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芬
摘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指农村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专业理念与师德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拓展、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乡村振兴战略对其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以下影响: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赋予教师更高期望;改进相关教师政策;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增进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从而大大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9.022
On the Influen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on Rur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E Fen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130)
AbstractRur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rur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as and ethics upda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xpanding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developing in their career. There are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rural teacher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as the following effects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mproving teachers’ social status and giving them higher expectations; improving relevant teacher policies; improving teachers’ working environment; enhanc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So as to greatly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rural teachers.
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鄉村振兴战略是近年来国家推出的一项发展社会主义农村的重大战略。其基于我国工业化以来农村日渐凋敝的现状,依托于“工业反哺农业”的初衷,以期实现城乡协同发展的愿景而提出,实施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该战略包括农村经济现代化转型、民生社会福利提升、文化教育振兴、生态修复发展与基层组织更新等方面的内容。五项内容分别指向物质基础、社会基础、组织基础、生态基础和文化基础,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其中文化教育的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结果。[1]因为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在乡村振兴中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则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2]作为农村教育的有生力量,其专业发展水平对农村教育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直接决定着乡村教育振兴目标的实现。
1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及影响因素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指农村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专业理念与师德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拓展、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专业发展既是教师个体职业生涯一生努力的内容和目标,也是教师集体为寻求教师专业地位不懈努力的结果。
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纷繁复杂,大致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由社会因素和学校环境因素构成。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期望、社会地位、教师政策和教师教育体制等。合理的社会期望、较高的社会地位、友好、科学的教师政策、完善的教师教育体制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反之则阻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物质环境、学校精神环境(包括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和家长基本素养、班级规模等)。学校所处的位置越便利,教师获取的信息越便捷,生活越丰富、环境越优美、学校管理越科学民主,考评制度越先进、教师文化越积极、学生和家长素质越高、班级规模越适宜,越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内部因素主要指教师的教育信念、教育投入、心理特征和专业知识和能力、家庭、生活经历等。教育信念越坚定、教育投入越多、心理特征越积极、专业知识越丰富精深、专业能力越强,家庭越支持、有关教育的生活经历越美好、专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越强,持续性越久,专业发展道路越顺畅,专业发展水平越高。
2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2.1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赋予教师更高期望
教师职业社会地位是教师在社会各职业中的相对位置,通常由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专业地位等综合构成。农村教师社会地位在农村处于中等稍偏上位置,和农村的公务员和农村富裕阶层相比,和城市教师相比,社会地位总体偏低。和城市家长相比,农村家长文化程度和教育素养普遍不高,再加上农村整体不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所以社会对农村教师的期望普遍偏低。
社会地位及社会期望偏低导致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低,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从大学所选专业开始,直至大学毕业后选择工作地点和工作岗位,农村公务员和城市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排名都比农村教师靠前。即使不得已或自愿进入了农村教师队伍,有的教师也会因为社会地位低下而逐渐消磨最初教育热情,专业发展兴趣淡漠,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幸福感低下,长期陷入职业倦怠不能自拔,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停滞不前。有的教育信念动摇,甚至出现从事第二职业、跳槽到非教育行业、流动到城市学校等现象。
乡村振兴战略使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得到同样的重视,甚至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从而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政府也会加大对农村教师的经费投入,有利于提高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尤其是乡村教师津贴和绩效工资得以落实和增加,从而提升教师经济地位。随着地位提升,农村教师职业会吸引更多高素质的求职者,农村教师招考的要求相应得到提升。经费的增加使教师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增多,层次更高;职称晋升和专业荣誉的名额增加,使社会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期望水涨船高。最终使农村教师获得不低于甚至高于城市教师或农村公务员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专业地位,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而持久的内源性动力。
2.2改进相关教师政策
教师政策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外部条件,从根本上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以往的相关政策体现的城市优先取向,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教师流动政策中,默许农村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强制农村小规模学校关闭,农村教师编制和高职称名额少,教师奖金由学校发放……不利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隐性樊篱屡见不鲜。
