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设与完善

2021-01-13 22:02纪彦彦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5期
关键词:预算编制管理体系国有企业

◆纪彦彦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与作用

预算是围绕战略目标,对财务资源及非财务资源安排的预测,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分配、使用、取得做出具体安排[1]。而全面预算管理则是以战略发展为导向,在预测未来经营环境的基础上,将财、物、供、产、销都纳入预算管理,管理,更具深度、广度、高度。在实际管控中,全面预算管理要对预算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管控,规范经营、投资、财务,对经济业务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2]。

显然,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全面性、针对性、时效性和前瞻性特点,可使预算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及业务管理紧密联系起来。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事前预测可了解财务风险,加强事前审计,通过事前管控来规避部分风险。而通过事中控制便可规范收支,压缩成本,使企业资产得到充分运作,避免资产浪费、流失,使企业保持良好财务状态。另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的有效工具,能为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优化提供依据,为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提供导向,为衡量业绩提供基准点。因此,国有企业应积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建设。

二、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一)对全预算管理认识不深。为适应新经济环境,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很多国有企业开始尝试引入全面预算管理。但多对全面预算管理功能认识不深,通常沿袭传统的预算管理思路。在实际预算管控中,没有将预算管理覆盖到经济业务发展全过程,全面预算工作任务一拖再拖,管理机制无法稳定、持续运行。而且企业内部并没有针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相应的知识、理论宣导,很多人员不了解全面预算内涵。这使得很大一部分员工认为全面预算管理与自身工作岗位无关,不主动配合全面预算管理。

(二)管理体系建设滞后。要想有效落实全面预算管理,使管理职能得到发挥,就要有配套的管理体系。然而,诸多国有企业没有建立配套的管理体系。首先,在管理机构方面。国有企业普遍没有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或机构过于简单,人员配合不足,使得全面预算缺乏人力资源支撑。其次,制度方面。没有对全面预算适用范围、适用标准做出详细规定,导致全面预算编制、执行、考核、调整过程中没有制度依据。最后,工作流程方面。没有严谨的全面预算管理计划,预算管理与企业实际脱节。

(三)相关数据来源不准确。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对数据信息有依赖性,不论预算编制,还是预算执行都要以相关经济资料作为基础[3]。然而,经济资料收集不及时、不准确是国企常态。现阶段国企配备的预算管理人员多为普通财务人员,虽熟悉财务业务,却不熟悉企业业务,获取的信息多是其他部门或从基层收集的二手数据。但由于这部分人员不直接参加经济活动,对业务流程不熟悉,不了解业务发展的规律,无法基于需要分析数据,不能准确判断数据真实性,更没有论证数据可信度的习惯。

(四)预算编制不规范。通过对全面预算管理内涵的了解可知道,其关键在于预测未来经营环境,编制具有预测性、预见性的预算方案。然而,很多国有企业采用的是“上年基数+本年调整”的老方法,各环节收支预测并不准确、不客观,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差距大,预算预见性严重不足[4]。且在预算编制中,各部门间很少主动交流,协调工作目标,多凭借以往经验开展工作,导致申请存在虚报、谎报、夸大情况。

(五)预算执行控制薄弱。全面预算管理不等于预测,而要在预测基础上,针对预测结果提出对策性方案,对预算执行进行全过程、全方位控制。但很多国有企业采用事后管理模式,忽视预算执行控制,执行情况检查力度薄弱。由于过程控制缺失,审查力度不足,使得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超预算执行、无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不理想。而超预算情况发生,势必要增加企业经营成本,不利于国企转型升级。

