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迪庆的民主改革及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意义

2021-01-12 13:14李志农周丽梅
关键词:迪庆民族工作

李志农 周丽梅

一、研究综述和问题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特别是民族团结工作,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命题,并于十九大正式将这一重大思想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根本遵循。这标志着中国的民族工作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前民族工作的重要战略性任务。党的民族工作由来已久,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延续性与开创性特征。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回顾中国民族工作史上重要标志性事件,从中汲取经验,对完善新时代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及借鉴意义。

民主改革,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及人民群众,采取和平协商的方式,以土地改革为中心内容的全面社会改革。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立足中国民族地区社会形态复杂、人民生产生活落后的实际,为最终巩固新生政权、解决土地问题、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而集中开展的有关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思想等全面变革的重大成功实践。作为中央统一部署下的民主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迪庆的民主改革不仅是迪庆发展改革史上的重大里程碑,还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思想及民族政策在中观层面的代表性实践。本文的研究区域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川、滇、藏三省区交汇处,辖香格里拉市(原中甸县)、德钦县、维西县,居住着以藏族为主体的26个民族,是中国重要涉藏州(市)之一。1949年以前,迪庆社会整体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之下,封建的生产关系导致该地区整体性长期滞后。在1950年至1958年期间,党领导当地各族群众开展的有关生产发展、政权建设、宗教问题处理等一系列代表性民族工作,使各族群众彻底摆脱了封建制度的统治,实现了生产进步、人民翻身、社会稳定,并为迪庆州后来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关迪庆民主改革的研究,前人进行了有关改革特点、影响、口述史个案及经验总结等主题探讨。就改革特点而言,周钥明认为迪庆的民主改革周期长、难度大、复杂度高,且方式更加缓和(1)周钥明:《云南藏区土地改革的特点分析》,《黑龙江史志》2015年第7期。;就改革的影响而言,苏秀珍、孙勇分别总结认为民主改革实现了迪庆生产力解放、交通改善,成就了地方文教卫生事业的巨大发展,以及促成了迪庆州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结构性变化(2)苏秀珍:《试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传承》2008年第4期。(3)孙勇:《云南藏区的民主改革及其社会变迁》,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12年。;就口述史个案研究而言,刘彦、张禹通过对藏民参与改革实践经历的考察,认为民主改革不仅是国家领导层运作、实践的结果,当地藏民的参与、感受、认知亦共同构筑了这一历史(4)刘彦、张禹:《云南藏区民主改革口述史之个案调查——以云南迪庆德钦县奔子栏村为例》,《思想战线》2010年第S2期。;就改革的经验而言,苏秀珍分析认为在改革中引导和支持群众,重视发挥群众的作用,在统一战线中把广大群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是迪庆20世纪50年代社会改革的重要经验②。更具体来说,党的领导和指导是关键,当地民众和干部是力量源泉,人民军队的护航是保障,统一战线的形成是法宝。而改革实践中存在的“左”倾错误思想,启示后人在实行改革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实行社会改革的衡量标准,并切实加强党的领导。(5)苏秀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云南藏区社会改革》,硕士学位论文,西宁:青海民族大学,2011年。以上对迪庆地区民主改革的研究,彰显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但也存在着研究成果相对薄弱、挖掘深度不够等缺陷。笔者认为,重新审视20世纪中叶党和国家在迪庆进行的民主改革实践,深度挖掘、提炼并总结反思云南迪庆民主改革的经验,思考其中蕴含的基础性原则以及普遍性价值和意义,对新时代中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二、迪庆的民主改革

民主改革前,迪庆州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地区间、民族间、民族内部发展不平衡。(6)《当代云南藏族简史》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云南藏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页。在“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之下,广大农民和农奴长期深受喇嘛、土司以及头人的地租、实物、劳役等多形式剥削,并导致当地农民多次自发减租、减息、匀佃,抵制剥削,民族内部矛盾极其尖锐。面对这一形势,中共云南省委、丽江地委执行党中央的指示,贯彻“团结、进步、生产”方针,为正式改革做了以下准备。一是在1950年6月至1951年6月间,派遣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四十二师顺利进驻当地,充当战斗队与生产队的双重角色,与群众“交朋友、做好事”,帮助群众进行生产,解决群众生活困难;二是派出以王连芳为代表的西南访问团于1950年11月4日至18日走访慰问迪庆的各界代表人士及民众,访问团在召开各族各界代表会议,公开传达党中央民族、宗教政策的同时,还走访当地寺庙,同上层代表如副县长汪学鼎、归化寺喇嘛阿垒等就改革后土地归属、僧人生计等事项进行商议;三是在1950年以前,云南省委、丽江地委就派驻了大量来自内地的民族干部进入迪庆,持续开展有关灾荒救济、生产贷款、兴修水利、看病医疗等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宣传了民主改革的基本方针政策、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并争取到了以松谋活佛为代表的部分上层的支持。

