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李海伦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有些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在国外广为人知,尤其是人口比较多的民族,例如,蒙古族、藏族以及苗族等。在人口少于40万的民族中,只有纳西族的文化和表演艺术得到了接近这些大族群的海外认同。自20世纪80年代始,纳西族几十位东巴、音乐师及歌手在欧洲、美国和东亚陆续参加过多种多样的巡回演出、艺术节、展览、研讨会以及教学活动。这篇论文的核心问题是,纳西族如何使他们的文化和表演艺术在国外获得如此高的知名度?
笔者自1989年至1993年以外国博士生的身份在丽江进行过四次实地考察,博士论文的主题为丽江洞经音乐,之后反复回丽江和香格里拉考察,并数次陪纳西族音乐师、歌手及东巴到英国、美国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为了多了解纳西族文化的历史背景,笔者同时也进行过多年的历史文献研究,研读的文献包括20世纪上半叶的几名外国作家有关纳西族和丽江的学术著作、旅行游记以及回忆录。
通过这种当代和历史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纳西族与国外世界的文化互动一直依赖于一系列不同类型的 “文化经纪人” (culture brokers)。该术语由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前副秘书Richard Kurin使用得颇有影响力,其定义如下: “文化经纪人将一种文化(有时也是他们自己的文化)研究、理解并通过不同方法和媒体向非专业性的他者展出。‘经纪’还另外暗示着,这些展出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是经过谈判和对话而成的,并且由参与者的不同动机推动” 。①Kurin,R.Reflections of a culture broker:A view from the Smithsonian.Washington,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997(19).Kurin的定义不一定包含着商业含义。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进一步将 “文化经纪” 这个概念分为两类:其一,间接的文化经纪,即经过文字或其他媒体来对外介绍、解释或代表一个文化;其二,直接的文化经纪,即经过人际交往来对外介绍、解释或代表一个文化。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纳西族文化及表演艺术在国际文化圈中的早期传入全靠间接的方法,而自20世纪80年代始,直接的人际交流也越来越普遍。此外,有的早期文字描述和视觉材料迄今为止还继续影响后来的文化经纪活动并且在展览、表演和其他互动中发挥着作用。在这样的条件下,间接和直接的文化经纪方法有时可以交织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历史连续性的感觉。就纳西族而言,早期外文文字记录和摄影遗产异常丰富,为后来西方人对纳西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西南地区引起了众多欧美探险者、学者、外交官、官员、传教士及其他游客的关注。有的外国人只是短暂地路过西南地区而已,而有些人则居住数十年,这些人有机会与当地人进行较深刻的交流。有一些欧美人对当地文化表示鄙视,另有一些人对当地人和文化产生了真正的兴趣、敬意及感情。后者中有小部分成为初期的文化经纪人,他们仔细记录了当地生活及习俗,并试图通过著作和摄影向西方观众进行解释。②Glover,D.,Harrell,H.,McKhann,F.,Swain,M.,eds.Explorers and scientists in China's borderlands,1880-1950.Chiang Mai:Silkworm Books,2012.在此期间有几名欧美人来到丽江,他们的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
