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意向

2021-01-16 12:54李瑶沈阳市润景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环球市场 2021年6期
关键词:传神造园中式

李瑶 沈阳市润景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中国园林的发展从最初就带着神秘的梦幻色彩,从仙人居住的瑶池到悬囿。先秦时期百家争鸣,道家的思想《庄子》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就已经体现出了以精神为主体审美的思想文人园林与哲学、诗词、绘画、书法相生相长,构成了中式艺术独特的审美格调,使中式古典园林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

秦汉时期的园林艺术美学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园林大多为帝王贵族的园囿,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汉代之前的绘画,基本上都不是自觉的艺术。[1]园林形态也没有美学理论,以自然的形态呈现。到了东晋时期,顾恺之的“传神论”建立,自觉艺术的成熟给绘画发展带来生机。“传神”“写神”“通神”[2]这一美学理论也对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此论是对人物画的评判标准。但对事物内在美“神”的挖掘成了艺术发展的很重要的内容。艺术的评判标准以“传神”为中心,这代表了东方美学的一大特点,不拘泥于外形的形态,直接表达事物内在的精神核心。

中国的园林是文人的精神浓缩,继而后来的园林设计都发展了这种“传神论”的精神,中式园林并不重视具象的形态,所反映的内核是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本质。

澄怀观道

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牧歌拉开序幕,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新的净土。《宋书》中记载山水画家宗炳一生“好山水、爱远游”,“每游山水,往辄忘归”,当他年老体弱多病不能再登山游览时,将所见景物画出挂在墙上在床上观看,谓“维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卧游”这一真正神游呈现于前。“游”乃精神之游,可见只要体会了山水的精神,即使卧床,思想仍驰于山水之间。在其《画山水序》中“澄怀味象”“以形媚道”,洗心澄怀而追求道的真理,从山水中寻找道的所在。

在那个战乱纷飞,动荡不安的社会,增长了世人及时行乐的思想,崇尚隐逸,寄情山水,园林不仅是避世隐逸的场所,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意义上的“道”与“我”合一,体现于德。而“道法自然”在园林设计的手法上,美学特质就是与自然山水相融合,追求物我一体,也是一种自我的呈现,体现的是“道”,实则实现的是“我”,是“君子比德”与“山水比德”的现实统一。这是一种儒家与道家相融合的观念是“形而上学”的,是中式文人的一种理想境界,是“澄怀观道”的美学。

施法自然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的画论,记载于唐代《历代名画记》中。施法自然,效仿自然,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以自然为师,用心领悟山水景物之神韵,把纹理、形状、色彩等,在画作中提炼呈现,对自然山水形态的模仿以传达心中山水,达到传神境界。“造化”与“心源”,造化是心源的外物,心源是造化的神采。

五代时期,山水绘画上发展出了以荆关为代表北派山水流派和以董巨为代表的南派山水。荆浩本是北方人,五代时隐居于太行洪谷,悉心山水画艺。[3]在山水画布局中受太行山雄壮的崇山峻岭的山势影响,画面构图中心式布局,气象壮观,高深悠远。这种构图手法影响了后期造园的发展。明代画家,造园家张南阳常以绘画构图的手法造园,作品弇山园的园林叠山构图中,石山的堆叠会相应山水画的构图。以峰石为主要欣赏对象,采用以主峰为中心,对山石垒叠加高,呼应北派山水雄浑高耸的山峦,采取竖向构图,取高远之意。[4]

明末清初的造园家张南垣则对这种模拟整座山的叠山方法反其道而行,他的作品主张因地制宜,反对罗致奇峰异石,反对堆叠琐碎的假山雪洞,根据场地实际面积的尺度和地势造园,多以横向构图为主,主张土石相同。所营造的园林,以山水画意通之于造园叠山,有黄、王、倪,吴笔意,峰峦湍漱,曲折平远,巧夺化工。[5]体现董巨山水画构图平缓辽远的意味,暗合南派山水画之风范,也有如江南山水般平缓疏远。

写意抒情

重“意”的思想继承了“传神论”的精神,是神的集合而后生,直抒胸臆,直指内心。王维在《山水论》中写道“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蔡邕《笔论》中:“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蔡邕强调了“情”“性”“怀抱”在书法创作中的先导作用。“寄情山水”不仅表现为游山玩水的行动,也是一种思想意识,同时还反映了社会精英——士人的永恒的山水情结。[6]

文人园林萌芽于唐代,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文人园林在两宋时期蓬勃发展,此时园林进入了第一个成熟期,文人士大夫的参与造园,园林布置有了更高的境界。宋代士人心态常呈迟暮落寞之状,故多“萧条淡泊”“平淡”“荒寒”之论。[7]宋代的“寿山艮岳”,沧浪亭等园林的特点都体现了这种雅致,消散的审美意味。更注重于情景交融的自然感受,而不注重富丽堂皇的装饰与材料反复变化的堆积。

禅与乐

道家思想是中式园林的根与魂,禅意则是中式园林的表达。道家思想本来就是一种自然观,崇尚见素抱朴,回归本真的生活方式。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原,到禅宗的兴起,“心即是佛”“见性成佛”的理念直指人心,并与儒家,道家的思想相融合,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哲学观。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式园林对禅意的追求更近一步。园林本为文人闭世营造,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大千世界的意境——“芥子须弥”。

这种营造理念呈现了心物一体的超自然观,是超越世俗的致乐,是文人园林的审美产物。“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在内心的园林与所造的园林交融中,美与自然达到了合一。

猜你喜欢
传神造园中式
口语提升:和中式英语说再见
蓝光·雍锦湾中式雅奢样板房
织绘双成 传神写真 浅谈元朝御容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刻画人物如何『传神』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诗笔白描,写照传神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