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献尹
(淮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语音、词汇、语法这三项要素。其中,“语音”是学习一门语言的根基。在二语习得的过程里,最容易观察到母语影响目标语的迁移现象。然而,现行的日语教学现场上,发音指导受到诸多限制。城生整理了前人研究的成果,指出发音指导存在以下问题:1)意思通就好。2)不需特别指导,发音自然会变好。3)比起发音教学,还有更重要的学习项目。4)发音指导较为困难,需要交给特定的教师。5)对于发音,学习者缺乏兴趣,也不容易理解。6)发音练习容易让学习者产生倦怠。7)日本留学考及日语能力测试都没有发音的考试项目。8)教师本身对于自己的发音没有信心,特别是词调。9)发音需要一对一进行指导,班级教学时比较困难。[1]由此可知,发音教学受到学习者及教学者的心态、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姑且不论这些原因,我们不得不承认多数学习者仍是希望讲一口地道自然且发音漂亮的日语①[2]。同时,“语音”与“沟通”及“语言自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好发音有其必要性。
本文以中国日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关注与“沟通”及“语言自然度”有关的超音段层次的发音项目,包含节奏(rhythm)、词调(accent)、强调(focus)及语调(intonation)。为求能够客观地观察日语学习者(以下称学习者)及日语母语者(以下称母语者)的表现差异,利用语音分析软件Praat分析学习者的语音习得问题②[3-4]。从“语音学”的观点,提出教学时的启发,期盼为日语发音教学提供参考。附带一提,本文为了便于呈现且方便阅读,直接以罗马拼音方式标写日语,不使用假名。
关于日语发音习得的研究抑或日语发音教学的研究,根据笔者的调查,向来都侧重“音段层次”发音项目的探讨。即便是“超音段层次”发音项目的课题,也多关注“词调”方面的研究[3]。其原因不外乎,音段层次的发音项目及超音段层次的词调比较容易观察。然而,随着实验语音学的进步,免费语音分析软件Praat的问世,使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观察,并描述各种语音现象,进而应用在辅助解决外语学习者的发音习得问题上。因此,近年来有关日语语调或是节奏的研究也逐渐有了进展。
佐藤让母语者审听学习者在音段层次及超音段层次的发音,发现“词调”及“语调”的高低变化是影响母语者判断学习者发音是否自然的重要关键[5]。换言之,超音段层次为影响日语发音自然度的要件。鲇泽回顾了1990年后有关日语学习者的词调及语调习得研究,她指出从习得观点出发的词调及语调研究仍然少见[6]。鲇泽认为语调方面,日语学习者的疑问句习得可以分为七个阶段:1)以母语语调发音的阶段;2)习得句尾上升调,所有疑问句都使用上升调发音的阶段;3)习得疑问词疑问句语调的阶段;4)习得“~desuka?”③[7]“~masuka?”有终助词“ka?”的上升调阶段;5)习得区辨加入“中高型词调”及“平板型词调”的上升调阶段;6)习得“-2型词调”词汇词尾的上升调阶段;7)习得“-2型词调”词汇词尾为“拨音”或“长音”的上升调阶段[8]。换言之,学习者在习得较为复杂的疑问句语调前,必须先习得不含终助词的陈述句语调。词调方面,前人研究多采用词调听写实验,让学习者听取所感知的词汇词调,结果发现:1)正答率与学习者的日语学习资历长短无关,个人差异很大。2)学习者对于无词调(平板型或尾高型)的词汇,正答率较高。3)不同母语的学习者,正答率高的词调型态有所不同。母语的词调型态与目标语日语的相近时,学习者会运用“感知转移”④的能力。4)同样母语的学习者,正答率差异最大的为头高型词调。5)正答率低的词汇群音节量⑤及词调型态的正答率反映在不同母语的特征上。
