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少杰
目前经济全球化局势在未来阶段内将长期存在,多边经贸格局的形成与扩大化,以及国内经济供需关系的持续复杂化,使得未来财政运行将面临着新的考验[1]。为此,如何能够在现有时间段内,提高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减少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漏洞,确保资金运作平稳有序,对于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表现为职能部门的执行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由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进行落实执行,各级管理工作人员能否领悟会议精神和章程细则,规范执行各类文件内容。另一方面表现为职能部门的预测力。是否充分发挥地域内资源优势,是否满足居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经济形势进行科学规划,并对产业调控所造成的行业变动进行预测[2]。
主要指的是财政绩效管理各部门中所涉及到的经济类产业类型,为支撑整个财政项目提供持续不断的物资基础,例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则需要煤炭、钢铁、路桥等行业的原材料供应。也因此行业内上下游资本商品的生产效率、价格变动、产量变化等要素对于绩效预期收益比例造成了主要影响。
一者表现为上述中提到的项目成果所覆盖到的最大面积范围,能够促进多大区域面积内经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一实践目的的构成决定着绩效预算方案的可行性。二者为居民的认可程度[3]。即项目运行后是否对居民日常活动产生了积极效益。这其中既包含人们的个人生活与职业习惯,会对其自身消费观念与偏好造成一定影响。
一者在实践过程当中,并未对项目预算中超支数额以及空余预算科目进行准确估计判断,而是根据项目执行情况随时调整、随时增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较多的资金增减浮动比例,但是随意性的增强使得无法对整个项目资金运行状态进行调控,预算的约束力以及方向性受到了限制。二者表现为由于事先未对资金总量以及项目任务量作出科学预判,致使预备费用使用总量往往占据了应急财政较大份额,消减了行政部门机构对于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4]。
在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改革背景下,各级政府预算、预算部门整体预算、项目和政策都要进行绩效管理,逐步构建符合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全方位绩效管理层级体系。目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覆盖层级比较低,主要还是对财政项目支出实施绩效管理,政府预算、部门整体预算等高层次的绩效管理举措仍处在探索阶段,未形成由点到面的绩效管理体系网,对从更高层面统筹财政资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促进作用还不强。如:某部门的项目绩效评价成果存在片面性,未能对项目内的所有操作项目实现全面覆盖,导致该项目以后年度预算安排被压减,但对本部门整体预算安排影响有限,绩效结果硬约束作用不强。
由于财政绩效管理所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既有各产业行业所遵循的经济数据指标、还有职能部门政策执行能力的标准要求,促使绩效管理所参照的标准范围逐步扩大。同时,专业类型的经济参数以及动态化的产业标准,对于完成统一的绩效管理带来较大难度。体系指标的适用性较弱,如: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税费比率与市场交易状态下税费额度存在差异,使得在对特定绩效进行考核中,是以财政税费比率还是以市场化的计费方式为准,带来选择性困难。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因素:其一表现为绩效管理信息化进程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络等信息技术环境下,大数据库、云计算、5G 网络金融等技术的形成与推广,未能对绩效管理形成高效率对接[5]。包括绩效信息库的建立、智能化数据分析终端等部分高新科学技术还处在设计论证阶段,部分绩效管理还是以传统方式进行实践,质量、时效、准确度受到影响。其二表现为专业性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力量不足。主要是缺乏对专业财会计算、金融分析、规划设计等专业技能人员队伍的建设。无法满足高效率、快节奏的绩效工作要求。特别是对于信息化设施的操作,岗位的职业要求与标准规范,与实际人员管理人员技能形成反差,财政资源评价结果的需求产生不相适应
根据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文件指示要求来讲,要将推进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目标,将绩效管理融入财政预算管理全过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此,应当在工作中树立正确的绩效预算思想观念,培养绩效管理意识。要切实以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和指导文件为行动指南,逐步形成以合理合规方式推进绩效管理的工作方式,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改革背景下,开展绩效管理促进财政收支平稳运行,财政收支为绩效管理提供良好管理基础,形成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相融合的一体化管理格局。要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通过深入市场及企业等专业性机构的深入调研考察,明晰绩效管理操作对于财政运行所起到的导向作用,落实“扎实稳妥、突出重点、科学论证”的工作指导思想。
在做实项目支出绩效管理基础上,逐步推动绩效管理从项目支出拓展到政府预算、部门整体绩效管理,构建上下贯通、到边到沿的“立体化”绩效管理体系。一是探索研究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措施。研究制定地方政府财政运行绩效评价制度,试点开展上级对下级政府财政运行综合评价,重点评价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率、债务风险和可持续性等方面,引导各级政府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统筹资金保障重点支出,严防财政运行风险,推动财政资源聚力增效。二是推进部门整体绩效管理。落实部门绩效管理主体责任,赋予部门更多绩效管理权限,以部门预算资金为主线分行业分部门构建部门整体绩效目标体系,引导部门开展自评,财政部门从部门履职、项目支出总体效益等维度实施重点评价,评价结果与部门整体预算安排相挂钩,实现部门整体绩效管理闭环管理,推动预算部门更加重视绩效管理,实现“花钱”与“问效”相融合。
一是要熟悉各财政项目的基本特性,是政策导向型为主还是以市场化运作为主,从而为确立参照指标标准作出引导。二是要给予有关部门在绩效测算方面的设施技术支持。重点是提升对行业数据库使用以及信息采集权限授权等方面的支援。同时对于如:曲线图表、结构划分等专业绩效考核科目,应当加装相关归口工具,如:会计软件、经济建模工具等。三是要结合上述中管理环节调整,设计出符合本阶段应用的指标框架,按照管理内容分层确定指标上下限制范围,并且将各部分指标统一纳入到总的绩效体系范畴内。以此来保障数据信息更加精准。
要增加对绩效管理的关注力度,结合实际逐步强化对绩效管理的技术支撑。开通绩效各环节与信息网络技术对接窗口,使当前科学技术能够与绩效、金融、财政等多部门内形成数据传输无障碍化。引导绩效管理建立智能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建设绩效信息智能网络化平台。
综上所述,加快绩效预算工作改革,优化财政资金运行效率,既是当前实施财税体制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对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此解决绩效管理问题势在必行。应当从意识、设计、监督、执行四个方面,以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为总目标,逐步实现对财政预算绩效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实践,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