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正在人民群众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高中生价值观念尚未成熟,更容易被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所蛊惑,衍生出种种心理问题。文章以网络文化为核心出发点,在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和网络情势的前提下,系统性阐述现阶段网络文化对高中生道德观念形成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改进措施。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中生道德;负面影响;对策
一、 引言
在互联网发展的现阶段,在社会中的意义已经不仅是一种信息交流工具,更是一个完善的虚拟世界,多元思想相互碰撞,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对当代高中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故而,为了高中生群体心理健康发展,就必然要为高中生构建一道互联网思想防线,帮助学生抵御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冲击,就必然要进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二、 网络文化对高中生道德观念形成的负面影响
(一)互联网不良信息扰乱学生心灵
众所周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构建的互联网有着四通八达的信息传递通道,更是一个开放性平台,对所有信息资料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在促使思想领域“百花齐放”的同时,由于本身缺乏严格的审核机制,对所有信息内容一视同仁,给予对等的传播渠道,致使互联网世界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既有大量的有益信息,也存在大量的不良信息。
高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近成年人的边缘,但一直生活在校园这座“象牙塔”之内,社会阅历极度匮乏,辨别能力也十分微弱,不能够有效分辨有益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差异,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蛊惑、所欺骗,进而走上错误的发展道路。
(二)“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危害学生内心世界
在过去的年代当中,校园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不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并且统一的校服、统一的住行标准,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学习环境,在最大程度上削弱了家境贫富对学生的影响。但是在网络时代,一方面便捷的网络将贫富之间的差距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容易催生学生的不均衡心理;另一方面,也在校园与互联网之间建立了双向信息传递通道,“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借此向校园内部渗透,对中学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中国“先富带后富”的经济政策,使得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也是“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的原因之一。
(三)网络娱乐文化发达,成瘾性较强
对学生而言,首要任务是学习,特别是高中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之中最重要的转折阶段,更应当专注于学习,为未来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学习之外,学生可以适当地进行娱乐,以此来放松身心,缓解心理压力。但绝不能够过度沉迷于各种娱乐措施,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学业荒废,更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诸多不利影响。但是在网络时代,为了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流量,各种网络娱乐措施不断完善,背后的成瘾性也越来越强,无数的学生沉迷于网络小说和网络游戏,不仅挥霍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甚至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经济问题,部分学生不惜偷取家庭钱财,大额充值游戏或者打赏网红。近年来,直播成为互联网新的风口,也成为众多学生沉迷的娱乐方式,在占用学生时间精力、引导学生消费之外,作为“面对面”的网络窗口,部分主播也在向学生传播不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网络赌博等违法娱乐措施也泛滥起来,对未成年人成长造成更大的伤害。
(四)学生思想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个性化表达
在过去的年代当中,人们所能够接收到的信息渠道相对比较有限,受到主流媒体的影响较深,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思想较为单纯。而在新时代来临之际,由于互联网开放的特性,对各种信息来者不拒,且为其提供便捷的信息传递通道,这就使得高中生所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在多元信息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向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并且由此催生出更加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当代高中生往往具有更强的个体意识。
这固然算是一种积极影响,使得中国高中生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而非教育“流水线”上的产品,但也因此对高中生道德观念培育造成了更大的困难与挑战。首先,高中生的思想问题种类多种多样,过去“一刀切”的统一式教学模式不再适用,必须要开创个性化教学新模式,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其次,高中生更具主见,在培育正确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不仅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更要告诉学生为何是“正确”,如此才能够让高中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信不疑,从内心深处接受并认同。
(五)来自国外意识形态的输出,影响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全球间的信息文化交流,导致国外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进行输出,对中国国民的思想状况造成影响。特别是对学生来说,由于社会阅历浅,自身的思想较为单纯,更容易被国外意识形态所影响。同时,互联网的起源地是在西方社会,这就导致西方社会在互联网当中占据优势地位,其意识形态的输出更加便利。
三、 新时代应对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有效对策
(一)教师开通网络账号,引导学生心灵成长
教师要想在网络上发挥作用,就必须要深入到网络之中去,通过开设官方账号,引导学生心灵健康成长。首先,思想问题通常牵扯到内心的隐秘,高中生出于各种各样因素的考虑,通常不会与教师进行“心对心”的交流,将内心的隐秘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教师面前,而互联网既开放,又隐秘,可以让学生与教师匿名交流,促使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放下后顾之忧,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相对应的教学方案;其次,教师可以多观察校园网站、校园贴吧,从中找寻出不正确的言论进行批评教育,并对部分极其恶劣的言论,追究到人,以此来肃清学校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一個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最后,教师可以经常发表正能量的信息内容,在互联网上传播“真善美”。
