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铭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18)
微表情在通常意义上讲,是指在短时间内呈现出的表情,这种表情通常的持续时间为1/25秒至1/5秒,且不受思维控制,可能是习惯使然,也可能是由于即时的情绪引发。在判断心理情绪阶段,大部分反应集中于表情,除此之外还包括肢体动作、语言特征等一系列应急表现。故分析人真实的心理写照不应仅局限于面部表情,还应综合表情、动作、语言、语义全面判断分析,才能真正通过人的微反应判断出人在受到刺激一瞬间真实的心理情绪[1]。美国保罗·艾克曼团队最早对微表情研究做出反应,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安全、司法领域、联邦调查局以及其他类似领域。
微表情的发生认知神经机制是表情加工的双系统:锥体束运动系统驱动自主的和来源于大脑皮层的面部运动(如模仿和社交的面部表情),而锥体束外运动系统驱动非自主的和来源于皮层下的面部运动(如基本情绪引发的表情)[2]。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来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当某种情绪难以抑制时就会形成一种短暂的皮层下的面部运动,这就形成了微表情。在侦查讯问中,产生微表情的实质其实是一种谎言的表达,是犯罪嫌疑人内心真实情绪的一种反映。侦查人员可以利用移植片段来剖析犯罪嫌疑人的真实情绪。所谓移植片段是指当事人在一段故事或情节中作为一个相关的主要人物,在另一个情境中触及相关情节时,会把和现实毫不相干的情绪移植到现实的情境中。这种片段的移植运用到侦查讯问中就是我们需要捕捉的微表情。心理分析理论的传统解释认为,当人们有尚未化解的、尚未彻底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虽然表露过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就会出现这种片段的移植[3]。利用犯罪嫌疑人在出现移植片段情况下的不适应情绪反应,侦查人员可以快速击破其心理防线,由此从讯问思维的角度来提高讯问效率。
当前测谎仪面临的问题是不能非常精准地识别犯罪嫌疑人的害怕表现,因为随着个体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认知能力的提升,无辜者和有罪的人表现出的害怕情绪几乎相差无几。微表情分析技术的优势就在于,当人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很少有人能够不露痕迹地模仿出另外一种情绪状态。
1.理论层面
传统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眼动认知检测抑或是微表情分析技术等测谎辅助技术,其获取的仅是嫌疑人在靶刺激出现后在单一通道内产生的生理数据及行为特征的变化,这种依据单一行为数据而得出测试结论的方式,在理论、操作及应用层面上都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4]。为了实现讯问效果的最优化,微表情分析技术在第一次讯问中的应用效果尤为重要。在犯罪嫌疑人被拘捕后,受环境突变以及心理冲击力的影响,往往容易出现精神紧张的情况,此时对其微表情进行观察与分析,能更真实地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情况,使侦查人员在初期占据讯问优势。
其一,利用微表情分析技术进行谎言识别。根据面部不对称的相关研究表明,社会化表情通常表现在右半边脸,而个性化表情在左半边脸的表现更为强烈,因此左半边脸更能真实地反应人的真实情感表达。从脸的上下两部分来看,面部肌肉上半部分(前额和上眼睑)是由中央前回双边控制;下半部分(下眼睑、鼻子、脸颊和嘴唇)是由对侧控制。因此,对表情进行控制主要集中在面部肌肉的下半部分,很难控制上半部分的面部肌肉。通过对不同机制的面部肌肉运动的观察,对面部的不同特质进行分析与比对,能够有效识别欺骗性表情。微表情的发生与抑制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因此通过掌握微表情的不同发生机制以及动态数量变化,能够快速进行谎言甄别。
其二,利用微表情分析掌握应讯心理。侦查人员在侦查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获取案件信息,找寻犯罪证据,因此在案件侦办过程中,对信息的核实以及整合是工作重点。利用微表情分析技术能够辅助侦查人员快速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具体心理状态,这就为侦查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讯问策略提供了有利的方向指导。对于反侦查意识比较强的犯罪嫌疑人,仅凭侦查人员自身的经验对案件情况进行判断,很容易掉进犯罪嫌疑人设定的陷阱,对准确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造成阻碍。由于微表情不受个人主观意念的控制,犯罪嫌疑人很难对微表情进行伪装与掩饰,侦查人员可以利用微表情分析技术快速捕捉犯罪嫌疑人的瞬时反应,掌握其真实意图,以便及时调整讯问策略。厘清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能够对获取的案件证据进行梳理,扩大侦查线索,帮助侦查人员掌握审讯双方心理博弈的主动权。
其三,利用微表情分析技术扩大案件线索。侦查人员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讯前,已经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定的案件线索,讯问的过程就是挖掘更多案件证据的过程。获取口供是目前获取案件证据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基于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以及无罪推定的制度理念,对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进一步加强,犯罪嫌疑人的抗拒审讯的意识以及应讯能力也在不断提升,通过口供来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讯问工作中,侦查人员通过精心选择的一些人、事、物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刺激,注意观察和捕捉其可能出现的微表情,并通过其微表情的出现与否、出现时间以及具体类型来判断这些人、事、物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从而扩大侦查取证的线索[5]。因此利用微表情分析技术找到案件敏感信息,并以此为线索进行深度挖掘,有助于获取更多有效的案件线索。
