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

2021-01-13 00:48:14陈晓业牛玉清
科教导刊 2021年2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陈晓业 牛玉清

摘要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提出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探讨如何发掘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落实“课程思政”与通识课程有效融合,协同共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树立投身祖国建设的远大理想。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创新创业通识教育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7.008

On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Gener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Xiaoye, NIU Yuqing

(Ling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3)

AbstractSince the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was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hereinafter referredtoas"massentrepreneurship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playsanimportantroleintalenttrainingand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how to explor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mplement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ake concerted progress, improve stud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quality,strengthentheiridealsandbeliefs,enhancehighervocationalstudents’innovativespirit andentrepreneurialability,and establishtheloftyidealofparticipatingintheconstructionofthemotherland.

Keywords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general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自2015年我国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纷纷针对自身特点开展双创教育体系的构建探索,旨在培育高素质,能服务中心和大局的创新技能型技术人才。与此同时,孙春兰副总理曾指出,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積极整合社会企业多方资源,充分利用双创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和多种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尝试进行双创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做到使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到教育的始终,发挥双创育人功效。而作为双创知识普及的通识课程,是学生大学时期创新创业“知识地图”的第一站,有着知识启蒙和价值引领的重要意义。因此,高职院校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动双创教育特别是通识教育阶段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前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打破长期以来两者彼此割裂的局面,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1“课程思政”理念与双创通识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所谓“课程思政”主要所指的便是以构建起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为教学工作导向,与思政课程教育之间同向进行,开展阶段形成协同效应,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贯穿教育工作的始终。“课程思政”与双创通识教育融合并不专指一种教学门类,而是双创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当中。

1.1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当前,大学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是思想熏陶和价值引领,有针对性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等内容的熏陶,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等作为目标,最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高职院校的双创通识课程作为大学双创“第一课”,其目标在于普及创新思维和创业过程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敢创敢闯的奋斗精神,树立服务社会的创业观,使其能够真正地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坚定信念,突破自我,服务社会,建设祖国”,无论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政课程还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勇于担当精神的双创通识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有明显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因而是两者的融合具有较强的可行性。[1]

1.2双创通识教育发挥自身优势的需要

目前思政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法制意识、意识形态和人生理想信念等方面展开培养,使其能够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栋梁之材。相对应的,双创通识教育同样注重激发学生的双创兴趣和动力,锤炼学生意志,提升思想境界,旨在塑造广大青年的创新素质,投身祖国建设。因此,更应发挥双创通识教育的基础性和公共性优势,与思政教育实现二者融合:一方面其有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可挖掘;另一方面,对于刚开启大学生活的学子而言,将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与双创通识教育课程实现融合,相辅相成,形成协同;有利于在课程教学伊始抢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激励青年学生将自我需要与奉献社会作为人生价值追求,牢固树立更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创业价值观。

2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双创通识教育融合存在的不足

2.1课程教学侧重知识传授,忽视价值引领

高职院校往往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这一人才培养特点容易导致双创通识教育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环节甚至是教材编写等方面都侧重视知识的传授,往往将双创通识课程作为一种技能基础入门的课程,教师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讲授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如相关理论理念讲解、相关政策解读等;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践环节中也大多数关注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是否有创新创业项目的产生以及孵化概率大小等方面,却忽视了课程对学生起到的价值引领作用。这种双创教育理念“窄化”的现象容易导致刚接触到双创教育的大学生青年形成认知观念上的偏差,将双创教育简单理解为实用主义的“技能教育”,能快速获取财富和名利的“致富教育”,与双创教育的使命与初心南辕北辙。[2]

2.2双创师资队伍能力有待完善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建立起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但由于专职的双创教师比例较小,双创通识课程往往是由辅导员等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在校工作的教师大部分缺少开办企业,管理运营等创业实践经验,课程传授的内容多以书本知识为主,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此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修养仍需进一步提高,对自身“立德树人”政治素养的修习和积淀还需加强,教师围绕课程设计和实施实现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教学方法手段相对单一,亟待丰富。

2.3两者融合形式过于单一

高职院校双创通识教育随着双创教育的发展也日益趋向完善,作为普及创业知识的载体,双创通识课程往往还是以课室理论授课为主,其他课时相对少,实践环节也大多是以教师布置给学生的课后任务形式出现。相对比而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相对较晚,通过何种有效形式将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学校各门课程实现渗透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前还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体系或方法。而往往现有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融合”,多数的情况往往是教师当作是学校任务要求而流于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通常是刚上课或者课程小结的时间),刻意地划分出课堂时间向学生“填鸭式”灌输一些思政教育内容。这些内容与本章节课程的内容没有任何关联,而且这种“两张皮”的做法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共鸣,还极为容易导致教学效果和质量受到影响。

