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传统习俗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究

2021-01-17 19:00:49张丽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入探究

张丽

摘要:作为一所拥有很多“新吴江人”的学校,花港迎春小学的大多数学生对于吴江的传统习俗知之甚少。为了帮助學生更好地融入新环境,了解本土文化势在必行。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若能将吴江优秀的传统习俗渗透其中,必将对学生的发展大有裨益,对弘扬吴江传统习俗也是很好的途径。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吴江传统习俗化;融入;探究

吴江是一座古城,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下了很多传统习俗,本地的学生在日常接触中对这些习俗已有一定的认知,并粗略知晓其中蕴含的意义。而一大批“新吴江人”却不解其意,因为吴江的不少传统习俗与他们家乡的习俗大相径庭,同样的一个事件,做法是大不相同的。如果强行给学生灌输这些内容,或许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需要强调的是,了解吴江传统习俗,并非让学生忘记故乡的习俗,而是让他们更好地学习、生活。将吴江传统习俗转换成学生更有兴趣接触的综合实践课程,是我校综合实践课程建设的一大亮点。

一、吴江传统习俗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吴江青年教师,笔者在从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越来越意识到实施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主课的固定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兼具生成、包容、开放、创新等特性,学生借助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更能收获满足和快乐。面对完全陌生的吴江传统习俗,教师可将其分门别类,如和传统节日相关的、和食物相联系的等。在设计教案时,教师应以长线活动为主题,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会简单得多。这一系列的操作,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某种知识技能的掌握,而是借助教学活动,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内化,从而深深地印刻在其生命中。

我们常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使在今天,吴江人民的生活中还渗透着许多耳熟能详的传统习俗,比如立春后吃麦芽塌饼、端午时家家门口挂艾草和菖蒲驱邪、农历七月十五要烧锡箔祭祀先人等。教师可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部分,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寓教于乐,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提升了。

例如,笔者曾把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六月的长线主题定位“吴江人过端午”,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吴江人过端午的丰富多样。在授课之前,笔者先进行了分组,每个小组中的学生必须来自不同地区,同时尽量包含吴江人,这样才能在学习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使学生感受其他地区习俗与吴江的区别。在完成比较“各地过端午的习俗”的表格时,学生通过课前的调查,发现自己老家过端午的一些习俗和吴江的差不多,都会包粽子、赛龙舟等,但纪念对象可能稍有不同,苏州这边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而其他地方则是纪念屈原。这些习俗极具生活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学生对吴江人如何过端午肯定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时,在这个活动实施期间,可以促进家校的合作,让家长参与进来。像在“包粽子,花样多”的教学中,笔者就邀请了家长代表参加。相同的材料,包法却不同,家长用灵巧的双手,亲自在学生面前实践,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

对学生来说,通过这类传统习俗活动,既了解了吴江的传统习俗,又有趣好玩,学起来自然轻松。教师通过这些课程的渗透,能逐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其感觉到原来传统习俗并不是晦涩难懂的,相反,它与学生老家的很多习俗都很像。这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惊喜,他们学习的兴趣犹如一扇门被打开了。因而,将吴江传统习俗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极有必要。

二、吴江传统习俗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策略探究

在学习初期,学生对传统习俗的了解多浮于表面,并不深刻。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可能对于某种习俗的认知便一知半解,无法将其内化于实际生活中,这与最初的想法相悖。教师有效的引导能避免这种误区的出现。要想成功地把吴江传统习俗融入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必须明确课程实施的侧重点,把握实施的具体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把吴江传统习俗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传统习俗之美。

教师需要在教学导入方面下功夫。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先声夺“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为课堂顺利进行埋下伏笔。其实,这点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很相似,即教师需创设情境,完成导入,为教学做铺垫。现代技术发展得很快,教师可借助的工具很多,像借助多媒体设备就可以把抽象的名词变得具体生动起来。例如,吴江这边特有的“春台戏”,学生大多没见过。这个习俗在很多地方失传了,但在学校周边的寺庙依然存在。有时候,在农历的初一、十五,庙里会搭起戏台,请个戏班来唱戏。因此,笔者在讲述这个传统习俗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特有的习俗。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课堂评价,当堂反馈要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效的评价不可或缺。在笔者看来,评价能够促进课程更好地实施。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教师应该及时关注到学生各个环节的表现,及时进行反馈。通常黑板上的评价量表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组间的差别,从而激励学生奋起直追,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例如,在教学“包粽子,花样多”时,有些学生因屡试屡败,开始做别的事情,包粽子成了个别学生的任务。在这个时候,教师需要鼓励认真团结的小组,善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吴江传统习俗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意义

吴江传统习俗是历经千年的沉淀,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其中的内容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教师肩负着极为重要的辨别、筛选任务。教师要了解教学内容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只有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在很多人的心中,教师是“高高在上”般的存在,讲台则是教师的“本体”。现实也确实如此,教师在课上很少愿意走下去、走进学生中,导致整节课热闹有余、精彩不足。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施教者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谈论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因为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体。尊重学生,肯定学生,才是弘扬吴江传统习俗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与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并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措施能让学生得到成长,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途径所在。

从长远角度来说,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亦是吴江乃至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只有将优秀的传统习俗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才能让其传承发扬。例如,清明节期间,吴江有向烈士陵墓献花的习俗。学校开展了“学习张应春烈士”活动,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了张应春烈士的光辉事迹和时代背景,感受到她的大无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然后再制订学习张应春烈士的计划。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明白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时刻以张应春烈士为榜样,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这一学习过程,有效地将优秀的传统习俗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将吴江传统习俗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进而立足吴江,实现更好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探讨,充分说明了两者互相渗透的益处,为今后的课程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青洁.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J].新课程,2020(16).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入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对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启示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8:04:56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57:13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56:21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