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前发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每个公民都应该具有良好的法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初中生对法律知识不甚了解,法治意识淡薄,而青少年时期又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此提高初中生的法治意识是有必要的。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在提高学生法治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了在初中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的必要性之后,提出了几条切实可行的提高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意识
引言: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显著提高,这说明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因此降低青少年犯罪率,维护社会安定是大势所趋。初中开设的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增加初中生对法律的了解程度、提高学生法律意识为目的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方法,让这门课发挥该发挥的作用。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长期发展的事业,内容涉及多方面,包括政治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生态的发展等等,要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长远发展必须确保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有一个法治的发展环境,这样才能依法治国。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之下,可以实现各方面全面有序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调节,文明建设也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要靠法律的限制。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更是肩负了法治建设的重任。所以对其进行法治意识素养的培养,使其遇到事情会用社会主义法治的思维方式处理解决,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的中坚力量,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
(二)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
如今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培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了,而是要让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全面发展,除了德智体美,法治意识的提高也被纳入了学生发展的环节中。德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更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法治意识素养为前提条件的。作为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更是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意识素养的培养。学校往往更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道德和法治素养的培养。没有法治素养来约束自己,或者没有法治意识来维护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权利的学生很容易出现违法犯罪的现象,所以,对初中生进行法治意识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利于自身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措施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家庭、性格、爱好等方面。大多数青少年犯罪行为都是冲动导致的,基本没有经过严密的布局。因此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在课下也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当学生有了思想波动时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防止学生做出过激举动。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学生充分信任自己,多听取学生的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
(二)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首先,教师要先熟悉课本的知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只有学生有了这些理论知识,才能在遇到问题时正确运用;其次,教师不能局限于课本。要在教学时密切关注时事,初中生有很多住校生,对外界知识不了解,教师要及時将这些知识带到课堂中,拓宽学生的知识来源;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由于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机会在实际中遇到这些事情的,教师可以在课堂安排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创设法律情境,引导学生投入情境中并采取合理的方式解决,只有将法律知识与生活实例结合起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才不是空中楼阁,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三)拓宽知识来源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教师要积极从其他渠道找到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来源。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教材中的知识都是很准确的理论知识,是经过多方筛选才进入教材,因此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对教材的内容了然于胸;其次,教师不应该囿于教材的讲解,教材的编订与更新是要花费很长时间的,因此教材中的内容有的已经陈旧了,教师要及时更新这些知识,删除教材中已经过时的法律知识;另外教师还要及时向学生介绍时政热点。初中生有很多是住校生,也没有电子设备,与外界缺乏沟通,因此对外界知识了解不多,因此教师就应该密切关注时事,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将时事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结合学生身边随处可见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意识到法治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依法治国的政策要求在初中开设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密切联系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拓宽学生知识来源,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教学,力求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对提高学生法治意识的做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法治意识素养培养的思考 [J].教学交流,2019(29):145.
[2]梁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法治意识素养培养的研究 [J].文理导航,2019(8):72-73.
[3]罗厚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培养研究[J].教学篇:经验交流,2015(19):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