早在清末,有少数西方人踏足丽江。③杨福泉:《西方纳西东巴文化研究述评》,《云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这其中既有旅行家,也包括法国的亚洲学家雅克·巴科 (Jacques Bacot,1877—1965年)。巴科在丽江和中甸 (今香格里拉市)等地对纳西族的语言、文字以及宗教信仰进行了初步研究,回国后著有 《纳西族》 (Les Moso)一书。④Bacot,J.Les Mo-so.Leiden:E.J.Brill,2013.到了民国时期,著名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 (Joseph F.Rock,1884—1962年)长期在云南居住,从事纳西学研究多年。洛克通过一系列的学术著作和一些流行刊物上的文章向外国读者介绍了纳西族的历史及风俗习惯、纳西族的东巴仪式及象形文字以及丽江周围的自然风景及民族文化。⑤Chock,A.K.J.F.Rock,1884-1962.Taxon,1963,12(3).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106035019/http://www.botany.hawaii.edu/staffpages/staff_pubs/Chock%201963-JFRock.pdf除了文字描述之外,洛克为后世留下了包括数千张照片和几十卷无声影片在内的极具历史价值的视觉资料。⑥Aris,M.Lamas,princes,and brigands:Joseph Rock's photographs of the Tibetan borderlandsof China.New York:China House Gallery,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1992.在当时的外国学者当中,洛克对纳西学的贡献是首屈一指的,与此同时纳西族文化已开始吸引少数其他外籍探险者。1939年哈佛大学本科生昆亭·罗斯福 (Quentin Roosevelt,1919—1948年),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孙子,通过家庭关系到达丽江买到了大量东巴经书和法器,回国后用他所收集的资料完成了毕业论文。2011年美国纽约市的鲁宾艺术博物馆(Rubin Museum of Art)举办了颇具规模的纳西文化展览及国际座谈会,展览内容以罗斯福收所藏的文物为主。⑦Mathieu,C.,Ho,C.,eds.Quentin Roosevelt's China:Ancestral realms of the Naxi.New York and Stuttgart:Rubin Museum of Art and Arnoldsche Art Publishers,2011.俄国人顾彼得 (Peter Goullart,1902—1978年)与洛克和罗斯福不同。他不从事任何收藏或学术活动,但他1957年出版的英文游记 《被遗忘的王国》(Forgotten Kingdom)影响了几代外国读者对丽江纳西族的理解。顾彼得自1942年至1949年在丽江以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 代表的身份,很热情地加入当地社会,十分生动地记录了纳西族各方面的日常生活。①Goullart,P.Forgotten kingdom.London:Readers'Union/John Murray,1957.中文译文:[俄罗斯]顾彼得:《被遗忘的王国》,李茂春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洛克和顾彼得多次描述了他们所遇到的纳西族音乐与舞蹈,他们的记载迄今仍可引起众多外国观众对纳西族表演艺术的兴趣。
洛克的学术重点并没有放在表演艺术上,他描述东巴或桑尼仪式时最多会顺便提到一些相关的声景。试举一例,他在学术论文上很详细地记录了他1928年10月24日晚上在雪嵩村所遇到的桑尼仪式。当地农民七个月的儿子身染重病,父母请来桑尼举行仪式,通鬼降神,预测小孩的命运。洛克的描述中穿插了一些听觉方面的纪录,如下:
我深夜听到了鼓的声音……天井里挤满了人,均跪着期待鬼来……桑尼打着他的小锣,以哀怨的高音嗓音发出延长的喊声来召唤灵魂……与此同时小孩的父亲尖叫……父母及其他亲戚开始哭泣……小孩翌日病死。②Rock,J.F.Contributions to the shamanism of the China-Tibet borderland.Anthropos 1959,54.p.800.
洛克在其他著作中介绍纳西族生活习惯时,偶尔也会很简略地提到纳西族民歌、舞蹈以及民间乐器,譬如 “用作秘密口头对话” 的口弦。③Rock,J.F.The life and culture of the Na-khi tribe of the China-Tibet borderland.Wiesbaden:Franz Steiner Verlag,1963.pp.22-23.总而言之,洛克的写作风格极为客观,但有时我们还能看出来他内心深处对纳西族故土及民间音乐真正的热爱。他在1939年发表的论文中很生动地介绍了纳西青年的即兴唱法:
他们很多人有不平常的能力,不停地唱着即兴歌曲……一群小伙子在山区或森林集体旅行时,通常有一个会即兴起唱,另一个回复。这样他们在美丽的家乡漫游而不停地继续即兴唱歌。④Rock,J.F.The Romance of 2 K′a-2 mä-1 Gyu-3 Mi-2 Gkyi:A Na-khi tribal love story translated from Na-khi pictographic manuscripts.Bulletin de 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1939,39(1).p.21.