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理念与双创通识教育融合路径初探

3.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双创通识教育的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双创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全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决定双创通识教育价值方向这一意识形态问题,立足课程定位,着力进行“思想政治与创新创业”价值理念的双向构建。一方面,充分发挥双创通识课程的公共性和基础性的特点,积极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与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形式加强对学生思想觉悟、学业职业规划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导我们的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把握和引领时代,辩证地看待自我和社会,结合自身思考今后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借助課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充实双创通识教育的精神内核,在实施普及教育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逐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增长学识见闻、磨砺锤炼奋斗不息的意志,形成自我需要和国家社会需要相统一的价值追求。强化课程思政对双创通识教育的价值引领,不仅有效提高青年学生应对多元化价值取向不良影响的抵抗力和判断力,也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大幅度提升。

3.2提升师资队伍“立德树人”的思政素养

“德技并修”是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提出的育人新要求,这不仅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具备一流的技术技能,还要具备高尚道德情操,深厚的家国情怀和远大理想抱负。[3]要在双创通识教育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不断提升双创师资队伍的政治素养,强化“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师队伍应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作为标准,践行“四个引路人”责任使命,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资源,将“立德树人”贯穿在各环节当中。教师要明确在双创通识教育实践中“培养什么样的”“如何培养”以及“为谁培养”双创人才,坚定意识形态立场,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参与党史学习等主题教育活动以及听取相关主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提升党性修养,不断积累吸收思政教育知识的同时将学思践悟结合到课程内容和大学生青年的关注点上,从而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实现创新创业知识普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和核心价值观引领相统一,为后面的专业化双创教育实践夯实基础,提高自身双创育人的贡献度。

其次,高职院校教务处、思政部或相关二级学院以及双创职能部门或教研室应紧密合作,围绕师德师风、课程思政能力等方面出台相关规范以及考核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不断针对通识阶段“思创融合”开展实践探索;常态化开展定期举办的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会议,帮助教师认清“双创通识教育”和“课程思政”二者内涵和有机融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持续培养双创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

3.3推动完善课程思政理念与双创通识教育的融合

首先,摒弃过往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双创通识教育当作两类不相干的公共课程的浅见,杜绝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两张皮”的现象,避免两者出现“孤岛效应”。高职院校要努力推动两者育人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课程目标的融合以及内容的相互统一。如在课程设置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生涯等内容与双创通识教育内容进行深度融合,加强两者之间的教学衔接,突出思政理念在双创通识课程中的启迪和熏陶作用,为学生创新创业学习之旅植入红色基因,埋下为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种子。

其次,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丰富融合形式。除了上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双创通识课程协同联动外,还要以双创通识课程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以达到与思政融合的目的。教师在进行通识課程设计时,除了思考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养目标外,还需要思考本课程的“思政目标”,要充分深入挖掘与创新创业相关联的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内容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懂得创新强国的精神内涵,努力做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如介绍我国自主研发取得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的“天眼”“北斗”“天宫2号”等重大项目成果;介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自身的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爱党情怀。又如结合祖国抗击侵略和发展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延安精神”“两弹一星”“南泥湾精神”等案例,引导学生领悟不惧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和为民族大义自我牺牲,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4]此外,还可以通过国内外形势和时政热点,如近期以鸿星尔克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对河南捐款赈灾等,将社会责任感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肩负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祖国经济繁荣为己任的使命担当。

4结束语

高职院校只有不断落实深化“课程思政”融入双创通识教育,才能在普及阶段启发学生青年创新理念,培养创业能力的同时厚植爱国情怀,树立创新强国的理想信念,使其为后面的双创和专业学习奠定思想基础。学校也才能真正发挥育人功效,培养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欣欣.课程思政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索[J].教育观察,2021.3(9).

[2]张云青,李理,白艳玲,等.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模式与实践探索[J].科技创业,2020(3).

[3]时文龙.“课程思政”融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21(20).

[4]徐健,付丽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思政”探讨[J].科学咨询,2021(14).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 10:55:55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 09:06:22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5:08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