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光钰
【摘要】单元习作教学,应与单元阅读教学内容形成有机整体。单元教学伊始,以习作先行,明晰单元习作在整个单元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路径,通过教师对习作训练点的梳理,使之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落脚点,并以课堂小练笔为主要形式,落实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言语技能的整体思维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习作;整体思维;教学策略
直面近年来新课程改革愈演愈烈的热闹场面,小学语文的重头戏“习作教学”仍然是一个难题,没有得到全面而有效的解决与突破。而作为学生学习言语表达的重要途径——单元习作教学,仍然是许多语文教师心中一块“食之无味,弃之有肉”的“鸡肋”。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没有明确单元习作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将单元习作内容与单元整体教学剥离,三是教师缺乏对学生习作思维路径的整体研究和长期性规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近年来,随着部编版教材的使用,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师意识到:单元习作的安排,本身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内容,而应该是与整个单元的各个版块形成有机整体。因此,在使用部编版教材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进行非习作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对单元习作关照与考量,并且有计划地进行整体统筹。
一、开篇导读,明晰单元习作思维路径
许多教师在进行整个单元的教学时,会首先关注这个单元的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而把单元习作放置最后。这其实是长期以来,教师们主观意识上对单元习作内容与单元课文之间的割裂。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在面对每个主题之下的单元教学伊始,首先关注单元习作教学内容。在认真审读文本后,对单元习作的思维路径进行梳理、归纳。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为例,写作对象为“心爱之物”,这其实是给了学生一个看似宽泛但却无法快速确立写作对象的内容。而“写写它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心爱之物。”则是在引导学生思考一件平凡的事物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所以成为了“心爱之物”。围绕这个写作思路,我把这个单元的习作教学目标明确如下:
(一)选择自己的心爱之物,想一想它是什么样子的,是怎么得到它的,它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是怎么成为你的心爱之物的。
(二)学完每篇课文,试着概括作家笔下的心爱之物有什么特点和特殊的含义。
笔者把梳理的习作教学目标在单元教学之初告知学生,这其实已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品读课文的语言魅力,从而习得语言,运用语言。
二、确立目标,分散单元习作训练要点
一个教学目标的设定,既可以为教师的阅读教学指明方向,也可以指引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教师除了要给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将目标细化,从而分清本单元习作训练的诸多要点。
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教材中明确了“写的时候要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并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笔者在给学生明确训练目标后,引导学生罗列了以下的习作训练要点:
(一)合理想象的内容:一同探险的人物、探险的目地地、所需的装备等。
(二)丰富想象的内容:探险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经历、人物的心情等。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交流汇报,经过教师的提炼与小结,便对本单元的习作内容已经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在“目标驱动”之下的学习,将促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更有效,使之成为学生随处可及的习作能力“触发器”。
三、指向阅读,寻找言语表达学习载体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最佳载体。只要教师充分审读教材,重视教材对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重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之间的关系,便可以把教材由“僵”变“活”,从而逐步形成课文环境下的习作教学坡度。
再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为例,学生在明确了“合理丰富的想象”和“写出心情的变化”两个写作训练点后,教师可以在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深入字里行间,去感受作家的语言表达方法,而《跳水》一课便是很好的动作描写的范文,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便可适时引导学生如何写出情节曲折的探险经历;通过对文中不同人物的“笑”的含义的理解,从而感受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把人物的心理变化形象地写出来。
当然,如何寻找到课文中言语学习的秘妙之處,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师找准年段的教学重点,以“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关键之笔审视教材,解读教材,运用教材。
四、读写联动,设计言语训练课堂练笔
阅读教学,是学生理解、吸收、积累语言文字的过程,而习作教学,是学生表达、倾吐、运用的过程。单元习作如何让学生奋笔疾书,一吐为快,阅读教学课堂便是落实学生言语训练的主阵地。可以说,读写联动,“就是让读与写的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中学写,读写结合,读写同步,相得益彰。”
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首先要突出“小”的原则,低年级以写“句子”为主,中年级以写“句群”为主,高年级则以写“片断”为主。同时,小练笔的内容设定,要把训练的点根植于课文的阅读土壤里,既要对阅读有延伸与拓展,又要使之成为单元习作的预热与铺垫。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梅花魂》时,笔者便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仿照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练习写一组开头和结尾。这既是对文章言语表达的有效学习与运用,又可以引导学生在练习写单元作文《那一刻,我长大了》一文时有效地解决作文开头难的问题。
再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时,笔者在学习第4自然段后,首先引导学生仿照句式“盘古的 ,变成了 的 。”让学生在仿说的过程中习得语言文字表达的方式;随后,我又创设新的语言环境,如:“抬头看天,仰望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知道,这是盘古呼出的气息。”让学生在言语创造中既习得更为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又增强了学生对神话故事这一文本特性的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联动”,要突破的首要问题是从教材中找到读写 “连接点和结合处”,找到课文与单元作文之间的联系,才能让课堂小练笔成为学生单元习作的“练兵场”。
五、凸显主体,明晰单元习作具体要求
当单元阅读教学结束,进入单元习作课堂时,教师更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梳理阅读教学中习得的言语表达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逐步回忆、总结、归纳、提炼单元习作的具体要求。具体而言,笔者将步骤归结如下:
1.出示单元习作内容,回顾单元导读时老师所提出的习作教学目标。
2.小组交流,每一个习作目标相应的习作训练要点有哪些。
3.结合课文,说说相应的习作训练要点在课文中的例子,重点说说对相关精彩语句的品析。
4.结合每篇课文的小练笔,说说与习作训练要点相符合的地方。
5.教师出示每个训练要点相对应的优秀课堂小练笔,进行全班性的赏析与品读。
6.学生提出课堂小练笔中自己的困难和问题,班级师生共同献言献策。
教师舍得花上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进行习作前内容与方法的交流,把习作教学的课堂定位于学生的日常练笔的汇集展示,那么,积水成渠,学生在一吐为快的宽松环境之下,自然地运用阅读教学中习得的习作思维路径进行谋篇布局,运用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从而自由清晰地写下相应的单元习作。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进行一个主题之下的单元教学时,必须具备单元整体意识,从单元教学开始之初,认真钻研教材文本,关注单元习作的思维路径,明确单元习作的训练目标,梳理在布局谋篇、构思立意、表达形式、言语特色等方面的要求,从而巧妙地融入单元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中,达到既“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广阔空间,又使得学生的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法、言之有度,言之有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单元习作教学的整体思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 陆恕.《主题阅读教学策略》.《“读写联动”课的策略与方法》p121.
(责任编辑:周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