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录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将其上传到网络账号,让学生在遇到学习困惑或者人生困惑的时候,能够随时随地找到相关教学视频进行学习。
(二)强化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首先,教师可以筛选出网络中不正确的言论信息,并利用“举例子,摆事实”的方式突出不良言论的荒谬性和不可靠性,增强高中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避免高中生被不良信息所蛊惑;其次,要与网络安全部门做好交流协商工作,推动“净网”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全面扫除网络环境中的不良信息,缩减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降低不良信息的传播力度;最后,在互联网中,消除“信息传递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界限,高中生既会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也会发表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教师要加強对高中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告诫高中生不要在互联网上传播不正确的价值观,要坚持“不造谣、不传谣”的良好上网习惯。
例如,近年来,影视圈逐渐变为娱乐圈,不仅明星的道德素质有所下降,部分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做了坏榜样,还衍生出“打榜”“应援”等不良行为,为消费主义的泛滥推波助澜。对高中生来说,价值观念尚未成熟,容易对他人产生崇拜情绪,进而产生种种不合情理的追星行为,应当及时引导、及时处理。
(三)开展“一对一”教育活动,构建“个性化”教育模式
当代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更加明显,势必会衍生不同的德育教育需求,如果继续延续传统的统一化教学模式,必然会陷入教育困境之中,即便教师使劲心力,也往往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此情况下,“个性化”教育概念应运而出,旨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相对应的教育计划,不仅可以使得教育内容与学生学习需求相匹配,还可以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心,了解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达成“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例如,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如果将这部分学生当作一个整体处理,不去探明背后各自沉迷的因由,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戒掉网络游戏,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有限,甚至会激发出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即便教师再谆谆教导,学生也会跟教师对抗下去,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而在“个性化”教育新模式下,教师通过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对话,能够摸索出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有的学生是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有的学生是因为丧失学习兴趣等,然后再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
又如,小明和小亮都沉迷于网络世界,但其诱因和表现形式都不同。小明由于是留守学生,缺乏家庭关爱,只能够沉迷在社交平台;而小亮则是由于自控力较差,沉湎与网络游戏之中。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需要立足于现实实际,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设计出相应的德育计划,从而保障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德育需求高度吻合。
(四)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对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尽管在当今时代,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素质教育方兴未艾,但是应试教育理念根植于考试制度,只要考试制度没有做出根本性改变,就永远会有生存土壤和传播途径,会对教学活动施加难以想象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学生直面高考的巨大压力,在“一考定终生”理念的作用下,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拥有一个更高的人生起点,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成绩的提高上,无形之中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工作。
思想是一切行为活动的根本指导,唯有思想上高度重视,才具备工作成功的基础前提。故而,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教学活动中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切实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健护航。
(五)加强对国外意识形态的教导,避免学生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
互联网平台虽然是开放,但人心是封闭的。教师无法阻止国外意识形态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传播,也无法阻止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受到国外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可以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国外意识形态的抵抗力,避免学生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三观。同时,在教导学生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只是教师单方面地讲解,不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这样会导致教学内容缺乏说服力,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将心中的疑问诉说出来,然后教师进行可以解释,使得学生心服口服。
四、 结语
总的来说,提高对网络文化的重视程度,既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也是确保心理健康的内在需求。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唯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够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学生价值观念相贴合,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教育效果,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并不断在教学活动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够构建出更加完善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帮助学生抵御网络不良文化的侵蚀。
参考文献:
[1]王琳.网络文化对高中生成长的影响和德育对策[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1):16-17.
[2]孙会珉.网络信息时代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5):61-64.
[3]康秀荣.虚拟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塑造研究[J].科技视界,2017(1):369.
作者简介:
黄太梅,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於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