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丽
(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楚辞》的内容十分丰富,带有浓重的楚地地方特色,是我国诗歌起源之一,同时也是当时文学艺术的最高代表,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不仅影响了两汉时期的文学,也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楚辞》中两个重要意象是香草和美人,为达到精准翻译其内涵的目的,必须深入探索香草美人的含义所在,旨在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现如今,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不仅要汲取外来优秀文化,还要帮助我国文化走出国门。
在《楚辞》中,香草这一意象被多次提到,而且大都是屈原追求或自身的品德高尚的代表。屈原在楚国时,遭到奸臣和小人的陷害,还遭到楚怀王的疏远,朝廷不接受他,他被迫流放。但屈原并没有放弃自身坚持的理想信念,于是用香草这个意向来显露自己对高尚品德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对国家、对君王的忠诚。运用香草这个意象,也可以间接体会到屈原在写诗时的失落与难过,这些情绪虽然没有直接表露出来,但隐含在屈原对香草的情感中。屈原借美的事物来反讽丑恶,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泄,富有层次感,优雅地表达了哀伤的情感。
《楚辞》中所涵盖的美人意象,通常具有比喻意味,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是作者自喻;二是比喻正直忠诚的君子;三是比喻君主。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经章句第一》中说:“灵修美人,以媲于君”,洪兴祖在《楚辞章句补注》中说:“屈原以美人喻君臣者,‘恐美人之迟暮’是也”,屈原巧妙地将美人这一意象运用到诗歌之中[1]。美人这一意象的源头是《诗经》中的怨妇诗歌,屈原诗中的美人与怨妇诗中哀叹孤单悲惨和爱情不如意的美人完全不一样,屈原笔下的美人是为了表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讽谏当时的君王,是一种文雅的情感宣泄。
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以特殊的女性视角,全面诠释了古代贵族文雅的情感宣泄方法,开创了一种讽谏与和谐相结合的、我国古代士大夫一直追求的暗喻式讽谏法。屈原将政治抱负和个人经历借香草美人的意象,运用比兴手法,达到情感的完美体现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士大夫一直效仿的楷模,与此同时,也与后世士大夫以死相谏,期望君王可以明是非,有贤德的刚性进谏相辅相成,是一种独特的柔性进谏方式。
《楚辞》中的“香草美人”大多不具实际意义,更多为比喻义。诗词中所使用的香草主要是用来歌颂美德,而臭草多是用来表达对恶德的批判;用美人自喻或比喻君王,来表达作者自身的情感。“兰”“芷”等是在《楚辞》里出现频率最高的香草种类。比如,在《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句诗的大意是“把香草佩戴到身上是为了驱赶不详,预防恶臭的侵犯。”诗句中的“芷”指的是白芷,是一种香草,在幽静偏僻的地方生长;“兰”在本草著作中属于菊科,该植物属于多年生植物,可生长至四尺,株体能够散发出香味,进入秋季后会开出浅蓝色的花,也有人称为“秋兰”。“芷”与“兰”是高尚品质的代表,以及永不改变的高尚情操,在《离骚》中同样代表屈原怀揣天下,为国家奋斗献身的精神。如果译者对于“芷”与“兰”的内在意义了解不全面,在翻译诗句时可能出现无法体现诗句实际含义的情况,只是将其译为两种植物。这样会使译文不能将《楚辞》的精要展现给读者。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译者全面了解香草所蕴含的意义,这也是翻译好《楚辞》的关键。再如,《离骚》中的“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大意是“曾经的那些香草为何到现在都变成了野艾荒蒿”。“芳草”就是较好的草,代指那些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萧艾”也就是不好的草,代指品行不端的小人。屈原用这两种草做对比,抒发了其对品德高尚的君子变为奸诈小人的不满、怨恨与惋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对美人的描述,例如,“女”“华”也是美人的指代名词。如在《九章》中有句“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大意是“我把微小的深情汇聚成歌辞,想献给我最敬重的你啊”,由此呈现出了屈原对楚君的忠诚[2]。