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强 王苗 胡红钱
摘 要: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融合的前提是树立学习主体与社会市场主体融合的理念,以融合价值域为基础,平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术属性与职业属性,构建“双向驱动”式特色校企合作关系。基于健康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助力政、校、行、企多元化协作高质量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最终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互相支撑转化的循环体系。基于此,提出理念互融共生、实践能动探索、融合能力提升、动力机制激励和生态环境营造的融合机制模型。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现代学徒制; 价值域; 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1)06-0001-07
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指出:“创新创业正深刻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1]。我国传统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依托课堂单向式、被动式、不对等式知识传输,注重理论而轻实践,社会参与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实践经验。学生创业成功率低、创业项目质量不高、双创意识淡薄、双创氛围不浓等弊端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成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难以突破的瓶颈。新时期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强调要把学习教育作为一个由学习主体、学习内容、学习场景、学习创新组成的关系演进总和[2]44-45。李克强总理强调:“创新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企业是创新主体。”[3]创新创业教育重在与社会主体联合进行实践教育、素质能力培养,鼓励高职院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基于专业、岗位、产业需求释放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潜力。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研讨会”上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名词,并把它界定为:“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冒险精神、首创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4]创新创业教育是以教育为基础,提升意识、思维、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提高学生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5]。Bechard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规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并训练有创业意愿的人,用新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6]。创新创业教育并非以就业培训、开店营生为目的,它既包含创新教育又包含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拓进取精神、独立钻研能力、逻辑思维、综合素质等各种要素不断演进的关系总和。
二、现代学徒制演进趋势
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合作模式的典范,更加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培养学生“教、学、做、用、创”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的素质能力,能够充分考虑企业实际利益,逐步引入企业充足的市场资源、先进的技术设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高校的学术资源融合,结合专业教育发挥出“1+1>2”的人才效应。《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指出,现代学徒制是培养素质能力、社会责任感、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7]。自教育部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以来,各高职院校积极统筹政府、企业、行业、学校资源,筛选适合专业,制定了一系列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方案。2019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提出:“全面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8]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9]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理念、方法的全面推广,迎来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的东风。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提出:“要结合专业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关注的良好生态环境。”[10]
国外通过产教融合模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很多,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本东京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等。这些学校将创业教育等同于企业家教育,致力于培养学习主体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思维,使之成为新时代现代化企业家。政府、高校和社会为高校学生提供大量的教育资源、政策支持和便利条件,将利益相关单位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保障创新创业与社会、市场互融共通。国外高校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式多样的实践创新活动,社会力量和市场资源的广泛支持,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有效提高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内化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从入学到技能培训不断渗透创新创业元素,平衡高职院校学术属性和职业属性,借助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育人优势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定能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能力、创新创业成功率、创业项目质量,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工匠精神,促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化,推动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创业教育耦合现代学徒制的价值域
创新创业教育耦合现代学徒制能释放高职院校经济发展潜力,推动学习主体与社会、市场有机融合,根据市场变化需求产生与专业、产业紧密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营造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但二者融合并非一蹴而就,任何阶段的发展都可能是多种权力博弈下的结果,且具有较强的历史局限性。
(一)社会价值:引领以“育人”价值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回归
