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我国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

2021-01-14 08:07原伟鹏
关键词:西北地区高质量评价

原伟鹏,孙 慧

(1. 新疆大学 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830046;2. 新疆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46)

一、引 言

改革开放40 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开始由单纯依靠“物质要素投入性生产”的数量型高速增长,逐渐转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质量发展,从投资刺激、消费压抑、出口拉动的“三驾马车”增长方式,转向追求“效率、创新、质量、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迫切需要综合评价与归纳改革开放40 年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征、规律与脉络趋势,探究影响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培育经济高质量的新动能势在必行。

在2017 年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正式提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定论。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为引领,通过优化经济结构、产业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为核心,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美好生活需要。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对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不同点在于,是否以GDP为唯一核心抑或最重要指标。推动经济发展效率、动力和质量变革,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即经济高速增长侧重于解决经济总量问题,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侧方面的结构调整优化问题。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根源在于供给侧的结构性和体制机制矛盾,通过政策创新、市场化、法制化等巧妙结合的直接或间接手段,“医治”结构失衡性的供给侧“慢性病”,着力解决供给体系适配于需求结构变化的主要矛盾。

二、文献回顾

目前,学术界很多学者对高质量发展评价从内涵、视角、表征、方法、维度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 受Solow①See Solow R.M.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956,pp.65-94.(1956)、Jorgenson 和Griliches②See Jorgenson D.W, Griliches Z. The Explanation of Productivity Change.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3,1967,pp.249-283.(1967)经济理论、模型的影响与启发,国外学者一般使用经济全要素生产率①See Zhang C, Kong J. Effect of Equity in Education on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Human Sciences1,2010,pp.47-69.参见黄涛《新疆向西开放水平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第23页。衡量经济增长水平并进行测度②See Linhai Mei, Zhihao Chen. The Convergence Analysis of Regional Growth Differences in China:The Perspective of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6,2016,pp.453-476.参见孟祥兰、邢茂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湖北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研究——基于加权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年第4期,第676页。(Zhang 和Kong,2010;Mei 和Chen,2016)。国内高质量内涵与评价维度方面,陈雅妮、陆斌(1993)提出市场化改革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运行。③参见陈雅妮、陆斌《市场化改革带来经济高质量运行——上海经济发展态势观察之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3年第8期,第30页。参见华坚、胡金昕《中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评价》,《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年第8期,第21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④参见习近平《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方向发展》,《紫光阁》,2017年第2期,第7页。参见方大春、马为彪《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及时空特征》,《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2期,第62页。,转变经济高速增长向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⑤参见谢琦《论数量型经济增长向质量型经济增长的转型》,《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24页。参见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培育》,《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第36页。,构建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实现更高效、更公平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目标⑥参见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管理世界》,2019年第7期,第1页。,经济高质量也广泛出现于农业经济、外向开放型经济、旅游经济、环境经济等领域。立足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维度,安淑新(2018)认为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科学评价指标体系须体现动态性、多维性;⑦参见安淑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当代经济管理》,2018年第9期,第11页。任保平(2018)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应包涵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稳定性和分享性等层面⑧参见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107页。。丁涛、顾金亮(2018)运用灰色关联理论构建“五大发展理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质量的关联度进行深入分析。⑨参见丁涛、顾金亮《科技创新驱动江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41-46页。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视角与方法,基于生态系统、生产率、供给侧、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等综合视角,研究方法主要有熵权法、因子分析、模糊分析、生态位、灰色关系等系统评价方法。魏敏、李书昊(2018)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对全国30个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发展规律和格局进行测度,并进行了区域发展水平分类;⑩参见魏敏、李书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年第11期,第3-20页。黄涛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30年间新疆向西开放水平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表明投资仍是主动力、向西开放与经济增长质量互有因果的结论。①See Zhang C, Kong J. Effect of Equity in Education on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Human Sciences1,2010,pp.47-69.参见黄涛《新疆向西开放水平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第23页。孟祥兰和邢茂源(2019)通过加权因子分析法从经济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民生发展五个维度构建高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发现不同区域间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②See Linhai Mei, Zhihao Chen. The Convergence Analysis of Regional Growth Differences in China:The Perspective of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6,2016,pp.453-476.参见孟祥兰、邢茂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湖北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研究——基于加权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年第4期,第676页。华坚和胡金昕(2019)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构建科技创新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间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探索了两者协调度的时空特征;③参见陈雅妮、陆斌《市场化改革带来经济高质量运行——上海经济发展态势观察之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3年第8期,第30页。参见华坚、胡金昕《中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评价》,《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年第8期,第21页。方大春和马为彪(2019)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时空格局演变规律。④参见习近平《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方向发展》,《紫光阁》,2017年第2期,第7页。参见方大春、马为彪《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及时空特征》,《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2期,第62页。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对策建议,任保平和李禹墨(2018)认为主体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创新激励机制是主要路径;⑤参见谢琦《论数量型经济增长向质量型经济增长的转型》,《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24页。参见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培育》,《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第36页。Ke Z等认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通过产业结构、城镇化、生态环境等传导路径影响经济增长质量。①See Ke Z, Tang-Qi X U,An-Lu Z.Urban Land Expansion, Economies of Scale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3,2016,pp.390-401.朱子云利用组合赋权与综合指数算法模型,揭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协调性和负面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顶层政策设计、产业领域转型、要素质量提升等政策建议。②参见朱子云《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动趋势与提升动能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年第5期,第23-43页。

