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研学旅行中教学设计的思考

2021-01-13 00:48张晶钰
科教导刊 2021年28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教学设计

张晶钰

摘要研学旅行,是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有其学习理论基础。但部分研学旅行从业者对教学理论了解不足,缺乏教学设计能力,削弱了研学旅行的學习效果。本文结合研学旅行的自身特点,应用社会文化学习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提出研学旅行的教学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学习的社会性本质,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导师的促进作用与同伴的辅助作用。并提出遵循任务设计原则,促进互动式教学等具体教学设计策略。以期给研学旅行从业者一些参考与借鉴,进一步提高研学旅行导师专业素质。

关键词 研学旅行 研学导师 教学设计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8.015

Thoughts on Teaching Design in Study Tour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cultural Theory

ZHANG Jingyu

(Nanjing Institute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Nanjing Jiangsu 211100)

AbstractStudy tour, a way of learning that combines learning with travel experience, has its theoretical basi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However, some practitioners lack the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ories and pedagogical design, which diminishes the learning effect of study tours. Under the concept of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of sociocultural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y tours and emphasizes the social nature of learning. Some specific desig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such as following the task design principles and promot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with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for tour study practitioners and further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Keywordsstudy tour; study tour practitioners; pedagogical design; sociocultural theory

1研学旅行概述

研学旅行,即在“游”中“学”,是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旅游与教育的融合。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其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规范研学旅行的组织管理。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研学旅行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对于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的素质能力、实践能力的课程开发,对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较少。[1]即使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也存在各个理论视角下的实施方案不够细化,缺乏启发落实的解释等问题。在实践方面,目前很多研学旅行导师职业素养欠佳,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不足、不能根据学习目标与学生特点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因此,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形成详细的操作模式,可以使研学旅行的设计更科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2既有教育学视角下的研学旅行

教育性原则是开展研学旅行的首要原则。研学旅行,说到底还是一种学习活动,有其学习理论基础。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总结有以下几种理论基础。

2.1经验主义教育

经验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多线性的,周期性的过程,因为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产生,之前的观点、态度与兴趣也随之改变,学习便产生了。知识在经验转换的过程中被创造出来,这就是学习的定义。学习活动是人类适应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也广泛存在于课堂以外的各种活动中,实际上是生活的各个方面。[2]因此,经验主义提倡体验式教学。CassandraAtherton等人[3]通过研究证明,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的研学旅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此墨尔本大学组织美国历史专业学生前往美国开展三周的研学旅行。学生们入住大学学生宿舍,与政客、学者、社区组织者亲切交流,参与当地文化活动。Lilia[4]基于经验学习理论模型设计了研究问题,探索了通过具体经验、适应性以及新环境学习中获得的反思所获得的转换知识的深度。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实地进行考察,而且与相关行业负责人进行交流。该研究的结果表明,参加国内和国际学习之旅的参与者都将从体验学习机会中受益。

2.2自然主义教育

陆庆祥[5]引用了中外自然教育代表人物的观点,认为自然主义教育是研学旅行的原则。强调教育务必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遵循青少年思维与身体的客观发展规律,鼓励学生们走出课堂,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与发自内心的深刻观察,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

2.3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认为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即是学生的天然课堂,在生活中要时时保持获取新知的热情与意识,在此过程中得到思想与素质的双重提升。生活教育理论涉及研学旅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在实践方面,陆庆祥[5]提出要组建学校、相关研究机构和服务部门的联盟,从宏观层面对研学旅行的落实提出了落实办法。在微观层面,研学旅行的“课程化”得到了肯定,强调研学导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寓教于乐,采取过程考核、发展性评价。

