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莹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在称赞语的研究中,性别差异对称赞的表达与回应的影响逐渐受到人们关注,Holmes和Herbert在新西兰收集了400多例关于表达称赞的语料。在实验中发现,男性与女性对表达称赞和回应称赞时的选择大不相同。女性经常使用称赞语作为日常交际的方式,而男性则对于赞扬和回应赞扬大多选择回避策略[1]。
Ye(1995)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男性和女性称赞语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称赞语使用上,女性使用更多的直接赞扬,男性则大多选择不赞扬。在回应赞扬上,女性更多使用接受策略,男性更多选择不接受和拒绝转移策略。
魏耀章于1998年采用参与观察法对汉语称赞语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在称赞语使用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话题上,男性的话题主要集中在成就方面,女性的称赞语大多在外貌,服装等方面。冯鸿江(2003)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在汉语称赞句式选择上,称赞话题和称赞回应方面并没有多大差异[2]。
Holmes(1988)对称赞语的定义为:“称赞语是说话人对他人,尤其是听话人所具有的某种优势,如财物,特征或技能等,明确的或者隐含的进行积极评价的言语行为。”根据Ye(1995)的观点将称赞语分为以下几种:显性称赞,隐性称赞,提及但不称赞,不提及。显性称赞带有明确的褒义色彩如真好、很棒等;隐性称赞没有明确的褒义成分,比较含蓄。
该文根据Holmes的观点,把人们日常生活中对称赞语的回应分为以下几种:接受,转移/回避和拒绝。接受策略中包括:感谢,同意,回赠赞美。拒绝策略中包括不同意或自贬[3]。
性别因素在称赞语的表达与回应研究中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者对性别影响称赞和回应赞扬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认为女性的语言往往更简洁含蓄,表达赞美和回应赞扬时更加委婉。男性的语言更加直接,在表达赞美和回应赞美时更加直接。随着时代发展,文化交流,人们对交际中的表达赞美和回应赞美可能发生了变化。
该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对比分析的方法,目的在于考察在跨文化背景下,在汉字文化圈与非汉字文化圈内,性别差异对表达赞美和回应赞美的差异。
根据我们在统计结果之前做出预测,认为汉字文化圈男性在表达赞扬时候更委婉,女性在表达赞扬是更加直接明显。男性在回应赞扬时更多选择回避赞扬,女性在回应赞扬时更多选择接受策略,性别对人们选择赞扬和回应赞扬的方式有影响。
根据Holmes的研究,我们在统计结果前进行预测,在非汉字文化圈内,男性更多选择不赞扬和回避策略,女性更多选择赞扬和接受赞扬策略,性别对于人们表达赞扬和回应赞扬有很大的影响。
基于以上假设,该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来对汉字文化圈与非汉字文化圈中不同性别的人做了调查。并运用对比分析法对男性和女性的赞扬策略进行对比。并对汉字文化圈非汉字文化圈的赞扬策略进行对比[4]。
该次研究共一套问卷,汉语英语两种语言。问卷内容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称赞语部分:称赞语共设计了10个情景,回答问卷者可以选择显性赞扬,隐性赞扬,提及但不赞扬,不提及4种答案。对称赞语应答共设计了5个情景,回答问卷者可以选择接受,回避或转移,拒绝这4种答案。
问卷内容包括两大类外表:容貌,衣着,身材。才能:演讲能力,学习成绩,良好行为等。
汉字文化圈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共78份。男性20人,女性58人。全部为在校大学生,年龄集中在20~26岁。
非汉字文化圈收集到的问卷包括:美国,蒙古,贝宁,加拿大,尼日利亚,喀麦隆。共21份问卷,男性8人,女性13人。全部为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在校大学生,年龄集中在24~29岁。
通过收集到的78份汉字文化圈问卷和21份非汉字文化圈调查结构统计,该文对汉字文化圈与非汉字文化圈的男性和女性对于表达赞美和回应赞美的差别进行分析研究。
通过表1可见,在表达赞扬时,汉字文化圈中的男性在赞扬的时候,选择显性直接赞扬的比例达到了51,20%,而汉字文化圈的女性,选择显性直接赞扬的比例达到了63.37%。可见在汉字文化圈内,女性比男性更喜欢选择带有“喜欢”“很好”等褒义明显的赞扬语。男性选择显性直接赞扬的比例很小。在汉字文化圈内,性别对人们选择赞扬的方式有很大影响。
在非汉字文化圈内,男性在表达赞扬时选择现行直接赞扬所占比重达45.28%,女性选择显性直接赞扬的比重达46.52%。在非汉字文化圈内,男性与女性表达赞扬时,选择显性直接赞扬的比重大致相同,性别对于人们选择赞扬的方式并无较大影响。
表1 汉字文化圈与非汉字文化圈的男性与女性表达称赞的统计
隐性称赞,是指在赞扬人的时候不直接使用“很好”“喜欢”等直接的词汇,听话人需要通过对说话人的态度,以及当时的语境体会出来。无论在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内,年轻人选择隐性赞扬的比例都比较小[5]。
在汉字文化圈内,男性选择隐性赞扬的比例占25.90%,女性选择隐性赞扬的比例占26.46%。可见,在汉字文化圈内,性别差异对于人们选择隐性赞扬的影响不大。
非汉字文化圈内,男性选择隐性赞扬的比重是33.96%,女性选择隐性赞扬的比例26.67%。非汉字文化圈内男性更喜欢隐性赞扬。性别差异对选择隐性赞扬有较小的影响。
在汉字文化圈内,男性选择提及但不赞扬的比例占10.76%,女性选择提及但不赞扬的比例7.33%,非汉字文化圈男性选择提及但不赞扬的比例占11.32%,女性选择提及不赞扬的比例10.58%。由以上数据可见,汉字文化圈内,女性选择提及不赞扬的比重比男性稍多,而非汉字文化圈内,男性与女性选择提及赞扬的比重大致相似,性别对于选择赞扬方式并无较大影响。
在不赞扬的选项内,汉字文化圈男性所占比例12.04%,女性所占比例2.81%。可见在汉字文化圈内,男性有些时候更喜欢选择不赞扬。这与我国传统男性的自我定位有关,男士选择不赞扬的题目大多是与人的外貌,衣着等方面。如问卷中的5题:“班级里有一个同学非常漂亮(帅气),你会当面夸赞她(他)吗?”