因此,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研究视角、评价维度、评价方法、特征规律、影响因素、政策启示等方面的诸多研究,为本文的研究主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铺垫、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西北地区为典型研究区域,基于系统科学理论,将“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的“五边形”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拓展为九个维度的“足球形”评价体系,立足40年的长时间尺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时空发展分异水平,并测度其主要维度影响因素,探析1978—2017 年改革开放40 年以来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律与未来形势,对于总结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成功实践经验,实现“全国一盘棋”的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格局,施行差异化重大协调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三、西北地区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形势

(一)研究区概况

本文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西北地区位于东经73°—123°,北纬37°—50°间,五省(区)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0%。西北地区深居中国西北部内陆,具有资源富裕、干旱缺水、荒漠广布、生态脆弱等环境特征,主要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蒙古族、藏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满族等56个民族。

(二)40年经济发展总体形势

改革开放40 年以来,1978—2017 年全国生产总值(GDP)总体上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年平均增长率为15.10%,总体提高了124.82%,其中1993—1994 年增长率最高,增长率为36.34%。根据变化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0 年为缓慢低速增长的“发展起步”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处于20 000 亿元区以下,年平均增长率为14.73%,12 年间总体提高了413.93%。第二阶段1990—2001年为经济中低速增长的“积累成长”阶段,此阶段经济发展速度有一定提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8 000—120 000 亿元区间,年平均增长率为17.85%,11 年间总体提高了487.42%。第三阶段2001—2017年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崛起发展”阶段,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逐渐超过820 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率为13.48%,16 年间总体提高464.08%。因此,改革开放40 年GDP 增长经历了由缓慢低速向中低速“上升爬坡”,再向高速“爆发性”发展的3个阶段。

图1 1978—2017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体发展形势③数据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图2 1978—2017年全国及西北地区GDP增长率情况④数据来源:据中国、西北五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整理。

围绕全国、西北地区的GDP增长率来看,总体上呈现同步增减变化趋势,GDP 增长率总体处于5%—15%区间。1978—1993 年GDP 增长率呈现大幅度震荡波动,出现了1979 年、1988 年的波谷与波峰,反映了经济一定波动性,其中1979年青海省、1978 年甘肃省的GDP 出现负增长的特殊状况。1985—1989 年GDP 增长率总体呈现“断崖式”的回落状态,1989—1993年又出现“回暖式”的上升爬坡阶段。1993—2008 年GDP 增长率相对稳定于6%—15%之间,经济发展呈现波动中相对稳定的协同增长变化态势。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率呈现一定下滑。2009—2010年经过“四万亿”投资计划宏观调控,经济增长率又反弹回升。2010—2017年受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GDP增长率反映出接近于线性的下降趋势,经济增长呈现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增速缓降”态势。