王伸子以北方方言、上海方言、台湾闽南方言的音韵系统为例,说明这些方言的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破裂音时的问题点[9],结果发现:北方方言的学习者因为母语没有“有声破裂音(/b//d//ɡ/)”,发音时以送气音(/ph//th//kh/)取代无声破裂音(/p//t//k/);以不送气音(/p//t//k/)取代有声破裂音(/b//d//ɡ/)。听取时将字头弱送气的无声破裂音(/ph//th//kh/)听成不送气音(/p//t//k/);促音后的无声破裂音(/p//t//k/)听成有声破裂音(/b//d//ɡ/)⑥。此外,台湾北部不说闽南方言的学习者也有相同的问题。然而,文章里并未提及超音段层次的习得问题。
以上回顾了日语发音习得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以中国学习者为对象的超音段层次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以超音段层次的发音项目为题,展开研究。
有关日语超音段层次发音项目的范畴,一般指的是节奏、词调、强调及语调(土岐哲[10],鹿岛央[11],郭献尹[3])⑦。矶村认为句子整体的语调包含词汇词调(以下称词调)、强调(或称句中语调⑧)及发话意图[12]。其中,发话意图为说话者的想法,即具有终助词的句末语调(以下称语调)。
笔者梳理了前人研究探讨日语超音段层次发音项目的范畴,其习得顺序可用“itsu tanakasanto denshade toukyoue ikimashitaka。(什么时候跟田中先生搭电车去了东京呢?)”语句为例说明。学习者习得的顺序:先是学会2拍形成1音步的“①节奏(以.表示)”⑨;其次为重音核的位置,即“②词调(以粗体罗马字表示)”;再次为传递句子信息核心的“③强调(以↑表示)”及伴随其后的“停顿(以p表示)”;最后是表示说话者情感或想法的“④语调(以↗表示)”。简言之,日语超音段层次发音项目的习得顺序为:①节奏→②词调→③强调→④语调,如下所示。
什么时候跟田中先生搭电车去了东京呢?
①节奏:itsu.tana.ka.san.to.den.shade.tou.kyou.e.iki.mashi.taka。
②词调:itsu.tana.ka.san.to.den.shade.tou.kyou.e.iki.mashi.taka。
③强调:itsu↑p.tana.ka.san.to.den.shade.tou.kyou.e.iki.mashi.taka。
④语调:itsu↑p.tana.ka.san.to.den.shade.tou.kyou.e.iki.mashi.taka。↗
当我们利用语音分析软件Praat观察这个语句时,由于语句里的疑问词“itsu(什么时候)”为句子信息的核心,我们会发现其音量被“强调”提高。此外,表示说话者疑问语气的终助词“ka(呢)”也随之微微上扬。除了“疑问词(itsu)”及“终助词(ka)”外,语调整体呈现瀑布式的渐降趋势。下文将以上述的习得顺序探讨中国日语学习者在超音段层次的习得问题。
本节以中国日语学习者在超音段层次上常见的习得问题进行论述,分为节奏的习得、词调的习得、强调的习得及语调的习得。这些发音项目在习得上虽然有顺序性,然而在说话时的语流里却是环环相扣且相互影响⑩[13]。因此,学习者发生超音段层次的语音错误,有可能同时出现。可想而知,指导时比音段层次的问题更为复杂。以下以“语音学”的观点,说明并分析学习者及母语者在超音段层次上的语音差异。