对于表演艺术来说,洛克的摄影遗产比他留下的文字文献更重要。他的摄影设备精良,技术上乘,他有着对自然世界及民族文化无与伦比的敏锐眼光。再者,与当时的其他外国居民不同,他用无声电影摄影机来记录丽江周围的民间风俗。洛克的摄影遗产目前分散在美国、英国及德国的几所图书馆、博物馆和植物园。⑤Aris,M.Lamas,princes,and brigands:Joseph Rock'sphotographsof the Tibetan borderlandsof China.New York:China House Gallery,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1992.pp.134-137.有部分照片被整理成图片集,其中有几张显示了东巴、东巴仪式以及东巴法器 (包括手摇鼓、铜铃、大锣、盘铃等几种打击乐器)。⑥Aris,M.Lamas,princes,and brigands:Joseph Rock's photographs of the Tibetan borderlandsof China.New York:China House Gallery,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1992.pp.112-115.在洛克的书籍和论文中也能看到一些与东巴仪式和民间音乐有关的照片,譬如著名的东巴和华亭在仪式中的舞蹈动作和纳西族三片口弦的弹奏过程。⑦Rock,J.F.The life and culture of the Na-khi tribe of the China-Tibet borderland.Wiesbaden:Franz Steiner Verlag,1963.(图13、5)洛克的部分电影资料被编成无声电影,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大学图书馆近来将两部有关东巴舞的电影公开提供在因特网上,使观众能够研究1928年和1932年的东巴仪式。⑧⑨Rock,J.F.Films of Joseph Rock:Na khi har la llu dances.Filmed 1928,produced 1954.https://archive.org/details/WaSeUMCEMC48003DaKhiHarLaLluDances
据当时有的人回忆,洛克性格孤傲、易怒;顾彼得则性格外向、友善,喜人陪伴。由于顾彼得的纳西族朋友中既包括丽江县城的市民 (譬如有名的洞经会会员和毅庵),也有县城外的农民,因此他经常被邀请参与当地的红白喜事及各种其他的社会活动。他在回忆录 《被遗忘的王国》中很热情地描绘了丽江20世纪40年代的包括音乐舞蹈在内的生活风俗。与洛克不同,顾彼得对县城的洞经音乐颇感兴趣,虽然对洞经会的仪式及音乐的理解较浅,但他却用很华丽的词汇,使外国读者感觉到丽江洞经音乐的魅力:
当我在丽江时,仪式音乐会通常在富户家里举行……气氛憧憬而宗教色彩很浓,巨大的黄铜香炉里点着香,香烟缭绕……老乐师们全部正规地穿着长衫和马褂,不慌不忙地入座,抚摸着长长的花白胡须。其中一人充当指挥……一支笛子呼哨而起,其他乐器一件件地加入……然后大锣一敲,音乐达到高潮。我在中国,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么深沉洪亮的锣声:整所房子似乎在圆润的声波中震动,接着老先生们起来,用自然的声音唱上一首庄严的颂歌,充满崇敬和感情……这音乐是经典的、永恒的。它是众神之乐,是一个安详、和平与和谐的国度的音乐。①Goullart,P.Forgotten kingdom.London:Readers'Union/John Murray,1957.中文译文:[俄罗斯]顾彼得:《被遗忘的王国》,李茂春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1-272页 (注:页码为中文译本页码)。
另外,顾彼得解释了这些活动对丽江县城 (今古城区)文人的意义:
新年庆祝活动提供给丽江老先生们一个机会,上演几场他们擅长的仪式音乐……纳西族人最喜爱这种传统音乐,父子相传长盛不衰。城里富有的纳西族人,只有他懂得这个古老的音乐,或者他是个造诣很深的汉学家,才可能被人们承认是个真正的先生。②Goullart,P.Forgotten kingdom.London:Readers'Union/John Murray,1957.中文译文:[俄罗斯]顾彼得:《被遗忘的王国》,李茂春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8页 (注:页码为中文译本页码)。]
除了洞经音乐之外,顾彼得极为详细地介绍了纳西族农村的婚礼舞蹈。他的好朋友吾汉结婚时,顾彼得到他的村庄参加了两天的活动,之后在他的书中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描述,使外国读者能感觉到那两天十分热闹的气氛,及晚上青年人跳舞的情景:
不久,屋里的人开始出来了。外边草地上烧起一大堆篝火,因喝酒而面颊发红的姑娘们已经开始起舞,伙子们马上参加进去。他们跳的舞蹈像康茄舞,伙子把手搭在领头的 “潘金妹” 的肩上,另一个姑娘把手搭在这伙子的肩上,如此连接下去,直到一条长龙围绕火堆,按照歌声的旋律和节奏,慢慢起伏波动。他们缓缓行进,每隔一定时间旁边踏一步。舞蹈不用乐器伴奏,歌词临时凑成。③Goullart,P.Forgotten kingdom.London:Readers'Union/John Murray,1957.中文译文:[俄罗斯]顾彼得:《被遗忘的王国》,李茂春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52页 (注:页码为中文译本页码)。
