄举办。[6]这些观点表明当时随着形势战况,战邮干训班的地点和时间也随时在转移和变化。
根据赵连璋的回忆,1942年7月20日—9月15日战邮干训班第一期开班,总共34名学员。课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政治、文化和业务知识;第二阶段实习期1个月,分配学员到各地、县、站实习,然后分配工作。当时战邮干训班共举办5期,每期40人左右,3—5月课程因形势而定。而随着战邮活动的不断深入,战邮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据不完全统计,到1944年8月,全省在战邮总局领导下,建立大区战邮管理局3个、县战时邮局83个,干、支线邮站108个、邮务代办所631个,全省战邮人员达2462人,邮线总长度17200多里。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战邮干训班培养出200余名区县战时邮局领导骨干。
第一阶段:1942年5月,战邮干训班成立最初,山东的邮务、交通、发行工作是处在“分散和互不相关的状态下。它没有上下垂直关系,彼此经常在本位宗派的观点上,各自强调自己的一面,因此影响到工作的开展”,三者各司其职,互不合作。这样“妨碍了干部的团结,使这一工作长期的停滞不前”,[7]因此,战邮干训班主要负责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邮务工作包含了邮务、交通和发行三方在在内。
在第一阶段,邮、交、发工作虽互有交叉,但是各司其职,中共中央认识到“应该互相负责,不应该漠不关心,致在整个抗战利益上有所损失”,认识到三者由于工作全责不明导致互相推诿的问题亟须解决。且从抗战的角度考虑,合作有利于战争局势。
第二阶段:1942年9月11日,为健全发行工作,实行统一领导,提高工作效率,中央决定战邮总局的邮务工作与《大众日报》的发行系统进行合并,精兵简政。大众日报社原有各级发行人员,均加入各级邮局,统一办理邮局业务和大众日报社的书报发行工作。
此时,是交通和发行工作的先行合并。在这种特殊时期,采取临时的形式,适应新的变化,有利于战时时局发展。而战邮干训班根据合并情况,提出相应的培训课程,培训战邮干部交通和发行工作业务能力。战邮干训班学习课程内容开始涉及发行,“发行工作的时间性是决定对敌政治攻势能否取得胜利的主要关节之一,宣传品失去了时间性,就等于失去了力量”。[8]因此战邮干部的口号是“前线在哪里,党报就送到哪里”,战邮干部为了完成传送邮件和党报发行的任务,践行了“人在文件在,人与文件共存亡”的宗旨,并且按照“迅速、准确、普遍、起作用”的要求,完成战邮干部的工作职责。还提出“争取每张党报能供10人阅读”,加大宣传力度,起到宣传效果。
第三阶段,1943年3月23日,为了强化战邮组织机构,决定出台新规定,将分局及各级党委交通科及大众日报社发行部与各级战时邮局合称为三位一体的组织。[9]山东战邮工作在一年的时间里,根据工作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分析原因,进行创新和探索,将三个不同的工作合并,“把党内外一切交通、发行工作和新建的邮务工作完成统一”,最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一元化组织”,[10]这一组织形式的创新带动了战邮干训班课程内容的创新,对于战邮干部的要求在无形中提高了,队伍壮大了,战邮干部身兼三职,因此战邮干训班的课程任务也加重了。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提出“各级政府应将邮务工作列为行政工作上重要工作之一”,每次工作总结报告中,应该将邮务工作详细列入。并且明确规定,“各级邮务干部与同级政府干部待遇同,技术人员以技术人员待遇之”,这些规定体现了中共中央非常重视我党的这一新兴事业。加大对战邮干部的重视和关心,提高了战邮干部的地位,调动了战邮干部工作积极性,加大对战邮干部的重视和关心,与此同时,战邮干训班的地位也得到不断提高和重视。
1.战邮干训班的任务
战邮干训班第一要务是政治学习,培训班建立行政和党的组织。战邮干训班设置秘密党支部,并建有邮工会。[11]队下设班,班长负责班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管理工作。每个班级同时也是一个党小组。
在当时形势下,对于战邮干部的需求变大,邮务人才紧缺,但是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宁缺毋滥的的要求,绝对不能马虎配备。尤其在战邮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上,明确指出“由当地党政军民共同负责配备之,但各级政府应负主要责任,尽先将邮政干部及递信员补充齐全,其条件要严格,来路不明、政治有问题及老弱残废不能执行工作者不得任用,并应经常注意邮务人员的审查,以免敌探奸细之混入”。[12]这一点也体现出,党对战邮干部有着严格要求,在思想上绝对忠诚,在政治上绝对纯洁。
当时条件艰苦,最早的战邮干训班教员办公室地点定在东甘霖村,大部分时候战邮干训班的活动都是围绕着东甘霖村等周边村庄展开。因为村庄都在山区,学员基本自给自足,供应的粮食自己搬运,三餐自己动手解决。课程是在室外开展,没有教材,也没有教室。以组为单位,借用老百姓的房子,一个组的成员住在一起。很多战邮干部就直接睡在地上,而这里既是小组学习讨论开会的地方,也是生活休息的地方。上大课的时候,有时候会找村上的大房间集中学习,大部分时候是在丛林中席地而坐,背包听课,在膝盖上记笔记。