中国日语学习者常见的发音习得问题之一,便是“节奏”。然而,不论是教学抑或研究,我们常见的是音段层次上有关特殊音拍(包含长音、促音、拨音及连母音)的探讨。事实上,由特殊音拍(special moras)与一般音拍(mora)构成超音段层次的节奏,倘若习得不完全很容易造成误解。换言之,即使句子没有歧义性,对听话者而言,节奏上的错误会增加理解与沟通的困难。例如:户田以“kitekudasai(请来)”“kitekudasai(请穿)”“kittekudasai(请切)”“kittekudasai(请给我邮票)”“kiitekudasai(请听)”等语句为例,指出学习者不容易感知句中的特殊音拍,也因此影响了他们的发音[14]。
笔者进行学习者及母语者在词汇与语句的节奏产出实验,同时将语音档案交给从事日语教职的母语者审听[4]。结果发现中国初级日语学习者的节奏习得有以下问题:1)词汇若为“一长音节(具特殊音拍的音节)”与“一短音节”的组合,学习者容易将后部的短音节拉长发音。例如:“denshaga konde imasu(电车很塞)”一语句里,学习者的“densha(电车)”变成“denshaa”。指导前学习者的词汇“densha”的最末拍及助词“ga”皆被拉长。母语者则是将词汇“densha”的最末拍及助词“ga”读成一个音步(foot)。2)词汇若为“两短音节”与“一短音节”的组合,且词调又为平板型时,学习者容易将后部的短音节拉长发音。例如:“tabako(香烟)”变成“tabakou”。指导前学习者的词汇“tabako”的最末拍比母语者的长许多,节奏明显不自然。3)学习者在接受指导前,有长音或促音过短的问题。指导后却出现矫枉过正,长音或促音略为偏长的情形。例如:部分学习者经指导后,其词汇“kibou(希望)”的最末拍与母语者的相近,但显略长。然而,这对于审听的母语者而言,并未构成理解的问题,这表示这样的些微差异是可以被容许的范围。
关于中国日语学习者的节奏习得,我们可以从上述内容得到几点教学时的启发:1)一个具有特殊音拍的词汇,即使学习者掌握了词汇单位的发音,一旦到了语句里,可能会产生长音或促音时长不足的问题,影响沟通理解或语言自然度。2)不具有特殊音拍的词汇,若是偶数音拍,则两音拍各自构成一音步。例如:“omi.yage(礼品)”。若是奇数音拍,则前两音拍为一音步,最末拍为半个音步。例如:“kame.ra(相机)”,发音时必须留意音步的切割,节奏才会自然,音节不被拉长。3)汉语的音节不似日语的音拍,使用“音节量(即音节长短)”区辨意义。因此,教学时需要特别留意长音及促音构成节奏的时长概念。
日语超音段层次的研究里,以中国日语学习者为对象的词调研究可以说是最为完整。其原因不外乎有二:1)词调研究的历史最为悠久,相关研究的积累比较丰富;2)词汇或语句里的词调,大部分情形只需要关注“重音核”的位置,比起其他超音段层次的发音项目要容易观察。然而,实际的词调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学现场上为了方便学习者理解,向来将日语的词调分为“高低两段”说明,使得学习者按部就班地将词汇词调套入语句里,导致语句整体的语调不自然。再加上,学习者的母语“汉语”为声调语言,汉语每个音节带有声调的关系,使得学习者在语句里容易起伏过多,造成负迁移。笔者以连体修饰句的语音产出实验为例,说明学习者及母语者在“音调句”里的词调表现差异[3]。以“shiroi tamagoga arimasu(有白色的鸡蛋)”一语句为例,其结构为“shiroi(白色的:修饰语)+tamagoga(鸡蛋:被修饰语、ga:表示主语的助词)+arimasu(有:动词)”,被修饰语及动词的词调不高过修饰语的词调,语调整体必须呈现瀑布式逐渐下降的趋势。透过语音分析软件的观察,结果发现学习者的词调习得问题就是每个词汇词调读到位,且“鸡蛋(被修饰语)”的音调曲线高过“白色的(修饰语)”。此外,还有学习者将“鸡蛋”的词调误读为头高型(tamago),实为中高型(tamago)或平板型(tamago)。相对地,母语者的语句里,三个词汇的词调呈现瀑布式的渐降现象,符合音调句该有的自然表现。