乡村振兴战略使相关政策对农村、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更加友好,从而扫清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重障碍,为其发展带来春天。在工资福利政策中,发放和落实农村教师津贴补贴、乡村特级教师岗位津贴补贴,落实提高农村班主任津贴标准、将教师交通补助、短缺学科教师走教补助政策,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提高和落实农村教师绩效工资发放标准,由县级向市级统一。不足省内平均数的,由国家和省级财政共同负担确保发放。推行农村教师年度健康免费体检制度,建设农村教师学校驻地周转宿舍和公租房,为农村教师在城区购买住房提供公积金贷款、低息贷款支持。[3]在职称评定方面,实施对农村教师倾斜政策:在名额上,不少于城市教师比例;在条件上,结合农村实际,制定适合农村的评聘标准,尤其将偏远地区的奉献精神加大权重,取消外语计算机、论文发表的刚性要求。同等条件下农村教师优先评聘。在培训政策中,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农村教师提升学历和到城市跟班学习,鼓励专家和优秀城市教师到乡村送教,城乡教师结对实现专业发展……
“乡村优先”利好政策大大改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拓展其专业发展空间,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2.3改善教师工作环境
教师工作环境能为教师工作和专业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氛围。物质环境主要指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学校校舍、图书资料和教学设施等。精神环境包括学校所在社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学校制度建设、学校管理风格、校园文化、学校教师文化、师生关系、家校合作、班级规模等。和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位置偏远,交通出行不便,信息闭塞,物流欠发达,学校校舍陈旧,图书资料匮乏,教学设施落后,现代教学手段落后。同时,农村文化设施匮乏,文化生活单调,校园文化简单,教育管理落后,家校合作困难,班级规模过小,这些都不利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使农村基础设施大发展,“乡镇公交化”政策使交通出行日渐便利,基站电网建设使物流信息传播得以极大改善,垃圾管理统一化使农村干净整洁,小乡镇建设使文化设施增多,文化生活日趋丰富。该战略加大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校舍、办学条件实行“城乡一体”标准化建设,校舍修缮更新,图书馆、资料室、语音室、计算机房、班班通、白板等现代教学手段一应配置。[4]随着物流信息交通的改善,随着互联网和5G的发展,城乡链接更加密切,城市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学方式等对农村学生、农村家长、农村教育管理者和农村教师的影响大大增强。[5]乡村振兴战略使农村现代产业发展起来,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和打工者在农村就业,农村人口增加,就读的学生增加,学校和班级规模将更加适宜。
差距日漸缩小的城乡教育软硬环境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富裕乡村、美丽乡村、便捷乡村、文明乡村能更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农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相应增强,专业发展获得更大助力。
2.4更新专业理念,增进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
教师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构成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专业理念包含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教学教育的态度和行为及教师自身的修养。专业知识包括对学生的认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专业能力由教育教学能力、管理和交流能力、学习与发展能力、反思和评价能力等构成。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既在职前教育中奠定基础,更是在职后漫长职业生涯和教育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完善。
长期以来,因为城乡差别和对农村教育的忽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城市教师毋庸讳言。首先在教师招聘的入口环节,招考中成绩优异者首先配置城市学校,这既是制度上向城市倾斜,也是求职者自身利益的诉求。因而专业发展的起点上,城市教师比农村教师已经占有先机。其次在职后发展方面,城市教师更是大踏步将农村教师落在后面。城市教师拥有更多的观摩、培训的机会,面对更优质更丰富的生源,期望更高、教育素质更高、更合作的家长,更多优秀的同行,更先进的管理制度,更多的评职选优的机会,其专业理念更容易更新,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发展更快。相比职前,职后城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其实相差更大。当然,其中既有外部原因,也有教师自身因素。但无疑外部因素作用更大。[6]
乡村振兴战略使城乡教育同样受到关注,甚至对农村教育更多的补偿性举措,这为农村教师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带来利好。在城乡生活与教育差距越来越小的状况下,城乡教师的招聘标准日趋统一,从入口处就能使不低于城市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新教师进入农村教师队伍,从而为其专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职后发展中,结合农村教育实际和城市教师专业发展先进方向,实现和而不同的专业发展路径。
在专业理念和师德领域,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突出以下方面: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理解农村教育特点,具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尚情怀;热爱农村儿童,理解农村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的特征;农村教育教学秉承更多的乡土文化和传统元素;具备奉献精神、甘于清贫寂寞、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格特征。[7]在专业知识领域,需要强调如下知识:农村儿童身心发展的知识,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特征;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包括地理、生物、人文、气候等诸多方面;农村家庭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知识,农村乡土课程开发的知识;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知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知识;城市先进文化(科学、民主、法制、开放、包容)的知识。在专业能力领域,则需特别注意:利用乡土元素开发课程和实施教育教学能力;利用网络和远程教育手段实施教育教学;与农村留守儿童、农村低教育素质家长交流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与留守儿童父母交流的能力,乡村寄宿制班级和小班额班级的管理能力;结合乡土元素和网络进行学习与发展能力;结合农村实践进行的教育反思与评价能力。
3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时不我待,农村教师需主动拥抱新时代的来临,各级农村管理者充分运用该战略的契机,促进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教育振兴和乡村发展进步做出应有努力。
参考文献
[1]求是网.如何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振兴”[EB/OL] .http:// www.qstheory.cn/zhuanqu/bkjx/2019-08/13/c_1124870140.htm,2019-08-13
[2]程方平.教师保障:乡村教育振兴的基石[J].教育研究, 2018(7): 84-86.
[3]大众网.全面落实农村教师津贴补贴制度[EB/OL]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70912/Articel03015MT.htm, 2017-09-12.
[4]河北新闻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 OL] .http://hbrb.hebnews.cn/pc/paper/c/201802/05/c51528.html,2018-02-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2332号建议的答复[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 jyta_jijiaosi/201912/t20191205_410939.html,2019-10-09.
[6]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 )年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08/content_9833.htm,2015-06-01.
[7]王光雄,陈亮,陈恩伦.培训与教研并进式的乡村教师发展策略[J].教师发展,2018(8):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