受传统教育知识价值本位论思维模式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常以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需求为目的,完善学习主体,强调个体本位论,忽视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是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1)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要结合专业教育或通识教育开展,注重实践教育,促进学习主体与市场和社会两主体良性互动。校企通过“互聘、互兼、互派”等形式,引进有丰富实践经历和先进技术的企业师傅指导专业技能训练。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大量市场资源,能利用学校闲置土地或空余实训室共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示范基地、大学生创業实战基地、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及实验室,实现创业与教学双向驱动,优化资源配置,结出1+1>2的教育硕果。(2)21世纪随着“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举措,传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已不能满足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现代学徒制能紧贴市场,基于区域产业链需求及时将信息反馈学校,便于学校领导调控创新创业教育方向,精准匹配企业用工需求,减少人力资源浪费,保障社会人才动态供需平衡。(3)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只为追求个人生存、发展的实用主义教育,还应兼顾到个体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实现。它是一种开拓进取精神、思维模式、个体潜能开发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可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不受功利化和庸俗化教育影响,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学习主体与社会主体链接贯通,进而保证社会行为秩序更加规范。(4)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促进就业[11]。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对于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或创业者的需求,增加新型就业,激发就业倍增效应,缓解社会矛盾。
(二)经济价值:紧贴市场化“产业集群”,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化
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仪式上指出:“双创既创造新供给,也释放新型消费,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1]现代学徒制作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行动,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沃土。(1)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实际的互动交流[2]44-45,将创新创业元素内化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借助企业充足的市场资源、先进的技术设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精准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成功率,充实区域产业结构类型,增添经济增长新引擎。(2)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来源于其能创造经济价值、弥补企业岗位技术人才空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落脚点是,要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的企业家或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现代学徒制作为中介契合两者利益诉求,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化的催化剂。(3)创新创业教育经济价值的又一体现是,搭建学术属性与职业属性连接桥梁,将专业知识最终转化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实体力量,促进专业知识商品化。依托企业丰富的市场资源、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创业项目做大做强。同时,统筹政府、学校、行业协会合力,促进有发展潜力的创业项目实体化。将创业竞赛迁移至市场,使竞赛在变幻莫测的残酷环境中进行,增强创业项目社会融入性,拓展校内外各类创新创业模拟大赛,提升创新创业竞赛质量,完善创业竞赛市场化机制。
(三)人才价值: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多维价值”体系,构建“多元化”人才供需机制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不应简单理解为就业培训或开几家门店,而应理解为一种全面素质教育、一种开拓进取精神培育、一种思维模式培养。(1)“双主体”贯通重塑创新创业精神价值导向。一方面,衔接课程体系与产业发展,培养企业需要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精准匹配企业用工需求与学生就业方向;另一方面,使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先进的技术设备、实践基地,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搭建平台。将“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内化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人才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一体化同步发展的利益生态环境。(2)引入社会力量启蒙创新创业意识。校企“双主体”贯通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将社会交际能力、情感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课程思政等非专业技能元素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学生毕业既可以与企业无缝衔接签订就业合同,也可自主选择升学、创业等多个发展方向。满足人才培养多元化发展目标,挣脱创新创业教育狭隘价值论,重新界定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丰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内涵,启蒙学习主体创新创业意识。(3)强化“双轨多段”人才培养,优化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完善“权益要素”和“办学要素”资源配置,重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格局[12],打通学校教育和市场环境屏障,改变知识灌输式、单向、不对等式信息交流,基于企业家和创业者视角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融合市场和社会两主体,完善创新创业能力螺旋晋升机制,亦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价值诉求。(4)基于岗位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反哺专业知识短板。学习主体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掌握先进科学技术,能驱使学生精准了解行业产业需求,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识别创新创业机会,摆脱闭门造车盲目创业的困境。学徒根据实践操作经验研判市场行情,发现专业知识不足之处,促使学生自发地全方位弥补专业知识,反哺专业教育。
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现代学徒制模式探索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现代学徒制模型由理念互融共生、实践能动探索、融合能力提升、动力机制激励、生态环境营造等五大模块相互作用形成。它们之间因果关系明显,理念先行,探索实践路径,最终在生态环境营造模块支撑基础上共生演变出其他四个机制模块,形成总体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一)理念互融共生:推动学习主体与社会和市场两主体深度融合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互融共生理念的形成,受价值观、愿景、可行性论证影响。其中,价值观体现在高职创新创业态度和产教融合定位,愿景体现在人才供需平衡,可行性论证体现在创新创业政策和創业经济效益。