陈冠霖探讨台湾日语学习者产生“-2型词调”现象的起因,他于文章里指出前人研究说明的不足点。更进一步发现,汉语词汇的最末音节若为下降调,则为优势读法,这相当于日语词汇的末尾两拍读为先高再低“-2型词调”的型态。因此,造成学习者喜欢将词汇词调放在倒数第二拍[17]。事实上,根据笔者的实际授课经验,这样的现象确实在台湾日语学习者身上可以观察到。然而,内地日语学习者却呈现较为纷陈的词调习得问题,有必要再进一步调查。张若星使用口语教材及书面教材让学习者录音,再交由母语者审听。他发现超音段层次的发音项目里,句义识别度相关系数较高的有“句尾的上升与下降(即语调)”及“流利度(即音调句里的词调)”。此外,学习者经常出现复合语的词调错误[18]。换言之,倘若学习者没有掌握音调句里词调渐降发音的要诀,有可能造成起伏过多,阻碍发话的流利度及句义的识别度。再者,不正确的词调也会影响语言自然度。由此可见,词调习得的重要性。
关于中国日语学习者的词调习得,我们可以从上述内容得到几点教学时的启发:1)教学时除了词汇词调的型态(平板式或起伏式)外,也必须指导学习者音调句的概念,避免语句整体有过多起伏的错误。2)关于日语的名词词调,根据松森他的调查,“0型词调”及“-3型词调”为常见的词调类型[19]。若为单纯名词,便可利用这项法则类推词汇的词调,降低错误率。例如:地名里,“toukyou(东京)、yanagawa(柳川)”为0型词调,“kyouto(京都)、nagoya(名古屋)”为-3型词调;姓氏里,“aoki(青木)、tanaka(田中)”为0型词调,“morita(森田)、taguchi(田口)”为-3型词调。3)有关复合名词的词调,必须依据前后词素的关系来判断。松森他指出一个复合名词里,当前部词素与后部词素为并列关系、格关系及右分枝关系时,则两者维持原来的词调。例如:“seiri/seiton(整理、整顿)”为并列关系;“tetsuzuki/shuuryou(手续结束)”为格位关系;“nihon/rekishigakkai(日本历史学会)”为右分枝关系。这些复合名词都有两个词调,因此必须加以说明,否则学习者容易将词调给后部词素。笔者曾经以“torihiki/chuushi(中止交易)”一词为例,进行语音产出实验。该复合名词的前后部词素为“格位关系(torihikio chuushisuru)”,因此应该有两个词调,前者为“-3型词调”,后者为“0型词调”。然而,绝大部分的学习者都只读了一个词调,且重音核的位置落在后部词素的第一音节,与母语者的两个词调不同。透过语音分析软件的观察,母语者的前后词素间出现空白(即分界),但是学习者的却没有。由此可知,学习者在习得复合名词时,没有透过语音表现格位关系的概念。
本文里的“强调”并非年轻人使用在询问听话对象,将句中文节末尾提高的“shiriagari intoneeshon(尾部上升语调)”;而是指说话者为了传递话语里的重要信息,将该处语调提高发音的意思。刘佳琦认为强调的手段还可以放慢语速发音[20]。此外,笔者认为还有“tottemo(非常)、anmari(不太)”这类插入促音或拨音的副词,也可以表示强调的语意。因此,日语里想表示强调的语气有许多手段,可以是提高重要信息的语调发音、放慢语速,或是在特定程度副词内插入促音及拨音。以下以“疑问词疑问句”及“歧义句”为例,说明强调习得的重要性及学习者的强调习得问题。