句中的“美人”指的就是楚王。再如,在《离骚》中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主要意思是“那些嫉妒我的恶毒小人,在楚王面前诬陷我是喜欢淫色的人”。这句诗表达了屈原勇于和恶毒势力抗争的伟大精神。诗句中的“众女”指的是楚王身边的那些恶毒小人,而不是女人。再如,《九思》中的“周徘徊兮汉渚,求水神兮灵女”,大意是“我在汉水之畔徘徊游荡,想要追求汉水女神”,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高尚美德的赞赏。诗中提到的“灵女”代表的是水中的女神仙。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创作诗词过程中,也将“美人”代指不同种类的人群,需要译者翻译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不能统一视之。翻译《楚辞》时,要格外的严谨认真,不能放过原作中每一处“香草美人”,避免误解诗歌及诗人情感。
在翻译《楚辞》的过程中,需要对美人所代表的含义进行全面了解,能够高效地将诗句中的香草美人进行精准翻译。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翻译者通过翻阅古典书籍或者史书来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诗歌内容、创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手法等,在此基础上还要对香草美人的比喻义进行明确划分,将诗歌内容与香草美人所代表的含义建立紧密联系,通过反复推敲和论证,进一步诠释香草美人的具体指代含义。最后成文的过程中,还要将《楚辞》中香草美人的准确含义通过英文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成文时还要遵循“信达雅”原则,在准确、不曲解文本内涵的前提下追求语言的雅致。下文对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概括、直译、零翻译、意译等翻译方法翻译“香草美人”进行简要论述。
直译法在使用过程中强调将“香草美人”的表面含义翻译出来,参照原文的表达手法对《楚辞》进行直接翻译。例如,许渊冲把“茅”翻译为“weeds”,霍克斯把“兰芷”翻译为“orchid and iris”,这些都是依照字的表层意思进行的直接翻译,直译可以很好地复刻香草美人的表层含义,但不方便外国读者理解其内在含义,这就造成了外国读者无法通过阅读来直接了解屈原所表达的真实情感。《离骚》中“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诗句中“众芳”的真正含义是代表贤明的臣子,霍克斯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将“众芳”翻译为“fragrant flowers”。该方法将“众芳”的表面含义呈现给读者,却不能帮助读者明白其代表的深层内涵[3]。
意译法指的是脱离诗歌的翻译方式,将诗句内容化曲为直、化隐为显。许渊冲将“宓妃”译为“the Nymphean Queen”,这是意译法应用的典型代表。意译法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诗句意义,但这种方法只将香草美人的含义翻译出来,并没有考虑香草美人这一词汇的历史意义和文化背景。
音译法的使用主要是将香草美人通过拼音的方式呈现出来,本文所论述的三种《楚辞》的翻译方式,基本不会把香草美人用拼音的方式体现出来,只有卓振英把扶桑音译成“Fusang”,其余的大多译者都会运用增词和音译相融合的方式进行。比如,霍克斯把“宓妃”翻译成“the lady Fu Fei”,这句英译中的“FuFei”是一种音译,而“thelady”是一种增词。音译法规避了直译法、意译法,以及零翻译法导致的问题,一方面原文所传达的情感和含义与译文相符;另一方面还保持了香草美人的原本含义,对于初次阅读《楚辞》的外国读者来讲,这种翻译方式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值得注意的是,音译法的使用并不十分成熟,首先,在表达方式上,很难将完整的“信达雅”含义表述出来;其次,使用音译法将香草美人通过英文的形式呈现出来,缺少了自身代表的意象,读者很难从译文中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最后,由于拼音的发音规则与英文的发音规则相比,有很大差距,所以,很多外国读者不可能完成准确发音。
零翻译方法是指不翻译诗句中的事物或概念,运用音译的方法直接翻译。比如,《离骚》中“启《九辩》和《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句中的“启”就是夏启,霍克斯与卓振英都把夏启翻译为“Qi of Xia”,“Qi”就属于零翻译,而“of Xia”属于增词,是对“启”做更深层的补充诠释。许渊冲在翻译时用“He”来指代“启”,如果上文没有明确指示,这样的翻译方法会在无形之中加大外国读者阅读的难度,会给读者理解“启”这一人物造成阻碍。