当时战邮干训班采取的是抗大的管理模式,运用军事化管理,学员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生产劳动。天拂晓,哨声响,就集合进行列队训练和跑步。白天上课,晚上自学和讨论。睡前有学员大会,进行点评和总结,唱八路军军歌。战邮干训班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学员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够克服一切困难,保证学习质量。同时还要躲避日伪的“扫荡”和追踪,课程上还要随时灌输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这也是“战邮精神”最朴素的表达。因此学员在思想政治和业务能力上都有所进步,尤其战邮工作“三合一”之后,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包含了邮、交、发三方面工作的业务手续和专业知识,学业任务重,课程紧,战邮干训班责任重大。
2.战邮干训班课程内容
战邮干训班的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培养现有的战邮干部,二是培养新的战邮干部。“各级政府对战邮工作干部之培养与配备应该负责任”“必须把战邮工作视为抗战工作之重要联系部门”,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战邮干训班的作用得以强化,可以帮助培养和选拔干部,实现为我党源源不断输入和输出符合条件的战邮干部投入到新形势的战斗和工作中来。由于局势的严峻,对于干部的培养在质量和数量上也都有明确的要求。
需要“供给以有力的干部,纠正某些轻视战邮工作给以素质较差干部的意识”[13]“邮局之干部由当地党政军民方面共同配置之,但必须配置政治坚定的和工作健强的干部”,[14]明确指出战邮干部应当具备的素质,主要体现在学习上,学习不光是业务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理论学习,改造思想。因此战邮干训班就是在这两方面内容上加强课程建设的。
战邮干训班的课程第一位是政治性,第二位是业务性。首先,“战邮工作人员之政治的、业务的进步,是基本的”,[15]明确提出要“供给以有力的干部”,提出战邮干部的首要素质是政治过硬。“各级政府对当地战邮人员政治上的学习,应视为政府系统以内的单位,有计划、有步骤的予以坚强之领导,同时各地战邮机关主要负责人员亦应把学习政治看成发展业务之有利条件,与业务学习双方并重并接受当地政府关于学习之领导,求得逐步提高自己机构以内的每个有生力量之政治水准,为将来更好地工作打下基础”,加强政治学习,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性,把政治要求放在第一位,是战邮干训班的首要工作。政治课由战邮总局赵志刚局长及秘书张善堂同志亲自授课,课程内容涉及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中国抗战的前途,论持久战,论新阶段,关于国际形势等,校长直接授课,可见该课程的重视性。
第二点是业务过硬。邮务工作和其他工作相比,突出的特点有三个。首先是具有时效性,其次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最后是工作性质导致的危险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邮务干部应该具备超强的业务能力,才能顺利完成每一次任务。而在业务内容上,随着时局发展,当时的战邮总局业务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邮(务)、交(通)、发(行)三合一的形式。“邮交发三合一”,早在中央苏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想解决这一问题,抗战以后,各抗日根据地对此也还没有经验,因此山东首次通过战邮总局尝试这一政策性很强的任务。[16]由于没有经验,这个工作全凭战邮总局自我创新和摸索。
其中三个业务互相合作,邮务主要课程有中国邮政史,驿站的演变;战邮在抗战中的作用和任务(主要任务是为战争服务,为党政军服务,民用较少);邮政工作的基本业务知识,如收发手续、三联单、交接手续、发行业务、信函分类、包裹、邮资问题,怎样盖戳等;关于邮政的发展前途。[17]
交通业务主要有,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备干部,迅速恢复建立交通干线和交通站。抗日根据地的日趋扩大,使得需要加强各根据地之间的交通联络,党中央决定成立战时党内交通站。主要任务是传递党内文件、党报、党刊,打通交通干线之间的联系,实现通信畅通。
发行工作主要依托于1939年创刊的党报《大众日报》,该报是“建设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指针,是展开对敌斗争的锐利武器,也是抗日人民的喉舌”。因此战邮干部对于印刷、出版、发行工作也是了然于胸。各级邮局力求以最大的努力保证报纸准确和迅速地传递到读者手中,并且有效保证普及率。对于的发行,强调《大众日报》的重要性,发挥其对抗战和建设的指导作用,任何轻视或忽视报纸发行工作的观念都是错误的。[18]
