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对患者认知水平和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分析

2021-01-15 09:33马博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5期
关键词:血氨内啡肽肝性

马博

肝性脑病是重症肝病较为常见,且相对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其指的是基于严重肝功能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上,在治疗原发肝病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认知保护的重视,避免严重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1]。据有关资料显示,醒脑静、纳洛酮是临床常用治疗药物,且效果明显。因此,本文针对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接收的肝性脑病患者实施醒脑静与纳洛酮联合治疗效果进行简单分析,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前来本院治疗的100 例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平行对照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 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6∶24;年龄最小53 岁,最大86 岁,平均年龄(63.85±7.40)岁;原发病:肝硬化、药物性肝病、病毒性肝炎、原发病肝癌分别有20、6、9、15 例;疾病分期:Ⅰ期29 例、Ⅱ期12 例、Ⅲ期9 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8∶22;年龄最小51 岁,最大85 岁,平均年龄(64.12±7.21)岁;原发病:肝硬化、药物性肝病、病毒性肝炎、原发病肝癌分别有18、7、10、15 例;疾病分期:Ⅰ期27 例、Ⅱ期13 例、Ⅲ期1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2]:①与2013《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中肝性脑病诊断标准相符;②具有中枢神经功能受损病症;③经脑电图或者影像学检查提示异常;④签署书面文件。排除标准[3]:①具有肾、心、脑器官功能不全;②具有纳洛酮及醒脑静药物过敏史;③具有精神疾病史;④神志意识模糊;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具体有:饮食调节,控制蛋白入量,平衡酸碱和纠正电解质紊乱,预防感染,保肝,去除诱因等。观察组采取醒脑静(河南天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1020664)与纳洛酮(河北奥星原料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4846)治疗,方法如下:静脉滴注100 ml 葡萄糖溶液与1 mg 纳洛酮,2 次/d,同时静脉滴注250 ml 生理盐水和20 ml 醒脑静注射液,1 次/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统计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神志意识清楚,原发病因完全控制,中枢神经受损症状全部消失,经脑电图检查提示无异常,表示显效;经72 h 治疗后,患者意识恢复显著,中枢神经受损症状基本改善,原发病因控制明显,经脑电图检查提示基本正常,表示有效;与以上判定指标不符,表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评估认知功能,判定依据分别是HDS 和MMSE,分值越高,说明认知功能越好。③检测所有患者β-内啡肽水平及血氨水平。④准确记录血清炎症因子,包括TNF-α、IL-10、IL-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中显效21 例、有效20 例、无效9 例;观察组中显效26 例、有效22 例、无效2 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认知功能 治疗前,对照组MMSE 评分和HDS评分分别为(14.58±2.09)、(14.25±1.05)分,与观察组的(14.52±2.13)、(14.31±1.0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2、0.283,P>0.05);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和HDS 评分分别为(25.12±3.26)、(23.71±3.41)分,高于对照组的(16.78±3.78)、(17.12±3.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14、9.008,P<0.05)。

2.3 β-内啡肽水平及血氨水平 治疗前,对照组β-内啡肽及血氨水平分别为(76.58±6.09)pg/ml、(143.48±8.79)μmol/L,与观察组的(76.56±4.15)pg/ml、(143.52±9.01)μ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9、0.022,P>0.05);治疗后,观察组β-内啡肽及血氨水平分别为(43.96±5.56)pg/ml、(82.65±6.34)μ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56.89±5.69)pg/ml、(122.13±10.8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93、22.154,P<0.05)。

2.4 血清炎症因子 治疗前,对照组IL-6、IL-10 及TNF-α 分别为(18.79±5.08)ng/L、(15.63±2.87)ng/L、(16.91±5.34)ng/L,与观察组的(18.67±4.76)ng/L、(15.69±2.75)ng/L、(16.89±5.28)ng/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2、0.107、0.019;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10 及TNF-α 分别为(10.05±3.16)ng/L、(10.24±3.16)ng/L、(11.13±4.76)ng/L,均低于对照组的(15.06±4.67)ng/L、(13.06±2.54)ng/L、(14.67±4.8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3、4.918、3.684,P<0.05)。

3 讨论

肝性脑病是当前感染内科、消化内科较常见且病情相对严重的一种疾病,是许多极慢性严重肝病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到目前为止,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依旧不明[5]。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肝性脑病是因为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其理论依据包括“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氨基丁酸/苯二氮(GABA/BZ)复合体学说”、“氨、硫醇和短链脂肪酸的协同毒性作用”“β-内啡肽诱导学说”等,其中“β-内啡肽诱导学说”及“氨中毒学说”已经经过医学界认可。基于生理条件下,氨通过肝脏代谢形成尿素后,由机体内排出,其不会损伤机体,但是对于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功能受损严重者,氨代谢能力明显降低,进而提高了血氨水平,导致肝性脑病。血氨水平的提高会对脑能量正常代谢造成影响,对中枢兴奋性造成干扰,同时对神经递质的正常传递造成抑制,使得神经功能受到损伤。大部分重度肝病患者保持应激状态,该状态下,增加了下丘脑中β-内啡肽释放量,其同时也会对前列腺素及儿茶酚胺类抑制,除对兴奋性神经递质的穿刺造成抑制外,也会对脑血管舒张造成影响,导致神经细胞膜转运障碍,进而加重脑功能紊乱。临床上,常用治疗方法有饮食调节、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去除诱因、预防感染等,但是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所以,肝性脑病的治疗,主要在于促进认知功能的提高,使β-内啡肽和血氨水平降低。醒脑静组成包括郁金、栀子、冰片及麝香等。麝香能够经过血脑屏障,向中枢神经系统直接作用,进而增加中枢神经兴奋性,使认知功能改善;熊果酸是栀子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其能够有效镇静中枢;冰片能够对炎性因子及神经部分炎症反应有效抑制,并对神经细胞进行保护;郁金可以活血行气,进一步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联合其他药物,可达到通脑开窍的目的。有关资料显示[4],醒脑静有助于患者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改善,避免严重损伤脑组织。此外,醒脑静还可以对钙离子、钠离子水平提高抑制,将氧自由基清除,避免氧气过量消耗,进而达到颅内压降低、脑组织损伤减轻的目的。纳洛酮属于阿片类受体拮抗剂,其可以有效结合β-内啡肽受体,使β-内啡肽合成减少,缓解神经阻滞损伤。重症肝病患病期间,肝性脑病发病期间,缺血再灌注损伤尤为重要,纳洛酮可使自由基生成减少,平稳细胞膜,从而改善再灌注对神经阻滞造成的损伤,同时对神经细胞进行保护。纳洛酮可以促醒神经中枢,通过结合脑干网状结构上的阿片类受体,能够将其引起的意识障碍阻断,改善患者自身意识状态[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MSE 评分和HD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β-内啡肽及血氨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10 及TNF-α,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炎症水平及认知功能改善方面,醒脑静、纳洛酮均具有显著优势,其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提高认知功能,达到加快患者康复速度的目的,从而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之,肝性脑病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实施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不仅可以减轻临床症状,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同时可以增强认知能力,改善血清炎症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采纳与推广。

猜你喜欢
血氨内啡肽肝性
我们为什么会“上瘾”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诱发肝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
我们为什么会“上瘾”
apri与血氨联合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评估
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显性肝性脑病的发生和死亡密切相关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动物体内也产生兴奋剂吗?
内啡肽
肝硬化并发症:肝性脑病
酸化肠道治疗肝硬化伴消化道功能障碍患者血氨水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