在充分的舆论准备、政策准备、实践工作前提下,迪庆州遵循“慎重稳进”的指导思想和“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于1950年至1958年间逐步完成了民主改革。迪庆的民主改革被划分为“缓冲区”以及“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区”,各按拟定的方案进行改革,即迪庆“缓冲区”的改革,主要以《关于边疆地区土地改革问题的决议(草案)》为指导,而“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区”的改革则受该区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敌我矛盾更尖锐等背景影响,按《维西四、五两区土地改革条例》《德钦县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实施办法(草案)》等执行,其目的是为了稳定上层、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并摸索经验为整个迪庆的民主改革做舆论准备和政策准备。

迪庆民主改革的整个实施历程,可以概括总结为五个阶段。改革的第一阶段,即分别举办各阶层代表人物、农民积极分子训练班,分期分批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条款及其精神、改革的政策方针、《民主改革宣传提纲》等内容,并组织部分代表人物前往改革示范点参观学习,使其明确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做好改革的舆论引导与政策准备。第二阶段,即工作队一方面遵从云南省委“发动群众的过程就是改革准备过程”的指示,自下而上“扎根串连”引导广大农民“挖穷根”“摆苦史”,现身讲述亲身经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本质,提高群众觉悟;另一方面,自上而下地对民族上层和宗教上层开展更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吸纳上层参与各级机构的协商改革,尊重并适时采纳上层有关改革的各项提议;第三阶段,即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划分阶级。在掌握统治阶级剥削材料并计算剥削量后,工作队组织各农户“自报公议”,三榜定案(7)三榜定案,即经过群众讨论,再由农协会审议,出榜征求意见,反复核查、逐级上报。,但只划分土司、地主阶级。在此阶段,工作队还放手让群众揭发剥削阶级的罪恶行径,以达到深刻的教育引导效果。如德钦县农民就控诉了吉福土司每年收租1500斗,每年派白工2000多个,放高利贷、放茶盐帐,每年收利息共16 000多斗,各种摊派,一年11万多元半开等对奴隶进行残酷剥削压迫的恶劣行迹。(8)秦和平编:《云南民族地区民主改革资料集》,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第238页。第四阶段,即清理和分配土地。在没收或征收统治阶级多余土地资料的基础上,工作队依次分配给奴隶、原地富佃农以及无地少地农民以土地、口粮、牲畜、农具、籽种等,实现“耕者有其田”。考虑到各个地区以及群众经济水平差异,工作队实施特殊化政策。一是针对改革后在生产生活方面确有困难的僧人群体给予资金帮助,少数人终身由政府供养。二是除抽出或征收奴隶主多余的房屋及生产资料安置奴隶外,国家还拨出115 892元人民币扶持安家奴隶及赤贫农民,为不少奴隶盖了新房,购置生产生活用具。(9)中共迪庆州委党史征集研究室编:《封建农奴制度在迪庆的覆灭》(内部资料),迪庆:云南省迪庆州文化局,1993年,第18页。三是根据山区生产落后、耕地不足等现状,工作队帮助山区农户开荒耕地,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力争共同富裕。据不完全统计,在没收分配这一阶段,全州藏区的土改,其征收没收土地81 000亩,近21 000户农民分得了土地,废除特权剥削粮食3 086 400市斤,废除旧债(旧银元)224 184元。③最后阶段,即在土地分配到户之后,迪庆各地组织召开乡级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妇女、民兵等新基层群众组织,实现人民翻身当家做主。在鼓励个体经济成长的同时,工作队还组织农民参与合作社、互助组,改革期间全州各地先后建立了87个合作社,入社户数4882户,占藏区总农户的21%③,力争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值得一提的是,在“政教合一”的长期统治下,迪庆人民对宗教怀有的深厚感情成为上层阶级剥削统治群众的工具,加之迪庆上层与康南、西藏地区在民族、宗教上的诸多联系,丽江地委充分意识到宗教问题的复杂性、敏感性,对此做出若干特殊政策规定。如丽江地委要求改革的各级各部门必须在“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指引下,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对上层的“赎买”政策,保护寺庙建筑及各种宗教设施、现有财产,并妥善安排部分宗教人士在迪庆各级政协组织和国家机关中担任职务,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在1950年至1957年期间,仅中甸县就安置宗教上层人士88人(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云南文史资料选辑 第48辑 云南民族工作回忆录 3》,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64页。,其中,以原归化寺活佛松谋、更觉为代表,党和政府将二人分别委任为迪庆州首任州长、州政协委员。即使是在民主改革后期,面对宗教上层人士利用民族和宗教两面旗帜,裹挟群众发生5次较大型叛乱(11)5次叛乱是指,1951 年杨振华于中甸三坝发动的叛乱、1952 年汪学鼎于中甸东旺发动的叛乱、1955年龙巴格色于德钦奔子栏发动的叛乱、1956年德钦土司发动的叛乱以及1957-1958年迪庆州境的全面叛乱。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社会秩序破坏等严重性后果,工作队仍旧执行对宗教上层的宽容政策,坚持对交枪悔过者“不关不斗不杀”,对历史罪恶者“既往不咎”。除对部分顽固分子予以必要斗争外,工作队大力展开政治攻势争取叛乱分子。据统计,仅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四十二师全团在1958年就召开各种宣传会2780次,其中群众性会议1100次,叛属会1459次,另外还进行个别宣传交代政策8351次,写劝降信521封(12)中共迪庆州委党史征集研究室编:《封建农奴制度在迪庆的覆灭》(内部资料),迪庆:云南省迪庆州文化局,1993年,第184页。,使得叛乱分子在党政军民的联合争取下缴械投降,并取得了迪庆改革的最终胜利。