基于上述理论背景,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主要包括自然教育模式、生活体验模式、文化考察模式和交换学习模式。几种模式的共同点是都主张在游中学,例如以研究性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观察、记录,展开多向交流和问题思考。研学旅行内容都与本学科知识密切相关,目的是在研学旅行中实践课本知识。[6]国内一些研学旅行模式的应用肯定了研学旅行走向户外的体验性学习方式与其沟通性与互助性。[7]综合上述教育理论视角来看,很多研究只对学生的学习体验作出了分析,都偏重于学生对于体验学习的评价及其学习效果,就各个教育思想的探讨并不深入,也没有总结出教学模式的详细实施方案,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3社会文化学习理论

3.1研学旅行的特点

研学旅行不仅能促进知识的理解,对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也有一定帮助。研学旅行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将“课堂”搬离教室,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氛围更加宽松。导师有更多的空间与学生产生更加密集的交流,学生也有更多的自由与朋辈共同完成实践任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密切合作,一起定义问题并寻求问题的答案。研学旅行这些鲜明的互动性与互助性与社会学习理论的内容不谋而合。

3.2理论概述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以一个新颖的视角看待人类的学习与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该理论视角下,人的发展是社会共同作用的产物,而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个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的社会、历史与文化体验的“成果”,而不是“前提”。与经验主义相似,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便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所不同的是这种社会文化学习理论更强调学习与发展的社会性属性。用该理论的代表人物维果斯基[8]的话来说,“我们是通过劳动来学习的。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我们才有了认知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即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意指个体的发展潜力。在有能力者的帮助之下,学习者可以完成此发展区的任务。一旦学习者完成了任务,此发展区的任务就可以拓展为“可自己独立处理”的范围。个体的认知便得到了发展。[9]例如,当儿童学习独立穿衣和吃饭时,最初父母往往需要为其完成或演示整个动作过程,而后儿童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逐渐地完成部分困难动作。最后,儿童才可以独立完成所有动作。也就是说,在更有能力的伙伴的协作与辅助下,学习者可以超越其原有的能力,逐步学会应对新的任务,参与新的挑战。因此,学生学习的内容以及如何学习都取决于其学习活动的陪同者。

3.3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研学旅行导师与同伴角色

在社会学习理论的视阈下,学生和教师都成了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再也不是知识的搬运者与灌输者,学习活动也成了合作性的社会性活动,有能力者提供的支持与帮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想的学习过程是教师通过对话的方式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思考下一步应该“怎么做”,逐步帮助学生掌握新技能、新概念,达到更深的理解。而不是直接告知其答案。例如,师生互动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和所进行的任务进行澄清,并且继续以学生的理解为基础进行补充与阐释。学生可以沿着“阶梯”实现理解的深化。

研学旅行的授课教师有时是地方导游与讲解员,讲解能力是其最重要的职业素养之一。然而,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导师一定不能由着导游的惯性将内容和盘托出,直接为学生进行知识的介绍与讲解,而应当将角色转变为一个促进者和调停者,做一个帮助学习者与周围世界进行交流的中介者。在学习过程中,导师应该与学生分享合作、与他们一起定义问题并寻求问题的答案。

另外,同伴也是学习这个社会性活动中的参与者。小组学习往往比个人学习有更好的效果,因为同伴互动会直接促进学习效果。同伴间可以进行任务澄清,成为彼此的指导者。在同伴或者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辅助完成个体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从而将能力水平提高至下一个最近的发展区。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学习的社会性本质以及“在做事中合作学习”的特性,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导师的促进者作用与同伴的辅助作用。

4关于研学旅行教学设计的思考

4.1遵循任务设计原则

在导师和同伴所提供的支架下,学习者能力水平可以慢慢过渡至最近的发展区直至独立完成此区间内的任务。因此,研學旅行导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遵循一个原则,即任务难度不允许学生独自完成,但可以在协助下完成。导师和同伴应该提供足够的帮助,使学生学会独立完成任务。在每个任务完成后,导师应该提供一个新环境,使学生能够完成比原本更艰巨的任务。