改革开放40 年,图3 发现1978—2017 年全国、西北地区GDP均值以及各省GDP值均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但增长曲线反映出阶段差异性。1978—1993 年的改革开放初期,全国、西北地区总体差距较小,全国GDP 均值和西北地区各省份GDP 均值呈现逐渐发散分离的趋势;1993—2001年,全国GDP 均值开始高于西北地区均值,西北地区也开始呈现差异化的分散上升;2001—2017年,西北地区GDP 均值与全国平均值差距不断拉大,西北地区GDP 发展水平逐渐分为三个阵营。陕西紧随全国平均水平变化,GDP 高于西北地区GDP 均值,为第一阵营;新疆和甘肃属于第二阵营,新疆GDP 值略高于西北地区GDP 均值,甘肃GDP 值略低于西北地区GDP 均值;宁夏、青海GDP 值差距不大,均远低于西北地区GDP 均值,为第三阵营。因此,改革开放40年西北地区GDP值总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陕西、新疆、甘肃、宁夏和青海。

图3 1978—2017年西北地区生产总值(GDP)变化态势①数据来源:据中国、西北五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整理。

改革开放40 年,1978—2017 年全国、西北地区人均GDP 均呈现逐年递增态势,逐渐反映出四个层次的发展阶段性。1978—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与西北地区总体差距较小,人均GDP逐渐呈现发散分离的态势;1992—2017 年,全国人均GDP 均高于西北地区均值,且差距越来越大。之后,西北地区也开始逐渐分散为四个阵营。陕西紧随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 高于西北地区人均GDP,为第一阵营;宁夏人均GDP 低于陕西,但高于西北地区人均GDP值,为第二阵营;新疆和青海围绕西北地区人均GDP 上下浮动,且前者大于后者,为第三阵营;甘肃人均GDP 自1986 年以来开始低于西北地区人均GDP值,且差距越拉越大,为第四阵营。因此,改革开放40 年西北地区人均GDP 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陕西、宁夏、新疆、青海和甘肃。

图4 1978—2017年全国及西北地区人均GDP变化情况②数据来源:据中国、西北五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整理。

因此,基于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全国、西北地区GDP总量、GDP增长率和人均GDP的变化对比情况,立足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崛起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角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宏观把控改革开放40 年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但对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水平仍需基于多维视角和深层主题的探究,从而进一步培育重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四、数据来源、模型构建与评价指标体系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1—2018 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1998—2018 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86—2017 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06—2018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5—2018 年)、《中国统计摘要》(1983—2018 年)、《新疆统计年鉴》(1989—2018年)、《青海统计年鉴》(1985—2018年)、《宁夏统计年鉴》(1985—2018 年)、《西安统计年鉴》(1993—2018 年)、《甘肃发展年鉴》(1984—2018 年)、国家统计局以及西北地区各省统计局网站,相关缺失数据值运用插值法、均值法运算填补。

(二)模型构建

1.组合权重的确定

(1)首先,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假设有m 项评价指标、n 个评价对象,建立数据矩阵X,其中xij为第i个对象第j个指标(以下同)。

计算各指标标准差,用Sj表示第j 项指标标准差。

(2)其次,利用熵权法计算权重。运用极差法进行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式中:yij为评价指标标准化值;xij为指标的初始值;为第j列的最小值,是第j列的最大值。

将Y矩阵中yij列向量与所有值之和进行比值处理:

计算测度指标熵权值,Yij为第i 个评价单元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公式如下: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式中k = 1/ ln n ,k 为调节系数。

(3)组合赋权法。结合变异系数法和熵权法计算组合权重,从而使指标的赋值更加合理化。式中λ 为偏好系数且λ ∈(0,1) 。本文根据张玉玲等学者的相关研究①参见张玉玲、迟国泰、祝志川等《基于变异系数—AHP的经济评价模型及中国十五期间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11年第1期,第8页。,当以组合权重模型的偏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函数时,组合赋权的偏好系数λ取0.5。