顾彼得的写作充满了对丽江的留恋、对纳西朋友们的感情。虽然英文不是他的母语,但他的写作风格很有吸引力,在欧洲备受欢迎。笔者1989年5月份首次去丽江时,碰到了几个外国游客。他们或者随身带着顾彼得的书来云南旅游,或者出来之前已读过。20世纪80年代末,两本销售量很大的英文旅游手册中都介绍了约瑟夫·洛克及他的主要著作,④Samagalski,A.,Strauss,R.,Buckley,M.China:A travel survival kit.2nd edition.South Yarra,Australia:Lonely Planet Publications,1988.p.699.;Booz,P.R.An illustrated guide to Yunnan.Hong Kong:The Guidebook Company,1989.pp.132-139.pp.155-156.p.193.其中一本也介绍了顾彼得的 《被遗忘的王国》。⑤Booz,P.R.An illustrated guide to Yunnan.Hong Kong:The Guidebook Company,1989.p.193.其结果是,这两位作者20世纪中叶的间接文化经纪工作影响了外国人对纳西族文化的理解,尤其是引起了他们对东巴文化以及洞经音乐强烈的好奇心。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洛克的知识遗产和罗斯福及顾彼得的成就重新吸引了新一代的外籍学者从事纳西族社会及文化方面的研究,从而进行实地考察。他们的研究方向多种多样,其中对东巴教及东巴文化现状的研究占重要地位。①杨福泉:《西方纳西东巴文化研究述评》,《云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在这方面,美国人类学家孟彻理 (Charles F.McKhann)可以作为较早期的代表: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到云南西北、四川西南地区开展经常性的考察。他于1992年完成博士论文,其中很详细地分析了纳西族的神话、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东巴仪式。②McKhann,C.F.Fleshing out thebones:Kinship and cosmology in Naqxi religion.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hicago,1992.在随后的研究中,他记录了东巴教的复活、现代东巴艺术的发展、丽江的旅游业等多种专题。③McKhann,C.F.Naxi religion in the ageof tourism:Persistence and(re)creation.In Oakes,T.,Sutton,D.S.,eds.,Religion,tourism,and the Chinese state.Lanham,MD:Rowman and Littlefield,2010.与此同时孟彻理和他的几位纳西同行也数次与其他外国学者和单位合作,进行学术交流,并将东巴经书、法器以及仪式 “表演” 介绍到国外。由于东巴经书的美丽形态和象形文字的独特性,使得它们很适合在博物馆展出,因而已有几次文化交流活动是在一些重要展览的基础上举办的。随着西方博物馆及策展人日益强调展览中的 “社区参与” (community engagement)和多面的 “合作” (collaboration),④Scott,M.K.Engaging with pasts in the present:Curators,communities,and exhibition practice.Museum anthropology 2012,35(1).p.2.这些展览和相关活动采纳的直接文化经纪方式都是协作性的,参与者包括纳西学者、外国学者、纳西东巴、纳西画家以及几所中外博物馆和其他机构。
国外首次的纳西东巴文化展于1997年12月至1998年5月在瑞士苏黎世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Völkerkundemuseum)举行。此次展览的名称是 “纳西之物、神话、象形文字” (德文:Naxi Dinge,Mythen,Piktogramme),数百件展品来自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德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苏黎世大学民族博物馆及私人的收藏品。馆长邀请了纳西族学者李静生、和力民、戈阿干、杨福泉和美国学者孟彻理参加了十场学术讲座,⑤杨福泉:《记在瑞士举行的国外首次纳西东巴文化展》1998.http://www.aisixiang.com/data/18540.html另外邀请了丽江鸣音乡东巴和即贵在开幕式唱吉祥经、跳东巴舞,展览期间通过翻译向来宾介绍东巴文化。和即贵作为到国外交流的第一名东巴,为下一代东巴创下先例。①McKhann,C.F.Naxi religion in the age of tourism:Persistence and(re)creation.In Oakes,T.,Sutton,D.S.,eds.,Religion,tourism,and the Chinese state.Lanham,MD:Rowman and Littlefield,2010.p.197.;杨福泉,微信,2017年8月23日。2011年美国纽约市的鲁宾博物馆举办类似展览和座谈会时,邀请了纳西学者兼东巴和力民在开幕式进行小型东巴仪式祈福。②Rubin Museum of Art.Naxi conference.2011.http://rubinmuseum.org/events/event/naxi-conference
