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国情怀融入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意义

2021-01-16 04:02孙茂书
公关世界 2021年24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

孙茂书

摘要:家国情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名大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在“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家国情怀薪火相传,始终是中华民族面对风险挑战凝心聚力的强大精神支柱。当前,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青年的思想观念受到不同程度冲击,将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增强高校学生政治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家国情怀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梦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资源。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背景下,发掘“家国情怀”的深层含义,将家国情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国情怀的内涵演变

古代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是政治集团或统治阶级通过控制思想文化以达到其政治目的的行为早已存在。随着阶级的不断发展,国家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国情怀都源于阶级统治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国情怀的内涵在不断变化,在社会主义中国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发展历程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源起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1 ]古代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却已经伴随阶级产生和发展。自有明确文字资料记载的殷商开始,就已经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商王王权至上的合法性,来源于当时的上帝崇拜与祖先崇拜。此后,周公制礼作乐,确立尊卑等级;礼坏乐崩之后,奴隶社会解体,纲常伦理又成为古代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种法律化、政治化、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规范人们的言行,控制其价值取向。

(2)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出现,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开始形成。早在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就明确提出党内成员要“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 2 ]。1950年,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十四届第二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学生当前任务的决议》,指出中国学生“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进步的文化科学知识,完成历史所赋予的任务。”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上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及其相关概念,均是源自实际工作需要,没有形成准确的定义与稳定的体系。直到1980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在北京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第一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应成为一门学科”,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1984年,全国12所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最终得以确立并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2.家国情怀内涵的流变

(1)家国情怀产生的历史条件

据《说文解字》注释,家“居也。从宀,豭省声。”“宀”为房屋,“豭”为猪,家即用房屋圈养生猪的地方。国“邦也。从口,从或。”大“口”为疆域,小“口”为人口,横为土地,戈为兵器,国即由疆域、人口、土地、军队构成。无论东西方,家与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联系。父系氏族社会与中国的人文、地理环境相结合,生长出独特的政治文化。当家庭成为独立的经济单位,中国一面临海、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与占国土面积较少的土地资源为自給自足的小农经济提供了牢靠的物质基础。稳定的家庭为中华文化提供了稳固的血缘关系,形成了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伦理关系。庞大的国土面积与人均较少的土地资源,一方面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一方面使得人们不得不依附土地生存,精耕细作。这不仅使得中华民族崇尚“大一统”思想,也形成古代中国安土重迁、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对故乡、土地的眷恋使中国人对于国家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

(2)中国古代家国情怀

《史记·夏本纪第二》记载,禹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记载“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家国情怀在中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皇权专制与宗法制的结合,构筑起一套家国同构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体系。在家族内部,父权至上,父系长辈为尊;在国家,君权至上,嫡系长辈为尊。君权受命于天,天子拥有最高的权力,被视为“国父”,成为国家最大的家长。地方各级官僚代表天子的名义管理地方,被视为“父母官”。统治者以民为本,大臣上报国家下安百姓,是古代国家最理想的状态。然而受历史发展阶段所限,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压迫是常态,虽然历史上不乏忧国忧民的伟大历史人物,但古代家国情怀仍是以“忠孝”等封建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以士大夫阶层为主体的一种狭隘的文化。

(3)中国近代家国情怀

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颟顸的清政府腐朽无能,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一步步沦丧,中华民族危机重重。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进步,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面貌。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思想流毒与地主的压迫依然使广大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各界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与探索,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了忧国忧民的意识,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为家国情怀的主要内容。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的家国情怀

自从中国共产党的出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化悠久深厚的沃土中生根发芽。个人、家庭、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到了一起。中华文化“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与共产主义“消灭私有制”的理论高度契合。当“公”与“私”的界限被打破,无数小家就聚合成一个大家。家国情怀的主体在不断扩大,内涵在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家国情怀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紧密相连,是实现个人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机统一。

二、文化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国情怀的内在联系

文化带给人深厚的情感力量,是任何先进的科技都无法具备的。将家国情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 需求。

1.家国情怀与思想政治教育相通的文化特点

(1)阶级性

作为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作为文化精神的家国情怀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同阶级对其所属民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差异,与此相对应的家国情怀的内涵也有所区别。封建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维护皇权专制为根本,以伦理道德为主线,家国情怀则体现为忠君报国的思想。近代中国长期处于战乱状态,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较为复杂。有维护封建势力的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有体现农民愿望的理想平均主义,也有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2)延续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民众所接受,成为广大中国人行为准则。家国情怀成为无数中国人超越生命的价值认同,形成个人—家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在至亲面对危险之时,中国人往往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家人的生命。在国家有难之时,中国人往往选择舍小家,报国家。家国情怀不在于单个人有限的生命,更会扩散到家庭,延续到后世,形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精神。

(3)时代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国情怀都有不同的内涵与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各有侧重。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铲除封建地主剥削,解放苏区农民,是共产党对无数家庭的担当;朝鲜战争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无数家庭对国家的深情。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始终紧贴时代特点,围绕中心任务。

2.家国情怀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同的精神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影响、塑造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就是要增强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认同感,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義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从教育主体来看,在更加重视实用价值的现代社会,部分学校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缺乏基本关怀,甚至很多教师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与教育能力。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单调、枯燥,严重功利化的教育氛围使得课程仅仅被视为获取学分的工具,加之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弱化、边缘化的现象。从教育受众来看,由于网络科技发展、市场经济冲击、各种社会思潮的涌现,当代高校学生的家国情怀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失。面对来源广、体量大、传播快的社会信息,部分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文化鉴别力,思想政治观念不强。2014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家国情怀教育”为重点。一个人的力量、生命有限,然而接续奋斗,一代接着一代,人的力量、生命就是无限的。家是生命的纵向接力,国是生命的横向守望,纵横交织,成就生命之网,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增强高校学生文化自觉的时代要求,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

(责任编辑:姜秀靓)

参考文献:

[1].刘哲昕.家国情怀:中国人的信仰[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2].要叶美.家国情怀课程资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