2.综合评价法

本文通过先对多个评价指标进行单独计算分值,然后与对应组合权重相乘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综合得分。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Mi为某年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得分,Wj是j项指标的组合权重,Yij是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值。

3.指标贡献度分析

通过构建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计算西北地区9个纬度评价指标以及各个省份的贡献度G的模型如下:

(三)理论机理与评价体系构建

为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潮流,推动经济更优效率、更具动力、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参考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基于钱学森院士倡立的系统科学理论,界定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将“五边形”拓展为呈现“足球形”的九个维度,实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界面经济高质量的全方位发展,具体阐释如下:“创新”指技术创新水平,“协调”表征为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配置效率,“绿色”包含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美好生活,“开放”用经济增长速率和经济稳定运行来反映,“共享”以社会基本保障和政府公共服务来表现。五大发展理念之间关系为:创新是协调发展的动力与效率,造就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对内供需端升级和对外扩大开放;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开放、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的遵循准则。因此,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和传导路径,围绕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经济增长速率、经济稳定运行、产业结构比例、技术创新水平、市场配置效率、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基本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生态环境质量的九个维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形成一个互动循环、相对完整的理论评价系统。如图5所示。

图5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系统理论体系

参考中国知网中检索“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精确主题词方面下载和引用频次较高的核心文献,将所涉及的所有指标进行高频次的综合统计筛选,并通过与相关专家多次咨询与讨论,在考量高质量的数据连续且可得性的前提上,最后甄选出最具典型代表的23个评价指标。见表1。

立足经济增长速率。经济增长速率反映了经济自身增长能力和活力,保持一定的GDP 发展速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人口密度指标可以体现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指标表明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方向。

经济稳定运行。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势必需要抑制通货膨胀和汇率变化,稳定国内农村和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规避内部和外部经济的冲击,保障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表1 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产业结构比例。工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直观体现产业结构比例变化,反映产业转型升级、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技术创新水平。技术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持续提升经济增长效率与质量的法宝。本文选取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普通高等学校数作为技术创新的替代变量。

市场配置效率。清晰界定和完善保护产权,调控政府规制尺度,保持技术市场成交额和市场规模,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政府公共服务。高质量经济发展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更多元、更优质和更人性的公共服务,通过基础建设、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发展,让更多人民分享改革红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

社会基本保障。社会基本保障体系的完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社会基本保障主要包括吃、穿、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主要民生方面,本文选取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作为替代变量。

生态环境质量。高质量发展既要满足人民对于物质生活的需要,又要满足对于优美宜居生态环境的需要。本文选取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指标综合替代人民生态环境质量水平。

五、评价结果与分析

(一)时空综合评价

通过计算改革开放40年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得分,从时序趋势和空间演化视角探讨其演变特征与规律,将全国和西北地区在1978—2017 年经济高质量的综合平均值进行对照参考,以此更好评价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见表2和图6。表2也对西北地区各省经济高质量得分进行排序。

表2 1978—2017年全国、西北地区各省经济高质量排名得分及排序

续表2

图6 1978—2017年全国及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得分变化情况

1.时序综合分析

第一,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总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由1978 年的18.79 上升到2017年的93.77,40 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均分为40.62;西北地区与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均值上升趋势趋同,由1978 年的11.79 上升到2017 年的85.29,40 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均分为29.38。所以,改革开放40年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刚性增长的同时相对差距有所缩小。

第二,从分区域来看,改革开放40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均分从大到小依次为甘肃、新疆、青海、陕西和宁夏。1978 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由大到小依次为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陕西,2017 年综合得分从大到小依次排序变为陕西、宁夏、青海、甘肃和新疆。所以,改革开放40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排序变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随之变动。新疆由第3位下降至第5位,陕西由第5位上升到第1位,青海由第2位下降到第3位,宁夏由第4位上升到第2位,甘肃由第1位下滑为第4位。