孟彻理2003年在美国组织的活动与苏黎世和纽约市的展览及短期座谈会有所不同。他与纳西学者杨福泉、纳西族画家张云岭和年轻东巴和秀东合作举办了 “图像及其变化——东巴艺术中的再想象” (Icon and Transformation:(Re)Imaginings in Dongba Art)画展,在华盛顿州惠特曼学院和华盛顿大学、俄勒冈州摩特诺玛 (Multnomah)县图书馆三地展览。同一年,孟彻理邀请杨福泉和张云岭到惠特曼学院作一个学期的访问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并请和秀东在校园内举行祭署(大自然的神)仪式。③McKhann,C.F.,Yang F.,and Zhang Y.Icon and transformation:(Re)imaginings in dongba art.Walla Walla,WA:Sheehan Gallery Press,2003.后来和秀东又到加利佛尼亚州培泽 (Pitzer)学院重复了祭署仪式。笔者亲自观看画展并参加了培泽学院的活动。2003年在美国举办的这些交流活动给当地观众提供了空前的机会接触和欣赏东巴 “表演艺术” 。
规模更大的文化交流活动是2007年在美国华盛顿市召开的第四十一届史密森尼民俗节 (Smithsonian Folklife Festival)。该民俗节创办于1967年,每年六月底至七月初连续两周为公众奉送来自国家和世界各地的民俗表演,每届平均参观人次超过一百万。举办单位是国立史密森尼博物馆下设的史密森尼民俗和文化遗产中心 (Smithsonian Center for Folklife and Cultural Herit-age),其宗旨是为了 “增加并传播关于民间文化的知识” 。①Kurin,R.Smithsonian Folklife Festival:Cultureof,by,and for thepeople.Washington,DC:Center for Folklife Programs and Cultural Studies,Smithsonian Institution,1998.p.6.史密森尼博物馆前副秘书兼民俗和文化遗产中心前主任Richard Kurin曾经说过,民俗节应该 “介绍非舞台上的、地道的艺术,在媒体上、旅游时见不到的节目” ,②Kurin,R.Smithsonian Folklife Festival:Culture of,by,and for the people.Washington,DC:Center for Folklife Programs and Cultural Studies,Smithsonian Institution,1998.p.140.同时也要尊重民间艺术家的经历和观点: “在传承人展示,介绍和解释自己文化的过程当中,都应以他们自己的声音为主” 。③Kurin,R.Reflections of a culture broker:A view from the Smithsonian.Washington,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997.p.113.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民俗节的组织者每年需要找几名专家和翻译与艺术家合作给观众展示他们的文化遗产。作为2007年民俗节的三个主题之一,湄公河 (即澜沧江)流域有五个代表团,共约180名民间艺术家参加,他们分别来自中国云南省、越南、老挝、泰国以及柬埔寨。笔者当年参加了云南代表团的翻译队。该代表团的58位艺术家中包括两名东巴——和秀东、和国耀。和秀东每天下午在一块草地上举行30分钟简短的祭署仪式,仪式之前有主持人简单地介绍这个仪式的意义,仪式在进行中有几十个人参观 (图1)。此外,和秀东每天展示东巴法器 (图2)并在舞台上参加了云南代表团的几十场演出,主要包括跳 “纳西东巴舞” 和唱 “纳西酒歌” 。和国耀每天在手工艺术家的帐篷里展示东巴象形文书法,吸引了很多参观者来观察、提问,由孟彻理为他做翻译,与他协作将东巴遗产给参观者介绍和解释 (图3)。④⑤⑥McKhann,C.F.Naxi religion in theage of tourism:Persistence and(re)creation.In Oakes,T.,Sutton,D.S.,eds.,Religion,tourism,and the Chinese state.Lanham,MD:Rowman and Littlefield,2010.p.199.由于史密森尼民俗节历史长、规模大、声望高,因此随着2007年的节目,东巴文化在美国文化界的知名度日益增高。
