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表演中“真实”与“虚假”的辩证关系

2021-01-16 03:40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真实真实性戏剧

胡 洋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影视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虚假”包括虚构和假定,是戏剧艺术存在的最基本的前提之一。虚构即指戏剧艺术内容通常都为虚构的,即便是真实人物的真实事件,往往也会以改编的形式进行展现,即所谓的艺术加工。而假定性则基于虚构性存在,是对于戏剧艺术本质的一种客观描述。戏剧艺术之中的环境、人物、情节、人物关系等都是假定的,是创作者基于某种现实可能存在的人或事而进行的艺术性的创造。然而戏剧艺术也是真的,是真实存在的。这里的“真实”更多的是指戏剧表演过程和结果,可以更进一步地理解为“真”与“实”,“真”即为艺术表演过程和创作过程的真实性,而“实”则是戏剧表演的最终追求结果,即让所有观看者都认为故事之中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

对于“虚假”与“真实”的思辨是戏剧艺术创作和表演实践的关键,本文将从“虚假”与“真实”的各自定义入手,探讨戏剧表演艺术中“真实”与“虚假”之间的辩证对立,进而从戏剧表演实践角度来探讨“真实”与“虚假”之间的相互依存统一。

一、戏剧表演中的“真实”与“虚假”

(一)“虚假”

戏剧艺术本就是戏剧艺术家遵循着一定的艺术创作规律而创造的,并不真实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却与实际生活有异常紧密的联系。可以说“虚假”是艺术创作的前提,而原则却是追求真实。对于戏剧表演而言,演员是在用真实的表演过程来表现戏剧艺术的虚假,同时也在尽量地追求将虚假演绎成真实。在戏剧艺术之中,虚假也是存在于观众和演员和创作者之间的,任何一个观众都知道演员在舞台上演绎的戏剧是虚构的,是不真实存在的[1]。然而却也会因为演员的高超演技和倾情演绎而认为看到的是真实的,所引起的情感上的共鸣更是真实存在的。

(二)真实

真实既包括角色的真实,也包括诗意的真实。演员对于戏剧之中人物的塑造需要其对于角色有很深的理解和感悟,只有这样,演员才会很好地实现自我到超我的转换,才能将戏剧人物的悲欢离合和心态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无不在追求“真实”即通过演技的展现而追求一种人物逼真的效果。观众对于优秀戏剧演员的表演过程往往会用“演的真像”之类的字眼来描述,这也充分说明了戏剧表演实践过程对于“真实”的极力追求。优秀的戏剧演员为了追求角色塑造的真实,往往会从实际生活之中寻找人物角色的影子,也会在角色塑造之前去体验生活。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演员对作品和人物的感知和把握,从而有效的提高艺术的真实性。

二、戏剧表演之中“虚假”与“真实”的辩证

(一)虚假是戏剧表演艺术的最基本前提

1.舞台的假定性

戏剧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经过艺术加工而呈现出来的发生在戏剧舞台之中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戏剧艺术从本质上而言便具有假定性。戏剧舞台相当于戏剧所展现的生活的场景,任何人物和事件都要发生在这个假定的场景之中。虽然戏剧的舞台并不大,但却足以装下世间百态和兴衰繁华。根据戏剧剧情的安排,空间有限的舞台可以是街头,可以是家庭,甚至可以是一望无尽的沙漠或森林。虽然通过装点而变换成了各种不同的场景,但无一例外,这些都是假的,是为了表演的需要,而与观众之间达成的一种“弄假成真”的默契。除了场景的假定以外,舞台还会在时间上进行假定。戏剧内容反映的就是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的演绎之中,必定会涉及到时间的变换,甚至是非常大跨度的时间变化。与场景的转换相同,舞台在表现时间变换时也会通过一些特殊的装点来给观众造成不同时代或不同时间的感觉。如在经典话剧《茶馆》之中,时间从晚清时期一直跨度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第一幕的时候还是晚清时期,为了表现时代背景,舞台做了大量的布置,呈现出一派晚清时的景象。第二幕时间来到了军阀混战时期,同一个舞台,在不同的装点之下就呈现出一派混乱和萧条景象。第三幕的时间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茶馆已经变成了空荡荡的仓库,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也预示着新的时代即将来临。同一个舞台,却为不同的剧情提供了不同的场景,在假定性的原则之下,艺术的真实性没有得到丝毫的破坏,反而由于场景的装点和变换而使艺术得以升华。

