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伟,纪 沙
(1.哈尔滨华德学院,哈尔滨 150025; 2.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三全育人”是教育教学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起源于高校思政教学的创新发展,其理念后来延伸融入到高校教育其他相关课程中。“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格局都重新整合立项。基于新目标,要从办学模式和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旨在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1]。
“三全育人”理念是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从思维层面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接触和喜爱的科目中,在有效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2]。“三全育人”的内涵在于将教育的根本任务放在学生上,以精神情感、道德价值观、思维意识、经历眼界作为学生明辨是非的标准,以思政教育为核心渗透融入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方向进行督促引导,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体育融合化教学强调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局限性和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传统体育教学中,总有学生不愿参与,即使小学、初中、高中都在经历体育课程的学习,但学生缺乏系统规划和运动意识,很少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活动[3]。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客观认识到问题根源所在,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形式,打破传统体育课程训练的单一教学模式,开展多元化、多样化教学,优化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益处。例如,选择较为经典的赛事,观看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讲解并发问,强化学生的主观记忆和思考能力,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运动技能和项目特点,丰富体育知识储备。还应该加强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微课视频播放运动项目的起源历史和发展过程,并结合动态PPT讲解运动技巧和项目规则[4]。
高校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知不清晰,忽视了体育本身的意义与概念。“三全育人”背景下,将体育融合化教学应用到思政教学体系中,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不再单纯从知识技能的角度看待体育运动锻炼,转教为育,转学为悟,让学生体验体育教学的内涵,而不是盲目追求成绩,执着于胜利。要督促学生正向发展,积极努力奋斗,不骄不躁,自立自强[5]。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不能采取传统教学的讲解模式,要纠正学生的一些常见错误动作。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有限,不会过多注重这方面的学习,导致教学成效差,学生体育水平偏低。而“三全育人”理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情感价值,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体育运动锻炼的积极意义。通过“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教师通过实例开展启示性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反思,让学生更加清晰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增强对体育学习的兴趣[6]。
体育教学更专注于学生的技能掌握和运动基础,没有重视思政教育的融入,仅仅是提供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也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7],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严重不足,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关联。体育思政实践教育缺失,没有良好的现实范例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懂得体育知识内容,知行合一的理念无法开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与学生构建良好的信赖关系,教学反馈较差。
“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有助于创新和完善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形式,能够根据学生的运动锻炼情况开展教育,能够针对学生心理需求和自身发展情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德育模式的运作管理效果大大提升。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体育课程的日常教学能够提升高校育人职能的实践效果[8]。
“三全育人”背景下,体育融合化教学发展面临着一些新挑战、新问题。在认识层面,理念共识尚未完全形成,体育专业教育、管理服务与学生思政工作相分割,体育教学较为独立。在方法层面,重点工作领域难度增大。互联网时代,思想多元化、信息碎片化,教师需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工作有效性,以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深化新时期体育教学改革,让学生保持规律作息,强身健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渐体会自律、毅力、坚韧、顽强等拼搏奋斗的精神内涵[9]。“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涉及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管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为适应时代发展,教师要把握学生思想活动的新特点,针对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融入到体育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