抗日战争时期,战邮干训班于1945年10月因战邮总局完成历史使命结束而随之结束。时间持续了4年,但是这4年里作用显著,并对后来邮政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
1.战邮干训班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战邮干训班在抗日战争时期接到中共中央指示“采用战时邮局的形式,使各抗日根据地相互联系起来”,战邮总局和战邮干训班改变了山东“邮务”“交通”“发行”工作分散而低效的状况,“三合一”的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邮务工作主要保证完成“传送机要文件、传送党报、护送干部等”军事需要,在宣传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展开群众性的宣传攻势,确保发行工作畅通,这些工作又为交通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得交通干线在抗战形势好转后有较大伸展。在此基础之上,保障了山东各战略区党政军机关及上下级间的信息互通、人员往来和物资运送等工作。
战邮干训班加强党的领导,重视思政课教育。在抗战时期,面临复杂的局势,危险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战邮干部仍然不放松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也是因为战邮干训班加强了党的领导,意识到了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战邮干训班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战邮骨干,在他们身上才能体现出“战邮精神”,而这些战邮骨干不仅仅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为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在策反大量伪军工作中,具有成功的经验。主要由于在华北地区“山东的伪军数量最大”,因此瓦解与争取伪军是山东党组织的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与此同时,战邮总局明确规定“邮运工作可多方面与旧邮局之邮差建立关系,借以通过敌顽区。同时更可与小商人、脚夫建立带邮关系”“服务于旧邮局之人员,我们应努力从各方面争取之,和他们建立各种秘密关系,使有助于我”。战邮干部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它们能够接触并实现策反工作,这要追溯到战邮干训班三分之一的思政课打下的坚实基础,战邮干部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能够进行有效的劝诫和游说,使得该项工作顺利开展。
当时的战邮干训班三分之一的课程为政治教学,使得战邮干部采用打拉结合的方式,坚决消灭作恶分子,拉拢小知识分子等,依靠发行所谓“知识炮弹”的报纸逐步瓦解伪军,取得成效成为现实。在之后这些战邮干部积累的山东经验“对将来的改造中国二、三百万旧军队的伟大事业是非常有用的”。[19]
2.战邮干训班自身的发展
1945年10月,随着临沂市的解放,山东战邮总局随即移住临沂城内。为了新形势的需要,为了更好的培养邮政人才,战邮总局在战邮干训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山东邮政干部学校。先后招收2批学员,第一批100名,第二批136名,男女生皆有。生源大多来自胶东地区,大部分为中学毕业或肄业,也有部分是高小文化程度的。年龄最小的16、17岁,其余为20岁上下。他们思想上要求进步,积极参加革命工作。此时的邮政干部学校更加具备专业学校的性质,对于生源的文化程度和年龄都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水平,重视邮政人才的培养和继承,以适应新环境新形势下的邮政事业的发展。
在课程体系上完全继承了战邮干训班的课程。以政治理论课为主,主要教材有《新民主主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教育时间为1年期,教学比重来看,政治课占30%,文化课占20%,业务课占50%。其中业务课包括邮政业务知识、英文、地理、算数;电话、机械、地理、算数;工程、力学、地理、算术。由此来看,课程已经初具一所工科学校的雏型了,课程体系更加完整清晰。
山东战邮总局于1946年2月7日改为山东邮政管理局。随着组织机构的变化,山东邮政干部学校此时开始附属于山东大学,设“山东大学邮政专科”,改为“山东大学邮政干部训练队”,此时归山东大学和山东邮政管理局双重领导。1946年6月,国民党挑起国内战争,1946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山东邮政管理局与《大众日报》及各战略区的报纸发行部门再次合并。这样,经过战争考验、行之有效的邮、交、发合一的邮政通信组织形式,就巩固的发展下来。于是“山东大学邮政专科”的课程也相应地增加了课程内容。