2.实践层面
根据《刑事诉讼法》对传唤、拘传的时间要求规定来看(1)《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传唤、拘传犯罪嫌疑人,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时间的有效把握是提升侦查讯问效率的重要体现。由于侦查初期获取的案件证据非常少,口供就成为侦查人员打开案件思路的突破口,第一次讯问更是可以在犯罪嫌疑人没有足够应对措施的情况下,以最快速度突破其心理防线。微表情分析技术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不仅具有现场分析的可行性,同时也能借助后续的录像反复进行分析,挖掘犯罪嫌疑人的隐藏情绪。微表情分析技术就是利用设备手段以及专业分析来有效捕捉犯罪嫌疑人内心真实的情绪波动,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案件敏感信息以制定更为精准的审讯重点。
通过完备的音视频采集系统,微表情分析的审讯专家不仅可以在场外通过网络平台对讯问室的情况进行指导与分析,及时对侦查人员的讯问策略进行调整,而且也可以在没有参与讯问过程的情况下对现场的视频进行后期观察,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况进行充分的评估与分析,指出下一步重点侦查的方向。微表情分析技术不仅使侦查工作更具有针对性,而且也弥补了侦查人员专业技能的不足,借助专家力量优化策略选择,提高侦查效率的同时又节约了大量的司法成本。
3.价值层面
在当前的侦查实践中,个别侦查人员往往忽略无罪推定的侦查原则,一味追求打击犯罪的侦查目标,这本身就是对司法权的一种滥用。一方面,微表情分析技术主要是侦查人员主动观察面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语言上的冲突,更大程度上考验了侦查人员对微表情的分析能力,达到以静制动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侦查讯问设备的全程记录,不仅有效规范了讯问行为,也能够通过对微表情的分析把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合理剖析了犯罪线索,避免了冤假错案的出现,保障了程序的公正。利用微表情分析技术,有利于侦查人员端正取证理念,避免刑讯逼供现象的出现,使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1.审讯双方的个体差异性
一是侦查人员的个人素质差异。一部分侦查人员个人素质有待提升,或是没有经过有效的训练,其观察能力属于普通人水平;或是存在微反应相关内涵、知识量储备匮乏的问题,导致在微反应的应用阶段,自身职业素养与能力无法对侦查讯问对象的微表情、微动作、微语义进行正确捕捉,进而无法发挥微反应效果,甚至被自身错误的判断所误导,导致案情破获困难度增加[6]。因此,为使微表情分析技术能够在侦查讯问中发挥最大效用,对侦查人员的专业素质、观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比如,对犯罪嫌疑人面对侦查人员搜查到的重要线索时的表现进行评定时,“惊讶”与“受惊”这两个词是经常交叉使用的,根据微表情分析技术的实验表明,“受惊”的持续时间要比“惊讶”更加固定,“受惊”更像是一种生理反射,没有人能够掩饰“受惊”的反应,而“惊讶”则更倾向于是一种情绪的表达。由此看来,对于情绪的分析不仅需要侦查人员具备基本的常识,更需要其借助理论科学知识来对微表情进行更为准确的分析。侦查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中性化微表情,而且也要认识与理解生态化微表情,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因此,以中性化微表情研究为基础范式,加大生态化微表情的探索与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二是犯罪嫌疑人的个体差异。由于受到不同环境、不同文化、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教育程度等的影响,不同的犯罪嫌疑人存在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定式,对受到刺激的反应也繁杂难辨。比如,不同的犯罪嫌疑人在面对恐惧时所表达的情绪是不一样的,表情控制能力强的个体在面对审讯时必然更具有强目的性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另外,随着犯罪形式呈现多样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犯罪嫌疑人的反讯问意识加强,侦查办案工作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2.现行法律制度的障碍
