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丽
摘要:根據国家文件,“双减”政策的工作原则在于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工作目标在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小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质量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要求教师要优化班级管理、创新教学方法,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空间。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在班级当中推行自主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探究了“双减”政策下小学中高年级班级自主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希望为班主任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中高年级;班级自主管理
一、制定明确的自主管理制度
与低年级的小学生相比,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适应了班级的生活,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更强,在做事的时候会形成自己的想法,不喜欢受约束和被管理的感觉,这也给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实行创造了条件。为了更好地对小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增强自主管理的成效,教师在推行自主管理模式的初期要与学生一同制定明确的制度。基于这些管理制度,可以使小学生了解在班级当中的行为规范,避免出现糟糕的班级表现。同时也可以为他们自主管理提供明确的方向,避免了手足无措的状况发生[1]。在自主管理制度当中,首先要明确管理目标,这是管理活动顺利开展的推动力。其次,要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在班级当中选出班干部,由他们代为行使管理权利,同时为学生服务。最后,还要定期在班级当中组织管理体验活动,使小学生了解班级管理的内容和形式。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还要对自主管理的行为进行反思,对管理的效果进行优化。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所有的学生参与到班级自主管理活动当中来,帮助他们纠正不良的心理,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管理活动
虽然拥有自主意识,但是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有待提高。与此同时,自主管理模式在我国的推行时间比较短,很多学生对此都不够了解。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要在班级当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管理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自主管理兴趣,同时还可以使他们了解自主管理的方法和内容,进而实现高质量管理。比如可以在班级当中实行班长轮换制度,每个周或者每个月选举出一名新的班长,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想法来对班级进行管理。在轮岗结束之后,学生选举出最满意的班长作为今后的班长。通过这种活动,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实现了自主管理的目标。同时,这也使得班级管理的形式更为灵活,小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乐趣,在各项管理活动当中也会积极配合,使管理任务能够更好地实现。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班级当中设立班歌,由所有学生一同学唱,提高凝聚力,营造家的氛围。或者在班级当中设立图书角,由学生自愿捐书、自主管理,这不仅可以丰富课余生活,同时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
三、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是教育的奥秘所在。当前,很多班级都推行了自主管理的模式,但在实践当中发现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当中来。在缺乏班主任管理的情况下,整个班级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3]。为了改变这一问题,教师要强化小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通过心理层面的教育来帮助他们意识到自主管理的重要性,使他们形成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进而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同时,班干部在班级自主管理当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教师要重视对班干部的培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发挥聪明才智来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班级自主管理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自我规划,提高自理能力。班级自主管理而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教师要保持足够的耐心,积极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并针对出现的问题与他们进行沟通。同时,对于学生在自主管理当中的表现,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并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来使所有小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管理活动当中来,认识到自主管理的优势,形成较强的自主管理意识。
结语
总的来说,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为了给小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减轻他们的负担,教师可以在小学中高年级班级当中推行自主管理模式,立足于设计管理而非直接管理,将管理权交给学生,基于“班级回归学生、班级伴随成长”的理念,实现小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真正地实现“我的班级我做主”的目标,构建起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班级文化。
参考文献:
[1]朱春英,史小红.植根“自主教育”沃土让生命自主成长——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桃园南路小学“自主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0):25-27.
[2]王晋嘉,张开进,曹艳,赵雪莲.发展每一所学校,发展每一位学生——成都市青羊区差异教育区域推进实践与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1(02):50-56.
[3]谢慧菁.依托雏鹰小民警工作站建设提高学生自主管理成效——西关实验小学雏鹰小民警工作站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8):7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