非汉字文化圈内男性所占比例9.43%,女性选择所占比例13.90%。在非汉字文化圈内,与汉字文化圈相同的是,女性对于选择不赞扬的比重也比男性大[6]。
对称赞语应答共设计了5个情景,回答问卷者可以选择接受,回避或转移,拒绝这4种答案。表2是调查对象回应赞扬时选择的方式。
表2 汉字文化圈与非汉字文化圈的男性和女性对于回应称赞时的选择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汉字文化圈的男性和女性对于回应赞扬时选择接受策略的比重占到40%左右。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自谦的待人处事准则深入人们心中,无论男性女性选择接受赞扬的比例都低于非汉字文化圈。
但在非汉字文化圈内,男性与女性选择接受策略的比重达到了60.00%以上。人们更信奉个人主义,当面对别人的夸赞时,非汉字文化圈的男性与女性,大多选择接受赞扬。
在汉字文化圈内,男性更倾向于选择接受和转移回避策略,而女性更多喜欢选择转移回避策略,这与汉字文化圈内男性与女性的性别差异相关,社会普遍将女性定义为更加礼貌友好,情感细腻。而男性则不拘小节,刚毅果断,更加直接。所以在回应赞扬时,汉字文化圈的性别差异比较大。见表3。
表3 非汉字文化圈男性与女性对于回应赞扬的选择
在非汉字文化圈内,男性的接受策略比重是67.09%,女性选择接受策略的比重视63.83%,男性选择转移回避策略的比重是30.53%,女性选择转移回避策略的比重29.78%。男性选择拒绝策略2.35%,女性选择拒绝策略的比重6.38%。通过对以上数据的统计,在非汉字文化圈内,性别对于人们选择回应赞扬策略并无很大影响,男性女性对于各项回应策略的选择比重大致相同。
主要影响非汉字文化圈年轻人选择的因素是:赞扬话题的变化。
当赞扬的话题是个人所有物时,如第十五题,“当有人夸赞你的书包好看,你怎么回答?”98.36%的男性和99.57%的女性选择了接受赞扬。
当赞扬的话题变成对本人能力成绩的夸赞时,如第十三题:“有人夸你考试考得好?”对于该题,非汉字文化圈的男性和女性选择回避转移策略的比重大不相同。
对汉字文化圈中的青年人,性别对表达赞扬和回应赞扬都具有影响。在表达赞扬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喜欢使用显性直接赞扬的方式;在回应赞扬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喜欢用回避转移策略来回应赞扬。
对于非汉字文化圈内的青年人,在表达赞扬时,性别对于回应赞扬并无较大影响。在回应赞扬时,性别的差异也并不显著。
(1)性格差异。
男性与女性性格本身就与较大差异。男性在性格待人处事方面比较直截了当,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在日常交际中,也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赞美。而女性感情温柔细腻,更加注意细节,也比较善于表达情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人的长相,衣着,配饰等外貌方面的事物。所以经常会互相表达赞美,有时甚至为了增强两人之间的友谊恭维对方。
(2)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语言模式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文化上的同约性。所以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也会在不同的语言的使用等方面反映出来”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人心,以至于对现代社会仍有影响。男性被定义为权威,稳健。女性则温文尔雅,秀外慧中。所以在面对赞扬时会选择拒绝的方式以显自己的品格。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年轻女性更加独立自主,所以在回应赞扬时也有很多女性选择接受赞扬。
而在非汉字文化圈的国家,男性与女性并没有男尊女卑的传统,所以在表达赞扬和回应赞扬时并没有明显的差别。
(3)话题差异。
在对人的外貌、服装、外表等表达赞扬时,女性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赞扬,而男性的隐性赞扬会更多。如第1题,看到朋友的衣服很好看。90.32%的女性选择直接赞扬,而只有63.16%的男性选择直接赞扬。这我们的传统观念有关,女性谈话时更喜欢谈论服饰外貌等话题,也比男性更在意外貌服饰等。此条差异也可以归为男女性格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