一项技术的引进,首先要面临的便是法律制度的接纳问题[7]。在侦查实务中,微表情分析技术只是作为侦查讯问的一种辅助性侦查意见,其技术分析隶属于主观分析方法,由于其自身证据能力的薄弱性,通过观察微表情所得到的审讯结论往往被轻视。针对微表情分析技术在侦查讯问中的实际应用,我国侦查系统一直未建立起统一的引进机制以及应用规范制度,阻碍了微表情分析技术在侦查阶段的顺利应用。受侦查讯问的历史传统影响,刑讯逼供对司法制度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讯问工作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如何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前提下,让不说话的犯罪嫌疑人说话,让说假话的犯罪嫌疑人说真话,就成为侦查人员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一道难题。因此,在引入微表情分析技术运用到侦查讯问过程的同时完善侦查讯问制度,是协调国家公权力以及公民私权利的重要路径。与此同时,在案件侦查过程中,要以杜绝一切泄密漏洞为目标,在侦查讯问过程中相互监督,避免侦查人员因过失走漏受害人信息、犯罪嫌疑人强制措施情况、案件侦办进度等与案件有关的一切信息[8]。
3.侦查资源的缺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识别普通的面部表情很简单,但对微表情的识别与判断却很困难。专家分析表明,如果不是经过特别的专业训练的话,对微表情的识别正确率通常为45%~59%。因此,提高微表情识别能力要以专业的识别训练为基础,这需要多方面保障。首先,微表情分析技术需要有一套精密和先进的设备进行准确记录与表情捕捉;其次,对侦查人员的专业训练也是重要的一环,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再到人员选拔这一过程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从硬件设备到人员配备,都需要强大的物质资源来支撑,这对司法资源本就缺乏的侦查环节来讲无疑是一大障碍。由于现实原因,导致大多数基层公安单位无法满足硬件设备的要求,这就成为影响微表情分析技术的普及与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微表情分析结论的评估也是微表情分析系统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微表情分析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专家指导阶段,缺少侦查领域自身的评估测验系统。这就导致侦查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利用微表情分析技术进行讯问时过度依赖于专家指导,很难做到独立办案,大大降低了办案效率,延误讯问的最佳时机。此外,在案件审讯过程中往往存在有多个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因此需要在讯问初期对他们的嫌疑程度进行一个初步评估,从而有效合理的分配侦查资源,避免出现资源浪费。评估系统的开发需要技术设备和专家支持。通过对案件和犯罪嫌疑人的情况进行不同机制多向分析,对侦查人员的微表情分析结论进行多重评估,以提高分析结论的精确性和可利用度。
在现行的讯问制度中,在引进微表情分析技术的同时出台相关规定,在设立微表情分析技术操作规范的同时通过法律形式来承认其作为辅助性证据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以强化微表情分析结论在证据层面的证据能力。侦查过程中,侦查人员主要是利用微表情分析技术来识别谎言,排除案件疑点。但是分析结论不可直接作为判断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证据,应当运用微反应技术辅助搜集案情证据,才能够依据证据,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涉嫌犯罪[9]。具体而言,就是建立微表情分析技术的人员培训制度、专家引进制度以及应用规范制度,以确保侦查人员在讯问工作中在制度的框架内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更加顺利地开展工作。不断增强对微反应应用技术的理论研究深度,根据不同级别制定定期培训制度,以制度的刚性约束来规范侦查实践工作人员开展的专业微反应理论与实践培训,从而有效提升侦查实践中微反应的应用效率,促进侦查人员微反应应用水平、实战能力的提升[10]。微表情分析技术只有在完善的法律制度的保障之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帮助侦查人员更高效地识别谎言,迅速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掌控从识别谎言到控制谎言的讯问节奏,提高讯问效率。
由于微表情分析工作在侦查讯问过程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专业性,因此对该类人员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基于当前侦查人员在微表情分析技术方面存在的专业性不强以及人员欠缺的问题,引进专业的微表情审讯专家,制定完备的专家引进机制,可以有效保证侦查工作的严密性。专家引进机制首先要明确培养目的,保证侦查人员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其次要制定严密的培训计划。从人员的选拔到技能测验以及实战操作等环节都要有具体的方案指导,培训侦查人员在繁杂的信息中筛选重要的有效信息,以科学方法为导向,避免出现经验主义。最后要建立考评机制。对被训练人员的分析结论进行了解与调控,以实现快速利用微表情分析技术进行谎言识别的预期目的。建立专家引进机制,规范微表情分析技术的应用,利用科学与专业力量优化讯问策略,达到侦查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效果。
在人员训练方面,需要建立各种微表情识别的标准测验,借助保罗·艾克曼教授的“METT”微表情分析工具,加深侦查人员对微表情分析技术的理解,形成一个初级微表情分析系统。以中性化微表情为基础,比较同一基线下不同微表情的识别差异以及不同基线下同一微表情的识别差异。进一步可以操纵微表情和背景表情的唤醒程度,得到强背景表情下强微表情、强背景下弱微表情、弱背景表情下强微表情以及弱背景下弱微表情四种不同生态化微表情识别的标准测验和常模,探索四者的特征[11]。通过建立不同的微表情识别标准,为侦查人员进行基本素质测验以及专业技能测验提供一个良好的训练平台,提高侦查人员的分析水平,推动侦查技术的科学化发展。