首先,关于疑问词疑问句,其信息核心为“疑问词”,说话者为了让听话对象能够确实掌握语句重点,就必须将疑问词的语调提高发音。同时,其后伴随“停顿”,借以凸显停顿前的强调范围。以前述“kinou tanakasanto denshade tokyoue ikimashita。(昨天跟田中先生搭电车去了东京。)”之语句为例,若作为应答反推其问话,有以下四种可能:1)“itsutanakasanto denshade tokyoue ikimashitaka。(什么时候跟田中先生搭电车去了东京呢?)”。2)“kinoudaretodenshade tokyoue ikimashitaka。(昨天跟谁搭电车去了东京呢?)”。3)“kinou tanakasantonandetokyoue ikimashitaka。(昨天跟田中先生搭什么去了东京呢?)”。4)“kinou tanakasanto denshadedokoeikimashitaka。(昨天跟田中先生搭电车去了哪里呢?)”。学习者常见的习得问题,就是没有将疑问词的语调提高发音。然而,只要稍加说明,对于学习者而言,疑问词疑问句的强调不难理解,习得并不困难。
其次,关于书写法一致的两个不同语句(即歧义句),可以通过强调及停顿表现句义的不同。以“kinou kattasaifuo nakushite shimaimashita。”之语句为例,说话者将声音提高发音(即强调),并加入停顿,可以呈现两种句义。一是“kinou↑pkattasaifuo nakushite shimaimashita。(昨天弄丢了之前买的钱包)”,想传递的是钱包弄丢的时间点。一是“kinou kattasaifuo↑pnakushite shimaimashita。(弄丢了昨天买的钱包)”,想传递的则是买钱包的时间点。笔者曾经以歧义句为例,进行语音产出实验。结果发现学习五年多日语,且通过N1日语能力测试的学习者,即便了解歧义句语法结构的不同,仍不知利用“强调”及“停顿”表现句义上的差异。通过语音分析软件的观察,可以发现学习者歧义句的两个语图无法看出不同点,这与母语者的语图有很大的区别。
关于中国日语学习者的强调习得,我们可以从上述内容得到几点教学时的启发:1)日语在语音上的强调手段有提高重要信息的语调发音、放慢语速以及在特定程度副词内插入促音或是拨音。2)强调在疑问词疑问句上,具有传递重要信息的功能。在歧义句上,具有区辨意义的功能,由此可见其习得的重要性。3)被强调的词汇或是语节后面通常伴随停顿,以凸显被强调的信息。4)对学习者而言,歧义句的强调比疑问词疑问句的强调更难习得,其原因是歧义句里的连体修饰节比疑问词被提高语调发音的范围更大。试比较前述的疑问词疑问句及歧义句,前者仅“疑问词”被提高,后者则是音节数目较多的“连体修饰节”被提高。从发音层面来说,要将强调范围较大的语句提高语调发音,对学习者而言,更为困难。
语调的定义一般分为“广义”及“狭义”两种,前者包含语句语调(即陈述语调)、句中语调(即前节的强调)及句末语调;后者则单指句末语调。本节就带有语气词(即终助词)的句末语调,说明其习得的重要性,并探讨学习者的习得问题。
朱春跃以“soudesu+ka”为例,利用语图呈现语调里终助词“ka”上升、下降与持平所表现的五种语气。他指出当语调末尾上升时,表示“怀疑、强调、中立”。当语调末尾下降时,表示“佩服、不关心”。当语调末尾持平时,表示“失望”。与人沟通应当依据场合选用适当的语调,才不会引起误解,进而影响人际关系[21]。例如前节所提的歧义句,倘若弄丢钱包的当事人告诉听话对象自己弄丢了昨天刚买的钱包,假使听话对象以漠不关心的语气“soudesuka。(是吗?)”回应,想必当事人一定会感到不快。因此,如何习得使用正确的语调说话,对学习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笔者以“soudesu+ka”为例,录制母语者的对话,并对台湾学习者进行语调感知及产出实验。首先,关于语调感知方面,其结果发现学习者对于同为上升调,表示“怀疑”及“确认”语气的“soudesuka”很难区分。透过语音分析软件的观察,母语者在表达“怀疑”及“确认”的语气时,语调末尾表示“怀疑”的终助词“ka”比表示“确认”的终助词“ka”,上扬幅度高出许多,且语调整体的变化更大。由此可知,两句“soudesuka”表达的是不同语气。在语调习得的顺序上,应该先理解语调想表达的语气,再进一步学习正确的语调,也就是先学会感知再追求产出。