4.2以小组活动为形式

协作学习可以作为研学旅行重要的组织形式。在协作学习的背景下,具有较高理解水平的小组成员可以帮助稍弱的成员在其最近发展区内进行学习。导师要进行合理分组,让知识水平更高的学生为组内水平稍低的学生提供帮助。由于研学旅行的课堂情境与场所比较宽松,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更要确保活动有效地进行,导师可以尝试以下几点:要给予清晰明了的指令。例如,在给出每一个指令后,邀请几位同学与导师一起做示范。在活动开始前,对活动之后需要呈现的成果进行明确的说明。在小组活动结束后,邀请每个小组展示成果。使学生有目的性地进行小组活动,提高活动效率。导师应当鼓励并确保所有的小组成员都参与进来。这就要求导师在设计活动时,将每个人的手中的任务都设置为总任务中的一环。这样一来,每一位成员都会不自觉的充满责任感,从而投入到任务中去。最后,导师要规定活动时间并严格把握。时间太多,学生会产生懈怠的情绪;时间太少,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导师应该时时关注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完成情况,适时调整时间限制。另外,导师不可忽略与低估给出指令与总结成果的时间,要将其充分计算在内。

4.3促进互动式教学

语言被认为是学习的中介工具。教师可以开展与学生小组的双向对话,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此双向对话中,参与者在对话中彼此交流意见,问题和陈述,建立持续且紧扣主题的一系列交流。在对话开始时,研学旅行导师可以先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在对话进行过程中,导师要将学生视为有价值的对话伙伴,认真倾听学生的回应,而不是寻找期望中的答案,做到尊重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贡献。还要增加等待时间来将对话放缓,并适时进行澄清与提问。[10]当学生感到迷惑时,导师要亲自进行示范。通过对话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导师就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

4.4制定學生的学科身份

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下完成本学科的相关任务,对应地,学生应该被赋予一定的学科身份。在学习一门学科时,学习者至少要在某种程度上制定自己的学科身份。[11]比如,历史学家将自己定义为侦探,将历史定义为调查,他们不断在寻求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趋势的合理解释。因此,研学旅行导师可以通过称呼学生们为历史学家,科学家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感受到身临其境的乐趣。

4.5以会议汇报与反思日记为考核形式

如Scott Wurdinger等人[12]所言,经验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记下信息与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使用与完善,并与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为了帮助学生将活动内容与主题进行联系思考,导师可以每两天开展一次汇报会议。或者将日记作为考核内容。督促学生及时将每天的见闻记载于日记中。

总之,研学旅行导师要充分考虑到研学旅行自身的特点,认识到学习的社会性属性,合理设计研学旅行活动,并认真抓好相关环节的落实,做到这些有利于提高从业者的课程设计能力和组织教学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许庆勇.研学旅行学术研究综述[J].经济师,2020(10):29-31+33.

[2]Kolb A Y, Kolb D A.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A dynamic, holistic approach to management learn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J].TheSAGEhandbookofmanagementlearning,education anddevelopment, 2009,42:68.

[3]Atherton C,Moore G. Student Perspectives on the Value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History[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2016:81-100.

[4]Gomez-Lanier L. 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tudy Tours: Class Excursions That Are More Than Field Trip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17,29(1): 129-144.

[5]陆庆祥,程迟.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02):22-26.

[6]刘璐,曾素林.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模式、特点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4):136-140.

[7]朱俞陪.研学旅行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04):101-102.

[8]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

[9]Nassaji H, Cumming A. What’s in a ZPD? A case study of a young ESL student and teacher interacting through dialogue journals[J].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000,4(2):95-121.

[10]Gibbons P. Scaffolding language, scaffolding learning[M]. Portsmouth, NH: Heinemann,2002.

[11]Moore J, Schleppegrell M. Using a functional linguistics metalanguage to support academic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rts[J].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2014, 26: 92-105.

[12]Wurdinger S D, Carlson J A. Teaching for experiential learning: Five approaches that work[M].R&L Education,2009.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教学设计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