1. 高职创新创业态度。是指校企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共性认知。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不是企业的主要活动内容,但是二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注重实践教育和专业教育。当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对企业的利益重视不足,从而影响校企合作办学意愿的培育及对高职创新创业的态度[13]。
2. 产教融合定位。是指政府为了保障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而制定的战略规划。完善动力机制,鼓励学校和企业加强学术资源与市场资源互动交流,释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经济发展潜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依托产教融合描绘发展蓝图,借助现代学徒制做优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载体,打造高职院校双创升级版标杆。
3. 人才供需平衡。是指政府、学校、社会提供大量教育资源、政策支持和便利条件,将相关利益单位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根据市场需求打造就业和产业精准匹配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或新时代现代化企业家,保障社会人才供需平衡。
4. 创新创业政策。是指企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定位,是经济价值的体现。统筹政府、社会、行业,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挖掘并树立专创融合典型案例,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政策氛围。
5. 创新创业经济效益。是指企业通过对外部风险的预判和教育投资的不确定性因素认知,意欲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实际经济价值或潜在收益。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从创新创业教育中收益越大,其积极性就越高,融合意愿就越强。
理念互融共生是双创教育内化于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前提条件,校企双方价值观互相认同,逐渐影响高层管理者,使他们打破创新创业教育传统思维模式,在可行性论证和愿景蓝图勾画的基础上,共同推进学习主体与社会和市场双轨道无缝对接。理念互融共生模型如图2所示。
(二)实践能动探索: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
实践能动探索包括双创氛围营造、双创政策制定、双创帮扶制度、双创实体经营。其中,双创氛围营造是必要条件,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壁垒;双创政策制定是基础保障,是利益相关者能动探索的变量因素;双创帮扶制度是融合的动力,保障创业高成功率;双创实体经营是愿景使然的必然结果,为融合实践探索搭建可行性平台。
1. 双创氛围营造。是指校企联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理念融合,如企业冠名校内创新创业大赛、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企业项目驻校、校企共建师资队伍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并根据现代学徒制精准掌控市场变化规律,激发学习主体创新创业的潜力,营造“人人想创业,人人能创业”的浓厚氛围。
2. 双创政策制定。是指高职院校从传统教育思维模式转变维度中细化创新创业教育各要素,分级、分类、分层制定政策措施,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体、客体、中介的激励制度,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现代学徒制提供基础保障。
3. 双创帮扶制度。是指学校和企业综合研判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质量,从谋划到成果转化不同阶段“多层+多方位”提供政策、资金、制度、权益保障等支持,提高创业成功率。
4. 双创实体经营。是校企合作行为导向的必然结果。双创实体经营符合企业发展价值观,即为企业战略规划积累资本资源,又将市场变化需求及时反馈学校,动态调整创新创业教育方向,使学习主体与社会主体、市场主体紧密衔接,增强校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
实践能动探索是贯通阶段,企业市场资源融合学校学术资源,能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及时调整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就业方向,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校企互惠的良性生态环境。
(三)融合能力提升: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支撑、转化的循环体系
融合能力提升包括资源富集、双创能力提升、经济价值显现。资源富集促进双创能力培养,经成果转化彰显其经济价值,它们之间往复循环,不断提升融合能力。如图3所示。
1. 资源富集包括人力资源积累、市场资源积累、实体资源积累。人力资源积累指企业和高职院校通过“互聘、互派、互兼”等形式打造的创新创业教育双导师师资团队,以及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多段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多元化人才富集。市场资源积累是指依托现代学徒制建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机制,将市场需求及时反馈给学校,减少教育成本支出,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化倍增效应,充实市场饱和度。实体资源积累是指创新创业项目生产经营实体化运作,将专业知识、科技成果、创新创业成果转换成固定商业资产,创造商业经济价值,再进一步地投入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形成互相支撑转化的循环经济体系。
2. 双创能力提升包括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创业机会识别、商业经营意识培育。资源富集打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动交流屏障,奠定了学习主体专创融合、产创融合、岗创融合等创新创业思维转变基础,同时,依托专业、岗位、产业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首要任务是,根据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研判市场需求,选准创业领域。因此,创业机会识别就显得至关重要。最后,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化还需学生有商业经营意识,打通学生创业项目落地、专业知识转化最后一公里。
3. 经济价值显现主要体现在创业项目市场化、新型就业增加、区域经济发展。创业项目市场化是指,依托社会和市场两主体,建立学校和市场联结渠道,创造经济效益。当前我国消费市场正由跟风模式向个性化定制发展,创业项目市场化能根据消费者心理需求变化更新产品和服务质量,刺激更多消费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创新创业教育和商品经营意识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的重视,缓解了当前社会就业产能过剩和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等问题,增加新型就业比例,优化调整社会工资性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经济效益释放。创新创業项目通过产业化、转让、许可、入股等方式进入市场,能够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增添市场发展活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市场要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给予更高的失败容忍度。
(四)动力机制激励:优化顶层设计,构建“双向驱动”式的特色校企合作关系