1948年3月中共中央确定立即成立邮政干部学校,主要是分批把现有干部加以培训,同时培养新的干部。学校划分两个班,一个是县局长班、一个是会计班。2各班的学员50人左右,学期定为3个月。政治课的课程还增设了政治经济学一门。这时的邮政干部学校和战邮干训班的教学模式最为相似,目的也最为一致。
随着我党的发展,邮政总局开始组织成立华东邮电学校。最初设在青州城,后迁往济南城,这部分学生后大部分随华东邮电管理局南下。其一期学员是从山东各地招收的高、初中学生,共100人左右,分3个班,会计班、邮政班、报务班。其中,南下的华东邮电学校,就是南京邮电大学的前身。
这一路走来,战邮干训班历经周折,虽然办学地点和名称不断改变,但是初衷不变,为我党政军培养了一批批邮政干部,为当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而战邮干训班并没有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而彻底消失,它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发挥作用,并且最终发展成为正规的高等院校,承载着历史赋予它的使命不断前行。
3.战邮干训班对干部的培养
抗战时期,山东革命根据地临危受命,为了发展邮政事业,在党和根据地政府的领导下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措施,在4年里不断创新发展,建立战时邮政组织、成立战邮干训班,加强邮政、交通、发行三位一体的组织建设,使战时邮政工作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战邮干训班一方面加强了战邮干部的政治素质,同时也提高了战邮干部交通运输、通信联系、刊物发行等多方面的职业能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我党培养出来的战邮干部积累了邮务工作的宝贵经验,身上流淌着“战邮精神”,为新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其中,战邮干部是我党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战邮干训班在有限的时间里,边培养、边使用,打造了一支坚强有力的队伍,也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战邮人物。战时邮务工作是以秘密方式进行的,战邮机关是社会化的方式设立。因此战邮干部首先思想上绝对忠诚,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的干部;其次,在工作中,“保守机密,人在文件在”,具有“不怕流血牺牲”的职业操守;再次,具有“排除千难万险,勇往直前完成传递任务的坚强意志”;最后,战邮干部拥有“严守纪律,艰苦奋斗,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通过战邮干训班,培养出政治作风和业务素质双过硬的战邮干部,这些干部接续奋斗,将身上的“战邮精神”不断延续,注入中国邮政人的血脉之中。
第一,战邮干训班成立时间非常短,但是影响深远。战邮干训班是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应中共中央的要求组建起来,持续4年时间。抗日战争结束,战邮干训班却没有结束。他一直伴随着党中央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而不断成长,沿着我国邮政事业发展轨迹而前行。战邮干训班成为我党最早培训邮政干部的学习班。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培训学校,“山东大学邮政专科”继承了战邮干训班第一代政治传统,并且不断发展。到最后建成为高校,摆在第一位的,自始至终都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战邮干训平等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理论学习,汲取政治营养和政治智慧,在开展工作中,把握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政治能力是比职业技能还重要的能力。这也是指引着所有战邮干部以及后续所有邮政人接续奋斗的初衷。
第二,战邮干训班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我党培养邮政人才的高等院校,时间上从无间断,精神上一脉相承。1948年7月29日,华东邮电管理总局成立,山东邮政专科学校更名为华东邮电学校,这些举措的目的都是为了扩大办学规模,以更好地适应解放区不断扩大和工作重心逐步向城市转移的形势需要。1949年2月华东邮电管理总局随军南下,6月就决定将学校从济南迁往南京。1949年10月31日,华东邮政管理局更名华东邮政学校。1951年11月,归华东邮电管理局领导,改名华东邮电学校,1953年称邮电部南京邮电学校。1958年邮电部做出成立南京邮电学院的决定。发展至今,南京邮电大学校庆日始终是从战邮干训班成立时算起,始终把第一期战邮干训班开班的东甘霖村作为学校办学旧址。