2.人物关系的假定性

人物是戏剧舞台的核心,也是戏剧艺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元素。任何一部戏剧之中,不同人物之间都有非常错综复杂的关系,戏剧也正是通过这些人物关系的变化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和艺术的升华。演员是剧中人物的扮演着,在实际生活之中自有属于自己的关系网和交际圈。也许在现实生活之中,演员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和社会关系,然而在剧中却由于剧情的需要而产生了某种社会关系,甚至是非常亲密的亲属或情侣关系。这些关系于演员本身而言自然是假定的,但是对于戏剧表演过程中的演员而言却又是真实的。演员需要通过对这些假定关系的了解和掌握来更深一层地把握剧情和拿捏人物。优秀的戏剧演员不仅会对于其所要塑造的角色进行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同时也会从戏剧整体的角度来了解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这样演员才会更好地处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从而将虚构的人物真实地演绎出来。

(二)真实是戏剧表演艺术的最终艺术追求

1.时间的真实性

戏剧之中一切为真,否则便是伪艺术。假定性是戏剧艺术的前提,也是观众与演员之间的默契。而真实便是演员与观众共同的艺术追求。戏剧舞台上时间是独立于真实的时间而存在的,虽然是虚构出来的,却也是真实地存在于舞台之上。戏剧创作者要想让其所创作的戏剧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不可避免地就要首先在时间上做足文章。绝大多数的戏剧都是以时间为中轴发展的,即便是有的戏剧作品会采用倒叙、插叙等打乱时间线的方式进行,却并不是忽视时间的存在而进行,相反这样的戏剧对于时间的重视程度更高,因为其需要通过时间的凸显来让观众看明白剧情的发展。

2.舞台空间的真实性

舞台是戏剧表演过程所需要的各种场景和空间的载体,通过布景,舞台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生活场景。较比于现实生活而言,这些所有的场景都是假的,都是模拟出来的。可是之于剧情而言却都是真实存在着的,是演员演绎人物和剧情的必需品。经过一定布置和装点的舞台空间会给观众以很强烈的视觉感受,将观众的思绪带入到特定的场景之中。同时舞台空间也会给演员以很强烈的心理暗示,为演员的剧情演绎提供衬托。

3.人物关系的真实性

人物关系是戏剧剧情发展的必备要素。戏剧创作者为了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往往会在人物关系方面做足工夫。通常情况下,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之中所要包含的人物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许多悲剧性的戏剧。在一定程度之内,戏剧之中人物关系越是复杂,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也就越好。演员在戏剧表演之前也会尽可能地去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之间的对话、动作、神态等。虽然这些人物本就是虚构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也自然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演员为了追求表演的效果,一定要在进入表演状态的时候认定这些人物关系就是真的。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演员才能更好地表现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才能让观众更好地欣赏剧情,感受戏剧作者内心的真挚情感和思想理念。

三、戏剧表演实践中“虚假”与“真实”的对立统一

(一)自我与超我

在现实生活之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在父母面前的子女角色,在子女面前的父母角色,在妻子或者丈夫面前的丈夫或者妻子的角色等等。通过这些角色,每一个人都获得了自己在社会之中的认可,这种认可是相对的,在表演艺术之中可以被认为是“自我”,是相对于脱离所有社会关系而存在的“本我”而存在的。在戏剧表演之中,剧中人物和演员本身是对立统一的,“自我”是真实存在着的,而剧中人物,我们称之为“超我”却是虚假存在的[2]。但是剧中人物,也就是角色,与演员本身,也就是演员的自我,是基于扮演需要而同时存在的。