在国外,东巴文化引起了大量的关注。然而到目前为止, “纳西古乐” (即丽江洞经音乐)无疑是知名度最高的纳西族乐种。1985年,当时的丽江县 (今玉龙县和古城区)对外开放。外国游客在随后的几年里逐渐发现丽江壮丽的山水、美丽的建筑、独特的民族文化。到1996年,外籍游客累积数量超过了三十万,来自六十多个国家。⑦Kou,Z.Lijiang:An ancient city embraces the modern world.Beijing Review 1996,39(52).p.8.1985年后,这些外籍游客偶尔会听到当地民间洞经乐团的演奏。丽江洞经音乐旋律柔软,加花微妙,支声复调精巧,所呈现的整体效果极为优雅,很容易吸引外国音乐爱好者。丽江大研古乐会于1988年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批准,成立了可对外做商业演出的音乐会。⑧Rees,H.Echoes of history:Naxi music in modern Chin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p.147-157.
这些音乐会在丽江古城古色古香的院子里举行,古乐会的 “寿星” 雍容凝重,气氛安静,会长宣科用流利的英语给观众介绍演出曲目。有时宣科会选择观众中的一位男性成员并邀请他将顾彼得对丽江洞经音乐的描述念给大家听,以增加浪漫的历史感。宣科作为文化经纪人的角色至关重要,顾彼得的怀旧回忆录也创造了一个动人的 “旅游想象” (tourism imaginary)。⑨Salazar,N.B.Tourism imaginaries:A conceptual approach.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2,39(2).这是早期间接文化经纪与后期直接文化经纪交织的一个好例子。这些宣传手段的使用使大研古乐会的对外演出大获成功,很快就拥有了相当高的国际知名度。①Rees,H.Echoes of history:Naxi music in modern Chin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p.152-154.到了1991年,他们的音乐会开始出现在一本很普遍使用的英文旅游手册中。该手册介绍道, “这个机会很难得,能听到古代中国原汁原味的中国音乐” 。②Cummings,J.,Storey,R.China:A travel survival kit.3rd edition.Melbourne:Lonely Planet,1991.p.740.到了1993年初,观众人数累积达13213人,分别来自52个国家。③李理、殷海涛编:《丽江导游》,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页。几年后,由于国内游客的人数日益增加,因此音乐会的国内观众人数最后超过了外国观众的人数。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部分观众均是外籍游客,所以当时的表演风格以他们的审美及兴趣为主。
笔者1989年5月初首次到丽江听到大研古乐会的演出,1991年返回丽江进行一年的博士论文研究,1993年随着大研古乐会宣科、杨曾烈两位先生的建议,将他们的宣传资料带回我的国家 (英国)去,提供给英国亚洲音乐联网 (Asian Music Circuit)机构的负责人参考。在多方努力下,1995年10月份,大研古乐会首次受邀出国进行巡回演出 (图4)。由于资金有限,只有10位音乐师能去,其中年龄最大的是当年82岁的孙子鸣,年龄最小的是20岁的黄丽梅,65岁的宣科也在其中,负责用英语与观众交流。笔者也以翻译和助手的身份加入了此次巡演。自10月8日至16日,他们先后在伦敦、曼彻斯特、赫尔、伯明翰、牛津5个城市进行了7场演出和讲座,其场地包括伦敦有名的 “玻塞尔” (Purcell)音乐厅、皇家北方音乐学院大演奏厅 (图5)、牛津大学以及中国驻英大使馆。④Rees,H. “Naxi ancient music rocks London” :Validation,presentation,and observation in thefirst international Naxi music tour.Ethnomusicology 2002,46(3).他们每次演出都相当受欢迎,据随团访问、时任丽江地委宣传部部长的和家修报告:
在玻塞尔音乐厅,我们演完七首乐曲后就要结束演奏会了,但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不让我们下台,我们只好再演一曲,然后扶着孙子鸣老先生退场,但听众仍不放过我们,掌声越来越强烈,我们又只好把孙老扶上台,再加一首。演完还是长时间热烈鼓掌……这时全场听众起立向我们致敬,又是长达数分钟的鼓掌,然后才依依不舍地逐步退场。⑤和家修:《纳西古乐震撼英伦》,《玉龙山》1996年第1期,第103页。
在英国期间,大研古乐会的10位音乐师还为英国宁布斯 (Nimbus)唱片公司录制了一盘CD,于1997年发行 (图6),收录了他们1995年在英国所演奏的代表性曲目。大多数曲子属于丽江洞经音乐,即几首大调 (《八卦》《十供养》《原始》《清河老人》《收经偈》)和几首小调 (《万年花》 《步步姣》《山坡羊》《到春来》《到夏来》)。CD上还有三首纳西族民间竖笛独奏曲,其中一首是纳西代表性民歌 《谷气》,两首是民间舞蹈曲。①Naxi music from Lijiang:The Dayan Ancient Music Association.Monmouth:Nimbus Records NI5510,1997.这三首由当年41岁的王朝信吹奏。他不仅精通洞经音乐的笛子,也擅长演奏纳西族的民间竖笛,每次在英国舞台上演奏一两首竖笛独奏曲,都颇受欢迎。