动力机制激励包括变革政府管理职能、制定创业政策、重构资源分配、完善考核体系。四方面循环互动使学徒制企业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产生更广泛的交集,从而促进二者深度融合。如图4所示。
1. 变革政府管理职能是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信心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经济效益不易显现,短期内不符合企业发展目标,甚至会影响企业发展速度。因此,要让企业有充足的信心, 这对于促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而变革政府管理职能正是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提振企业信心。显而易见,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现代学徒制的信心建立,依赖于政府职能变革。
2. 制定创业政策是指政府和学校制定各项优惠措施,保障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企业的利益。比如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健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使用机制、优化税收优惠制度、向企业转移部分管理职能等。重视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企业参与的信心和积极性,可为入驻创业园的企业免费提供科研平台,或以企业名称命名创新创业实验室等。
3. 重构资源分配是指政府对市场资源、资本资源、人才资源倾向性分配,为社会力量参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比如建立创新创业补贴补助、免费为企业推广、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等制度。政府应从顶层设计开始,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源倾斜制度,转变政府资源支持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例如减免企业税收、明确人才培养成本分担责任、鼓励学校主动向企业获取资源等。
4. 完善考核体系是指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融合模型中的主体、客体和中介设置激励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与技术成果转化有效融合,加快成熟创业项目经济效益显现。当前创新创业导师多为兼职老师,要完善學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考核晋升机制,增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双导师”力量。
动力机制激励是深度融合阶段。政府职能变革、创业政策出台为企业融入搭建了平台;依托区域行业、产业市场需求进行资源重构,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完善相关利益主体考核体系,构建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双向驱动”式良性互动关系。
(五)生态环境营造:多元化协作高质量打造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生态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以高职院校为核心的内部环境和以学徒制企业为核心的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制衡,共同营造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良性循环生态系统。如图5所示。
1. 内部环境体现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夯实师资力量、搭建双创实践平台等方面。人才培养方案是指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搭建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框架,打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市场化环节。建设课程体系是指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配套的课程内容,其设计原则应体现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商业经营、创新创业技能、创新创业思维等元素。夯实师资力量是指建立由成功企业家、企业高管、创业成功校友、优秀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企业师傅、学校教师组成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美国将企业高管或企业家请到学校承担教学工作,由专业教师和创业者合力承担创业课程讲授任务[14]。他们不但理论知识扎实,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以市场导向培养学习主体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现代学徒制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共性融合,如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训室、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众创空间等,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发展。
2. 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产业环境。政治环境是指国家为社会力量参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出台的各项政策性法规、市场化普惠措施,比如免费提供法律服务、转移管理权限、授权管理职能、精简审批流程等,营造浓厚的产教融合制度氛围。市场环境是指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对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市场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比如成立创新创业启动资金、发展资金、帮扶资金、引导资金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文化能将人的外在行为内化为本能自觉[15]。高职院校利用微信、微博、校园广播等校园文化平台对创新创业进行宣传,打造校内学生创业“树典范、立标杆”文化品牌,增强校园文化环境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化功能。产业环境是指依托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动态调整机制,输出与产业紧密联系的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要根据各行各业发展情况洞悉市场需求变化,形成产业环境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良性互动的浓厚氛围。
生态环境营造是融合的制度化阶段,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内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起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社会、企业、行业、学校多元化协作,高质量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五、结语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应紧扣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就业、产业需求循环互动,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模式。当前,创新创业正深刻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面对新形势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求,亟待企业广泛参与。