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 燕,孙文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自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甘肃省积极响应中医药“走出去”的号召,已与乌克兰、法国等多个国家共建了岐黄中医学院和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与巴西、法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和医疗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除了在境外的岐黄中医学院、中医药中心开展中医诊疗和中医培训外,医院近年还接受巴西、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俄罗斯及白俄罗斯等国家的医务工作者、教师、中医保健师来医院研修的人数多达260人次,同时用中医药技术手段诊治了很多来自中亚地区的患者,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2015年5月,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且明确指出中医药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国际影响力。受区域性的文化差异、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人民生活心理习惯等影响,中医药服务贸易要跨出国门,融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医疗或日常生活保健中形势仍严峻。我们应在国内成功实施中医药涉外培训项目的基础上,帮助其他国家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使境外学员全面和直观地了解现在的中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技术,并能在培训结束后回国应用,在国际上展现中国软实力,提升国际地位,增强国际话语权。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自2013年开始承办乌克兰中医药研修班,至今已承办14期。由甘肃省卫健委、甘肃中医药大学分别联络乌克兰国立医科大学、乌克兰中医药学会、俄罗斯中医联合会、巴西中医药学会等组织生源。内容涉及中医药基础、中医药文化、针灸技术、中医适宜技术、美容、减肥、中医气功等,分别来自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法国、巴西、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200余位学员来到甘肃兰州接受中医药培训,见表1。
从课程类型分析,2013至2019年承办的涉外培训班共涉及5部分课程:中医药基础24课时、中医临床操作技术45课时、中医药科研8课时、中医文化类9课时、参观考察活动及交流课程14课时,如图1所示。
表1 2013—2019年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承办涉外培训班情况
图1 2013—2019年涉外培训班课程占比
作为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通过多边渠道,以研讨、研修、培训的形式为周边众多国家传授中医药知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借鉴我国中医药经验,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在临床授课过程中,有着优厚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雄厚,不但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知识,还具备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同时还根据“三甲”医院的专科特色针对外籍学员量身打造中医药系统学习课程。为了做好甘肃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甘肃省卫健委每年还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前来学习的人员给予招生、经费、生活上的支持,为中医药涉外培训项目国际推广奠定了基础。鉴于生源特点,医院举办的多期涉外培训班属于非自主招生短期涉外培训项目,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互动研讨及观摩参观等形式,向来华接受培训的医务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养生保健美容等人员传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对疾病的辨证诊疗、常用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优势病种的特色诊疗方法以及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等具有实用性、创新性、针对性、引导性的研修内容。
首先,许多国内中医药教育人才早年选择到国外就业生活,已经在境外形成小规模的中医药门诊和培训机构,这些人才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医药教育及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成为我们进行涉外短期培训的竞争对手。其次,在短期涉外培训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学员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正在从临床经验层面向理论技能层面深入。除了中医基础技能、推拿、针刺手法、中药的使用等这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外,五运六气、养生功法等深层次内容学员也非常感兴趣,但是短期培训受时间限制,不能更透彻地进行全方位学习,且学员之间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差距较大,培训的效用性、针对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后,由于医院无法颁发国际通用的学历证明,只能作为省级培训基地颁发技术培训合格证书,导致涉外培训的结果对学员的吸引力明显不够,究其深层原因则是目前没有针对中医药机构开展短期涉外培训的政策与评价标准,使涉外培训遭遇一系列的困难。