随着首次出访的成功,大研古乐会先后访问过中国香港、挪威、②宣科:《记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赴挪威访问演出》,丽江:《丽江文史资料》1998年第17期。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爱沙尼亚、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美国等十几个国家或地区。除了在英国之外,笔者于2002年五月份陪同大研古乐会到美国西北部参加西雅图国际儿童节 (Seattle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estival)。③de Barros,P.A blaze of summer concerts.Seattle Times,17 May 2002.http://community.seattletimes.nwsource.com/archive/?date=20020517&slug=summer17早在 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数家发行量很大的外文报纸已报道了大研古乐会国内外的活动,譬如英国有名的 《时报》(The Times)④Christmas,L.Have gongs,will finally travel.The Times,5 October 1995.和 《每日电讯报》 (Daily Telegraph)、⑤Clough,J.Athousand years of music and tao.Daily Telegraph,7 October 1995.新加坡的《海峡时报》(Straits Times)、⑥Leong,W.K.20-year struggle to restore the sounds of Naxi tribesmen.Straits Times,22 May 1996.香港的 《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⑦Norman,K.Echoes of a living tradition.South China Morning Post,9 February 1997.以及美国的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⑧Farley,M.Himalayas are alive with music of China.Los Angeles Times,19 January 1999.这些报纸通常报道大研古乐会的出访情况、国内外观众的反响、纳西洞经音乐的历史及社会背景、古乐师的高龄、传习计划等各种内容。
毫无疑问,在国外的艺术界,纳西族主要因为东巴文化和洞经音乐而闻名,但近年来纳西民歌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早在1956年纳西族歌手和师范学生周琼芝到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1987年八名纳西歌手 (包括和金花及和汝军在内)前往日本参加当年的亚太地区艺术节。⑨李群育:《天下从此不再小丽江》,载 《丽江日报》,2009年9月21日。http://www.ljdiy.com/ljfq/517.html;但纳西民歌手频繁应邀到国外表演是21世纪的新情况,譬如2005年9至10月份民歌手李秀香、和金花以及青年东巴杨玉华应邀与十几名其他云南民族艺术家到美国东北部和华盛顿州的几所大学、学院、音乐厅等单位演出。⑩杨福泉:《传承不能离开本土》,载 《中国民族报》,2009年 2月 6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464120100brz1.html;Dartmouth College Office of Public Affairs Press Release.Dartmouth brings artists from China's Yunnan Province.15 September 2005.http://www.dartmouth.edu/~news/releases/2005/09/15a.html
两年后,和金花在著名的史密森尼民俗节也被推崇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家,每日在华盛顿市的国家广场参加几场演出,唱几首纳西民歌 (图7)并弹奏纳西口弦。6月28日晚,她参演了云南代表团在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 (Kennedy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举办的一场音乐会。那天晚上的节目有和金花演唱的 《嫁女调》和 《栽秧歌》。这两周的几十场演出使数千外国观众首次听到了纳西民歌。⑪