第三,基于分阶段的时间尺度,1978—2005年甘肃、青海一直处于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综合均值之上;1978—2008 年陕西、宁夏处于均值之下,新疆相对略高于均值。在2000—2011 年期间,受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口支援政策效应影响,西北地区省份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有逐渐收窄的趋势。但受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和新疆经济发展质量呈现明显地下滑。在2009 年以后,陕西逐渐超过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均值,逐渐与甘肃、新疆“齐头并进”。2009—2011年西北五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虽短暂呈现“你追我赶”的协同发展势头,但2010—2013年各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又有逐渐拉大趋势。2015—2017年陕西、宁夏、青海保持交替上升态势,甘肃、新疆呈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下行的变化趋势。

2.区域演化特征

考虑到全国区域经济发展间差异性,对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特征进行分阶段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1978—2017年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质量水平进行经济发展阶段聚类划分,见图7。

根据聚类结果显示,当平方Euclidean 距离取值为5 时,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阶段按照1978—2002 年、2003—2010 年和2011—2017 年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分为3 段,经济高质量发展标准按照Arcgis10.2 自然断裂法由高到低划分为较高、一般、较低三个等级,以此探讨样本3个时期西北地区各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演变情况。

图7 1978—2017年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聚类图

首先,陕西1978—2002 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较低水平,2002—2010 年转变为一般水平发展,2011—2017 年经济高质量发展转为较高水平,说明陕西省改革40 年经济发展质量处于不断趋好的发展态势。

其次,对于宁夏、甘肃和青海省份而言,在1978—2002 年、2003—2010 年和2011—2017 年3个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始终处于较低、较高和一般的发展状态。甘肃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反映出“渐入佳境”的稳定发展状态,宁夏省的经济发展定位有待明确,潜力空间有待挖掘;青海省应进一步深化改革,跨越一般水平,向更高更优的经济效率与质量方向提升。

最后,新疆在1978—2002 年、2003—2010 年和2011—2017年3个阶段经济发展质量先从一般水平变为较高水平,又再次反复到一般水平。表明新疆存在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个别不稳定因素,可能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政策阵痛调整期。新疆应抓住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政策驱动扶持,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同时,反思与寻找适合自身经济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模式。综上,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时序尺度的区域异质性,呈现出“以宁夏为凹分界岭,东高西中”的“√”字形空间发展格局特征。

(二)贡献度分析

以西北地区1978—2017年评价期间9个维度指标的加权得分占经济高质量发展总得分的比重,考察其贡献率大小,见图8所示。

图8 1978—2017年西北地区九个维度综合贡献率

西北地区经济稳定运行、政府公共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速率5个纬度贡献率均高于均值11.11%,贡献合计为62.88%,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起主要拉动作用,产业结构比例、技术创新水平、社会基本保障和市场配置效率4个维度贡献率较低。说明改革开放40年,西北地区经济高速稳定发展与运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工程建设力度较大,政府通过宏观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人民美好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改善。由于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地缘区位等因素,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技术创新水平培育、城乡社会基本保障建设和资源市场配置效率是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和桎梏。但对于西北地区各省份9个维度的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

陕西省经济稳定运行、经济增长速率、人民美好生活、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配置效率方面建设成效显著,贡献率合计为66.03%,社会基本保障、产业结构比例、技术创新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方面需要大力提升与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质量、社会基本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经济稳定运行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共计68.33%,产业结构比例、技术创新水平、市场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速率是下一步需要重点关注与提高的薄弱环节。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基本保障和人民美好生活的作用较为显著,贡献率合计为54.39%,产业结构比例、市场配置效率、技术创新水平和经济增长速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发展问题。青海省经济稳定运行、人民美好生活、经济增长速率和政府公共服务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较高,贡献率为54.05%;社会基本保障、生态环境质量、产业结构比例是主要弱项,贡献率占25.40%;市场配置效率和技术创新水平需要未来进一步改善提升。经济稳定运行、人民美好生活、政府公共服务、经济增长速率方面占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为52.21%,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因,产业结构比例、生态环境质量和市场配置效率贡献率需要进一步稳步提升,社会基本保障和技术创新水平需要下功夫持续协调发展。