省略法指的是删去一些无关紧要的或者与正常语文表达习惯不同的,亦或是多余的词汇。比如,许渊冲将“兰花”作为“秋兰”的翻译,霍克斯把“秋菊”翻译成“菊花”,在这两个例子中把“秋”字都略过不译,即省略法。
在实际翻译中,加注法时常与其他翻译方法配合使用。比如,加注法可以和直译法配合使用,具体指的是在翻译诗句表层含义或深层内涵的基础上对诗句进行注释,尽可能最大程度显现原诗句的含义。加注的注释包括脚注、尾注和夹注等。例如,霍克斯把“荃”意译成“the Fragrant One”,并加注释:“the Chinese word is quan,literally a kind of flowering rush”。
汉译英中的概括法指的是把原诗句中有具体意义的特称词一般化或抽象化。例如,许渊冲把“江蓠”翻译成“sweet grass”,把“木兰”翻译成“grass”。这种翻译方法削减了读者阅读时的障碍,但也导致原诗句中一些意象的形象得不到真正解读。
“音译法+加注法”和“直译法/意译法+加注法”这两种翻译方式虽然存在相同的地方,但在表现文化意蕴方面,二者表现的效果有很大不同。很多专家认为,“直译法或意译法+加注法”翻译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音译法+加注法”反而更能真实表达诗人的情感。在音译的前提下加注可以帮助重现这个词语所蕴藏的情感、典故,以及历史。这种翻译方式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香草美人意象的了解,并且英语极具开放包容的特性,致使这些音译的意象可以完全融入到英语之中,这些注释将会慢慢取缔,最终达到无注释的目的。其实,专家们认为加注法+音译法具有的优点,也都可以加诸于“意译法或直译法+加注法”之上。“加注法+音译法”也不是完美的,例如,在表达词语内涵时,无法将意境与诗词典故所营造的意象充分融合在一起。例如,古代诗词中,“柳”与留同音,因此,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经常用“柳”来表达对分离的不舍,但外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难体会到这些深层含义。但是,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使用“意译法或直译法+加注法”,能够将“柳”所代表的含义完全表达出来。这种翻译方式同样适用于香草美人的翻译来呈现其意蕴。在辅助国外读者深刻理解诗词含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诗词中出现的香草美人进行翻译时,想要完全呈现出“信达雅”的含义是十分艰难的,其中,“信”与“达”是重点亦是难点,这是由于香草美人这一意象的意蕴厚重,单在香草美人的本质中讲,其代表一种具有强烈互文性的文学形式,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追求“雅”是体现词语本质的重要一步。综上所述可以知道,现如今译文不准确的问题主要出在两方面:第一是措辞不够严谨,例如,一种翻译《踏莎行》译文是Treading on Grass。此句中的“莎”代指莎草,而不是泛指草,《踏莎行》的标准译文是Treading on Nut Grass。第二是翻译人员不够了解文化内涵。例如,《念奴娇》的一些译文,将“念奴”译为“Dreaming of her Charm或Charm of a Maiden Singer或Charm of a Singer”。但念奴这个词实际是指在唐玄宗时代一名很出名的歌妓,唐玄宗时常召她觐见并要求她唱歌,还把她所唱的歌赐名为《念奴娇》。如果对这一词语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那么第一种翻译方法就不免贻笑大方。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差异,所以,翻译后的语言一定要保证准确性,首先,译者要了解所需译词的内涵,以及与西方的差异,比如,在翻译香草美人时,译者要先知道香草美人代表什么,还要明白为什么诗人要在此句运用香草美人抒发自身情感,译者要做到透彻了解词语背后的深层意义。
《楚辞》中屈原借用“香草美人”这一意象,来表达诗中主人公悲惨际遇的同时,也将古代政客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找寻出路,以及盼望君与臣和平相处的愿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有翻译人员对“香草美人”本质内涵有深入了解,才能在对《楚辞》进行翻译时,高效地完成这项工作。译者翻译时还应考虑采用哪种方法尽可能还原文本意义的同时,让国外读者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古代楚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