2010年11月底,笔者到瑞士多纳赫镇开会时有幸欣赏了 “中国文化景” (Culture Scapes China)艺术节举办的 “东方声音” (Eastern Voices)音乐会。该音乐会以中国蒙古族、羌族、彝族、苗族以及纳西族的原生态民歌为主,纳西族由和金花代表,演唱了三首歌曲。①Eastern voices programme.Goetheanum Grosser Saal,Dornach,Switzerland.27 November 2010.瑞士观众凝神静听,被她美丽的嗓子及独特的演唱风格迷住了。这次音乐会由瑞士电台录制,之后民歌手前往瑞士其他城市巡回演出,包括日内瓦。②Nuits de Chine online programme.Ateliers d′Ethnomusicologie,Geneva.December 2010.http://www.adem.ch/archives/concerts10/chine_eng.html
几年之后,和金花向笔者提建议,要录制一盘CD,内容以她独唱的纳西族传统民歌为主,并附上详细的唱词和文化说明,目的是协助将纳西族原生态民歌传承下去并传播给国内外听众。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孔子学院的支持和资助下,和金花2018年11月份来洛杉矶三个星期作访问艺术家,在该大学音乐学院的录音棚里录制十几首民歌和口弦曲,CD定于2021年由史密森尼民俗唱片公司 (Smithsonian Folkways Recordings)发行,标题为 《纳西族民歌——和金花》(Songs of the Naxi:He Jinhua)。唱词的记录和翻译以及文化说明是协作成果,笔者、和金花和纳西族专家杨福泉经过面对面的会议、电子邮件以及微信进行几个月的共同工作,将纳西语的唱词记录成纳西拼音、翻译成中文和英文,并且给听众介绍每首歌的文化语境。此CD给本民族的民歌爱好者提供了参考资料,给局外听众提供机会同时欣赏到纳西族民歌的魅力,同时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民歌的文化意义。这个录音项目也可以视为间接文化经纪的一种现代形式,依赖于一位纳西族艺术家、一位纳西族学者、一个外国合作者、一所驻加州的孔子学院以及一所有国际影响力的非营利唱片公司的共同努力而成。
本文开头的问题是:纳西族如何使他们的文化和表演艺术在国外获得这样高的知名度?通过实地考察和历史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关键的因素。其一,独一无二的东巴象形文字、法器和舞蹈对外国人来说有一定的神秘感,内在的吸引力很强。同时,丽江的洞经音乐与中国其他地方的丝竹音乐一样,比较适合欧美人的审美感。其二,文化经纪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与其他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不同,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有一系列的外地和本地作家、学者和文化传承人承担了这一角色,他们主动地将纳西文化介绍到国外。
附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几所小规模的西方音响公司出版了来自云南省的传统音乐录音。这些CD的商业潜力及销售量皆有限,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及分享宝贵的民间资料。有纳西内容的CD如下:
1995:Baishibai:Songs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of Yunnan.Leiden,Netherlands:Pan Records 2038CD.[6首民歌]
1996:Le chant des enfants du monde,Vol.5:Minorités tribales du sud-ouest de la Chine.Paris,France:Arion ARN 64365. [3首儿童歌]
1997:Naxi Music from Lijiang:The Dayan Ancient Music Association.Monmouth,Wales:Nimbus Records NI5510.[10首洞经曲、3首竖笛独奏曲]
2003:South of the Clouds:Instrumental Music of Yunnan,Vol.1.Auckland,New Zealand:CD Manu 2019/20.[3首洞经曲,波伯、竖笛、葫芦笙、口弦、白沙细乐各1首]
2004:Alili: Multi-part Folksongs of Yunnan's Ethnic Minorities,Parts 1 and 2.Leiden,Netherlands:Pan Records 2012/13.[3首多声部民歌]
(2021):Songs of the Naxi:He Jinhua/纳西族民歌-和金花.Washington,DC,USA:Smithsonian Folkways Recordings.[13首民歌、3首口弦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