对于每个来华培训的团组,都必须提前认真学习我国外交基本政策、划分区域和国别要求,按照“周密组织、系统管理、积极服务、紧密追踪”的原则,制订培训项目的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和应急预案等。领导及医院主管院长全程监督项目实施,配备高年资的教学队伍,同时安排有外事工作经验和外语水平较高的人员负责涉外培训项目的申报、管理、预算等。做好项目实施期间的全程接待、教学过程、安全保障等工作,与培训学员所在学院和国外招生机构保持沟通和联络。项目实施期间,为及时妥善地处理突发情况,医院结合每期培训班实际情况,及时制订并完善应急预案,随时与外事部门、医疗保险机构、辖区派出所等相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络。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准确、有效、安全、规范地处理,保证学员的人身及财物安全,使培训管理顺利进行。
我院为了做好每期招生工作,多年来培训项目对外邀请以及招生工作均通过驻外经商机构及协议国外院校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办理。招生初期医院对外合作交流部尽早制订招生培训方案,便于境外机构有足够时间开展邀请;同时积极通过电子邮件、社交软件、传真等方式联系跟进,甘肃省卫健委进行招生学员资料的初步审核。招生后期,拿到学员护照信息、机票预订情况以及航班时间后,紧密联络随行翻译落实入境后行程,做到安全、及时、稳妥地安排接送。在生源接受上应当制定标准规范,从基本的语言能力、学历专业背景、年龄、工作行业及健康状况等方面执行严格的招生标准。如学员年龄不得超过60岁,学员需要来自各国卫生、教育领域或者是有中医药基础的人员,每期培训班不得超过20人。具体如下:(1)共计14期培训班中来自医疗卫生保健领域及教育院校的学员占比维持在70%以上,非卫生保健行业的学员虽较少,但近几年已从10%升至20%。(2)年龄结构:30~48岁生源占总数的80%以上,30岁以下、48岁以上生源占比不高。(3)职业类型:根据14期对外培训班的学员职业背景进行分类,由四大类构成:医务工作人员(53%)、植物药师(27%)、保健美容人员(18%)、其他(2%)。(4)性别分布:女性生源达到70%。
经过多年的培训,医院已形成稳定的师资教学队伍。课程大部分由医院相关专科具备高级专业职称,专业水平领先,有较高素质和中医药理论水平的医师进行授课,同时邀请甘肃中医药大学的教授进行相关专题讲授。由专门的教学秘书管理教学小组,组织协调所有教学活动。培训初根据培训学员层次,以实用和先进性为主,定制针对性的培训内容。通常开班第一周,我们会组织学员做自我介绍,介绍自己国家的中医药发展现状、民族文化、医疗现状、民众基本医疗保险情况等。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授课、课后咨询、临床见习以及实地参观等多种方式相结合。针对专题培训,上午进行理论授课,掌握关键技术理论、知识点,下午进入临床实际操作,使学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有效增强教学效果。除了基础课程外,还带领学员参观甘肃国药佛慈制药的中药加工工艺、中草药种植基地及中医药设备展、岐黄中医药文化馆,这些都带有甘肃中医药产业的特色。学员购置了很多便于回国后使用的中医设备及中药产品,推广了中医药在其他国家的使用。整个课程设计根据培训周期控制在80~100个学时之间,中医基础课程包含四诊、阴阳五行、八纲辨证且由浅入深,中医技术实践操作由临床观摩到学员相互操作体验等,课程分布层次分明、难易结合、指向性更明确。
日常生活的管理是培训过程中的重点。开班初期,由于环境陌生,学员语言沟通不畅,随行管理人员要积极为学员协调解决困难,做到事无巨细。每期培训班都会安排专职班主任及随行翻译,协助学员尽快熟悉学习环境、交通路线以及日常生活。应甘肃省卫健委要求,外籍学员住宿安排以安全、安静、便捷最佳。医院还专门为培训项目租赁了培训中心,有配餐室、冰箱、微波炉、洗衣机等基本生活电器,以解决住宿期间存在的问题。对于餐饮,医院餐厅针对学员的饮食风格,采用中国特色食材与西式餐食相结合的方式,营养丰富、特色明显,并根据学员需求及时调整菜品,还在附近清真餐厅预订餐食有特殊需求的学员。
在培训期间,安排外出参观,周末带学员品尝甘肃地方特色菜,感受甘肃特有的饮食旅游文化。通过组织系列活动,例如参观甘肃省博物馆及敦煌艺术展馆、参加兰洽会、药博会、观看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市内黄河观光游览、登白塔山等,增进学员对甘肃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普通百姓生活水平的了解。如遇学员生日及其本国的节日时,与他们一起举办小型庆祝聚会,增进相互的友谊,减少彼此之间的文化冲突和他们的思乡之情,扩大了今后招生的范围。
在“丝绸之路”打开中医药外交的背景下,随着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逐步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已迈入新纪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系统化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增强短期涉外培训效果,优化甘肃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方式,从而推动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广泛推广。基于培训项目开展现状,期望在今后应对全球卫生挑战、推进国际卫生合作、公共卫生治理方面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