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慧
(桐乡市卫生学校,浙江 桐乡 314500)
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是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路径。作为相对小众的专业,食品、药品专业在课程设置、就业路径、产学结合上存在以下问题。
中职食品、药品专业开设的课程,如食品工艺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与检验、药物学基础等,与高职开设的几乎一致,课程设置存在较多重复。在课程内容方面也存在重复,例如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微生物、食品营养学都涉及食品毒理学,容易出现缺乏层次感、区分度模糊等现象。课程不能形成排列有序、完整递进、具有层次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厘清学习思路、把握知识脉络,被动接受一些散乱的知识点,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也会大大降低。
中职食品、药品专业属于小众专业,由于学历较低,学生基本去不了食品检验检疫机构,大多只能进入食品、药品企业,从事食品、药品检验工作。分析学生的就业影响因素,主要是专业技能不足、学习能力不足。
在对食品、药品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中,表示对当前专业课程设置“不满意,很多东西与现实脱节”的人多达6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5.83%,甚至有12.6%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学到的绝大多数东西,在踏入社会后基本无用,接受的能力训练也远远不够”。
2019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要求稳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下食药复合型人才培养,“1”是食品、药品专业毕业证,“X”是农产品食品检验证、注册营养师证书、药品购销员证书、内审员证书等。
“药食同源”,食品和药品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相融的。食药复合型人才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模式培养出具有丰富的食品、药品理论知识,基本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富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2]。
针对食品、药品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依托“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食药复合型人才培养可以有效增设贴近产业、实用性强、与食药相关的课程;拓宽就业面,拓展学生创新创业本领;产学一体,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3.2.1 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需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要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拓展就业创业本领[3-4]。开展食药复合型人才培养,围绕食品、药品专业从业者综合职业素养,在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为取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创造条件。
3.2.2 是“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产业跨界融合的需要 在大健康理念下,食药养生保健等类似新型的产业蓬勃发展,具备药品和食品专业背景的人才是市场上的“香馍馍”,培养食药复合型人才可以帮助学生拓宽创新创业渠道。
3.2.3 是“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代社会对技能人才提出了“复合型、高素质”的新要求,例如要求具备职业能力、发展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开展食药复合型人才培养,强化跨部门协作和联动,食品与药品专业的理念统一、课程融通、技能衔接,是产业进步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具有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图1 双元培养模式
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动下,借助资格考试(农产品食品检验师、注册营养师、药品购销员、内审员)作为考核方式,培养食药复合型人才,坚持双元人才培养模式:(1)课程设计双元,即坚持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并举,坚持食品检验、药品销售、管理学等课程相结合;(2)能力培养双元,即坚持专业能力与复合能力培养并重,着重培养学生食品检验能力,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人特点,结合实际工作需要,选择性地培养中药识别、药品销售、营养保健等能力;(3)培养方式双元,即坚持学校学习与行业实践并行,鼓励学生掌握多种技能,以拓宽知识面和就业渠道,努力取得食品检验员证书、内审员证书等。
图2 “教—学—研—评”四驱培养模式
4.2.1 四驱培养模式之一:教(1)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精简重复教学内容 。根据“1+X”证书制度培养原则,实施宽口径人才培养。传统的食品、药品专业课程中常常存在课程交叉重复,因此整合优化课程设置,设置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质量管理、食品生物化学等9门专业主干课。(2)拓宽课程教学口径,新增“药—管”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新增新兴的优势课程,在原课程基础上,增加“药—管”融合的选修课程,主要有药品质量管理、药品营销学、企业管理、西餐文化与礼仪课程。邀请药品、食品专业教师自主学习后,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双向融合教学,例如,在企业管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突出食品企业管理特色;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微生物对食品生产造成的现实影响,具体课程设置见表1。(3)编制选修课程教材,完善教学资源整合。根据“1+X”证书制度要求,校企共同编制校本教材,一方面取消一些实用性不强,不适应食品、药品专业现状的教材;另一方面开发适应食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材,特别是要改革优化传统的记分方式、评价方式和学分积累方式,开发适应岗位育人需求的专业教学内容,实现产学一体化。
表1 食药复合型人才培养部分课程设置
4.2.2 四驱培养模式之二:学(1)线上线下,提升学习便利性。线上线下联动学习,在信息收集、学习效率、学习考核中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①通过线上网络信息和线下实地走进食品企业、药企、药店等,了解行业的前沿资讯,帮助学生更好地择业。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合理安排课程时间。由于食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课程量增加,全部依靠线下课堂教学课时明显不够,因此对有些简单的内容采用线上学习。③线上线下联动考核。云平台、虚拟实验等信息化手段的完善,可以帮助教师实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2)校内校外,教学与实际“零距离”。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和科研平台资源,做好校内理论知识学习,开展食品检验试验、中药识别、食品工艺学实验等,同时充分利用好校内实训基地——“玛丽莲”食品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教学;在校外,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如与嘉兴德馨饮品公司、浙江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雅培(嘉兴)营养品有限公司、嘉兴齐福堂参茸有限公司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深入社会,参观、见习和顶岗实习,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科研能力、适应能力。
4.2.3 四驱培养路径之三:研(1)打造“X”证书师资队伍。“1+X”证书制度下需要打造一支能够准确把握先进职教理念、深入研究专业技能等级标准、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强、能够做好教学整体设计,满足“X”证书制度培养需求的教学团队。首先,加强专业带头人“1+X”证书制度的学习,并带领教学团队进行职业资格标准的分解、研究,以利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其次,加强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职业技能标准培训、企业生产锻炼等,提高骨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另外,通过引进行业企业技能大师等途径,优化师资结构,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技能。(2)争做“研究型”智慧学者。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坚持终身学习,实现“教师-师傅”互通,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学生-学徒”转化,激活人才培养。暑期是教师宝贵的充电时光,教师可以利用暑期时间挂职锻炼,去食品、药品企业一线学习目前广泛运用的食品检验方法,查漏补缺,增加新知。从亲身实践归纳总结,研究更高效的教学方法。
4.2.4 四驱培养路径之四:评(1)以证书通过情况为标准。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校内教学评价,主要通过期末考试、操作考试等,获得毕业证书;另一方面是校外的社会评价,可以用是否通过“X”职业证书来考核,根据学生的个性、就业需要选择不同的证书。(2)以学生就业形势为标准。定期连续对食品、药品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随访,调研学生毕业后的情况,主要是专业对口率、工资水平、收入涨幅、跳槽换行、工作幸福感和满意率等,了解“1+X”证书制度对学生就业的影响、社会对食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对学生自我成长的影响。
PDCA循环法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程序,P(Plan)、D(Do)、C(Check)、A(Action)分别表示计划、实施、检查、处理[5]。此原理应用到食药复合型人才培养上,就是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中心,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去执行,再检查其效果,总结成功经验,改进不足,把前一个循环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转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解决。从而使食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更科学、更高效。第一阶段计划(P):首先对120名3届食品、药品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在市场需求基础上,结合“1+X”证书制度要求,制订食药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优化原来的课程体系、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第二阶段实施(D):融合了药学、管理等新内容的食药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正在实施中,学生可以选修药学、管理学课程,参与中药识别、质量管理、实训模拟销售等。第三阶段检查(C):对食药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相比较,进行质量检查、监督和调控,了解效果,发现问题,找出原因。第四阶段处理(A):对食药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进行成果反馈,再次征求相关用人单位意见,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将意见和建议反馈到教学计划和培养模式中,对存在的问题汇总、分析,并转入下一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