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震 ,陈 俊 ,满育平 ,黄 翔 ,寇亚丽 ,覃 丽
(1.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1)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B超、CT、核磁共振(MRI)等影像仪器应用越来越普及,医学影像资料在临床诊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医学影像专业教育也迅猛发展。人体断面解剖学一直是我国医学影像专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中一门必修基础课,如何把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尽早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各高校的断层解剖学专家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目前形成了3种不同的教学模式[1]:(1)传统断面解剖学教学模式:纯断面解剖学主要是从标本断面上进行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模式,类似局部解剖学,教学内容不包括影像解剖学知识。(2)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模式:断面解剖学+影像解剖学又称为“大断面、小影像”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是以讲授断面解剖学为主,CT、超声和MRI等影像图像为辅,该教学内容包含层面影像知识。(3)影像断层解剖学教学模式:影像解剖学+断面解剖学又称为“大影像、小断面”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是以讲授影像解剖学为主、断面解剖学为辅,该教学模式更接近于纯影像解剖学。2016年3月,全国高等学校医学影像专业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将教材更名为《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2],这是对本课程教学改革中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模式成果的肯定。遗憾的是,目前国内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影像医学专业仍多以传统断面解剖学教学方法为主,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还很少。为此,我们拟结合高职高专特点及本校教学情况,探讨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模式的应用及与传统断面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比较,供同行参考借鉴。
在我校医学影像专业2018级影像技术班级中随机选择2个班级共计125名学生,分为实验组(n=62)和对照组(n=63)。
两组均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王振宇、徐文坚主编的《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第4版,总学时40学时,其中理论课28学时,实验课12学时,每次课2学时,100分钟。对照组采用传统断面解剖学教学模式,具体如下:(1)按纯断面解剖学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无断层影像解剖知识内容。(2)理论课采用多媒体进行传统断面解剖学授课,同层影像解剖学知识为自学内容,教师不讲授。(3)实验课授课方式采用“集中示教+分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总结”的方式,仅观察断面标本、模型,无同部位同层影像解剖学知识,无同部位相关临床案例阅片内容。实验组采用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模式授课,具体如下:(1)结合临床岗位特点,整合教学内容,针对临床应用,突出重点和难点,重新编写新的符合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增加新的影像解剖学知识内容。(2)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授课,每次课断面解剖学和影像解剖学按1∶1时间分配,先讲授断面解剖学,再讲授同层影像解剖学知识,适当插入一些相关临床案例的影像资料并讲解。(3)实验课授课方式采用“集中示教+分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总结”的方式,授课内容除了观察断面标本、模型外,还插入一些同部位相关临床案例阅片内容。两组统一进行期末考核,分实验考试与理论考试,实验考试采用标本考试;理论考试重点放在人体形态结构的识别上,采用填图考试来代替传统的考试模式[3](传统考试模式中多为名词解释、选择题和问答题为主的考试模式),试题中断面解剖学内容占80%,影像解剖学内容占20%。完成考试后对实验组进行问卷调查。
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标本考试、理论考试和总评成绩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达,两组间对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达,两组间对比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从表1可见,无论标本考试成绩、理论考试成绩、总评成绩还是优秀率,实验组都好于对照组(P<0.01或P<0.001)。
表1 两组期末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期末考核成绩比较(±s,分)
注:*Ridit分析
分组 标本考试成绩 理论考试成绩 总评成绩*优秀率(%)及格 中等 良好实验组对照组t/χ2/u P值89.11±1.74 83.10±1.49 t=20.753<0.001 88.87±5.56 81.16±7.14 t=6.729<0.001 02 2 13 29 33 u=3.460<0.01优秀31 15 50.0 23.8 χ2=9.216<0.001
发放调查问卷62份,回收有效问卷61份,有效回收率为98.4%,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从问卷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模式中针对“在教学中讲授同层面的影像知识”问题,有67.2%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能为尽快进入临床角色打好基础;有29.5%的学生认为必要,能开阔视野、加强记忆;只有3.3%的学生认为不必要,会增加学习负担。同时,有95.1%的学生觉得对断面的结构形态、位置关系的辨认有帮助,只有4.9%的学生认为无帮助。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认识到断层影像知识的重要性,除了能使学生提前进入临床角色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影”与“物”的对照中,作为“物”的标本由于在尸体切割工艺上的缺陷,存在断面的结构显示不清、位置偏移等问题,而作为“影”的CT或MRI图像是不存在这些问题的,所以“影”对断面结构形态、位置的显示更有优势,学生更容易辨认,从而对标本有更深的认知,“影”与“物”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极少数学生认为不必要主要是畏难厌学的体现。针对“在教学中插入一些相关临床案例的影像资料”问题,有68.9%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提前接触临床,对学习有促进作用;有26.2%的学生认为必要,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只有4.9%的学生认为不必要,以后专业课还会讲,多此一举。同时,100.0%的学生认为对理解断面结构的功能、位置关系有帮助。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既能从临床案例中体会到解剖结构的重要性,又能学习到其结构在人体中的功能及在临床上的应用,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针对教学中断面解剖学与影像解剖学的时间占比问题,78.7%的学生赞同1∶1,21.3%的学生赞同2∶1。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教师能多传授一些影像知识,虽然在考试中影像内容的占比只有20%,但掌握影像知识对加深认知断面知识是有帮助的。由此可见,开展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表2 问卷调查结果
从期末考核结果来看,无论标本考试成绩、理论考试成绩、总评成绩还是优秀率,实验组都好于对照组(P<0.01或P<0.001),提示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断面解剖学教学模式。这主要是因为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模式中包含影像知识,容易让教师在课堂上顺势而为,轻松引入如案例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的临床影像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让原来枯燥无味的断面解剖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从而带领学生从“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讲授课堂中摆脱出来,仿佛置身于临床真实环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我们严格践行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以临床岗位为导向,联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临床影像科室专家,结合本学院的现有条件和具体情况,制定了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在大纲中突出临床影像与断面解剖的融合,突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由于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对患者的CT和MRI等影像的水平断面、冠状断面和矢状断面都会做全方位观察,故在教学内容上不能“厚此薄彼”。除此之外,还要不断收集新的临床案例,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方法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1)课堂时间问题。由于教学内容增加了影像知识,对人体各部位重点、难点的讲授时间有点仓促,教师没能很好地拓展和发挥。对一些案例的导入,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参与和讨论,容易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为此,我们利用QQ、微信等平台增加了课后讨论和交流的辅导环节,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教师水平问题。作为基础课教师,临床知识十分有限,对CT、MRI、B超等不同的影像图很难全面掌握,对一些断层影像学常用术语如MRI中的T1、T2加权像等理解不透彻。为此,我们每年都派相关教师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影像科室实践,提高自身影像知识水平。(3)学生问题。很多学生还没有养成自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课后交流和讨论中还是比较依赖教师,习惯等待教师进行分析。
总之,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模式契合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扎实掌握断面解剖学知识和断层影像学知识,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和临床影像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高职高专影像专业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有重大意义。虽然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若干问题,有待于教师继续积累教学经验,日趋完善,但我们还是认为应在本课程教育教学中大力推广,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职高专影像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