其次,关于语调产出方面,其结果发现学习者对于下降调表示喜悦的“soudesuka”不容易发音。原因是日语不像汉语每个音节(汉字)都有声调,要表示高兴抑或惊讶的语气时,必须通过语调由高降到低的落差来表现。学习者的母语为汉语,并不具备这样的语音特征,因此与母语者出现了差异。通过语音分析软件的观察,母语者表示喜悦心情的“soudesuka”,其音调曲线被提高,且高于学习者许多。同时,由于母语者的语气带有赞叹之意,终助词“ka”被略为持平拉长。反观学习者的音调曲线由高转为持续下降,两者间出现差异。因此,为了表达适当的语气,不能仅关注语调整体的走向,也需留意终助词的样态。终助词的语音是上升还是下降、持平,是拉长还是缩短,都会影响到语气的表达。
关于中国日语学习者的语调习得,我们可以从上述内容得到几点教学时的启发:1)语调习得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语言自然度外,还会影响到语气。2)语调整体的走向及由高到低的落差会影响语气。3)终助词的语音是升降还是持平,以及长度会影响语气。4)帮助学习者习得正确的语调必须透过场面对话的方式,而非单一语句说明语调的样态。5)对学习者而言,同样调型的语调(此为表示“怀疑”及“确认”语气的“soudesuka”),在习得上不容易感知与产出。因此,可以透过使用语音分析软件的方法,辅助他们理解。6)依据笔者的实际授课经验,语调的指导不能仅透过语音分析软件观察其音调曲线,还必须进一步听取语音档案。例如:表示失望的“soudesuka”,其音量是由大到小,无法完全透过音调曲线确认。简言之,影响语调语气的因素较为复杂,因此不能凭靠单方面的判断,最好并用声音可视化及听取音档的方法。
本文探讨中国日语学习者在超音段层次的习得问题,从语音学的观点出发,说明学习者及母语者在超音段层次表现的差异,期盼给教学提供参考。总的来说,节奏方面必须留意长短音节组成的节奏,以及特殊音拍里长音与促音的时长问题。词调方面必须留意音调句里多个词汇词调渐降的表现,以及单纯名词与复合名词词调法则的差异。强调方面必须留意依据强调的范围及停顿的位置,并将重要信息或是区辨意义的语节提高发音。语调方面必须透过场面对话的方式,留意语调整体的走向及由高到低的落差外,还有终助词在语音上升降、持平与长度的变化。
注 释:
① 日语教育学会(1991)曾经以200多名在日留学生为对象,调查学习者最想学好的57个项目。其结果,最多为口说,其次为使用自然的发音及语调说话。
② 各项语音分析图表,请参阅笔者《以台湾日语学习者为对象之超音段层次的发音研究——以语调为中心》及《论华人初级日语学习者在节奏习得的问题点及教学》的研究,本文一概省略。
③ “粗体罗马字”表示词调由高往低下降的“重音核”,其定义请参阅天沼他《日语语音学》。
④ 即母语的正迁移。
⑤ 此处的“音节”为“拍(mora)”的意思。
⑥ 这个判断是否正确,本文持保留态度。
⑦ 有些学者会将“缩约形”纳入超音段层次的发音项目。然而,缩约形有以下特色:1)缩约形为一种音节缩减的变异现象;2)缩约形仅限于某些特定族群(年轻人)使用;3)缩约形不具备区辨意义及表达情感的功能;4)缩约形与语言自然度无关。因此,非本文探讨的对象。
⑧ 所谓“句中语调”是指句子里面,而非句子中间的语调,又称为“句内语调”。
⑨ 有关“拍”及“音步”间的关系,请参阅笔者的《论华人初级日语学习者在节奏习得的问题点及教学》。
⑩ 请参阅笔者的《台湾日语音声教育之调查——以南部地区非专攻学习者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