历时八年的迪庆民主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政权建立背景下结合迪庆实际所做出的正确抉择,也是党的民族思想及民族政策在中观层面的重大实践。作为中国民主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迪庆民主改革的涉面之广、历时之长、难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其自身形成的特色性、创新性实践,彰显了地方社会的独特性智慧,造就了中国民族工作史上的重要篇章。基于上述对迪庆民主改革的概括性梳理,笔者尝试对其中涉及民族工作范畴的地方性经验进行深度挖掘、提炼并总结反思。

三、迪庆民主改革的经验

迪庆的民主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人民翻身、生产进步、社会发展等成就,并非归功于某一方的努力,而是多方长期共同协作、共同发力的结果。纵观迪庆民主改革的整个历程,我们发现,其最大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发挥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及由其制定的涉及经济、思想、宗教等领域的民族宗教政策在迪庆州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深入稳健的全面落实。

(一)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迪庆的民主改革是一场围绕土地问题并广泛涉及思想、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社会运动,党的领导是迪庆民主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在思想层面,由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有关宗教事务、平息叛乱、扩大统一战线等各项指导性方针、政策、文件是迪庆各级各部门改革实践的根本遵循。在经济层面,依靠中国共产党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调配,迪庆的生产建设取得显著进步,人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在政治层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迪庆实现旧政权覆灭、新政权建立的重要保证,改革后的迪庆人民实现了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做主。此外,民主改革期间,迪庆社会在平息叛乱、筑路、运输、医疗、教育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党领导组织协调的来自其它地区民工、马帮、干部、医生、教师等群体的共同努力。据统计,省内大理州、丽江地区、楚雄州、临沧地区等地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仅1957年和1958年两年间就出动马帮45 000匹次,人力2万多人次支持迪庆平息叛乱、筑路和物资运输,并出动23 000人次帮助修通了丽江至中甸、中甸至四川乡城公路。(13)中共迪庆州委党史征集研究室编:《封建农奴制度在迪庆的覆灭》(内部资料),迪庆:云南省迪庆州文化局,1993年,第20页。

与此同时,迪庆人民亦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响应宣传教育、生产劳作、政权建设等号召,并随时随地向工作队反映情况,尤其是在改革后期叛乱分子猖匿之际,部分群众对叛乱分子行迹的及时汇报,更是为党彻底平息叛乱打下了基础。总之,迪庆民主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坚持大力发展生产,改善当地的生活条件