现代学徒制作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行动,打通了人才培养学术属性和职业属性最后一公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能优化资源整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能力、创新创业成功率、创业项目质量,以及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推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基于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依托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适应深化产教融合、“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形势要求,将现代学徒制作为连接专业教育和产业需求的桥梁,优化完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释放高职院校经济发展潜力。首先,确立高职双创教育与现代学徒制融合的价值域,结合岗位、专业、产业需求,健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为多元化协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搭建平台。其次,打破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价值本位论思维模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现代学徒制模式实践探索研究,为产、教、研、学、创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对“双创”的最新阐释[EB/OL]. (2020-10-16)[2021-07-06]. http://www.gov.cn/premier/2020-10/16/co
ntent_5551845.htm.
[2] 张项民.耦合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及实践路径[J]. 重庆高教研究,2017(5):44-45.
[3] 李克强:创新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来加大研发投入[EB/OL]. (2021-03-11)[2021-07-06]. https://www.sohu
.com/a/455219457_260616.
[4] 周凌云. 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南京:南京农林大学,2016.
[5] CONLIN Jones, JACK English.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4(8/9):416-423.
[6] BECHARD J.P.,TOULOUSE J.M. Validation of a didactic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in entrepreneurship[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8(4):317-332.
[7]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A/OL]. (2014-09-05)[2021-07-06]. http://www.gov.c
n/xinwen/2014-09/05/content_2745818.htm.
[8] 教育部辦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A/OL]. (2019-05-15)[2021-07-0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906/t201906
03_384281.html.
[9] 习近平: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EB/OL].(2021-04-13)[2021-07-06].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413/c1024-32076718.html.
[10]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A/OL]. (2015-05-13)[2021-07-06].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
-05/13/content_9740.htm.
[11] 王洪才,陈娟. 促进学生就业:当代高校一项重要新职能[J]. 江苏高教,2010(4):79-80.
[12] 娄梅. 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团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投资与理财现代学徒制专业试点办学为例[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16-117.
[13] 王晓文,张田祥. 学用交互视角下的“现代学徒制”:螺旋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J]. 经营与管理,2020(7):99-100.
[14] 黄兆信,王志强. 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 教育研究,2013(12):60-63.
[15] 王冰,顾海川,李继怀. 社会化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内在关联性及其引领功能[J]. 现代教育管理,2017(3):80-82.
Establishment of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WANG Kaiqiang, WANG Miao, HU Hongqian
(Zhejiang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 Shaoxing 312000, China)
Abstract: The premis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modern apprenticeship is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the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subjects and social market subjects, balance the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ttribut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n the basis of the value domain of integration, and establis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with “two-way driving”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a health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t will help governments, schools,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to build a high-qual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latform through diversified collaboration, and eventually form a circular system in which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upport and transform each other.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 integration mechanism model, which includes mutual integration and symbiosis of ideas, active exploration of practice, improvement of integration ability, motivation mechanism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Keywords: educ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value domain; integration mechanism
(责任编辑:程勇)
收稿日期: 2021-07-08
基金项目: 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基于现代学徒制‘四段式’的高职创新创业螺旋进阶式人才培养研究”(145S010);2021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立项课题“现代学徒制视阈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ZJCV2021C09)
作者简介: 王凯强(1990— ),男,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