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单元整合教学中的作用

2021-01-17 03:04:36陈华忠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微课小学数学

陈华忠

摘要: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小学数学是一门侧重思维和逻辑的学科,学生不能一味地依靠教师的讲解来消化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是被动机械的,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不利。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直观的信息化情境对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将微课引入课堂,通过微课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融入微课情境中,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微课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

“圆柱和圆锥”是在学生认识了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掌握了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圆柱与圆锥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几何形体。学习圆柱与圆锥能扩大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形体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教材编排,在关注学生获得有关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重视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这个单元为例,谈谈微课在单元整合教学中的作用。

一、借助微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興趣是激发学生学习驱动力的助推器,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投入学习过程中。微课能够将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动画展示在课堂上,因此,在新课教学伊始,教师不能直接将新知识展示在课堂,应该创设与知识相关的导入情境,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驱动力,以利于自主学习的开展。

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这个单元时,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类似于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物体,但是并没有有意识地如何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播放微课前几分钟,应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兴趣。例如,小学生喜欢看《汽车总动员》这部电影,其中的汽车人物都是利用圆柱和圆锥来制作的,教师可以将这些人物作为微课的导入情境,让学生说出这些人物的名称,找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汽车人物,画出该人物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电影情境中的汽车人物本身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学生的动手操作,圆柱和圆锥的形象就融入了学生的脑海之中,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微课为主导的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借助微课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课堂,能够让学生对情境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习驱动力,同时也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形成良好印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借助微课,合理展开,学会面积计算

利用微课视频进行播放,教师可借助动画技术制作一个圆柱体模型,在视频中,圆柱体模型属于三维立体模型,学生可以看到圆柱体的整个结构。随后,圆柱体开始沿着底和侧面的接线处展开,被分成了三个图形,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三个图形分别是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在微课中设计一个操作环节,要求学生将身边的圆柱体纸筒沿着两个底和侧面的接线进行裁剪,观察裁剪后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发现,裁剪后得到的图形是两个全等的圆和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侧面展开所得到的长方形,它的长与原来的圆柱的什么有关?宽又与什么有关呢?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获取。在此基础上,教材又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如何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从而让学生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既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微课中设计动画情境,并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动手操作。微课中讲解的内容较少,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揣摩动画的内容,以及让学生模仿动画的方法来进行实践操作,在揣摩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圆柱表面积的理解。

三、借助微课,直观演示,推导体积公式

圆柱体体积的学习也是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知识。体积与面积不一样,对学生来说体积比较抽象。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利用水和量筒来测量物体的体积,从而证明体积公式的适用性。但是现实教学中,学生并不会仔细看教师的演示,导致最后只是死记公式。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将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学习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

微课视频中展示了一个圆柱体的底面被分割成多个小扇形,随后小扇形沿着高切开,整个圆柱体的底面被分解成多个小扇形。以长方形为目标,将圆柱体的底面拼接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最后发现圆柱体被重新拼接成一个长方体。微课视频犹如变魔术一般,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类比这两个图形,引导学生思考:在分割和拼接的过程中,圆柱体的体积并没有发生变化,圆柱体的底面转化为长方体的底面(长方形),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体的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可在微课情境中设置类比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圆柱体和长方体这两个图形展开对比分析,理解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训练了对比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微课的特点,将微课有效应用在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之中。在导入新课环节、新课探究环节与巩固应用环节等,利用微课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公式之推导”时,教材虽然提供了“割拼实验法”,但学生难以通过动手操作来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此时,教师可借助微课进行直观演示,先将一个圆柱体的底面沿着它的高切割成16等份,底面为扇形,再把这些底面为扇形的物体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然后再用一个圆柱体,将它的底面沿着它的高切割成32等份的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依此类推,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随着等分的份数越多,所拼成近似长方体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逐渐呈现出来,从而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感知材料,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又如,在教學“圆锥的体积计算”时,为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有关计算圆锥体积的感知,组织学生观看微课,并在微课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去感悟,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微课演示之前,先出示准备器材:(1)一个圆柱容器及跟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2)一个与圆柱等底,但高度低于圆柱的圆锥;(3)一个与圆柱等高,但底面比圆柱大的圆锥,还有适量的沙子。微课演示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得出:(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2)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的3倍大一些;(3)圆柱的体积比圆锥体积的3倍小一些。然后,提出疑问: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现、交流,最后得到结论: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体积才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四、借助微课,直观演示,感受空间观念

教材在编排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时,增加了用长方形(或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转出圆柱(圆锥)的活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操作、观察、想象、推理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添加了一个由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立体图形的知识,这样能使学生对立体图形有比较完整的认识,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借助微课进行直观演示时,可先让学生进行猜一猜:转出来是什么形状?再借助微课进行验证。然后进行强化辨析,出示长为8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问:这个长方形分别以8厘米或5厘米的边为轴旋转,得到的圆柱体一样吗?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再组织学生交流互动,从而发现其中的秘密,即以长方形的哪一条边为轴进行旋转,那么,这一条边就是圆柱的高,而另一条边则是圆柱的底面半径。这样就使学生对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参考文献:

[1]闫锋.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环节微课的应用探讨 [J].学周刊,2020(20).

[2]李少开.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巧用微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新课程(综合版),2019(09).

[3]张璟.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环节微课的运用探讨[J].读写算,2019(25).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微课小学数学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2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06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00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2:10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8:41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2:56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3:04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