民主改革最根本的是经济改革。(14)李资源、孔定芳、詹全友,等:《共同发展 共同繁荣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80页。民主改革的目的就是推翻封建制度的统治,变革生产关系。面对迪庆社会生产力普遍低下,贫富分化严重等社会现实,工作队始终高度重视并贯彻执行上级部门制定的生产政策以推动当地生产发展。迪庆民主改革期间,由访问团、军人、民族干部、农技人员等组成的生产队伍针对当地经济发展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主要表现在发放救济粮、救济款、寒衣,引入新农业工具、科学技术,并倾斜性照顾弱势群体、贫困地区等方面。据统计,国家财政1950年至1957年下拨迪庆中甸县、德钦县各种救济款项达62万元。(15)《当代云南藏族简史》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云南藏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页。以上举措使迪庆州的社会生产取得了明显进步。至1958年,迪庆州的粮食产量就达到了9471万斤,相比1952年增长了44%。(16)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集成》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汇编〈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及其档案集成 第4辑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 第36卷》,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0页。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各族群众亦纷纷主张脱离旧的生产关系,积极投入生产劳作,并参加合作社、互助组。总之,民主改革期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实施的各项特殊性、灵活性、帮扶性政策,极大改善了迪庆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境况,缩小了当地群众的贫富差距,并最终为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动员和激励各族群众自觉投身当地改革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广泛深入地宣传政策,统一各阶层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民主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发动群众的过程,也是不断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政策宣传、舆论引导的过程。迪庆民主改革期间,由工作队结合当地实际,着力推进宣传内容、方法、场合、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性实践,破除了广大群众思想桎梏,提高了群众思想觉悟水平,为迪庆人民积极投身民主改革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一是在宣传内容和方法上,基于宣传对象因身份地位差异而具有的不同需求,工作队因人因事分别对待,将改革事业同个人切身利益紧密结合。二是在宣传场合上,工作队充分利用改革期间举办训练班、召开会议、镇压叛乱等各重点场合,大力进行新旧政权对比教育、社会主义前途教育,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三是在宣传形式上,将大型座谈会、小组会及个别发动相结合,积极组织松谋、汪学鼎等当地颇具影响力的人物现身讲政策,鼓励重获自由的奴隶现身讲经历,并擅用群众语言及形象比喻向各族人民做具有感染力、亲和力的宣传,让改革思想、政策在全州群众中广泛流传。总之,这些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创新性的宣传教育实践,极大冲击了迪庆人民长期固有的“神权”观念、等级观念、“王权”观念(17)中共迪庆州委党史征集研究室编:《封建农奴制度在迪庆的覆灭》(内部资料),迪庆:云南省迪庆州文化局,1993年,第35页。,使迪庆人民彻底认识到封建制度的剥削本质以及改革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并直接引发了迪庆人民自觉抵制封建剥削、投身参与改革事业的伟大实践。

(四)谨慎处理宗教问题,保障社会稳定

以藏传佛教为主体,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共存,是迪庆宗教信仰的基本格局。民主改革前,迪庆整体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之下,群众对宗教有着深厚的情感依赖,以喇嘛、地主、土司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常把宗教作为统治、利用民众的工具,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交织。在充分认识宗教问题的重要性、复杂性、敏感性,理解并尊重当地群众对宗教长期的深厚情感的前提下,迪庆州做出了一系列实践。一是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谨慎处理有关宗教问题。例如对喇嘛在土地、债务、生活等方面的照顾,对正常宗教活动、宗教建筑的保护,对有关宗教信仰的土地、禁物、习惯作出的适当规定。二是着重加强僧俗的团结。工作队在积极同宗教人士沟通交流,吸纳宗教界人士参加土改委员会,激发其投身迪庆社会事业建设积极性的同时,针对寺庙经济与土司、地主的经济予以区别对待,并对宗教人士进行特殊安排和补贴,使其生活水平略高于民主改革前。此外,工作队还频繁召开宗教人士代表大会,对宗教人士进行教育改造,促使他们成为拥护和支持民主改革的重要力量。据统计,至1958年,在宗教人士的努力下,全州24个寺庙中,主动放弃剥削的就有20个。(18)秦和平编:《云南民族地区民主改革资料集》,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第240页。总之,民主改革期间,迪庆州尊重保护宗教人士、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基本态度和实施办法,赢得了宗教人士的拥护与支持,有效缓解了由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相互交织引发的社会矛盾,维护了迪庆社会的稳定和谐,是迪庆民主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四、迪庆民主改革经验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意义