三、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完善

(一)树立全面预算管理意识。国有企业应准确定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地位,正确理解管理要求和需求。在具体管理中,不能将全面预算管理等同于财务管理,要深入了解全面预算本质,将预算管理视为战略管理,视为一种全新管理机制和手段。此外,要优化相关工作机制,指明工作方向,使工作机制与全面预算管理配套。工作机制优化应从资源配置、管理协调、战略支持、自我控制几个方面进行。例如,以“自我控制”来讲,要将全面预算作为控制的“标杆”,使预算执行主体了解如何完成预算,清楚自身工作任务是什么。通过工作机制优化设计,使全面预算管理与实际工作对接,逐步将全面预算覆盖到所有经济活动中。另外,要做好企业内部宣导,让内部员工了解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使各级人员配合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国企需要面对的财务问题、业务问题越来越多,传统管理体系已不能满足预算管理需求,更无法为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提供支撑。因此,国有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在机构建设方面,要结合全面预算管理需要,组建配套的委员会,专门负责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和推进[5]。制度建设方面,要结合自身经济活动的规律,对运营预算、成本预算、财务预算进行细致规定。并通过制度明确全面预算管理适用范围,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逐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在工作流程方面,要建立动态工作形式,及时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发展,对工作流程、内容进行调整,制定针对性全面预算管理计划,从而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适用性,使工作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三)建立预算数据库。若经济资料来源不可靠,相关会计信息失真,势必要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造成误导,限制全面预算管理职能发挥。因此,为给全面预算管理提供可靠数据,国有企业应强化数据收集、整合、分析、提取的能力,提升数据的可靠性。一方面,要配合专门对接经济业务的专职数据采集员,负责财务数据的采集和整理,通过专人采集方式提高数据可信度。数据采集员不仅要懂财务资料,还要了解经济业务发展规律,具备一定经济敏感度,可准确识别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另一方面,要将数据采集人员采集、整理的数据及时录入系统,建立预算数据库。通过信息化系统便可进行数据高效调用、核实,为全面预算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

(四)完善预算编制环节。若预算编制不准确,预算不具备前瞻性,预算执行就会被带偏。典型案例就是曾经的手机巨头诺基亚,当年市场预测误判,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未结合市场需求,没有投入过多资源在产品更新换代上,最终逐渐失去市场优势,被竞争对手所取代,被消费者所抛弃。因此,国有企业应完善预算编制环节,提升预算编制质量,力求预算编制准确、细致、严谨。预算编制前,要对相关收支科目进行分类,预测收支需求,分解预算指标,论证预算方案可行性。在编制方法选择上,要积极落实“零基预算法”,逐项审议预算年度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做到精打细算,减少不必要经费支出,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

(五)强化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以往的管理模式下,过程控制严重不足,易出现超预算情况,不利于企业资源的配置,不利于资产价值的实现,远没有发挥出全面预算管理效能。国有企业应对资金收付业务,预算执行业务进行全面管控,建立相应预算执行情况预警机制。从资金收付业务预算控制方面来讲,不仅要明确资金的流向,还要掌握付款原因,了解付款方式,确认付款流程。同时要对付款进度进行追踪,明确付款时间、付给谁、付款效果,弄清收付起点和终点。且付款后要及时核对票据,确认付款真实性、有效性,约束资金收付业务预算执行过程,避免资金外流,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遏制营私舞弊。另一方面,为约束资金收付业务预算,要强化审批控制,设置详细授权批准制度,通过审批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约束力,使预算编制与执行保持一致。而在问题预警机制构建方面,要先明确预算执行标准、指标,基于指标及时追踪预算完成情况。若预算执行中存在问题,要发出预警信号,形成书面文件,及时进行上报,提出解决方案,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效性。

四、结语

国有企业改革,国企体制、资金运作模式将发生变化,经济活动过程需要面对更多市场影响因素。显然,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预算管理需求,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已成为主流趋势。然而,很多国企对全面预算管理认识不深,管理体系建设滞后,未实现经济业务全过程控制。因此,国企应优化预算管理体系,建立预算数据库,完善编制环节,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对经济业务进行过程控制。

猜你喜欢
预算编制管理体系国有企业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新旧公路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对比与分析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企业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