超我之中包含着自我,而自我之中不一定会包含超我。演员所需要扮演的角色在很多时候都是演员自身所没有体验过的生活状态。这时候对于演员而言就需要非常谨慎地处理好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演员需要充分的表现超我,但却不得不从自我这个层面出发,再出色的演员也无法完全抹去自我。作为演员而言,首先,要承认自我的存在,在表演过程中注重解放天性,突破自我。其次,要在表演过程中以自我为基础去感悟超我的状态,让自我全身心的投入到戏剧舞台所假定的环境之中,将自我塑造成超我,从而将角色进行最为真实的表现。在这里要注意,演员如果过于抛弃自我,而只注重表现超我,那么其表演一定是脱离实际的,因为超我本身并不是真实存在的,需要基于演员的自我而存在。而如果演员过于注重自我,那么对于超我的表现将会是不彻底的,因为无法保证演员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与戏剧之中所需要的任务状态相一致。

(二)性格化塑造

在戏剧表演过程中,演员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完美地演绎角色,这是基本常识,也是所有戏剧表演工作者的共识。全身心的投入就必然要求演员需要将自我不可避免地带入到角色之中,而这其中就包括了演员自身的情感、对于角色的理解和感悟、表演的特点等,这些都是一个演员个性化的标签,也是一名优秀的演员在表演实践过程中十分注重保持和修饰的内容。演员在表演时并不是机械化地展现剧中人物,而是一种个性化的再创造,仿佛他便是那个剧中人物一般,这便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走心”。

俄国戏剧教育家、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一个演员要想真实地反映生活,其必须要做到性格化”。对于处在表演状态下的演员而言,其展现出来的不是自我,而是超我,是剧中的人物。然而超我是基于自我而存在的,超我不可能完全抛弃自我而存在。而且演员在塑造角色时本就存在着一个个性化的角色理解和感悟,演员在拿到剧本,了解人物时不可能是以一种全无自我意识的状态去理解和感悟的,其本身便存在着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和思维理念。

对于一名优秀的演员而言,只有个性化地对角色进行塑造,才能够将角色的真实性进行充分的表现。角色是实实在在地活在戏剧舞台上的,而演员如果做不到个性化的演绎,则只能相当于在表演的过程中站在舞台上,而不会是活在舞台上。我国著名戏剧家焦菊隐先生提出的“心象”说便很好地解释了演员性格化塑造角色的必要性。其所言“你必须先把你心中的那个人物的‘心象’培植发展起来……然后你才能生活于他”很好地说明了表演艺术真实感的获得途径,那便是让角色活在自己的心中,然后自己才能在需要的时候代替它活在舞台之上[3]。

(三)艺术真实性的追求

每一次角色的塑造和演绎都是演员在“虚假”与“真实”之间的斗争和徘徊,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在追求艺术的真实性。演员为了将角色塑造得有血有肉,往往会倾注很多的情感和心血,甚至很多演员会将自我融入到角色之中。在真与假的纠缠之中,演员不免会被角色的情感所感染。而许多优秀的演员也会由于自身独特的气质去感染其所塑造的角色。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演员已经与角色融为一体,其所演绎的便不再是剧中的人物,而是在演绎自己的真实生活。对于戏剧表演实践中“虚假”与“真实”的讨论通常是理论层面的,而对于演员自身而言,则往往是感性层面的。虽然有理论作为指导,但对于演员而言,终究还是要用感性的方式去理解和感悟剧中人物,用自己真实情感的注入来让剧中人物变得生动形象。

四、结语

戏剧艺术不论是创作过程还是演绎过程,都是在“虚假”与“真实”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创作者是在真实之中编织虚假,而演员则是在虚假之中演绎真实。对于演员而言,需要完美地将“虚假”与“真实”合而为一,在表演过程中既展现两者的对立性,同时又展现二者的统一性,既要展现角色,同时又不能抛弃自我。戏剧艺术来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戏剧舞台上的一切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之中寻找到影子,但现实生活却很难在戏剧舞台上寻找到翻版。演员在塑造角色时,要深刻体会存在于角色身上的“虚假”与“真实”的辩证关系,并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才能确保艺术真实性的完美诠释。

猜你喜欢
真实真实性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全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新闻报道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性
戏剧类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