因此,西北地区保持经济中高速可持续增长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政府宏观调控的不断创新和配合是必要手段和方式,逐渐健全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社会基本保障制度,满足涉及收入水平、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是中心环节,保护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是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水平与能力培育、市场配置效率提升是亟需聚焦补齐的短板和弱项,要牵住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牛鼻子”,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产业发展持续优胜劣汰、提质增效,推动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新格局。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改革开放40 年以来,全国、西北地区GDP值呈现逐年递增态势,GDP增长率处于5%—15%区间,整体呈现同步增减的变化趋势,但1978—1993年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率表现出大幅升降的不稳定波动变化,40 年西北地区各省份GDP值均低于全国GDP 均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陕西、新疆、甘肃、宁夏和青海。

第二,基于1978—2017年改革开放40年时序视角,我国、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总体呈现趋同上升趋势,经济高质量发展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40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得分从大到小依次为甘肃、新疆、青海、陕西和宁夏,2017 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从大到小依次为陕西、宁夏、青海、甘肃和新疆。

第三,探究1978—2017年改革开放40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演化特征,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3 个阶段存在区域空间异质性。陕西表现为较低转为一般,再到较高的高质量发展态势,近年来发展势头不断趋好。宁夏、甘肃和青海省份分别处于较低、较高和一般的稳定发展态势,甘肃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反映出渐入佳境的稳定发展状态,宁夏、青海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机制需要进一步培育、优化和提升。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阵痛调整,西北边陲的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由一般转向较高又转向一般的变化特征。因此,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渐呈现“以宁夏为凹分界岭,东高西中”的“√”字形空间格局特征。

第四,通过对西北地区各省份9大维度的贡献率分析,表明经济中高速可持续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政府公共服务的政策创新调控、治理能力与发展成果共享体系是中心环节,绿色协调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发展的基础前提。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技术创新水平和提升市场配置效率,稳步推进经济“一盘棋”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最后一公里”。

(二)建议

为促进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前文研究结论提出推动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大力鼓励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比例,奠定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多依赖以劳动者生产效率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以及依靠本国消费和服务业发展的“国内大循环”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重构。西北地区要有选择地承接中国东部、中部的工业产业转移,注重配套产业链的先进技术、管理模式、技术培训和引进创新,增加对于科学成果转化和教育文化投入的资金投资,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的现代化。逐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新时代“三有”体制,加强区域内外联动和区域产业合作,打造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产业结构,奠定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的技术基础与产业优势。

第二,通过全国经济“一盘棋”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西北地区各省、市、县、区、镇、乡村和社区单元一个也不能少。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对口支援等政策倾斜,实现全国区域一体化协调协同发展政策,健全社会的利益表达方式和共享保护机制。改革政府规制方式与行政区划体制,配合中央政策顶层设计,科学调节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一盘棋” 的长远协调发展策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蓝图。

第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构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内生路径。地方政府可以采取环境规制政策、新能源税制补贴、市场准入门槛设定、激励型投融资等多重联合举措促进西北地区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配置效率提升、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变革。大力发展基于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的特色低碳绿色产业体系,比如以旅游产业发展作为牵动一产、托举二产和带动三产发展的突破口,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建立亚欧大陆开放包容性的“欧亚之心”金融市场,成立“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联盟。在金融市场建设问题上,核心在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全,西北地区的新疆乌鲁木齐市具有连接亚欧、中南亚市场的地缘优势,应以市场稳定和效率优先为导向,推动我国“由北向南”转向“由东向西”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亚洲向西辐射与欧洲、俄罗斯、中亚、西亚和南亚地区,向东与兰西、关中、成渝城市、援疆省市群贯通的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通过开拓东西走向畅通的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满足我国西北地区跨国企业投资需求与家庭资产多样化的金融环境,在充分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基础上,成立区域互利、共赢、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联盟,牵引西北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的国际循环撬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五,推进西北地区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参与治理、发展成果共享体系。继续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改革,持续推动科教文卫体等现代服务业的升级,逐渐解决国内大循环消费升级与供给侧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问题。不断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完善住房、养老、医疗、就业等民生制度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险制度和相应市场服务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法治保障和公众角色参与的社会一体化治理体系。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高质量评价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空间环境因素对西北地区电离层空间特征影响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寒露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西北地区商业模式设计与实施探索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