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并结合不同时代主题与民族工作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中国民族工作已迈入新阶段,民族工作呈现阶段化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当前民族工作的重要战略性任务。基于上述对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迪庆民主改革的实践,不仅彰显了中国民族工作基础性原则和根本遵循,其自身探索形成的地方性经验,对新时代中国如何在政治层面、物质层面、思想层面、社会层面开辟有效路径,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有着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一)坚持党的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上的总结性、前瞻性指示,也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当前,中国民族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影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因素不断增多,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仍然艰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复杂,挑战依然严峻。民主改革期间,迪庆州各级各部门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全局工作的领导,发挥党在迪庆政治、经济、思想建设等方面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这说明,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在实践过程中,一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把握中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并深刻领会民族工作的政策和精神,做到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广大党员还要增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勇于解决在处理民族问题过程中面临的一切新挑战、新困难和新问题,确保民族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是在实际行动中坚决贯彻落实党提出的各项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党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01版。使民族地区继续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二)扶持经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发展始终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受历史、环境等条件制约,民族地区还存在发展质量、发展层次、发展水平不够高等问题。民主改革时期,迪庆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并采取扶持当地发展经济、创办互助组等一系列举措,对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中国仍有重要启发。为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民族地区发展亟需进一步发挥中国的制度优势,中央和发达地区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要继续给予民族地区援助和扶持,补齐民族地区发展短板,助推民族地区早日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民族地区更应抓住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党中央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此外,我们还需意识到众多民族地区发展水平低、底子薄,仍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阶段的严峻现实,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及来自其它地区的帮助支持。实现全民富裕,还需精准发力,坚持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有机结合,重视保障弱势地区及弱势群体利益,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与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确保各民族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不掉队。通过以上举措,力争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提升,以发展成果凝聚人心,使广大群众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共建共享过程中有获得感、成就感,并积极主动地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三)深化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当前,中国民族工作的宣传环境、主题、任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宣传教育工作面临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形成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迪庆民主改革期间,工作队在日常生活及重点领域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取得的良好成效,启示当前中国民族工作必须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一是在宣传形式上将大范围的集体教育同个别教育相结合。一方面,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特点,根据不同的宣传对象及宣传主题,创新宣传载体、方式方法,实现宣传方式的本土化、大众化、现代化,让宣传内容宣传形式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全社会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等宣传教育活动,发挥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民族工作者还需加大走访寺院、学校等重点场所的频次,针对特殊群体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教育活动,及时把握个体思想变化,防微杜渐,并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将影响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各种不利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二是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引领作用,表彰和鼓励为促进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作出表率和贡献的先进个人,利用身边的鲜活案例对人民进行思想教育,让先进思想与先进事迹在人民心中烙下印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逐渐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维护团结稳定、反对分裂的思想共识,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四)正确处理宗教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20)《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讲话李克强主持》,2016年4月23日,http://www.gov.cn/xinwen/2016-04/23/content_5067281.htm,2020年12月30日。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对于促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改革时期,迪庆各部门妥善处理宗教领域问题、确保宗教和顺的成功实践,说明民族工作者在应对处理宗教问题过程中,必须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正视其历史根源、社会根源,谨慎处理宗教问题,把宗教工作作为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做。在实践过程中,一是必须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及民族宗教工作领域的基本方针,关键是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不断增强宗教界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二是深刻把握宗教工作是群众工作,是争取人心的工作这一本质,将信教群众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的重点对象,加大信教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信教群众辨别是非、抵御有害思想和分裂势力渗透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做好宗教工作,需加强对宗教团体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关心与照顾,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使其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并继续弘扬宗教界人士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在增强宗教人士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上,鼓励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坚持党对宗教事业的领导,可以为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环境,切实保障中国的民族宗教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五、结论与讨论

云南迪庆的民主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携手并进、团结一致变革迪庆旧有的生产关系的一场重要革命运动。历时八年的民主改革,实现了迪庆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的跨越式发展,也为当地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纵观迪庆民主改革的整个历程,我们发现这一重大改革成就的取得是多方合力的成果,其中最大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所发挥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以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迪庆州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深入稳健的全面落实。这些彰显地方智慧的工作方针、原则及实施政策不仅可以被纳入整个云南迪庆发展改革史中进行书写,亦可以成为中国民族工作史上值得深度挖掘的典范篇章。

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中国民族工作已迈入新的历史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的重要战略性任务,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宏大命题。如何在操作层面探索更有效、更具体、更符合国情的方法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智慧力量,是每一位致力于提升学科应用价值的民族学学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对云南迪庆民主改革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尽管当前的民族工作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时代背景、工作内容、达成目标等方面已有显著不同,但迪庆民主改革的政策措施所彰显的基础性原则和根本遵循,对当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仍有着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它有效地启示我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核心领导,不断完善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将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保障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与深化“五个认同”宣传教育、创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两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着力防范化解宗教领域风险,构筑维护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推进宗教中国化进程,最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宏大目标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猜你喜欢
迪庆民族工作
迪庆州喜迎党的二十大 优秀美术作品选登(一)
我们的民族
云南迪庆 留住美丽乡愁,绘就雪域高原的“诗和远方”
云南迪庆铜铅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不工作,爽飞了?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选工作
迪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浅析