而“战邮精神”也成为南京邮电大学的红色基因,不断延续和发展。作为我党培养下的“根正苗红”的高校,更加应该坚定战邮干训班办学的初衷,实现新时代的发展。以这样的历史为根基,能够更好的发展校园文化,更好的坚持优良传统,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使得学校在发扬“战邮精神”的同时,与时代同步,创新和提炼新的战邮精神。
第三,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山东邮、交、发三位一体的战时邮政机构曾一度分开。1946年9月15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山东邮政管理局与《大众日报》及各战略区的报纸发行部门再次合并。这样,经过战争考验、行之有效的邮、交、发合一的邮政通信组织形式,就巩固的发展下来。这样的“三合一”模式下,邮务干部、《大众日报》社干部和交通科的干部,都需要经过战邮干训班培训。因此,我国邮政事业、交通事业、出版社的发展与战邮干训班密切相关。
其中《大众日报》开创了山东报业史的新纪元,成为迄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忠实记录了山东人民在党领导下进行的长期努力的奋斗历程,是山东党和人民革命和建设历史的重要部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大众日报》能够成功保留下来,多亏了“邮交发”一体化,在抗日战争时期经受住了考验,得到了合作与锻炼,积累了经验,最终相互促进,实现了山东作为重要战略位置起到的全局性作用。在解放战争时期,山东仍然发挥着优越的战略位置和交通优势,这也是战邮干训班当时培养的邮务、交通、发行人才所作出的贡献。
第四,战邮干训班不断发展壮大,始终坚持培养我党高质量邮政干部的初衷,成为我党最初培养邮电通信人才的摇篮。先辈用鲜血铸就的以“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坚定立场;保守机密,人在文件在,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排除千难万险,勇往直前完成传递任务的坚强意志;严守纪律,艰苦奋斗,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为核心的战邮精神,也是一代代邮政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战邮总局作为新中国人民邮电的前身,是我党最早开展邮政工作的机构,而伴随而来的战邮干训班成为最早的培养和培训战邮干部的培训学校,成为南京邮电大学的前身。总之,战邮总局为我国邮政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战邮干训班为我党邮政事业培养了一批批赤胆忠心的邮政干部。
随着时代发展,当代邮政干部依然需要做好培训工作。首先提高政治站位,做好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其次要强化专业能力培训,对标找差,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和传承“战邮精神”,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中国邮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行业“国家队”提供坚强保证。
注释:
[1]张建德.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J].发展论坛,1995(07):25-26.
[2][12][14][18][19]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8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152、269、190、33、192.
[3]山东省邮电管理局史志办公室编.山东战邮回忆资料专辑(第一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5.
[4][7][8][9][10]山东省战时邮政建设概况.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15)[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309、304、311、341、304.
[5]张明金.忆战邮往事.山东省邮电管理局史志办公室编.山东战邮回忆资料专辑(第一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65.
[6][11][16][17]山东省邮电管理局史志办公室编.山东战邮回忆资料专辑(第二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135、425、425、135.
[13][15]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关于战邮工作的训令.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1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