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
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一颗闪闪的明珠,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传递着本民族的特征。传承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民族精神,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与义务。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将有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下,增长见识,提高音乐素养。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该如何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提高民族音乐课堂实效呢?
一、当前民族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音乐资源丰富,适合小学生的内容很多,民族音乐需要未来一代的继承与发扬,必须从小对他们进行民族音乐的熏陶,但在具体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管理者忽视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是中华音乐的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音乐也需要不断发展和传承。当前的小学教育不管是教育管理者还是家长都认为文化课程比较重要,有的学校也只是选择性地上一些音乐课程,将大部分时间划分给“主要”科目。其实,音乐能调节学生心情,通过歌唱活动,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同时,音乐的审美功能、创造功能、社交功能等都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民族音乐流行层次不足
流行音乐大行其道,使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民族音乐,导致学生对民族音乐缺乏了解,民族传统音乐在流行层面上体现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学生没有接触民族音乐的渠道,有的教师缺乏民族音乐的知识素养,无法准确分析讲解各民族音乐的特点,这些都导致学生难以了解民族音乐。另外,有限的教学时间设置让学生很少接触民族音乐的相关知识,导致学生对民族音乐缺乏基本的价值审美以及认同感。
二、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学策略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风俗、语言文化、环境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成就,孕育出十分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如傣族的歌舞、苗族的歌曲以及朝鲜族的独特舞蹈等,这些民族音乐内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已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世界音乐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
1.以音乐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民族音乐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教师可以借助音乐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使他们从民族音乐角度入手,进一步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在教学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歌曲的来历。《拔根芦柴花》原是江苏江都的民歌,属于邵伯秧号子。古时候邵伯地区有六月十九观音会,许多喜欢唱歌的男男女女会放声高歌,进行对歌竞赛,优胜者会赢得“歌王”称号,但是这一天参赛的莺歌生病了,神醫叫莺歌拔根芦柴花煎水服下去,果真药到病除。比赛这天莺歌就唱了芦柴花,至此民歌《拔根芦柴花》因其曲调欢快旋律优美,被广为传唱。趣味性的故事、优美的音乐旋律,能将学生引入音乐的殿堂。
2.融合方言的地域特点,突出民族音乐的独特性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许多民族歌曲都是通过民间口口传唱流传下来的,这些歌曲往往带有地方方言的特征,也使民间音乐多了许多地域特征。
例如,《草原藏歌》带有浓烈的藏族口音,体现了藏族人民激昂奔放的特点,衬词“啊哈嗬嗬咿”演唱时要豪迈奔放;江苏民歌《茉莉花》曲调婉转曲折,旋律递进,极富江南民歌细腻雅致的特征;《美丽的喀纳斯湖》是一首新疆维吾尔族歌曲,音乐旋律欢快、热情奔放,节奏具有维吾尔族舞蹈的韵律,适合边歌边舞;《谁说女子不如男》带有豫剧的韵味,河南口音较重。这些地方方言与音乐旋律交相汇合成各民族的民歌,使民族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所以教师教学生演唱时,要带有对家乡的自豪感来演唱。
3.找准切入点完善教学内容
小学生生性好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挖掘民族音乐中的趣味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流行音乐中有许多中国风的音乐,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流行音乐《青花瓷》《素颜》等,都具有中国风元素,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些歌曲背后的中国音乐调式、中国音乐歌词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此为契机,完善民族音乐教学内容,让学生逐渐体验民族音乐的特色。
4.将民族乐器与音乐教学相结合
民族音乐教学离不开民族乐器,每一首民族音乐的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演奏乐器。教师将民族乐器、民族演奏学习与民族音乐教学相结合,积极向学生介绍民族音乐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会让民族音乐更具有生命力。
例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走西口》中,重点突出了唢呐的作用。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先讲解陕北“信天游”方面的知识,信口编唱的歌曲,音乐高亢而悠扬,而唢呐的加入能更好地协助演唱者抒发内心情感,大量的衬词使用,使陕北民歌在风格上呈现原生态,更加突出了民歌的地方特色。
三、加强对学生民族音乐的审美教育
民族音乐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诞生的精神财富,是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民族音乐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发现民族音乐的内涵,使学生自觉加大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使民族音乐焕发出生命的气息。
作为教师,有必要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理论、民族音乐演奏、民族音乐歌唱等方面的教育。在音乐教学计划中加大民族音乐的比重,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民族乐器、多媒体课件等将民族音乐的精髓挖掘出来,使学生视听结合,更好地感受民族音乐的美,进而尝试进行民族音乐的表演和创新。
例如,利用学校音乐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民歌我来唱”的歌唱比赛或者演奏民族乐器;利用六一儿童节或者家长半日活动等机会,让学生一展歌喉,或独唱、或小组唱、或大合唱、或男女对唱,将民族音乐扎根学生心田;在社区活动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去福利院看望老人,献上老人们爱听的民族歌曲,表演民族舞蹈,演奏民族乐器等,使民族音乐在祖国大地上处处开花、走进百姓,具有更坚强的生命力。
此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对音乐教师系统地进行民族音乐方面的培训,或者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或者邀请专业化的民族音乐教师来校讲课,提高学校教师民族音乐素养的同时也使互学互助蔚然成风,这样能极大地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实效。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熏陶,利用民族音乐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与归属感,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在组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紧扣民族音乐作品的灵魂,引导学生发现民族音乐中的审美元素,从而有效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