一是完善讯问设备。在侦查讯问的过程中,利用高级音视频设备对犯罪嫌疑人的面部表情进行捕捉,同时在后台进行平行分析,后期形成数据报告以供侦查人员进行讯问后的分析参考。由于大多数讯问室的音视频设备都是为了避免出现刑讯逼供的现象而配备的,因而录像设备的分辨率不高,后期影像中犯罪嫌疑人的面部表情的清晰度也不高。因此侦查讯问室需要改进现有的讯问同步录像设备,配备高清的摄像机,以便更清晰地捕捉犯罪嫌疑人的面部微表情。对设备的安装也要经过测量分析,保证犯罪嫌疑人的整个面部表情能够完整呈现在视频录像中。在海量样本中选取数类针对性代表,利于在开展侦查实践工作阶段具备有效对比对象,提升微反应应用效果[12]。由于侦查实践工作的特殊性,完备的音视频设备能够有效保证数据资料的保密性、分析报告的完整性,为后期的观察报告提供一套周密的分析系统。
二是建立生态化微表情数据库。现已有专家研究团队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微表情分析技术与心理学相结合,分别开发了不同的自动微表情识别系统,并构建了微表情数据库。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吴奇、申寻兵和傅小兰等人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三个中国微表情数据库CASME、CASMEⅡ和CAS(ME)2。因此,在实验情境中引入生态化微表情数据库,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比以及各种真实表情的记录,在此基础上生成更接近现实与实务的生态化微表情数据库,将讯问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的微表情分析从侦查人员的个体经验转化为计算机智能识别。建成以数据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微表情识别系统,能够降低侦查人员识别谎言的难度,及时调整讯问策略,以提高侦查工作效率。
三是开发微表情自动分析系统。将微表情观察数据在微表情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编码,符合一定要求的素材根据自动索引进行微表情的自动识别和分析,得出的数据结论更具有客观性。对于一项技术能否广泛应用到系统工作中,往往取决于该项技术的专业化和便捷化。因此,开发微表情自动分析系统有利于减少对人工分析的依赖。在初期要利用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与研发,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力求数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使其能够广泛应用到基层公安工作中。
微表情分析技术是信息技术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行为分析技术,应结合侦查实践,根据类别案情分别设计不同的应用步骤,提高其利用效率以及辐射范围,使微表情分析技术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审讯工作。
其一,及时捕捉微表情,确定情绪基准线。进行微表情分析的第一步是获取有效的微表情信息,确定犯罪嫌疑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基础情绪。通过对案件情况的基本讯问可以大致把握犯罪嫌疑人应对讯问的心理状态,在引出证据对案件进行深度讯问的同时进行微表情的捕捉,根据犯罪嫌疑人的表情变化对案件关键点进行细致调查。
其二,深掘微表情的发生诱因,寻找突破口。作为一个正常理性思维的人,我们不会对所有的眼前事都做出情绪化反应,也不是所有的情绪化反应都会通过表情显露出来,通过实际测验数据来看,人的表情不是时时刻刻都在理性的控制之下。基于此,发掘微表情的诱因成为侦查人员探究犯罪嫌疑人心理情况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结合获取的相关案件材料,根据犯罪嫌疑人的眼动以及面部肌肉状态等的差异性来寻找有效的刺激源,激发犯罪嫌疑人的情绪,合理编排讯问策略,为后续的侦查工作提供基本方向。发掘微表情的诱因就是利用犯罪嫌疑人对案件信息的敏感程度,寻找其表情隐藏背后的线索,逐步击破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打破其自我防御系统,迅速占据讯问优势地位。
其三,整合微表情数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微表情分析技术作为一种数据化分析模式,其分析结论必然带有一定的普适性,但受到案件性质的不同和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数据只能作为我们判断犯罪嫌疑人嫌疑程度的重要依据,一旦出现数据偏差,不仅不能对侦查工作提供有效参考,还有可能误导侦查工作。因此需要侦查人员对微表情进行全面的记录与分析,整合后进行数据与人工分析反馈,并录入到微表情数据库,丰富平台数据,建立各类别微表情分析数据库,提高微表情分析的针对性与准确性。通过对全国各区域、各种类犯罪形式的微表情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与总结,依靠侦查人员的专业讯问能力与专家数据分析,可以让微表情分析技术更加成熟地运用到侦查机制中,推动司法领域向专业化、科学化的高层次发展。
目前微表情分析技术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尚处于探索阶段,侦查人员的情绪识别能力也亟待提高。实践中,微表情分析技术还受诸多因素制约:侦查工作的保密性、证据效力以及应用标准的设定等,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微表情分析技术在侦查实践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虽然从实践层面来看,微表情分析技术的具体应用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微表情分析技术是“智慧审讯”的一大进步,也更符合侦查讯问科学化以及高效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